制度变迁与国有企业成本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秉盛:制度变迁与国有企业成本控制

制度变迁与国有企业成本控制

钟秉盛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成本的耗费大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节约和控制成本成为经济人理性追求。

近年来我国在进行渐进性的市场转型进程中,由体制改革所释放的动力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在很大程

度上却掩盖了我国企业中的成本控制问题。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体制红利趋于衰减,在产能过剩与消费

不足的困境之下,企业将不得不关注其成本控制问题,对企业成本的研究日渐紧要。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制度变迁国企成本控制

一、引言

成本问题是各经济理论与宏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中的核心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的理想经济状态下,市场在依赖无交易成本下是有效率的,然而由于信息及对信息处理做出理性决策的能力有限,通过建立制度来对人们的行为加上约束条件,已成为现实经济得以运行的有效选择。所以,制度,尤其是产权等制度的完善成为了市场效率的关键因素。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期的经济建设中,一直把节约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但当社会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渐进性改革过程中,经济建设中对利润的功利性追求及商品崇拜、金钱崇拜的兴起,过度的、膨胀的私欲使人们轻易冲破了以“厉行节约”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成本伦理原则束缚,所造成的后果引发了对成本问题影响到企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虽然从比较静态的角度得出体制转轨的总成本有比较优势的结论(樊纲,1993),但若加入时间因素,从比较动态分析角度却可得出改革成本的笔记优势越来越小,甚至会发生逆转(柳新元,2001)。可见伴随着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对成本管理与控制问题的正确认识已俨然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是在财务理论与企业界却长期忽略了成本管理与控制问题的研究与运用。理论界认为由于企业成本管理抑或成本分析认为是属于企业内部的事宜,研究者常常难以在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中获取相关成本信息,做企业成本理论与实证研究难度很大;而企业方面又由于制度变迁的不完善,对成本管理也重视不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成本管理的滞后及研究分析的日渐紧要。

二、制度变迁与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任何一个用资本主义方式生产出来的商品(w)的价值,是由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中用于补偿可变资本的部分(v)和剩余价值(m)构成,一般写为w=c+v+m,马克思从商品价值中把c和v独立化出来,归结为生产成本范畴(k),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成本与剩余价值,即w=k+m。其中,商品价值构成中的c+v部分,马克思称为商品的生产成本或生产费用。在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之间便有一个价值差额即利润(m),而利润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组织情况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等一系列因素。所以,每一个资本家都竭力设法降低自己商品的生产成本,一获取最大的利润。马克思通过生产成本范畴的分析,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论述这些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时,提出了降低成本的意义就是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思想,并且指出一切的节约归根结底还是时间的节约。指出“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是更加高的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马克思关于成本节约的观点表明节约或降低生产成本,意味着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源消耗的减少,也就等于资源的相对增加,以较少的生产能力生产同量产品,或者可以用同样数量的资源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说“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而“一切的节约归根结底还是时间的节约”则表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可见,马克思把生产成本(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的节省归结为时间的节省,把节省时间看作是增加社会积累的重要途径。

(二)要素成本理论萨伊从市场创造效用出发,在得出生产就是创造财富、价值、效用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任何财富和价值的都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要素协力生产的结果。由此认为劳动、资本、土地要素所有者在创造效用过程中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必须取得收入报酬所支付的成本,从而形成三要素生产成本价值论。直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理论框架下的厂商理论体系已渐趋成熟时,企业家才能和组织效率作为第四类生产要素被加进商品价格构成之中,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需成为企业家和生产组织的基本职能。要素成本观对成本构成的分析,为对成本管理的分析指明了方向,伴随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这一成本观更是被运用于成本控制与成本效益分析中。西方的成本控制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对此,哈罗德·德姆塞茨指出,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私有制创造了与利润相关的强大刺激,指引所有者在生产任何一种既定量的产品时实现成本最小化;这种最小生产成本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因为企业私有者之间的竞争迫使价格下降到其成本的水平。这样,企业内部在追求利润中所实现的效率就通过竞争而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中。如果利润动机被削弱了,成本最小化也很难成功,竞争会失去力量和“社会控制”的含义。

作者简介:

钟秉盛(1973-),男,江西瑞金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120

·综

钟秉盛:制度变迁与国有企业成本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非物质产品也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范围也得以延展,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信息成本、社会责任成本等。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能否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更广的范围来分析研究自身所面对的成本控制问题已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3)企业成本控制的组织安排。利益相关者理论、契约理论和价值链、价值流、供应链等概念极大拓展了成本管理的对象和范围,使其延伸到组织、组织间和合作伙伴。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成本选择的“可控性原则”,即“成本责任制原则”依然是成本控制的基本主导思想。在给定的委托—代理关系下,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家的责任及组织的目标,也可以说是组织的最终目标。然而不同的组织结构对企业成本控制却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如何构建在人员的安排、生产流通过程等方面体现成本控制理念的组织结构显得尤其重要。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建立充分发挥企业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以减小各类代理成本的组织结构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当然,在组织的构建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组织本身所要发生的成本费用,任何形式的组织安排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都可能有其合理性,但随着企业性质、业务内容等的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变化也在所难免。国企改制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改革者不断对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进行不断选择,从而建立新的均衡,实现组织最优化的过程。

四、国有企业成本控制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成本控制方法学习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没有成本会计准则,而规范成本核算的制度主要包含在会计准则及税法等规则中。对一个企业而言,所谓成本控制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第一个层面就是严格遵循现有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财务成本核算规则,保证财务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第二个层面就是采用一种或多种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节约成本。目前我国的财务成本核算规则比较宽松,选择余地比较大,企业可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主动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是成本控制就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完全由企业自主选择。目前,国内外有多种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可供选择,关键的问题,企业所选择的成本控制方法必须适应本企业的特点和需要,既要简单易行,又要行之有效,还要使实施成本最小。对一个企业而言,要想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必须寻找最适宜的控制方法,企业要支付学习成本。

(二)加强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人类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抑或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人才培养对企业成本控制活动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成本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是源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活动的兴起相关联。对中国国企而言,存在一个学习、消化和创新的过程。近一个世纪以来,成本控制大体上经历了成本核算、产品成本的计划和控制、工厂成本的控制和创造企业价值四个发展阶段,形成和发展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只有造就一批通晓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专门人才,选拔和造就全国的会计管理方面的领军人才,通过会计领军人才带动和激励企业会计人员主动参与会计管理实践,依靠会计专业团队的集体努力,才能推动成本控制活动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才能够推动企业在会计管理实践中与时俱进,实现我国会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规范的成本会计准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够获得个别企业和成本节约,无法获得社会总成本的节约。如果制订一个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对个别企业而言,可以规范企业成本行为,有利于企业实施成本控制,对全社会而言,能够提供产品成本的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为政府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对政府采购的价格控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补充反映提供信息。然而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的社会经济活动证明:即便是中央计划经济制度也不能自动保证社会成本的节约。我们只能假设,如果能够规范企业的成本核算,获得透明的产品成本信息,将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节和决策,其目的在于提供从定价成本核算方面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程度的信息。对国有企业来讲,出于产权的同质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制订统一的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费用分配方法、成本核算方法、成本会计制度,对保证各产业之间的成本可比性,维护公平竞争,改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也是在全社会范围实施成本控制的理性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5),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奥斯卡·兰格:《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5]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6]林万祥:《成本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哈罗德·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编辑聂慧丽)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