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翻译中文化的差异和处理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翻译中文化的差异和处理策略
摘要:旅游英语中涉及许多中西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利于旅游的开展。
本文分析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指出只有正确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才能把我国建设为“世界旅游强国”。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一、引言
旅游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出现了帝王的巡游、策士们的政治游说、学者们的学术考察、士子们的漫游以及宗教旅行、航海活动,但这种活动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旅游”。
直到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的形式组织了一次团体旅游活动,被世界公认为是一次划时代的旅游活动。
近代旅游活动就此开始。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数千年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更有蕴含着民族气息的人文景观.中国特有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增长,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中国的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将有1.37亿人次来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
为此,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正是由于异域不同的文化气息,才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来旅游。
但在另外一方面,文化的
差异在某些方面又成为旅游的障碍,不同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给旅游活动的开展带来不少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有着同一性和共通性,大部分情况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能够正常的交流,这是主流。
因此在旅游业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文化的“碰撞”,促成文化的正常交融,让旅游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独特色彩和韵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内容是旅游业的核心,各种旅游活动都是围绕着文化展开的。
但是文化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一定的文化总是在特定的民族机体上产生的。
一个民族的特征除了体形体貌特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特征,它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这种文化的民族性给旅游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阻碍。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翻译带来的困难。
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就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衣食住行涉及的日常生活物品到浩瀚的工程项目。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可能使用相同的物
品,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和习惯的不同,相同的物品也许用途不同,或者不同物品用于相同目的。
像“粽子”、“阴阳”、“春节”等词是汉语中所特有的,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在给外国游客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时,如果将“粽子”译为a pyr amid 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 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不仅显得冗长拖沓,关键是原有的文化意义尽失,外国朋友虽然知道了“粽子”是什么东西了,但是还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更不知道为什么在六月初六当天要赛龙舟吃粽子。
再如“春节”一词,经常被称作Spring Festival,按照字面意思,外国朋友至多理解为这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至于过春节家家户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更为关键的信息都丢失了。
在另一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同样的物质却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和隐含意义。
最有代表意义的莫过于“龙”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一个是皇权和高贵象征、而另外一个则是邪恶的代表,导游人员在给外国游客讲解有关“龙”的内容时,一定要介绍一下中国的文化背景,否则我们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就被外国游人们理解为“魔鬼的传人”了,他们看到故宫宫殿建筑之上巨龙缠绕,就会以为中国的帝王们像恶魔一样恐怖。
这种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带来所带来的不便,很难用直译的方法解决,现在许多专家都主张音义加注释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原词汇不被游客误解,又使文化信息和内涵得以传递。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的扩大,许多词汇可以直接音译,并不需要加注释,如“饺子(jiaozi)”,
功夫“(kungfu)”,太极“(taiji)”。
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可以使信息损失到最小的地步,但并不能达到完全的意义对等。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二)语篇层面和修辞方面的差异。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
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隽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
中国美学以知觉、体悟为主要特点,在语言上汉语倾向于注重意合,语言形式零散,语法呈隐性。
下面是关于承德避暑山庄的一段简介: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8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
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
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
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
不难看出,汉语介绍中使用了诸如“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等主观意向很强的词,其目的在于给游客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如果将此段直接翻译为英语让外国游客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拖沓罗嗦之感,原因
就在于西方的美学观点注重的是知识性和科学性,具有鲜明的认知性、思辨性和逻辑性。
相应地,英语倾向于形合,语言形式聚合,语法呈显性。
这样的差异就要求在翻译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使译文符合西方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观点,这样才能达到译文相应的效果。
三、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旅游翻译的目的就在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吸引外国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并把中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因此,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其目的就在于使译文在符合西方的审美观点和思维方式,语法简单明了,语言层次分明,让西方读者看后有深刻的印象。
目前有如下几种策略:
(一)景点的音译和意译
完全音译适用于对地名的翻译,此类翻译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不会造成游客理解上的障碍,如北京(Beijing)、八达岭(Badaling)、南京(Nanjing)、沈阳(Shenyang)等。
在翻译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译加意译,主要适用于对景点和景区的翻译。
比如把天安门广场翻译成Tian'anmen Square,前半部分是采用音译方法,直接译为Tian'anmen,而后半部分是采用意译方法,这样就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外国游客一眼便能看懂。
如果采用完全意译的方法,把天安门广场翻译成Heavenly-peace Square,则把景点完全西化了,无法传递出地名的信息。
类似的翻译还有八达岭长城(Badaling Great wall),承德避暑山庄(Chengde Summer Resort)等等。
目前大多数人主张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翻译景点和景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西方游客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传递中国的地名信息,无形中增进了游客和中国文化的沟通。
(二)删减和增添
删减对旅游英语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人在介绍旅游名胜古迹的时候多喜欢有感而发,加入许多主观的内容和思想,往往从景点的历史说起,把历代名人与景点的关系结合起来,面面俱到,一气呵
成。
这种介绍方式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让人觉得景点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无形中便增加了旅游的乐趣。
而在英语中这些介绍往往让人觉得拖沓冗长,抓不到重点。
因此,采取删除的手法处理译文,就能使外国游客更好的理解景点介绍。
在第二部分中所述的避暑山庄的介绍,英文翻译是这样处理的:There are four parts to the summer resort——the palace itself and a scenic area.It is made up of the Front Palace,the Pine Crane Temple,the Pine-Soughing Valleys and the East Palace.The scenic area includes a Lake District,a District of Plains and a Mountainous District.The Lake District refle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fish-and-rice villages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The Rehe Spring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corner.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Plain District illustrates a grassland scene from Inner Monglia while in the eastern part there are ancient trees like the forests of Greater Xingan Mountain. The densely forested mountainous area is on an undulating landscape.
可见英文翻译没有亦步亦趋逐字逐句的翻译汉语介绍,而是在多处运用了变通手法,删除了汉语介绍中主观意向比较强的词语,转而注重客观介绍,因此译文的语言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非常符合西方读者的口味。
增添主要是为了方便外国游客的理解,加入了对特有历史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更有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比如在介绍“粽子”一次时肯定会涉及到屈原的内容,如果仅仅对屈原一带而过不做介绍,游客肯定一头雾水不知道屈原是谁;如果在这里告诉他们屈原是一个famous Chinese scholar-statesman who lived some three Centuries before the brith of Christ,那么游客肯定会对“粽子”的印象更加深刻,对中国端午节的由来也会理解的更多。
(三)文化借用
所谓文化借用,就是借用西方文化中比较知名的人物或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西方客人拿中国的
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增加他们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特有的内容。
例如周恩来总理有一次在接待外宾的时候,说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他便直接告诉翻译,让他把这个故事说成西方的罗米欧和朱丽叶,这样客人在听到罗米欧和朱丽叶时,思想便有了一个定位,就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的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四、结论
除了上述提到的策略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手段,比如改写、解释等等。
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差异,更好地使旅游翻译符合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篇章的宣传或互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是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对这种文化差异的合理处理,不仅可以使外国游客在中国享受到很好的旅游服务,而且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扩大自己影响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晓玲、李白清、周元辉.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与英汉旅游篇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
[2]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 李蓓霖.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 于长江.导游业务[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5] 于长江.北京主要景点介绍(英文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5.
[6]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7] 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