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土壤有机物污染及修复环境土壤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理修复技术 2.化学修复技术 3.植物修复技术 4.生物修复技术
• 三 、有机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的原则
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类
按 修 复 位 置
(1)原位修复技术(in-situ technologies)
(2)异位修复技术(ex-situ technologies,易位或非原位)
优缺点 破坏性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通常有以下几种存在 状态:溶解于水、悬浮于水或吸附在土壤 颗粒上。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吸收途径有两种,即根 部的吸收和地上部分的吸收。
ຫໍສະໝຸດ Baidu
• 植物种类与农药的吸收量有很大的关系。
• 许多作物种子中的含油量可以影响有机氯的残留量 ,另外作物生长阶段也影响它们对有机氯的吸收量 ,不过不同品种影响程度不同。
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能经历以下几个过 程: ①与土壤颗粒的吸附与解吸。 ②挥发和随土壤颗粒进入大气。 ③渗滤至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迁移至地表水中。 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降解。 ⑤生物和非生物降解。
其中吸附与解吸、渗滤、挥发和降解等过程 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消失贡献较大。
土壤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主要包括 吸附、解吸、挥发、淋滤、降解残留、生物富集 等。
农药在环境中是否会产生残留主要由农药的使用 量、使用频率以及降解半衰期所决定。当涉及残 留问题时,就应考虑施药次数和环境因素,尤其 是温度。鉴别主要代谢产物是必要的,有时候它 们比母体化合物的毒性更强。
如果农药的半衰期不到一年,则不必考虑土壤残 留问题。但对于多数的有机氯农药和其他半挥发 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半衰期都远大于一年,而且 它们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也较大,所以不但具有 较强的残留性,而且极易在生物体内富集,而造 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控制
费用
物理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
按
操
作
生物修复技术
原
理 植物修复技术
土壤蒸气提取技术 玻璃化技术 热处理技术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稀释和覆土 土壤淋洗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 化学脱卤技术 泥溶浆剂相提生取物技反术应器 生农物业堆改制良法措施 土地耕作法 翻动条垛法 生植物物通提气取法作用 生根物际注降气解法作用
植物降解作用
植物稳定化作用
植物挥发作用
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物理修复技术 2、化学修复技术 3、植物修复技术 4、生物修复技术
一 、 物 理 修 复 技 术
(一)土壤蒸气提取技术 真空提取技术(SVE)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积累
残留:因使用农药而残留于人类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的农药母 体化合物,还包括在毒理学上有意义的降解产物。
积累:指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可定义为该化合物保持其分 子完整性,以及通过在环境中运输和分配,维持其理化性 质和功能特性的能力。
化合物是不是容易降解,影响着它在某单一介质或相互作 用的多介质中的停留时间。
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与土壤有机质含量 关系紧密,通常土壤有机质被认为是影响 农药在土壤中行为的最重要的参数。
当大分子有机质达到百分之几以上时,土 壤矿物表面就会被阻塞,不再起吸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农药与土壤的吸附量取 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种类和含量。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还与土壤质地、黏土 矿物类型和pH等有关。
三、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吸收
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 的相对移动过程,可分为机械性、物理-化 学性和生物迁移。
吸收就是外源物质经各种途径透过有机体 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主要通 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这三种途径。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吸收与它们的亲水性 有关。有机污染物按照亲水性的强弱,通常分为 亲水性有机污染物和憎水性有机污染物。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化学特性、水溶解度、蒸汽压、吸附
特性、光稳定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
环境特性(温度、日照、降雨、湿度、灌溉方式和耕作方式)
;
土壤特性(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电位、水分含量 、pH、离子交换能力等)。
一、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是污染 物在环境中重要的分配过程之一,对环境 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是研究有机污染物在 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的基础。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属于憎水性有机污染物,在 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易于被土壤中的有机-矿物复 合体所吸附,土壤黏土矿物与大分子有机质构成 的复合体表面有许多基团,这些基团与憎水性的 污染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有机物被吸附在复 合体表面。
• 达到土壤颗粒的饱和吸附量后,还有一小部分自 由态存在于土壤团粒之间以及团粒的内部,在雨 水、地表径流的淋溶作用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 ,憎水性有机污染物以自由态或者与土壤中可溶 性有机物形成胶体,或者吸附于细微的胶粒表面 向下渗透迁移,进入地下含水层中。
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和代谢
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分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 两大类;
非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受光、热 及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现象;
生物降解:在生物酶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在 动植物体内或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
有机污染物母体及其降解物若能迅速被降解 ,就不会发生残留问题。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主要包括生物降解、 化学降解和光解三种形式。
环境中的多环芳烃降解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降解缓慢
原因是:缺少微生物生长的合适碳源和多环芳烃化 合物的有限的生物有效性。
研究发现将含有16种多环芳烃的土壤过筛后平衡45 天后,加入适量的水后可以使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 缓慢降解速度加快,可以达到原来的3倍。
增加可溶性的有机物后可以加速4-6环的多环芳烃的 降解速度。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会因为水的加入 使土壤呈水饱和状态而提高,加入其他的含碳的底 物,比如某些与多环芳烃相类似的物质可以降低多 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
第2节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类型
目的
✓降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固定土壤污染物 ✓将土壤污染物转化成毒性较低或无毒的物质 ✓阻断土壤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途径
实 现
✓减小土壤有机污染物对环境、人体或其他生 物体的危害
目录
• 一、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类 • 二、 有机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述
憎水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含有疏水性基团的有机污 染物,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但很容易被土 壤颗粒吸附,是主要的有机污染物。
亲水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被土壤吸附,其中 溶解于土壤团粒之间的重力水中和存在于团粒内 部复合体微粒间的毛管水中的部分在淋溶和重力 作用下向深层土壤不断扩散,最终到达地下含水 层,并可以随地下水而迁移扩散。
已知影响土壤中残留农药污染作物的因素有作物种 类、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等。
砂质土壤与壤土相比较,前者对农药的吸附较弱, 作物从中吸取农药也较易。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时,土壤吸附能力增强,作物吸 取的农药也就较少 。
土壤水分因为能够减弱土壤的吸附能力,可以增强 作物对农药的吸取。
土壤质地黏重、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和黏土矿物含量 高都有利于土壤对农药的吸附。
✓ A如果在介质中降解的速率超过它的输入速率,则不太可 能在这种介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水平。
✓ B如果生物吸收的速率高于化学分解的速率,或者这种化 合物的扩散和移动的能力很弱,以致农药在小范围内集中 ,就会导致有机污染物残留。
•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人们认为结合态农药是 稳定的,不具有生物有效性,是有毒化合物的 解毒途径之一,并习惯用溶剂萃取出的那部分 农药(即游离态)残留量来衡量农药的持留性, 但由于结合态农药的释放即农药从结合态转化 为游离态而导致对环境的再次威胁,因此,目 前对化学农药的安全评价有可能低估土壤中农 药的残留状况,并错误地评估农药的持留性或 半衰期。
共代谢是指不与微生物生长相关联的有机物降解 代谢,即微生物只能使有机物发生转化,而不能 利用它们作为碳源和能量维持生长,必须补充其 他可以利用的基质,微生物才能生长。
在共代谢降解过程中,微生物通过酶来降 解某些能维持自身生长的物质,同时也降 解了某些非微生物生长必需的物质。
大量的研究显示,与有机氯农药降解有关 的微生物并非某种特定菌种,通常是通过 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进行的。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黏土矿物中的吸附主要决定于污 染物与水、污染物与胶体和胶体与水的相互作用。
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的研究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批 量平衡法,通过测定水相和吸附相中的浓度,将吸 附量与平衡浓度作图得到该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 即在相同温度下,单位质量的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与 流体相中吸附质的分压或浓度的比值的变化规律,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线性吸附等温线、 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向上弯曲的吸附等温线。
一般情况下土壤底层为黏土层或者岩层等低渗透区,污染 物受阻挡而降低了渗透的速率并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逐渐 汇集。
如果污染源的排放是连续的,那么在地下含水层底部憎水 性污染物会汇集而出现非水相液体(NAPL),而成为地下 水的二次污染源。
当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将穿过地表土壤 及含水层到达隔水底板,即潜没在地下水中,并沿隔水底 板横向扩展;当NAPL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的垂 向运移在地下水面受阻,而沿地下水面(主要在水的非饱 和带)横向广泛扩展。NAPL可被孔隙介质长期束缚,其可 溶性成分还会逐渐扩散至地下水中,从而成为一种持久性 的污染源。
• 大豆在整个生长期间对有机氯的吸收量逐渐增高, 到种子成熟时吸收减少。而棉花则在苗期吸收量最 高,然后逐渐降低。
据报道,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残留农药的能力与作物 的品种有很大的关系,最容易吸收的是胡萝卜,其 次是草莓、菠菜、萝卜和马铃薯等;水生生物从污 水中吸收农药的能力要比陆生的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农药的能力强得多。
诸多因素同时控制着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污染强度、营养 物、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温度、湿度、土 壤扰动状况。而且在降解的不同阶段,各个 因素的重要性以及最佳水平会发生变化。
常规环境条件下能降解目标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 少,且活性比较低,当添加某些营养物包括碳源 与能源性物质或提供目标污染物降解过程所需因 子,将有助于降解菌的生长,提高降解效率,也 就是所说的共代谢。
目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的吸附-解吸研究 主要集中在黏土矿物-水界面的吸附解吸, 以及它们在土壤腐殖物质中的吸附-解吸行 为。
在污染物运移的诸多机制中,污染物在水相 与固体颗粒间的吸附-解吸过程最为重要。
天然土壤中土壤颗粒常具有次级结构,如团 聚体或裂隙结构。即使在较干燥的情况下, 由于小孔隙的毛细作用,团聚体内的小孔隙 都为静止的水所充满,而团聚体间的大孔隙 则为流动相(水相、气相或水气共存)所占据 。污染物在水相与团聚体间的吸附过程不仅 包括水与团聚体内小孔隙壁间的物质交换, 而且还包括污染物在团聚体内小孔隙静止的 水中的扩散过程。
土壤中的有机质对有机物的行为影响很大。
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分为两大类:非腐殖物 质(未完全分解的植物和动物残体)和腐殖物 质(程度不同地改变或重新合成的产物)。
近几十年来,由于示踪原子等先进技术的应 用,对土壤有机质,特别是腐殖物质的形成 、转化、分布,其胶体和离子交换性质、功 能、成土和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等,已研究 得比较透彻。
• 土壤中的黏土矿物(clays)和腐殖酸(humic acids)是对农药吸附的两类最主要的活性组分 。
• 关于污染物在土壤活性组分上吸附机理的研究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报道。迄今为止,已发现 的吸附机理主要有化学吸附(chemisorption) 、物理吸附(physisorption)和离子交换(ion exchange) 。
第12章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
目录
• 第一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迁移机制 • 第二节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类型 • 第三节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案例分析
第一节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机制
首先: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是 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如憎水性、挥发性 和稳定性。
其次:环境因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中微生物的状 况、温度、降雨及灌溉等。进入土壤的有 机污染物同土壤物质和土壤微生物发生各 种反应,进而产生降解作用。
• 三 、有机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的原则
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类
按 修 复 位 置
(1)原位修复技术(in-situ technologies)
(2)异位修复技术(ex-situ technologies,易位或非原位)
优缺点 破坏性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通常有以下几种存在 状态:溶解于水、悬浮于水或吸附在土壤 颗粒上。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吸收途径有两种,即根 部的吸收和地上部分的吸收。
ຫໍສະໝຸດ Baidu
• 植物种类与农药的吸收量有很大的关系。
• 许多作物种子中的含油量可以影响有机氯的残留量 ,另外作物生长阶段也影响它们对有机氯的吸收量 ,不过不同品种影响程度不同。
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能经历以下几个过 程: ①与土壤颗粒的吸附与解吸。 ②挥发和随土壤颗粒进入大气。 ③渗滤至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迁移至地表水中。 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降解。 ⑤生物和非生物降解。
其中吸附与解吸、渗滤、挥发和降解等过程 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消失贡献较大。
土壤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主要包括 吸附、解吸、挥发、淋滤、降解残留、生物富集 等。
农药在环境中是否会产生残留主要由农药的使用 量、使用频率以及降解半衰期所决定。当涉及残 留问题时,就应考虑施药次数和环境因素,尤其 是温度。鉴别主要代谢产物是必要的,有时候它 们比母体化合物的毒性更强。
如果农药的半衰期不到一年,则不必考虑土壤残 留问题。但对于多数的有机氯农药和其他半挥发 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半衰期都远大于一年,而且 它们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也较大,所以不但具有 较强的残留性,而且极易在生物体内富集,而造 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控制
费用
物理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
按
操
作
生物修复技术
原
理 植物修复技术
土壤蒸气提取技术 玻璃化技术 热处理技术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稀释和覆土 土壤淋洗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 化学脱卤技术 泥溶浆剂相提生取物技反术应器 生农物业堆改制良法措施 土地耕作法 翻动条垛法 生植物物通提气取法作用 生根物际注降气解法作用
植物降解作用
植物稳定化作用
植物挥发作用
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物理修复技术 2、化学修复技术 3、植物修复技术 4、生物修复技术
一 、 物 理 修 复 技 术
(一)土壤蒸气提取技术 真空提取技术(SVE)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积累
残留:因使用农药而残留于人类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的农药母 体化合物,还包括在毒理学上有意义的降解产物。
积累:指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可定义为该化合物保持其分 子完整性,以及通过在环境中运输和分配,维持其理化性 质和功能特性的能力。
化合物是不是容易降解,影响着它在某单一介质或相互作 用的多介质中的停留时间。
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与土壤有机质含量 关系紧密,通常土壤有机质被认为是影响 农药在土壤中行为的最重要的参数。
当大分子有机质达到百分之几以上时,土 壤矿物表面就会被阻塞,不再起吸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农药与土壤的吸附量取 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种类和含量。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还与土壤质地、黏土 矿物类型和pH等有关。
三、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吸收
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 的相对移动过程,可分为机械性、物理-化 学性和生物迁移。
吸收就是外源物质经各种途径透过有机体 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主要通 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这三种途径。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吸收与它们的亲水性 有关。有机污染物按照亲水性的强弱,通常分为 亲水性有机污染物和憎水性有机污染物。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化学特性、水溶解度、蒸汽压、吸附
特性、光稳定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
环境特性(温度、日照、降雨、湿度、灌溉方式和耕作方式)
;
土壤特性(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电位、水分含量 、pH、离子交换能力等)。
一、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是污染 物在环境中重要的分配过程之一,对环境 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是研究有机污染物在 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的基础。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属于憎水性有机污染物,在 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易于被土壤中的有机-矿物复 合体所吸附,土壤黏土矿物与大分子有机质构成 的复合体表面有许多基团,这些基团与憎水性的 污染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有机物被吸附在复 合体表面。
• 达到土壤颗粒的饱和吸附量后,还有一小部分自 由态存在于土壤团粒之间以及团粒的内部,在雨 水、地表径流的淋溶作用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 ,憎水性有机污染物以自由态或者与土壤中可溶 性有机物形成胶体,或者吸附于细微的胶粒表面 向下渗透迁移,进入地下含水层中。
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和代谢
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分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 两大类;
非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受光、热 及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现象;
生物降解:在生物酶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在 动植物体内或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
有机污染物母体及其降解物若能迅速被降解 ,就不会发生残留问题。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主要包括生物降解、 化学降解和光解三种形式。
环境中的多环芳烃降解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降解缓慢
原因是:缺少微生物生长的合适碳源和多环芳烃化 合物的有限的生物有效性。
研究发现将含有16种多环芳烃的土壤过筛后平衡45 天后,加入适量的水后可以使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 缓慢降解速度加快,可以达到原来的3倍。
增加可溶性的有机物后可以加速4-6环的多环芳烃的 降解速度。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会因为水的加入 使土壤呈水饱和状态而提高,加入其他的含碳的底 物,比如某些与多环芳烃相类似的物质可以降低多 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
第2节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类型
目的
✓降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固定土壤污染物 ✓将土壤污染物转化成毒性较低或无毒的物质 ✓阻断土壤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途径
实 现
✓减小土壤有机污染物对环境、人体或其他生 物体的危害
目录
• 一、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类 • 二、 有机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述
憎水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含有疏水性基团的有机污 染物,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但很容易被土 壤颗粒吸附,是主要的有机污染物。
亲水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被土壤吸附,其中 溶解于土壤团粒之间的重力水中和存在于团粒内 部复合体微粒间的毛管水中的部分在淋溶和重力 作用下向深层土壤不断扩散,最终到达地下含水 层,并可以随地下水而迁移扩散。
已知影响土壤中残留农药污染作物的因素有作物种 类、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等。
砂质土壤与壤土相比较,前者对农药的吸附较弱, 作物从中吸取农药也较易。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时,土壤吸附能力增强,作物吸 取的农药也就较少 。
土壤水分因为能够减弱土壤的吸附能力,可以增强 作物对农药的吸取。
土壤质地黏重、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和黏土矿物含量 高都有利于土壤对农药的吸附。
✓ A如果在介质中降解的速率超过它的输入速率,则不太可 能在这种介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水平。
✓ B如果生物吸收的速率高于化学分解的速率,或者这种化 合物的扩散和移动的能力很弱,以致农药在小范围内集中 ,就会导致有机污染物残留。
•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人们认为结合态农药是 稳定的,不具有生物有效性,是有毒化合物的 解毒途径之一,并习惯用溶剂萃取出的那部分 农药(即游离态)残留量来衡量农药的持留性, 但由于结合态农药的释放即农药从结合态转化 为游离态而导致对环境的再次威胁,因此,目 前对化学农药的安全评价有可能低估土壤中农 药的残留状况,并错误地评估农药的持留性或 半衰期。
共代谢是指不与微生物生长相关联的有机物降解 代谢,即微生物只能使有机物发生转化,而不能 利用它们作为碳源和能量维持生长,必须补充其 他可以利用的基质,微生物才能生长。
在共代谢降解过程中,微生物通过酶来降 解某些能维持自身生长的物质,同时也降 解了某些非微生物生长必需的物质。
大量的研究显示,与有机氯农药降解有关 的微生物并非某种特定菌种,通常是通过 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进行的。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黏土矿物中的吸附主要决定于污 染物与水、污染物与胶体和胶体与水的相互作用。
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的研究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批 量平衡法,通过测定水相和吸附相中的浓度,将吸 附量与平衡浓度作图得到该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 即在相同温度下,单位质量的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与 流体相中吸附质的分压或浓度的比值的变化规律,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线性吸附等温线、 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向上弯曲的吸附等温线。
一般情况下土壤底层为黏土层或者岩层等低渗透区,污染 物受阻挡而降低了渗透的速率并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逐渐 汇集。
如果污染源的排放是连续的,那么在地下含水层底部憎水 性污染物会汇集而出现非水相液体(NAPL),而成为地下 水的二次污染源。
当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将穿过地表土壤 及含水层到达隔水底板,即潜没在地下水中,并沿隔水底 板横向扩展;当NAPL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的垂 向运移在地下水面受阻,而沿地下水面(主要在水的非饱 和带)横向广泛扩展。NAPL可被孔隙介质长期束缚,其可 溶性成分还会逐渐扩散至地下水中,从而成为一种持久性 的污染源。
• 大豆在整个生长期间对有机氯的吸收量逐渐增高, 到种子成熟时吸收减少。而棉花则在苗期吸收量最 高,然后逐渐降低。
据报道,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残留农药的能力与作物 的品种有很大的关系,最容易吸收的是胡萝卜,其 次是草莓、菠菜、萝卜和马铃薯等;水生生物从污 水中吸收农药的能力要比陆生的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农药的能力强得多。
诸多因素同时控制着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污染强度、营养 物、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温度、湿度、土 壤扰动状况。而且在降解的不同阶段,各个 因素的重要性以及最佳水平会发生变化。
常规环境条件下能降解目标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 少,且活性比较低,当添加某些营养物包括碳源 与能源性物质或提供目标污染物降解过程所需因 子,将有助于降解菌的生长,提高降解效率,也 就是所说的共代谢。
目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的吸附-解吸研究 主要集中在黏土矿物-水界面的吸附解吸, 以及它们在土壤腐殖物质中的吸附-解吸行 为。
在污染物运移的诸多机制中,污染物在水相 与固体颗粒间的吸附-解吸过程最为重要。
天然土壤中土壤颗粒常具有次级结构,如团 聚体或裂隙结构。即使在较干燥的情况下, 由于小孔隙的毛细作用,团聚体内的小孔隙 都为静止的水所充满,而团聚体间的大孔隙 则为流动相(水相、气相或水气共存)所占据 。污染物在水相与团聚体间的吸附过程不仅 包括水与团聚体内小孔隙壁间的物质交换, 而且还包括污染物在团聚体内小孔隙静止的 水中的扩散过程。
土壤中的有机质对有机物的行为影响很大。
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分为两大类:非腐殖物 质(未完全分解的植物和动物残体)和腐殖物 质(程度不同地改变或重新合成的产物)。
近几十年来,由于示踪原子等先进技术的应 用,对土壤有机质,特别是腐殖物质的形成 、转化、分布,其胶体和离子交换性质、功 能、成土和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等,已研究 得比较透彻。
• 土壤中的黏土矿物(clays)和腐殖酸(humic acids)是对农药吸附的两类最主要的活性组分 。
• 关于污染物在土壤活性组分上吸附机理的研究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报道。迄今为止,已发现 的吸附机理主要有化学吸附(chemisorption) 、物理吸附(physisorption)和离子交换(ion exchange) 。
第12章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
目录
• 第一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迁移机制 • 第二节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类型 • 第三节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案例分析
第一节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机制
首先: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是 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如憎水性、挥发性 和稳定性。
其次:环境因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中微生物的状 况、温度、降雨及灌溉等。进入土壤的有 机污染物同土壤物质和土壤微生物发生各 种反应,进而产生降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