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素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与思考

农民素质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基本性质、基本素养。概括地说包括身体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以及现代意识等。农村的经济发展靠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的文明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农民接纳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才能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才能拓宽。本文从分析农民素质提高的障碍因素入手,结合当前农民素质的现状谈观点,力求为提高农民素质寻找合适的道路。

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科教兴农”的核心是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文化为农民所掌握,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整个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均年限每提高一年,可使GDP增加1—1.5%。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地涌现出来的科技致富典型表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得到很好证明。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

内涵。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唯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普及推广和转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民收入的高低,也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高,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刺激其它各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继续得到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良性循环的过程;而相反的情况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差的地方,一般来讲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慢,没有财力去扩大再生产和对教育等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够,则不能有效培养人才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最终造成人才缺乏,制约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农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农业技术的作用发挥最终都要依赖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知识差距,人才差距已成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农业要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严俊挑战,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就显得越发重要和必要。

二、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

(一)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只有不到8%的人持有技术职称。而仪陇县全县5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系统教育的不足1%,还有1%的人员为文盲半文盲。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的差距更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

(二)思想观念较落后

在我国广大农村,占主体地位的仍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小农思想。主要表现为观念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不愿接受新事物;思维模式单一,循规蹈矩,缺乏开拓性,目光短浅,满足于现状。例如,有的农民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经济条件较差的他们,往往在孩子开始读书时,就在为子女将来读高中、大学的学费发愁,如果子女读书的成绩不好、升学无望,他们就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即在孩子初中毕业后,有的甚至未毕业时就不愿再让其读书了,留在家里干农活或者跟随父母、亲友出去打工,为家庭增加收入。这些辍学青少年过早放弃学业,无疑是今后农村潜在的低素质劳动者。还有的农民对扶贫开发在认识上存在很多局限和误区,不仅认识不到他们的主体地位以及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甚至公开与村干部过不去,他们错误地认为搞试点是干部想争面子,抓产业发展是搞形象工程;还有的农民生病不看医生去求菩萨,甚至还争着当贫困户。这些都表明了他们思想观念的落后。

(三)认知方式较直观

农民普遍注重自身的直接感知,不易接受间接经验和理性思维,比较热衷于短期行为,不思长计。这特别表现在农村优秀劳动力外流方面——国家这几年加快了城市互动、城乡统筹、农民变市民、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使得农村中有知识的优秀劳动力通过读大学、参军和外出务工等途径,进入城市工作,他们千方百计想在城市扎根。而一些扎不了根的农民宁愿每年象候鸟那样,年初出门、岁末回家,不管在外面能不能挣到钱,年年要出去闯荡,把一些老弱、病残、妇留在农村从事生产。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后继无人,今后出现没有人种庄稼或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的怪事,使农村面临越来越贫困的困局。

(四)生产生活方式陈旧,缺乏进取意识

大部分农民仍然是家庭式的分散经营,沿袭传统做法,生产方式落后;小农意识较强,仍是为吃而种养,市场意识淡薄,缺乏主动进入市场的意识和能力;生产全凭传统经验,不讲科学,也不会运用现代工具、现代技术,只顾躬耕劳作,其结果是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收益甚微。如生猪饲养过程中,仪陇县大多数农户仍在粪坑上搭圈,把本应生喂的青饲料煮熟拌以大量的粮食喂养,一头猪出肥一般要10个月左右,造成投入和产出倒挂;很多农民不懂得氮、磷、钾肥对于农作物的不同作用,施肥时间、数量和次数仅凭经验进行;有的地方同样一个农作物品种长期反复种植。这些负面现象直接影响到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运用,致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一些农民缺乏自立自强的进取心,对改革措施求全责备,存在期望值过高甚至逆反心理;还有部分农民面对社会中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