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系病学科发展近况蔡宛如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肺系病学科发展近况
蔡宛如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对于中医肺系病学科发展近况的分析,将从本学科发展现状、学科发展成果、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学科发展展望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科发展现状
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可从五个方面来阐明,第一个方面,开展了中医药防治肺系常见病和疑难病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针对多种肺系疾病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性感冒、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和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等)进行了中医药诊治疗效和规范化研究,明确了中医药诊治疗效,规范了诊治方案。第二个方面,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肺系疾病中医证候(如风咳、风哮、寒燥证、肺气虚证、肺络癥瘕)、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如肺主宣发、肺与大肠相表里、冬病夏治、扶正祛邪、肺康复技术)和评价方法(如中医评价方法)研究。第三个方面,肺病学科逐渐得到扩大和发展,中医肺病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重点专科6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与病毒感染相关呼吸病)、肺病咳喘辨治和肺气虚证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呼吸功能和中药药理(呼吸)三级实验室、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基地等。第四个方面,肺系病学科教育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探索了PBL 方法在中医肺病教学中的应用,建设了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站),建设了中医优势病种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了博士后流动站;保证和促进了中医药防治肺系病人才培养和团队整体素质的改善与提高。最后一方面,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1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正式成立二级学会以后,在名誉主委晁恩祥教授和主委张洪春教授主持下开展了广泛学术交流活动,如年会、专题论坛、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特别是近两年分别在河南省郑州市和山东省烟台市举办了中医肺系病学术年会、组织开展了晁恩祥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以及于2013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中主持承办了流感中医药诊治专题论坛等,均大大促进了中医肺系疾病学术交流。
二、学科发展成果
学科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学科、专科建设、标准化研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等六个方面,下面将逐条阐述:
(1)理论研究
1)首创“风咳、风哮”理论,构建从风诊治肺系疾病理法方药体系。
结合晁恩祥教授诊治肺系疾病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风哮”和“风咳”病名;提炼出“从风论治”的治则治法,创立“疏风宣肺、缓急解痉、降气平喘、止咳利咽”的治疗方法;创立了有效组方,“黄龙舒喘颗粒”和“苏黄止咳胶囊”,并得到研究证实其疗效。
2)继承络病理论,创建从“肺络微型瘕瘕”诊治肺系疑难病思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通过对COPD发病过程中气道重构的关键病理环节的分析,综合中医络病、聚散、癥瘕理论及临床实践;提出肺络微型癥瘕概念,指出肺络病变是COPD传变的重要环节,络脉阻滞则是疾病经较长时间发展的慢性病理过程,并最终导致肺络微型癥瘕的产生;认为痰浊瘀血是COPD久病入络的基本病理产物,并提出运用消癥通络法来治疗本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毒损肺络”和武维屏教授“肺虚络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以病证结合为研究模式,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病及病理变化为切入点,提出了“肺络微型瘾瘕”理论,提出分期治疗IPF的原则。
提出“正虚积损”病机理论,制定扶正祛积治疗大法。
河南中医院,从正虚为本、痰瘀结积为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论述正虚积损为COPD的主要病机,认为正虚是指肺脾肾虚损而以肺虚为始、以肾虚为基,以气虚为本、时或及阴阳;积损是指痰瘀及其互结成积、胶痼积蓄难除并日益损伤正气,正气逐渐虚损而积损难复。提出临床应用扶正祛积(化痰活血)治疗COPD。此外提出并论述了正虚络痹积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认为正虚是指肺肾虚损、由肺及肾;络痹指肺络痹阻;积损指痰浊、瘀血稽留及其互结积息并日益损伤正气,积损难复终致肺。以补益肺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2)临床研究
1)支气管哮喘
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牵头,开展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加用穴位贴敷和西药常规治疗间的比较研究,发现辨证治疗组在肺功能及炎性指标改善上有一定优势。从而形成了确有疗效,且适合基层推广的符合中医临床辨证规律的哮喘发作期中医治疗方案,建立了基层推广基地并开展推广验证。
中医药在支气管哮喘阶梯式治疗中优化方案研究,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持,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了中医清肺平喘补肾法在哮喘慢性持续期阶梯式治疗中的疗效及其优势,尤其是治疗方案在哮喘控制水平、疗程、症状缓解及稳定性方面的疗效,最终形成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优化证治方案,为哮喘进一步稳定降级治疗提供保证。
此外,青岛海慈医疗集团——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补肾清肺法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证)较传统清宣肺气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展了补肺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疗效观察,并实现了成果转化。
结合以上研究,先后制定了《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研制2种中药制剂、申报3项国家发明专利、编著《哮喘病诊疗学》、获了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学术著作类)。该疾病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提高中医药疗效的“病证结合”研究
中继续得到资助,将深入开展研究。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干预效果评价研究”,确定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疗效。
中日友好医院以调补肺肾法为指导开展了调补肺肾胶囊治疗慢阻肺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课题成果被载入行业标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获得一项新药——调补肺肾胶囊的临床研究批件,并为产学研转化机制提供了可参考模式。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评价了中医辨证加西医规范化治疗与西医规范化治疗的疗效,形成了疗效确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治疗方案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该疾病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提高中医药疗效的“病证结合”研究中继续得到资助,将深入开展研究。
3)慢性咳嗽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课题负责单位,开展了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方案的临床研究及示范应用研究,确定了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以提出具有确切疗效和中医特色的优化治疗方案,开辟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所致慢性咳嗽治疗的新方法,提高本病的治疗水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课题负责单位,开展了感染后咳嗽中医诊疗方案的示范研究,形成了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感染后咳嗽中医辨治方案和感染后咳嗽中医门诊临床路径,制定了基层医生适用的《感染后咳嗽简易诊治手册》,申请国内专利1项。
4)肺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研究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对不同危险等级老年肺炎的疗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对病情较轻的患者( SMART-COP 等分≤2 或 PSI 分级为Ⅱ级及以下) 有一定的促进胸片感染征象吸收、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5)肺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 ),通过分析国内外老年肺癌的研究成果,总结老年肺癌的临床特点,指出中医药治疗老年肺癌的作用,提出单纯中医治疗、中医联合单药或含铂化疗、中医联合放疗、中药巩固治疗等老年肺癌中医治疗方法,提示临床医生应熟悉老年肺癌人群特点,治疗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在掌握规范化治疗基础上,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实现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评价了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原发性肺癌放射性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降低原发性肺癌急性放射性肺损害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体力状况,研究期间未观察到复方苦参注射液相关的不良反应。
6)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