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12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共42页PPT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两个方面:显现与物自体
显 现:Erscheinungen appearance
物自体:Dinge an sich things in themselves
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 性,但是另一方面物自体不可知也表明在我们的 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 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于是,对理性的认识能力 的限制就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亦即实践能力开辟 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因为实践理性或者说道德意
思考题
1、简述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2、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4、试述并分析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 5、简述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 6、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学说。 7、试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8、简述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
德国哲学的历史背景
形而上学
第一部分:世界的逻辑结构(说明自然) 第二部分:无条件的东西(超验的实体)
“如果人们假定,我们的经验知识遵照 作为物自身的对象,将发生的情况就是:根 本不能无矛盾地思维无条件者;与此相反, 如果人们假定,我们对事物的表象如同它们 被给予我们的那样,并不遵照作为物自身的 对象,而是毋宁说这些对象作为显象遵照我 们的表象方式,那么,矛盾就被取消了;因 此,无条件者必然不是在我们认识的物(它 们被给予我们)那里找到,但却是在我们不 认识的、作为事物自身的物那里找到的。”
一、康德哲学的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性的危机 自由的失落 形而上学名存实亡
“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 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的独断主义的迷梦, 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 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卢梭教会了我尊重人。 --康德
在一个严格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世界上, 人有没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 物的价值和尊严?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科学知识=感觉经验+普遍必然性 =后天经验+先天形式
a priori: 先天的=普遍必然的=独立于经验
同时作为经验的条件 a posteriori:
后天的=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困境:如果知识必 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 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 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 基础上。
志乃是以自由为其根据的。
两种因果关系
第一种因果关系(自然因果关系)--自然 第二种因果关系(自由因果关系)--道德
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不是表现为两个方面,我 们可以认识事物自身从而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 那就意味着一切都在认识形式的限制之下因而不可 能有自由的存在。但是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划分为 两个方面,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事物划分为“表 现”和“事物自身”两个方面,人亦如是。一方面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 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 “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 换句话说,人具有两重性,他是一种“有限的理性 存在”。假如我们无限地扩张理性的认识能力,其 结果势必把一切都变成了必然的东西而使人失去了 自由。而当我们限制了理性的认识能力的时候,这 就会为自由保留了一片天地。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 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伟大的德国 诗人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我所以 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杳来、 方兴未艾的年代。”这段话也适用于德国哲学家 们,他们是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 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世界大 事的见证人。
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 都处在非常落后的境地。当英法等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 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之时,德国仍然处在封建割据的 状态,以至于年轻的黑格尔悲叹:德国已不成其为一个国 家。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 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 面极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终于在18世纪 末19世纪初时,走在了文化领域的最前列。这是一个巨人 辈出的年代:莫扎特、贝多芬、莱辛、哥德、席勒、康德、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想一想就令人神往。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1781、1787)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 《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 《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 《道德形而上学》(1797)
一、康德哲学的问题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三、批判哲学
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物自体),那么 无条件的东西是绝没有可能存在的。
“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
按照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的传统观念
1、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我们的 头脑中来?
2、即使我们假设这是可能的,建立在 后天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可能是先天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
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 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的解决办法
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 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 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 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 头脑之中――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同的 “理”对于不同的经验材料的加工整理的规则是 相同的,形成的知识有了共同的规则,也就有了 普遍必然性(先天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 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 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 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 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
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 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 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 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德国哲学家 们作为时代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 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
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