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案3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
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木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H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R界线等最基木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木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木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

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
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材主要从两个方而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在新教材以及教参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及活动方式的建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本节知识共分为4课时进行。

三、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第1课时)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1课时)
3、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课时)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第3课时)
5、昼夜长短的变化(第4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木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

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图解法、画图法,并结合flash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

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见下页表格形式
七、板书设计:(第1课时)
第三节地球地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
过渡
第三课时
地球公
转示意图
动态演
示,
加深学
生的理
解,加强
学生的
空间想
象能力巩固
练习
引导学
生分析
的过程
巩固难
点知识现象是否一样?
提问:昼夜更替的周期
方法:在地球上找任意
一点让学生观察
启下:出示春分日光照
图(标出昼夜),在图
中标出任意两点A、B,
提问:A、B时间相同
否?为什么?
2、地方时
具体讲解:地方时东早
酋晚
地方时因经度而异
讲解小故事
结论:经度每隔15°时
间相差一小时
讲解:时区、区时、R
界线、中央经线小练
习:特殊日期特殊地点
的时间问题承转:日常
生活中水在进入下水道
时是旋转着流下去的
出示台风云图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
了解这些概念,并会简

应用
会计算特殊地点的时间
引起兴趣,想究其原因
读台风云图以及图1-3-
9:明确偏转规律,南左北
右偏,赤道不偏
明确,任何一种现象的背
后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存在

通过特殊节气的景观图片
理解公转产生的意义
据图示理解太阳高度的概
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
第四课

用不同
的日期
图让学
生对比
学习,便
于理解
总结[
培养学
生的分
析能力
培养学
生的应
用能力,
能够对
所学知
识进行
举一反
培养学生
的总结能

向发生偏转
地球的形状:略
承转:由于地球的自转
导致了一些现象的产
生,由于黄赤交角的存
在也导致一些现象的发

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在二分二至日的特殊地
点加入景观图片
三、地球公转与自转共
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概念
图示:太阳髙度的概念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分布规律
出示:春分H太阳照射
角的概念
据图描述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分布规律
分析不同日期(夏至日) 的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
大值和最小值范围
从春分到夏至,从结果来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变化过程
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分布规律是:从直射
点向南北两方递减
明确:两地纬度不同
观察两地昼夜长短的情
标出同一半球不同纬度的两地,标出不同半
球的两个地点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
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日
期之间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的方法
引导学生
提问:据前分析,这张图是北半球的夏季,这是北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较大的时期,同理分析:是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较小的时期
分析的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正午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了季节的更替
1、正午太阳高度
简要回顾意义2、昼夜长
短变化
3、季节更替
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对木节知识进行总结
学习评价:采用课堂观察法和课堂测验法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

课堂观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按照己经设计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在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强调并对学生的表情、态度等进行观察,由此判断学生对于教师教授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要求学生切实能够动手操作的一些知识,可以要求一部分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实际画图,教师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时,这
个方法也可以用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检查。

教学流程示意图:(第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