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资本家

以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资本家
以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资本家

《资本论》学习论文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资本家

摘要: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资本家是指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人。能够获得并充分利用生产力要素,即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以进行生产,并且最大化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才是合格的资本家。本文也将从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论述如何才成为一个合格的资本家,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大多数资本家不是完全的不劳而获,他们的劳动也应该被考虑进来。

关键词:生产要素、劳动力、剩余价值

资本家需要从商品市场购买劳动过程所需的要素以进行有目的的生产。他要生产一个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他生产的这个商品,其价值要比它生产上必要的各种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总和更大。他选择生产什么商品,以及这个商品是否是能满足社会需要,在文中不做更详细的讨论。我们也假设文中的这位资本家拥有足够的资金并且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来获得他所想要的要素。那么现在将要论述的是他要如何选择生产要素,以及如何利用他购买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来获得最多的剩余价值。

一、物的要素

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即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会消费生产资料创造产品。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就是使劳动者用劳动去消费生产资料的过程。在产品生产上,只有耗去的社会必要的生产资料才算数,这就意味着生产资料必须有标准的质量和技术。1

在劳动者进行劳动的过程中,资本家会注意,使生产资料的使用适合于目的,不浪费任何原料,爱惜劳动工具。资本家在购买原料时,需要注意,不要购买质量极差的原料,比如在棉纺织业中,不能把会不是断裂的坏棉交由劳动者使用。在这一场合,生产一磅棉纱须用的劳动时间会超过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对于物的要素,资本家会尽力使它的消耗不超过劳动使用上必要的程度2。在劳动过程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第五章P192

2

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被转移到产品中,在劳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社会一般的生产废料,它们不参与价值形成,但其价值依然也会转移到产品中3。但如果生产资料的浪费超过这一社会平均,或者说物质化劳动的过分支出,超出的部分的价值就无法转移到产品中,因为这是不算数的,这样一来将使资本家蒙受损失。所以资本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应该对原料的使用量进行一定的限制和规定,生产工具交由专门的人管理和维护。因为资本家对于生产资料是垫付的,它们的损失将直接导致资本家的损失。生产资料的损失,除了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也还可能会发生在其运输、储存过程。要减少或者分散风险,可以采用为其购买保险的方法。

相应的,如果能用少于社会一般的生产资料来生产这种产品,资本家将获得额外的收益。事实上他生产的这种产品本身价值将会降低,但是他依然按照社会平均价格来出售,他除了赚取剩余价值,还在偷工减料的过程中获得他减少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黑心产商”的原因。从短期来看,资本家的这种行为能为他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是一旦东窗事发,将面临企业被取缔、巨额罚款的处罚。当然也有人侥幸逃脱,但是无论如何,当我们考虑到它的成本,以及严重的后果,都应该清楚,这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资本家的行为。

资本家应当追求物尽其用,这体现在处理生产废料的问题上十分适用。比如金属加工业中的废弃金属,它们可以送入熔炼炉重新冶炼;服装制造业的废弃布料可以用来制造拖把或是别的东西。对于劳动工具,资本家应该避免其闲置。通常会出现一个企业购买某种劳动工具,但是并不使用到劳动过程中,或者由于使用的成本过大而放弃使用导致它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染上斑斑锈迹。这种情况在国企中出现的更多,资本家应当避免盲目的购置劳动工具,或者对闲置的劳动工具出租。因为劳动工具不仅仅会在劳动过程中损耗,即使不参与劳动过程,它也有可能被自然环境损耗。

劳动工具的更新换代也是极其重要的,资本家越是能尽早使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效率就越是能得到提高,也就能相应的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旧的劳动工具的闲置,因为它们往往还没有被完全的利用完,而且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完全跟上劳动工具的更新的速度也是需要相

3

当大的成本的。资本家要考虑到更新劳动工具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劳动决策,并不是说在任何时候选择使用最新的机器都是有利的。一般而言,资本家至少应该选择社会通用的劳动手段,但如果他能在某一时期采用比社会通用的劳动手段先进的工具,将能够使得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人的要素

人的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资本家购买劳动并消费它,就是叫它的出卖者去劳动。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诸物之间的过程。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将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同时还生产出来一个价值。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能够完成的活的劳动——劳动力每日维持费用和劳动力每日支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后者形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看到的是这两个价值的差额,这个差额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产品价值在它各种生产要素价值总和以上的部分4。对于一个合格的资本家而言,他将致力于尽可能多的获得这个剩余价值,即剥削劳动者。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在绝对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的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那部分价值的劳动,另一部分是工人的剩余劳动,用于工人无偿的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那部分劳动。为了增加工人为资本家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一定会尽可能的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在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时,既可以直接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又可以间接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到资本家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是这样的,他们通常会在法定规定的时间上提前上班,并推迟下班;减少法律规定的工人早餐和午餐的时间;使用童工,强迫他们每天工作很长的时间但支付很少的工资;将工作日延长到夜间,采用昼夜换班制度。这样的行为可以视作直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因为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的,那么工作时间越长,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劳动时间越长。但是,最大限度的迫使工人延长工作时间的做法就一定是一个合格

4

的资本家的行为吗?可以看到,这样无节制的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一方面对于工人的健康损害是很大——不仅导致再生产标准质量的劳动力成本增大,而且长时间工作也会导致工人在工作室失误率增加,造成生产资料的超额浪费,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争取标准劳动日的斗争从未停止,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过度剥削必然会造成无产阶级的反抗,他们可能采取罢工的行为来反对资本家过度剥削,由此资本家会蒙受更大的损失。所以,工作时间不能过度的延长,作为一个合格的资本家,应该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应该过度的剥削劳动者。但在此之上应该尽力增加工人工作的剩余劳动时间,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除了直接的延长剩余工作时间,资本家还可以采用间接的延长剩余工作时间的做法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直接的延长工人时间,工人是自知的,但是间接的延长工作时间,工人并不一定会发现。如果的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体力劳动间接延长常常表现为自愿加班法和损耗赔偿法。自愿加班法在制造业中运用的比较多,一般采用计件工资法,工人的基本工资低,要想获得可观收入,工人就必须“自愿”延长工作时间。之所以工人会“自愿”加班,其实是因为资本家用低于常规劳动的价格来支付劳动者,当然工人是很难发现这一点的。另一种方法是损耗赔偿法。在探讨物的要素时,曾提到过,生产资料社会一般的浪费,因而很多体力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失误,但其实这些浪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已经被资本家算到产品价值中去了,资本家却将这种损失二次转移到劳动力身上。采用这样的方式,工人即使是按照法定的工作日来工作,但实际获得的工资并没有那么多,也就间接的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在学徒制废除以前,学徒制也可以算作间接的延长剩余工作时间,因为劳动者并不会为他的劳动而获得应得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况,那就是试用期和临时工法。在试用期,工人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费。在一家企业,往往有很多试用工,但最后能留下转为正式工的却很少,资本家在利用试用期工人时,就是间接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另外有资本家为了规避劳动法而使用临时工,临时工的工资比正式工少很多,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免费的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

对于脑力劳动者而言,就更加难以辨识自己是否在被间接的剥削剩余劳动时间了。他们可能经常下班回家还要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考虑资本家交由他们设计的项目,有时候他们甚至在度假的时候还要思考一个策划,或者考虑一个设计。

他们的工作时间已经完完全全延长在标准劳动时间之外了,因为他们依然按照标准劳动时间来被支付工资。资本家并不会考虑这些,他只按照这些脑力工作者呆在写字楼的时间计算。脑力劳动者存在着更多的自愿加班——这是真正的自愿加班——他们甚至都不会感到自己被剥削。他们需要完成一项任务,以保证自己不被开除。所以资本家倘若能合适的采取这些方法来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比直接的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高明得多的做法。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前面已经提到,绝对剩余价值的活的是通过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来实现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资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获得的,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日二部分数量比例。一个企业劳动生产力的相对提高会使得每件产品劳动价值所占的比重减少,社会整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会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加便宜,而这些产品又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属于劳动力价值的要素,从而有可能减少再生产劳动力的成本。要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需要不断提高工人生产技术、采用大机器,分工和协作等方法来实现。

资本家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技术,但也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资本家都会这样做,将低质劳动转化为高质劳动是需要成本的,即培训他们的费用。而当他们成为一个高技术工人时,他们可能会选择跳槽,这样那些由资本家花在他们身上的培训费用就全部泡汤了。当然社会总的技术的提高和更先进的设备机器的运用又是另外的情况。资本家还可以通过生产流水线来控制工人的工作量,增加工人的工作强度。比如以前工人只需一只手就能完成流水线上的工作,但是资本家看到他还有一只手没有利用起来,便加快流水线的运作速度,使得工人不得不用两只手来工作。这样的做法也是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劳动效率。采用大机器生产则是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和机器是可替代的。机器运用的越多,单位产品中包含的劳动力的价值就越少。当然资本家是否要采用更先进的设备,还应取决于机器的成本相对劳动力成本的价格。

有些资本家还会通过减少再生产劳动力成本来压缩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做法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比如集体的公寓或者食堂,工人们常常住在很拥挤的公寓,食堂的饮食质量也很差。他们能获得的工资很低,必要劳动时间通过这样的

方式被减少,但由于基本生活条件能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他们还是愿意接受这样的剥削。当然这样的情况只发生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它有着过剩的劳动力,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十分不完善。

事实上,脑力劳动者也承受着这样的剥削,前面提到他们的剩余工作时间被间接的延长,除此之外,他们的工作价值是难以衡量的,这不像体力劳动者,他们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产品价值上,那么这个时候资本家利用脑力劳动者的创意,他们所设计出来的先进技术,或是制造的机器,能够创造出远远大于脑力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的价值。工资一定的情况下,他们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越大,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相对剩余价值也就被剥削的越多。

在现代社会,劳资关系并没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述的那样紧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协作。在马克思的观点看来,总产品完成的必要劳动时间可以通过协作而被缩短,同时协作还能节约生产资料。在现代社会,协作又有了新的含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来巨大的产值,科学的管理和良好的企业品牌能促使企业有更长远的发展。这必然需要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员工之间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资本家如果能使得他的企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给员工创造一个十分舒适的工作环境,员工必然更愿意协作,从而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形成良好的效应。

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并非一定要处于对立的状态,作为一个合格的资本家,获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只是要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人的工作质量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而在极其压迫的环境下,工人是很难能拥有极佳的工作状态的,资本家的出发点虽然不是秉持人道主义精神来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态,但如果这样做更有利于提高利润和增加剩余价值,那么他还是很有理由这样做的。一个合格的资本家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并且可持续的提高剩余劳动价值。虽然高质劳动的成本远远高于低质劳动,但其创造的倍增价值也是相当可观,而且有利于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进步。5

三、资本家的劳动

只要条件允许,资本家是会毫不犹豫地剥削工人劳动的,剥削可大幅增加剩余价值。剥削,尽管能使资本家获得不义之财,但是,资本家不能仅靠剥削在市

5

场竞争中起家;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资本盈亏与资本家的管理决策劳动水平正相关,资本家因艰辛决策劳动而获高收益具有合理性。

资本家劳动特性是“资本家从事的是行使资本权利的自主管理劳动”。资本家从事的主要是决策劳动,作为一个合格资本家,应当明白,产品要转化为商品、产品使用价值要转化为商品交换价值,还必须经过市场销售环节;市场是资本家生产经营的起点和终点。这样,资本家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便必须确保在如下四个重要环节上不出大问题或处于领先地位:

(1)工厂的投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这是资本盈利的大前提,如果所投项目脱离市场需求,所生产产品无法转化为商品,资本家无法收回投资,便谈不上盈利。

(2)工厂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必须是先进的。这里的先进,指机器和技术性价比相对较高。

(3)企业的研发、包装、营销水平必须是先进的,采购、物流、销售及资金周转渠道必须是顺畅的。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因产品定位模糊、式样陈旧、营销无方、品牌缺失,或原料能源渠道不畅、物流销售渠道混乱,或资金周转不灵等等产前产后原因导致商品严重滞销的话,那么,即便A、B环节是正确的或领先的,企业也无法盈利。这就需要招聘合格的研发供销人员,建立有效的产品市场开发团队和高效的采购营销物流模式。

(4)企业的管理制度必须是先进或有效的。如果工厂在协作劳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等环节缺少有效的管理,集成劳动的组织化水平低、生产成本相对高,则A、B环节本身没问题,工厂生产效率也无法提高。同样道理,如果企业对C环节缺少有效管理,它们也难免与生产环节脱节或彼此不衔接,使企业生产效率无法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这就同样需要招聘合格管理及经理人员。6作为一个合格的资本家,想要单纯的不劳而获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肯定意义上决定企业盈利、资本增值的因素呢,不是别的,就是统辖全局、拥有最终拍板权的资本家的决策劳动。

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资本家,并是不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这个法律6杨曾宪《资本家决策劳动对资本增值的意义》

日趋健全,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资本家想要无节制的剥削工人开始变得困难,劳动时间也不再是主要的产值决定因素。剥削也只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有意义,但是他还应该考虑到产品价值在流通中的实现。但是无论如何,资本家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一切能有利于获得剩余价值的行为都应该是一个合格的资本家应该做的。考虑物的因素、人的因素这两种生产因素,采用最合适的方法在长期内获得最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他自己的决策劳动也是需要被考虑进去的。

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

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 一、引言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最大限度地增进世界福利,一国单边贸易自由化能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的福利。因此,各国最优的贸易政策应该是自由贸易政策。但是理论和现实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贸易保护主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它已经成为一国干预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虽然在 WTO 的倡导下,各国施行了大幅度的关税减让,但是非关税壁垒却盛行不衰。在贸易政策的选择上,各国更青睐于保护而不是补贴等直接根治经济扭曲的手段。经典的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贸易保护政策,所以,诸多经济学家从最优关税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市场失灵、次优等角度出发试图解释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以效率为基础的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所以,只有将公共选择的分析范式引入传统的贸易理论当中,从收入分配而非经济效率的角度出发,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视角探究贸易保护政策的问题,即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诸多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相关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其分为两大类: 利益集团模型和中点选民模型。利益集团模型的出发点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和政治捐资来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政府的贸易政策是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而中点选民的出发点则缩小到不能进一步分解的选民个体,政治家要赢得选举,得到选票的最大化,必须代表中点选民的利益。 二、利益集团模型及相关研究 利益集团模型是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大部分学者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对贸易保护政策了进行分析。该模型主张资本家通过影响政治家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认为利益集团可通过游说,并投入相应的支出,达到影响政府贸易政策的目的。利益集团模型理论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早期研究介于 20 世纪 60 -80 年代,这一时期是利益集团模型的雏形。大部分学者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这些研究对贸易保护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利益集团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一阶段的理论是分散和片面的,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模型和体系。到 20 世纪 80、90 年代,利益集团模型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模型,代表理论有关税形成模型、政治支持模型、保护代售模型和信息传递模型。特别是保护代售模型的提出成为利益集团模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该模型较为完备和成熟,为后来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 21 世纪以后,学者对利益集团模型的研究热情持续不衰。其中一些学者以保护代售模型为基础,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 的变迁和效应 关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惊讶,人口红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有关人口红利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本文将另辟蹊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一、人口红利

1.人口红利的现代经济学解释 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最早提出“人口红利”。此后,大卫?布鲁姆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转变的过程会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大,青少年和老年人人口规模小。这种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人口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被称为“人口红利”。 2.人口红利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劳动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三部分来度量: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劳动力供给充足,造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下降。此外,劳动力价值决定受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消费水平较低,劳动力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使用成本较低,资本积累较高,这就是“人口红利”。 二、中国人口现状

经济转轨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经济转轨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摘要]经济转轨研究存在多种理论范式,但研究目标多指向经济转轨中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综合考量这些因素,通过利益-制度这一对核心概念来研究国际-国内、国家-社会框架内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从此视角来看,经济转轨是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政府整合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从而形成新的国家经济制度的过程。在经济转轨发生以后的若干年里,转轨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依然是对于国内结构的把握。在实践中,国家偏好与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整合受到多种国际力量的冲击,政府面临对偏好来源的界定与整合的双重任务,政府协调利益体矛盾的能力受到考验。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转轨;国内政治;社会行为体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9-0022-05 经济转轨是原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其一般理论为基础把经济转轨作为经济事件加以阐释,遇到了转轨实践中的难题:有意想不到的俄罗斯的失败,却也有出人意料的中国的成功。新政治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等各理论流派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对影响经济转轨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经济转轨研究越来越指向一种政策的出台过程,成为一种政策选择的政治事件。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转轨经济日益受到国际力量的冲击,于是,国内转轨政策的出台被置于国际体系当中加以考察,已经成为一种理论上的诉求,也是转轨经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经济转轨及经济转轨理论的问题指向 从经济转轨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来看,影响经济转轨的各种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转轨中的政治因素 新古典经济学以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以效用价值论和均衡分析为主要工具,强调自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策主张是建立市场制度。然而在俄罗斯经济转轨出现无序状态时,新古典经济学陷入理论困境。于是,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之中,出现了多种理论逻辑对经济转轨的解释。如: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式强调在发达的市场中强大的政府的作用。科尔奈用软预算约束造成短缺经济来解释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蒂格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2885677.html,/course/zzjjx/ 案例内容: “宁为自由而战死,决不为富人的娱乐而丧身!”这是二千多年前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发出的英勇誓言。 公元前73年,在古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一所角斗训练所里,发生了一次暴动。角斗奴们手拿菜刀、肉叉和各种尖刺的木棒,杀死了卫兵,冲出了戒备森严的训练所,向城南的维苏威火山奔去。组织这次暴动的,就是古罗马史上极其著名的英雄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同罗马作战时被俘,被卖为奴,并且被送到卡普亚一所专门训练角斗士的学校受训。角斗士的境遇十分悲惨,经常遭受拷打,而且等待他们的命运是被迫在角斗场上互相角斗、互相残杀,供灭绝人性的奴隶主哄笑取乐。他们对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忍无可忍。公元前73年,有200多人密谋逃亡,由于密谋泄漏,结果只有78名奴隶及时拿了菜刀和铁叉等武器潜逃成功,来到维苏威火山上造反。他们推出三名领袖,斯巴达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逃亡奴隶纷纷投奔前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起义军极盛时期曾发展到12万人以上,屡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公元前72年,罗马执政官率军镇压。此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分裂,以克里克苏斯为首的一支队伍单独行动,不久被罗马军队消灭。斯巴达克率军北上,频频取胜。但他并未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率12万义军再次南下,进抵意大利半岛南端,计划借助海盗船只渡到西西里,因受海盗欺骗未获成功。公元前

71年,奉命镇压起义的克拉苏尾随斯巴达克南下,在意大利半岛最狭窄的部分布鲁提乌姆挖掘了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对起义军加以围困。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东南海岸进发,受阻,被迫折回迎战克拉苏。同年在布林底西港附近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伊比利亚半岛归来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遭到惨败,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起义失败后,奴隶主把六千名被俘的起义者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尽管如此,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并没有停止过,而是继续蔓延,一直到罗马帝国的灭亡。 案例评析: 案例讨论: 1、在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如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怎样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 案例来源: (1)李纯武、寿纪瑜等编著:《简明世界通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案例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案例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课程案例分析集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理论经济学系经济学教研室 案例一 材料1.提供气象信息商品的劳动创造价值吗? 2002年7月4日夜,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肆虐东海,近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50米/秒)以上,东海海面巨浪汹涌。 “威马逊”到来的前6天,坐落在北纬29度、东经125度东海海面的平湖油气田收到了上海市中心气象台传来的“警报”:“未来5~6天,台风‘威马逊’将影响你平台,建议作好撤出的准备。”平台上的所有工作人员在直升飞机的协助下迅速撤离,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台风对平台的影响本身不大,但在上面作业的人员面对台风的心理压力极大,如果不及时撤离,有可能发生一些极端事件。”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副台长杨礼敏说。 平湖油气田是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长期企业客户之一。气象台每隔3~6小时左右向该平台提供海上、空中和陆地的全方位信息,以图文传送,还提供气象专业网站。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现已拥有120家左右的长期客户和100多家“散户”,。“根据企业各自的需求,我们为其量身定制气象信息,并在物价局制定标准伪基础上协商信息使用的费用,所以,每家的费用都不同。”最高的达到每年20万元;而最低的也就几百块钱。”杨礼敏说:“但我们也要承担很大风险和压力:预报毕竟是有误差的,像这次的台风,企业撤离和重返平台的成本都是上千万元,所以,如果我们的信息不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据杨礼敏介绍,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向企业提供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为英国的BP公司在南黄海的石油钻探作“气象护航”。现在,气象台的客户除了海上作业、码头、航运等一贯靠天吃饭的企业外,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材料2.电子货币——中外银行卡的产生及作用 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它最早是由商家发行的。商家们为了推销商品的需要,刺激购买,有选择地向一些讲信誉的

政治经济学_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 (2)外部性 (3)市场不完全 (4)公共产品 (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 (1)对效率的介入 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 ①税收和转移支付 ②公共事业投资 ③特别征税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 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 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③金融政策 ④紧急行政措施 ⑤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 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 义? 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 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 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 取。 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 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 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 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 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 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 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 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 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 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 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 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 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 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 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 据。 案例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 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 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 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 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 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 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 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 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 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 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 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1.垄断和市场失灵。2.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 措施。 分析: 1.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 (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 (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 (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 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 2.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 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 作为政策目标。 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 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 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 执行。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 据展开的。 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 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案例4: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 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 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 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没 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 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 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 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 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 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 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 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 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 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 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 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分析: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 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 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 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 过多。 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 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 许可证。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 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 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 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 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 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 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 果。 共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 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 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 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 私人物品。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古希腊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2014年07月21日07:04 来源:文汇报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60 □钟祥财 若干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成果 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十月革命以后,前苏联决策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逐步确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体制设计和理论依据方面基本参照了前苏联的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我党领导集体和经济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并产生了若干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成果。 如,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是否完全排斥商品生产?1956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个观点恐怕值得研究。”他次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但计划只能计划那么几类,社会经济生活是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如果只强调计划性,就会把灵活多样挤掉,搞得简单、呆板。他说,“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灵活性超过资本主义,使我们人民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更方便,更灵活”,为此“一定要有下面那样多的小计划,和中央的计划互相调整。但只是计划调整还不行,还要利用价值规律。” 1958年,毛泽东指出:“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他强调,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1962年“七千人会议”期间,毛泽东在修改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工作报告时,增加了这样一段话:“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样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决不能不严格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再如,怎样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毛泽东等人提出过适当放权的主张。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就企业管理而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看待它的独立地位,“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应当保证企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职工调配、福利设施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利”。 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讨方面,孙冶方在1956年提出:“通过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的认识和计算来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个重大作用——在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中非但不应该受到排斥,而且应该受到更大重视。”1957年,顾准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由价值规律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经济计划应“减少它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规定”,“使价格成为调节生产的主要工具”。沈志远在1962年著文强调,必须肯定按劳分配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但是,由于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即使有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有所认识,这些规律在实际工作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10卷 第1期2010年 1月 科 技 和 产 业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 ry Vol 110,No 11J an., 2010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贺文华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中美经贸关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经贸摩擦不断。究竟如何看待中美经贸摩擦无疑是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近些年的中美经贸摩擦主要是经济原因引起的,同时也有政治原因;中美经贸摩擦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关键词:中美经济关系;经贸摩擦;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10)01-0114-05 收稿日期:2009-10-1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贺文华(1967— ),男,湖南隆回人,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贸易、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中国加入W TO 后,中美两国的贸易达到了相当规模。对美贸易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构成部 分,对拉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用经济模型证明,两国间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果超过GN P 的115%,两国之间就会发生“激烈摩擦”;要是超过2%就会引起报复措施;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成为政治问题。2003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中美贸易额的46139%,就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而言,这个问题已经演变成美国国内的政治问题。 1 中美贸易现状 1988年中国开始进入美国的前10位逆差国行 列,1989年从第9位发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2大逆差对 象。到2004年,美中之间的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美中贸易逆差前所未有地上升到1600亿美元,占美国全年贸易逆差的25%(美国口径);中美贸易顺差为586亿美元(中国口径)。 2001年中国向美国出口最多的10类商品以及 从美国进口最多的10类商品中双方贸易量最大的是机械机器设备。中国向美国出口最多的第2类是家具、玩具,第3类是鞋帽。中国的纺织品竞争力相当强,但美国一直对中国的纺织品设置进口配额,人为制造贸易瓶颈。在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中纺织品只占第4位。除了机械电器之外,美国向中国出口最多的有光学仪器,化工产品,车辆运输设备,植物产品。其中美方顺差最大的是植物产品,美方顺差第二大的项 目是纸制品。中美贸易顺差最大的10类商品中第一类是家具、玩具。中国向美国出口了将近80亿美元,而从美国进口还不到1亿美元。 中美双方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别,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而美国则在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中美贸易顺差最大的产品是体现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普通机械电器、家具玩具、鞋帽和纺织服装,2003年这四类产品贸易顺差为522亿美元,占当年中美贸易顺差的8912%。中方逆差的产品依次是植物产品、化工产品和纸制品,逆差分别为21亿美元、1517亿美元和915亿美元。其中美方顺差最大的是植物产品,主要是小麦和大豆。美国农产品的优势可能不仅反映美国土地的相对丰裕,更可能反映了它在生物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美方顺差第三大的项目是纸制品,这反映了中国在森林资源方面的贫乏。 按照美方统计,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自2003年始,纺织品摩擦成为中美经 贸关系中的一大焦点(表1)。[1] 首先,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强大竞争力客观上对美纺织业界形成压力。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位居全球之首,并自2002年起超过墨西哥成为对美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前9月,美对中国取消配额的103个类别产品输美量激增。而在失去配额体制庇护后,本已一路下滑的美纺织业界愈加恐慌,于是对中国纺织品抡起大棒。其次,中国出口高速增升挤占了有关发展中国家在美原有份额,影响了美贸易盟友及其自身经济利益。在10月底开始第七轮谈判之前,中美之间进行的前六 4 11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A.抽象劳动() B.交换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2.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A.商品的价值 ( ) B.商品的供求关系 ( ) C.纸币发行量( ) D货币商品价值 ( ) 3.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胚芽 ( ) B.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D.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4.国家垄断资本的主体是: A.私人企业垄断资本() B.公私合营垄断资本() C.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D.公共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垄断不能削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C.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D.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7.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A.银行垄断资本购买工业资本的股票() B.工业资本购买垄断大银行的股票() C.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生产而形成的资本( ) D.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互派人员兼任要职() 8.生息资本的两种形态是: A.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C.高利贷资本()D.商品资本() 9.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D.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0.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1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12、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部分的交换关系是: A.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 B.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曾天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出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被概括为“中国模式”,并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国民经济在微观和宏观上的低效率特征,从而决定了我国发展方式的不以人为本的、不讲可持续发展的非科学发展特征。要转变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首先要摘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中国模式不经济科学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应该从体制、经济、政治等综合方面去分析:有人觉得,综合去分析体制、经济、政治问题为时过早了,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抓紧一切时间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做的已经很成功;有人觉得,中国模式是好是坏无法确定;更有人觉得,应当认真反思如今的中国模式,不是处处说好听的,也不应当将如今的中国模式推广出去。 低效率增长的中国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以来,主要体现的中国模式是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公有产权)和效率高的市场经济(私有产权)。无论是农民们包揽耕种、将部分行业垄断化、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还是让大量的工人下岗:无论是医疗、保健、食品部门的市场化、教育事业的产业化还是加入世界的WTO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农产品经济市场、房屋的市场信心化等,都是以市场经济化为基础的(或者说是有效率的)。 换而言之,经济一定是市场化吗?市场到底是经济的或者是有效率的,这些都表明在既定成本的情况下收益性最大、在既定收益条件的情况下成本最小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及其私有化的变革有多少是增长效率呢,我们得到的付出的又是什么? 我国的生产效率不论在美国、欧洲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在日本、韩国、小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其整个经济体系的产入产出效率都是非常低的。 首先,市场的不经济化。根据新的古典主义的说法,市场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经济资源总是聚集在效率很高的地方,实现了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和厂商、供应商最大化利润,实质上市场是经济化的。 在中国模式体制中也表现了市场的不经济化。为什么市场无法将资源信息合理的用到有用的地方吗?例如,将商品用在社会或者个人最需要的地方。

政治经济学案例

案例海尔“怎样让石头漂起来”? ?一、案例内容: ?海尔在1998年实行了一场“业务流程再造”工程。 ?在一次关于“业务流程再造”的高级经理人培训会议上,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目光炯炯地看着讲台下的中层干部们,提出了一个象脑筋急转弯的问题。 ?“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 ?“把石头掏空”,有人喊了一句,张瑞敏摇了摇头。 ?“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又有人答道,张瑞敏又摇了摇头。 ?“做一快假石头”,这个回答引来了一片笑声,张瑞敏还是摇了摇头:“石头是真的”“速度”海尔集团见习副总裁喻子达回答道。 ?“正确”张瑞敏脸上露出了笑容:“《孙子兵法》上:…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速度决定了企业能否越上新的高峰! ?为了解决“速度”问题,海尔从1999年开始进行了“业务流程再造”。 ?海尔“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循环与周转的速度问题。 ?海尔“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从采购和销售这一资本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入手。海尔采购和配送,过去是各个事业部各自采购,现在成立物流本部,实行集团统一采购。 这一改革效果显著。其一是降低了集团对外采购成本,仅1999年当年降低的采购成本就达5亿元,2001年在1999年的基础上又降低了10亿元。其二是,择优采购,带来了零部件产品质量的整体提高。其三是库存减少,其中零部件仓库存放面积减少了32万平方米。目前在海尔开发区的物流中心,原材料只有不到7天的库存,成品24小时就发往全国的42个配送中心,呆滞物资降低了90%,原材料库存资金周转天数从30天以上降低到不到10天。 ?海尔的销售过去是在市场上各自为战,造成资源浪费。现在实行商流整合,全国销售人员减少了30%,全国的营销网络增加到2000多家。这一改革使营销成本降低,与用户实现零距离,对客户需求快速反映。海尔接到客户定单,在10天内即可完成从采购、制造到配送的全过程,而一般企业完成这个过程要36天。 ?通过改革,海尔与商家之间实现了现款现货,资金周转速度快了,不良资产少了。 目前国内应收帐款几乎为零,集团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1999年为118天,2001年为79天。一年资金吞吐量高达千亿元,日均相互结算为3亿元。 ?二、案例讨论 ?1、为什么速度对一个企业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2、在现代社会,企业更加注重资本周转的那一环节?为什么? ?三、案例评析: ?首先,企业经营成功与否,与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重要关系。企业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增殖的价值也就越多。加快企业资本周转的速度,可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样,在不需要增加多少投资的情况下,经济规模和效益会增长许多倍。 ?因此,速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 ?其次,商品的购买和销售阶段是关键,而售卖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 ?因为商品的购买环节决定企业成本的高低;商品是否售卖成功关系到商品是否能转化货币资本,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顺利连续进行,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第三,在现代社会,企业可以把购、产、销等过程看作是一种流程,通过流程改革,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资本主义经济部分 主题词:垄断组织 一、案例内容 2003年6月30日,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宣布,自7月1日以来,有线电视预订费从12元增加到18元,增长了50%。这引起了媒体和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未经价格听证的价格任意上涨表示强烈不满。歌华有线电视用户220万户,每户每月多收6元,年均超过1.584亿元。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584亿元,不包括国家交纳的税款,基本上是公司的净利润。歌华有线怎么能这么咄咄逼人?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是由垄断造成的。歌华有线电视是北京市政府授权的唯一一家负责北京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公司。它是垄断行业中的垄断企业,具有很高的垄断性和经营稳定性。众所周知,垄断行业的成本是最难估算的,电信部门说市话亏损,邮政部门说普通信件业务亏损,民航公司说航运亏损,自来水公司说亏损,有线电视公司也说自己亏损。有线电视行业比电信行业更具垄断性。目前,有线电视用户别无选择:只有网络接入提供商,只有服务内容。例如,北京用户只能选择歌华有线电视网,只能选择歌华提供的唯一服务。北京的用户说:“我不想多付钱。我不需要看超过50个节目。前面的20个程序已经足够了,但是我不能选择支付原来的20套钱。作为一家企业,歌华有线当然可以利用这个词。当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方,市场上没有类似或类似的替代品代替垄断者销售的产品时,企业就有“随心所欲”的自由。 二、案例分析 完全垄断简称垄断,又称独占,是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一个制造商控制的市场结构。如果制造商能够控制或影响整个市场的供应,那么它就构成了垄断。完全垄断具有以下特征:1。独家经营。2。产品不可替换。三。价格自己决定。4。实现差别定价或价格歧视。5。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因此,完全垄断者能够长期保持其垄断地位。垄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各种“产业壁垒”阻碍了其他厂商的进入。就本案提到的上市公司歌华有线而言,它是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唯一一家负责北京有线电视网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垄

【专业文档】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doc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1)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但计划和市场只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 和手段,它们本身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国家发展改委《通知》的合理与否? ●合理 ●价格机制是市场若干机制中核心机制。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 式。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价格下降。 ●个量平衡的总和构成总量平衡,并同时构成结构平衡。因此,要保持煤电的总 量平衡。要求: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供求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自动实现。二是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 2.案例二 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你认为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 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 变市场结构面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 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 品的生产和流动。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 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原理: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3.案例三 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地分析劳动的形态和本质。可以见得,劳动价值论的本质依在。在科学技 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劳动形态发生了极大改变,以致使劳动为标志,致使经济 只是改变了劳动的形态。没有改变本质 ●知识劳动仍然是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只是脑力消耗的比重明 显大于体力的耗费。 ●知识劳动表现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上没有改变其劳动的性质。一是劳动和劳动主 体本身仍然是体力和智力的耗费,劳动主体知识具有更高智能的劳动者。二是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_1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 关于《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飞速发展, 同时其内在的固有矛盾也如影相随。资本主义自身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缓解与克服这种内在的矛盾。从罗斯福新政到福特主义、凯恩斯主义, 不断地自我调整。进入1970年之后, 找到了新的途径————城市空间生产, 这一途径确实非常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但同时自身也有其局限性, 造成了人与城市的异化, 积累了很多问题。如人的精神困境、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等, 这些问题很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解决当代的困境与危机、反抗资本主义的革命焦点是城市空间的控制权即“城市权利”。超越资本主义未来的理想社会形态将完成于城市, 因此城市应当以不同于资本逻辑的新价值观来建设。 关键词:都市政治经济学; 城市问题; 资本主义危机; 城市空间; “城市权利”; “都市革命”; 马克思主义;

Abstract:Capitalism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since its birth, and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have followed. Capitalism has been looking for ways to alleviate and overcome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from Roosevelt's New Deal, Fordism, and Keynesianism, constantly adjusting itself. After 1970, capitalism found a new way, which is urban space production. This approach has indeed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which has caused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ity, and has accumulat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spiritual dilemma of people, the lack of urban spatial justic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These problems are likely to trigger new crises. Contemporary Western Marxi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focus of revolutionizing contemporary dilemmas and crises and rebelling against capitalism is the power to control urban space, which emphasizes “city rights”. The futu re ideal social form that transcends capitalism will be completed in the city,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should follow new values different from the logic of capital.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1)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和手段是什 么? ●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但计划和市场只 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和 手段,它们本身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 本质特征。 2)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国家发展 改委《通知》的合理与否? ●合理 ●价格机制是市场若干机制中核心机制。它 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 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价格下降。 ●个量平衡的总和构成总量平衡,并同时构 成结构平衡。因此,要保持煤电的总量平 衡。要求: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 市场供求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动实 现。二是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 2.案例二

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你认为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 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 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 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 结构面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 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 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 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 产和流动。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 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 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 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 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原理: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重要途径;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 济相结合; ●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 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3.案例三 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地分析劳动的形态和本质。可以见 得,劳动价值论的本质依在。在科学技术 日益发达的今天,劳动形态发生了极大改 变,以致使劳动为标志,致使经济只是改 变了劳动的形态。没有改变本质 ●知识劳动仍然是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消耗,只是脑力消耗的比重明显大 于体力的耗费。 ●知识劳动表现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上没有 改变其劳动的性质。一是劳动和劳动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