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性培养和创业培养等方面。

文章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状及如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理性分析。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理性思考
近年来,我国高校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理论上,各个高校增加了素质创新教育等相关课程,增加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讲座,等等;实践上,我国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素质课堂、创新性实验计划、创业社团、创业计划等一系列活动。

一、高等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持续发展,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创新教育的含义:就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

更具体地说,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即不墨守成规,前所未有)、独特性(即不同凡俗、独出心裁)、价值性(即对社会或个人的价值大小进步意义)。

目前,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导致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而且造成了高校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同时,高等教育结构划分不合理,尤其是高校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在教育主体协调培养、教育结构以及教育功能多元化发展等方面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强调高校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自然和谐,建立相互吸收包容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并且使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论后,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教育,7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从此,创业教育继创新教育后在世界范围逐渐蔓延。

随后,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迅速在世界各国普及开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纵观国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如:(1)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机制不够完善;(2)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上升到理论学科层面,只停留在初级阶段;(3)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成果转化率层次不高,未能建立有效协调学生、学校和社会多赢的工作格局①。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及对策思考
其一,要从思想和观念上树立创新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行为不仅依赖于智力活动,同时也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制约。

(1)创造性行为的实现既依赖于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又与个体的动机、兴趣、信仰、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因素密切相关。

(2)创新创业教育要积极采用开放、互动式教学,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中心,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课上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授、鼓励学生自由提问;课后学生还可与教师一对一交谈或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提出问题和建议。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和谐发展理念、具备和谐社会建设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培养和谐人才,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重大的战略性课题。

其二,政府和学校应当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不仅要改善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还应当建立对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

其三,强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学生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情感、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

在学校,要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就应当进行自主、自觉的学习;走出校门,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能使人受益匪浅。

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要启发学生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将个人
志趣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针对社会所关心、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实践。

其四,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1)高校在进行相关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在氛围、环境、导向等方面开展工作,使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2)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培养学生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认识和探索,要重视人文艺术类学科、活动对科技创新的触动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3)实践教学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②。

其五,创新创业教育要让学生从理论逐渐升华到实践能力上来。

要构建全面、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平台,并且打造适合高校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良好氛围;(1)要建立鼓励高校学生主动创新创业的制度和规定;(2)学校应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必要性,鼓励广大学生在学好功课的基础上大胆走出去实习、参加创新创业活动;(3)学校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讲座等,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高校形成浓厚的创造创业氛围。

其六,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建立创新创业者联盟。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仍是新兴事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我国高校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向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先进国家学习,不断加以研究和实践。

[注释]
①陈耀,傅方正.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9(1):30.
②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2):26.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2]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
[3]李红梅.关于创业教育的探讨[J].广西粮食经济,2000(4).
[4]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5]徐萍平,杨海锋,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2005(S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