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
——从经济转轨角度的新透视
戚文海
2011-3-26 12:33:12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6期
一经济转轨以来俄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
1.从三大产业的结构关系看,第一、二产业比重仍偏高,第三产业的地位明显上升
经济转轨之初,远东地区工业产量下降速度虽慢于全俄水平,但从1993
年后下降速度加快,1994年亦然。1994年远东地区工业生产下降严重(20.8%),其产值仅为1991年的46.3%,同年全国亏损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23.2%,远东地区则高达39.7%;生产利润率全俄降到11,2%,远东地区则降至12.1%,生产纯利润降到9.9%,远东地区则仅达到6.2%1。远东地区农业总产值持续下降,1990~1994年即下降36%,1997年在全俄农业总产值出现0.1%的增长的情况下,远东地区农业总产值下降8%~9%。可见,远东地区的转轨危机要重于全俄,这导致了就业人口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在远东地区就业结构中由1990年的39.9%下降至1995年的31.4%,第三产业则由1990年的43.6%上升至59.1%2。因此,远东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一、二产业的衰退为前提的,具有很强的被动性。
2.从远东地区工业生产结构看,畸轻畸重的结构更趋严重,不合理化低度化进一步加强
(1)产业结构不合理化进一步加强
经济转轨后远东地区工业生产结构中,动力工业由1990年的4.5%上升到1995年的19.3%,燃料工业由5.4%上升到1995年的10.5%,有色冶金工业则由1990年的14.1%上升到1995年的20.7%;与此同时,轻工业则由1990年的30.5%下降到1995年的25.3%。3这说明经济转轨中,远东地区重工业进一步上升,轻工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畸轻畸重的产业结构更趋严重,与经济转轨前相比该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化进一步加强,其自发性和退化性的反工业化趋势强于全俄。
(2)产业结构的高度进一步低级化
表1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工业产值构成 4
经济转轨以来,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低级化进一步加强。这种情况在远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哈巴罗夫斯克具有代表性(见表1)。在该地区的工业产值构成中,燃料和电力工业由1990 年的14.1%升至1995年的35%,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则由1990年的35%降至1995年的 14.7%。此外,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低级化还表现在工业生产的高能耗方面。仍以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为例,该地区工业生产的总消耗中燃料和动力比重、原料消耗中燃料和电能比重、产品的电能消耗等指标均较经济转轨前有较大提高(见表2)。
表2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工业的能耗特点 5
3.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军事化倾向依然如故
经济转轨以后,远东地区仍为俄罗斯重要军品生产基地之一。该经济区的40家军工企业占远东地区工业总产值的9.4%~10%,占职工总人数的12.7%~13%,占固定资产总值的6%~6.3%。远东地区南部的军工城市阿尔谢尼耶夫市和大卡缅市的工业总产值的军工生产比重高达91%和99.8%。在远东地区军事工业较为集中的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尽管冷战结束后国防订货有所减少,但前者的军品比重占军工综合体生产总量的比重仍分别高达46.2%和84.6%。特别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不但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见表3)。此外,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军事化倾向不仅表现在军工企业的高比重上,且表现在全部经济均要面向联邦国防的需要,相当多的纯民用企业也须完成军需订货任务,国家从国防预算中向其支付货款。
表3 军工综合体工业生产总值中的军品比重% 6
二俄远东地区产业结构成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内部制约因素
1.远东地区在全俄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地位所形成的制约
经济转轨前,远东地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约束下,生产要素缺乏竞争机制促成的流动,制约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苏联时期,国家各经济区有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经济联系,包括原材料、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相互供应关系。如远东地区向外供应木材及木制品、石油制品、金属矿物及机器制造产品,从其他经济区运入肉、肉制品、石油天然气及拖拉机等制品。但这种流动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调拨实现的。
1992年经济转轨后,俄罗斯一直处于深刻的转轨危机之中,各地区生产严重下降,减少了对对方产品的需求量。经济危机形势下远东地区也大大减少了对其他经济;区所供商品的需求量,远东地区与俄经济发达的欧洲部分距离远,从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到莫斯科的铁路运距为9 297公里,铁路运费不断攀升使得运费在远东地区产品成本中比重不断提高,当地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其消费者多在西部地区;远东地区的加工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生产所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相当数量的仪器和日用消费品均需靠西部地区供应;该地区能源不能自给自足,所需煤炭的20%及石油和石油制品的80%需从西伯利亚乃至乌拉尔地区运进7。远距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使远东地区在转轨中的全俄市场格局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从而阻碍了该地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这使得远东地区的投资导向发生严重扭曲(见表1,以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为例),对燃料和电力工业给予了投资倾斜,使其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相形之下,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的产值比重则不断下降,这种形势加剧了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2,历史上形成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所造成的障碍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其带动下,整个经济才能发展。同时,主导产业亦是形成合理的有效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产业结构必须以它为核心。但是,主导产业的积极效应只有在主导产业是合理、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发挥,即须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总体框架、技术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等情况相吻合。反之,这种主导产业所带来的效果就不会是有益的。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自然的历史进程,人们不能用外在的人为因素去代替需求结构、收入弹性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作用机制。但是,作为经济生活从而也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产业结构变动又无法独立于体现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取向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或概念更为宽泛的经济发展战略)之外。“在某些国家或某些特定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8。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如此。
模式1:从19世纪末到1918年,远东地区的发展直接置于国家的支持之下,国家拨出了主要发展资金。远东地区同俄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向东方调拨资金。该地区从经济上来说是完全开放的,由于国家采取了保护性关税政策同西部的隔阂有所减轻,而同亚太地区国家对外关系方面尚无屏障。但该时期还未形成大规模的出口基地,其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掺杂着军事国防成份的农业经济。
模式2:1922一1930年,远东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经济区进行发展。由于俄中央地区调拨的资金中止,由于国家对本区的关税保护业已消失,在远东西部边界事实上出现了经济屏障。而东部边境仍是开放的,对外贸易占当时全部积累资金的30%,这意味着资源生产基地的急剧缩小。但经济体系中仍旧保持着平衡,也保证了生产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