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一、作业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 The report period of 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exclude AIDS, Pulmonary

anthrax) on Network is : A.12 hours

B. 24 hours

C. 48 hours

D. 36 hours

E. 72 hours

2. During pregnancy or childbirth, pathogens transmitted from the mother to

offspring are called

A. Blood-borne transmission

B. Hereditary transmission

C. Vertical transmission

D.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E. Z-spread transmission 3. 在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是 A. 人口密度

B. 气候地理

C. 宗教信仰

D. 经济文化

E. 生产及生活条件

4. 传染源是指

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

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

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E.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5. 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

行,此毛蚶称为

A. 传染源

B. 储存宿主

C. 传播因素

D. 传播机制

E. 病源携带者

6. 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 传染期

B. 潜伏期

C. 临床症状期

D. 恢复期

E. 病原携带期

7. 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

A. 伤寒、霍乱、钩虫病

B. 血吸虫病、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

C. 伤寒、霍乱、出血热

D. 霍乱、痢疾、斑疹伤寒

E.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恙虫病

8.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 病原携带者

B. 传染病患者

C. 受感染的动物

D. 隐性感染者

E. 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

9. 现行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儿童基础免疫)规定接种的疫苗是 A. 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疫苗

B. 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C. 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

疫苗

D. 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

E. 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10.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 病原侵入期

B. 前驱期

C. 潜伏期

D. 传染期

E. 无症状期

11.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

A. 病原体、易感机体

B. 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

C. 病人、污染物、易感者

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 微生物、媒介及宿主

12. 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 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

B. 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

C.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

D.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 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传播途径是指

A.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过程

B. 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

C. 病原体由母亲到后代间的传播

D.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

E.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4. 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 潜伏期

B. 潜伏期末

C. 临床症状期

D. 症状消失期

E. 恢复期

[A2型题]

15. 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

进行了彻底消毒。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

可以结束,这种说法

A. 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B. 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

C. 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

D. 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

新的疫源地

E. 以上均不对

16. 某孕妇在怀孕初期因车祸进行了输血,不久后发现婴儿HBV阳性,婴

儿感染的最可能传播方式

A. 医源性传播

B. 垂直传播

C. 接触传播

D. 经血液传播

E. 虫媒传播

[A3型题]

(17,18共用题干)

1988年1月上海曾暴发一起因生吃鱼、贝类食物引起的甲肝大流行,后

经各级部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得以控制。 17. 下列哪项不是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A. 不食者不发病

B. 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

C. 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

D.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

E.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

18. 下列哪项是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A. 接种甲肝疫苗

B. 对疑似病人隔离治疗

C. 加强被污染食物和环境的消毒

D. 采取药物预防

E. 对可能暴露于生物传播媒介的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 [B型题]

(19,22共用备选答案)

A. 艾滋病

B. 肝吸虫病

C. 钩端螺旋体病

D. 钩虫病

E. 疟疾

19. 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是

20. 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是

21.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是

22. 经疫水传播的疾病是

(23,26共用备选答案)

A. 麻疹、水痘

B. 结核、钩虫病

C. 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

D. 伤寒、白喉

E. 流感、麻疹

23.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的疾病是

24. 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的疾病是 25. 传染期较长的疾病是:

26. 在潜伏期即已有较大传染性的疾病是 27,28共用备选答案) (

A. 传染病患者

B. 病原携带者

C. 慢性病原携带者

D. 受感染的动物

E. 暂时病原携带者

27. 感染了传染病病原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者称

28. 携带病原体3个月以内者称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面哪些传染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 A. 流行性感冒 B. 鼠疫 C. 霍乱

D. 疟疾

E. 百日咳

2. 下面哪些属于计划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指标 A. 疫苗效果指数 B. 疫苗保护率 C. 疫苗接种率

D. 抗体阳转率

E. 抗体平均滴度

(三)名词解释

1. source of infection

2. route of transmission

3. infectious focus

4. zoonosis

5. herd susceptibility

6. transmission probability

7. disinfection

8. planed immunization (四)论述题

1. Describe epidem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ncy perio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by air-borne epidemic are

3. 判定疫源地消除的条件是什么,

4. 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我们如何研究其病因,

5. How many types of vaccination?

6. 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有哪些,

7. 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针对传染源的有哪些措施,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C

3. B

4. D

5. C

6. B

7.B

8. D

9. D 10. C

11. D 12. D 13. A 14. C 15. D 16. B 17. C 18. C 19. B 20. A

21. D 22. C 23. A 24. D 25. B 26. E 27. B 28. E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 AB

(三)名词解释

1.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3.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4. 指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又称动物性传染病。

5. 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6. 传播概率也称传染概率,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后而成为感染者的概率。

7.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

8.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四)论述题

1.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可以:?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2. ?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冬春季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3.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下述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除病原体(治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4. 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

群暴发流行后,首先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形成病因假设;然后在传染病发病的不同时期,采取病人血液、排泄物和各种分泌物标本,应用传统病原体分离鉴定方法或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

法,分离鉴定病原体,从而判断此种传染病的传染源。

5. 有3种: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被动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人工被动免疫是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此种免疫见效快,但维持时间较短,主要用于疫情发生时的紧急预防或治疗。被动自动免疫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6. 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3个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这3个环节的连接往往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 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因素是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对虫媒传染病及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影响最大,如气温、湿度和雨量对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明显相关。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人们的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动荡等。?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使病原体和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也有助于传染病的全球性蔓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砍伐改变了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的栖息习性,所有种种均可能导致传染病的蔓延和传播。 7. 包括:?对病人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

能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和SARS病人必须实施隔离治疗,必要时可请公安部门协助。乙类传染病病人,根据病情可在医院或家中隔离,一般应隔离至临床或实验室证明病人已经痊愈为止。对传染源作用不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病人可不必隔离。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病人必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才可恢复工作、学习。?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病原体检测2,3次阴性后。?对接触者的措施: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检疫期限,同时根据病种及接触者的免疫状态,采取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不同措施。?动物传染源的措施:视感染动物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和野生动物予以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接触者。 6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与种族的关系 肿瘤在不同种族的发展有明显差异。例如鼻咽癌以中国人常见,尤以广州方言区的人群发病率最高,移居海外的华侨也有同样情况。在美国西海岸定居50年以上的华裔后代患鼻咽癌的发病率仍是当地美国白人的30~40倍。原发性肝癌是非洲班图族人最多见的恶性肿瘤,而其他非洲人并不高发。印度人口腔癌发病多,哈萨克族人食管癌较常见。皮肤癌与不同人种皮肤色素沉着有关。这些都表明肿瘤在不同种族中分布是不同的。各族混杂居住的地区,这种差别更显突出。如马来西亚住着3个种族,调查发现,马来族人淋巴肉瘤发病较多,印度族人口腔癌高发,中国人则以肝癌、鼻咽癌常见。新加坡的统计也有类似的结果:华侨远较该地的马来西亚人、印尼人、越南人、泰国人多患鼻咽癌。就华侨而论,以说广州方言者鼻咽癌最高发,说潮州方言者和说客家方言其次,说福建方言者最低,食道癌则刚好相反。不同种族人群肿瘤的分布特点不同,不一定是种族易感性不同的结果,更可能是生活习惯不同所造成。 二、与经济的关系 据报道,波兰城市胃癌残废率较农村低,与社会经济阶层之间呈负相关,即收入高的阶层死亡率低,相关系数男女一致。波兰认为与吃霉变马铃薯有关,减少摄入马铃薯后胃癌开始减少。美国胃癌发生率在30年代较高,后一直下降,与其经济增长有关。日本胃癌一直居世界之首,死亡率约达50/10万(1960年),后逐年下降,与50年代末60年代后经济起飞密切相关。经济决定饮食构成。日本癌症研究所所长平山维氏认为,多吃牛奶和新鲜蔬菜,少吃盐腌食物,是胃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经济条件决定上述饮食的选择。 肠癌与胃癌恰恰相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肠癌(主要是结肠癌)死亡率增高,呈正相关。肝癌死亡率高者为非洲和南亚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由于穷困,饮食选择性不大,从欧美输入大量霉变食物(发霉花生、玉米等),摄入黄曲霉素较多,加之地处热带,食物贮存条件不好,易霉烂等,造成了肝癌高发。 乳腺癌在经济发达国家日渐增多,我国城市发病也与日俱增。研究表明,与摄入高脂肪有关。宫体癌多发于富有阶层。宫颈癌则多见于穷人,与生活卫生条件(如用水)不好,卫生知识水平低,性生活不卫生有关。 有人按经济收入研究口腔、喉、食管和肺癌,发现收入低者上述4种癌症均高,其次为中等收入者,再次为高收入者。 三、与环境的关系 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波特首先指出,人类患癌是接触环境的结果。目前已知,气象、气候、地理、地质、土壤、水源、地球化学、动植物生态均可影响癌症的发病。癌自环境来,首先表现在癌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据调查,在干旱的山区和丘陵地区食道癌发病率较高,热带、亚热带沿海潮湿多雨地区肝癌发病率较高,年平均气温低于16℃的一些谷地(非洲)伯基特(Bmkitt)淋巴癌多见;土壤中含镁量较高,胃癌发病率较低;工业区下风地带肺癌发病率较高。 癌症与环境密切相关,又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两百多年前,英国医生已发现长期与防锈剂接触的铁路工人,各部位癌肿发病率都有升高趋势;锡矿职工由于在其工作场所粉尘中和烟尘中有15种无机化学物质可能发生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故肺癌发病率较高;合成染料厂中患膀胱癌的较一般人多;大量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人易患白血病;铀矿工人和石棉矿工人肺癌的发病率都高。据美国报告,使用石棉的工厂中,吸烟可使患癌率增加8倍。另据荷兰报道,养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原因,养鸟的危害性比吸烟还大。养鸟者比不养鸟者肺癌发生率高8倍。因鸟羽绒中散布的微尘可引起肺癌。大量的肿瘤流行病学分析研究表

流行病学 十一、十二章习题与小结

1.慢性病三级预防的二级预防中三早为() A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B 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 C 早发现、早报告、早康复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摄入食盐过多与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关系密切? A糖尿病B肺癌C龋齿D高血压E肝癌 3. 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 产前检查 B 婚前检查 C 保健服务 D 对症治疗 4.一般来说,用于监测慢性非传染病的两个重要手段是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和筛检试验,这些手段主要是针对() A无症状的健康者 B 已确诊的慢性病人C住院病人 D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人E易感者 5.绝大部分慢性病是由数量不多、已知的和可预防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吸烟、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合理膳食B吸烟、饮酒、交通事故、意外伤害 C环境污染、病原体变异和不合理膳食D不良生活方式、不安全饮水和饮食以及遗传E心理因素、行为因素、遗传因素 6.下列措施中哪个属于一级预防() A 健康检查 B 遗传咨询 C 产前检查 D 筛检 7. 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 A 描述疾病分布 B 检验病因假设 C 预防疾病流行 D 评价防疫措施 8. .下列哪项不是疾病监测的特点() A 属于纵向研究 B 信息反馈纵向进行 C 反映疾病动态变化 D 包括常规报告和哨点报告系统 9.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 A 提高人群易感性 B 降低人群易感性 C 提高人群非特异免疫水平D以上都不是 10.目前我国规定的监测传染病是 A.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 B.疟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天花、霍乱 C.鼠疫、流行性感冒、回归热、艾滋病 D.霍乱、天花、流行性感冒、登革热 E.伤寒、流行性感冒、回归热、霍乱 11. 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 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B.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短潜伏期 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E.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12. 将传染病人收留在指定的处所,限制其活动并进行治疗,直到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危险这一过程被称为 A.拘留B.隔离C.留验D.医学观察E.消毒 13. 在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下列哪一项是主要环节 A.治疗病人B.隔离带菌者C.切断传播途径D.预防接种E.接触者预防服药 14. 对病原携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有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一答案

实习一描述性研究 【课题一】 (二)疾病的三间分布 1、疾病的时间分布 【课题三】脊髓灰质炎是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意大利在北半球,因此,随着夏秋季的来临,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渐升高,到9-10月份达到发病高峰;而阿根廷在南半球,季节正好与意大利相反,因此,其发病高峰集中在3月份左右。 脊髓灰质炎是肠道传染病,而麻疹是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而冬春季比较干燥,因此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 2、疾病的地区分布 【课题四】 各国冠心病死亡率存在差别的可能原因有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分析时应注意各国收集资料的完整性不同可能造成的偏倚。各国诊断水平不同也可能产生偏倚。 【课题五】 从资料可以看出,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该病的发生与当地环境中的碘含量有关。(相关资料,海洋是地球上碘的重要蓄积场所,来自海洋的碘蒸汽和微量碘尘与空气混合后,流向地区各地区时,引起分子量叫空气的平均分子量29大,所以距海洋远或被高山隔绝的地区,空气中含碘量也较少,此外,一地区的环境含碘量还与地势变化和被水冲刷,淋失有关。)3、疾病的人群分布 【课题六】 一方面,婴儿由母体获得的抗体在出生后即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6个月龄后婴儿麻疹发病率逐渐上升,使感染者血清中出现相应抗体。 【课题七】 红绿色盲和血友病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性体细胞有两条x染色体,当隐性致病基因

在杂合状态(XAX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或遗传病不显示出来,这样的女性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只有当两条X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是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XaXa)时才表现出来。在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Y染色体上缺少同源阶段,所以只要X 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XaY)就发病,因此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常见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常见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根据其流行病学,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进行传播且缺一不可。本表根据流行病学对疾病进行归纳,总结疾病特征,并提供实验室诊断方法,这样可以使医生在疾病多发季节根据疾病特征进行初步诊断,防止对疾病的漏诊。 一、梅毒 1.传染源: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成人95%通过性接触传播,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传染性,随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病原学检测发现梅毒螺旋体可以诊断,梅毒血清学检查于一期梅毒后期及二、三期梅毒呈阳性,特别是二期梅毒呈强阳性。 二、淋病 1.传染源:患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少量可发生间接传播;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分泌物图片检查发现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氏阴性菌可作为筛查手段,分泌物淋球菌培养为诊断淋病的金标准。

三、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1.传染源:显性和隐性患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少量可发生间接传播;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Giemsa染色行细胞学检查,沙眼衣原体培养为最敏感最特异的诊断方法,沙眼衣原体抗体检测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行血清抗体检测盒PCR核酸检测。 四、生殖器疱疹 1.传染源:患者、亚临床或无表现排毒者是传染源,有皮损表现者传染性强。 2.传播途径: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行细胞学检测、病毒抗原、病毒培养及核酸检测。 五、尖锐湿疣 1.传染源:显性和隐性患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少量可发生间接传播;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凹空细胞为特征性病变,醋白试验阳性,也可采用PCR和DNA探针杂交技术检测HPV。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名词解释 1.传染过程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表现出群体发病的特点 3.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 4.人群易感性指人群作为一个总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5.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 6.同源爆发发病者同时暴露于某种共同的病原体或污染源而引起的爆发。 7.人兽共患病人类罹患的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人畜共患病,又称动物性传染病。8.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引起的传播。 9.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0.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并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11.冰山现象指当人们感染了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后,临床上能够被观察到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上的尖顶部分,数量很少,而感染后绝大部分感染者在临床上很难被观察到,这就好比隐藏于海平面以下的庞大山体,无法被人们窥见。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冰山现象”。 选择题 1.2003年,在全球近32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的疾病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全称为A.Sca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B.Scare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 C.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D.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 E.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s 2.我国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有几种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E.6种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是指 A.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 B.病原体、传播途径、机体 C.微生物、媒介、宿主 D.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 E.病人、污染物、外界环境 4.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在怀孕期可能会导致胎儿的感染,请问这种传播病原体的方式应称为 A.血源性传播 B.医源性传播 C.水平传播 D.空气传播 E.垂直传播 5.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的长短主要应依据什么? A.潜伏期 B.前驱期 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20200628205210)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1.2 家庭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就诊经过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 楚: (1 ) 是(2 ) 否 2.2发热:(1)有(2 ) 无 2.3皮肤粘膜: (1 )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 (5 ) 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 咳嗽:(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2 咳痰:(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 流涕:(1)有 _____________ (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2.6消化系统症状: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____________ 2.6.1.2排便能缓解:(1)是(2)否 2.6.2腹泻:(1)是(2)否 2.6.2.1 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 2.6.2.2 一天大便次数:___________ 2.6.3呕吐:(1)有(2)无

2.631 呕吐内容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6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他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 体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临床医生诊断: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_____ ,白细胞 _____ ,中性粒______ ,淋巴______ ; 血小板__________ 3.2尿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血生化:肝功__________________ ;肾功___________________ 3.4 X线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血清学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一下班一回家一看电视一睡觉):________________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_______________ (2)无 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你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___________ (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传染病流行病学

1.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流行过程和传播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科学。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特点:(1)每个传染病病例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2)传染病患者感染后产生免疫力;(3)病原携带者可作为传染源;(4)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流行动力学不同;(5)控制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效益不同 2.病原体(pathogen):通常把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统称为病原体。 3.病原体的侵入门户与定位: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地点。 4.致病力(pathogenicity):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致病力可用所有病例数与所有感染数的比值来表示。 5.传染力(infectivity):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常用续发率和最小感染量表示。最小感染量:引发感染所需的最小病原体的数量。 6.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损害人体器官组织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常用严重病例数或死亡数与所有病例数的比值来表示。 7.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病原体的抗原作用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促使其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8.耐药性变异:指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种药物不敏感或耐受菌株,这种现象称为耐药性变异。 9.宿主(host):指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即指能供给病原体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统称。 10.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过程是个体现象,也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11.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为感染谱。传染病的感染谱有三类: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 12.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统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3.传染源(source/reservoir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4.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如传染期短的疾病,续发病例成簇出现;传染期长则续发病例陆续发生,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15.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潜伏

12章传染病流行病学讲稿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3学时) 讲稿 吴云凤 学习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后,我们知道,流行病学是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染病曾经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一类疾病,例如鼠疫、霍乱、天花以及流感等传染病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对人们构成的威胁已逐渐减弱,但是近些年来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也给全球公共卫生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给大家介绍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传染病流行史简介、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 (2)掌握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疫源地、自然免疫地及自然免源性疾病等概 念、传染病的防治和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第一节概述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流行过程和传播规律,探讨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与措施的一门学科。 (二)流行概况 (1)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 ①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每年 全球死于传染病的人口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5% 。 ②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 以来,全球约有40多种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新的传染病被发现。 (2)国内传染病流行概况 ①艾滋病危害严重,艾滋病毒感染模式正在发生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 群播散的变化

②病毒性肝炎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发病率虽有下降但仍不乐观,控制 的难度仍然较大 ③耐药性结核病流行卷土重来 ④新发、突发传染病流行不断发生,在全球出现的40种新发传染病 中,在我国出现近20种 ⑤流感、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第二节传染过程 首先看一下什么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是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1]病原体 1. 与致病相关的主要特征: ①传染力:病原体引起易感宿主发生感染的能力。传染力大小可通过引发 感染所需的最小病原体的数量来衡量,也可通过人群中二代发病率 (secondary attack rate) 来评价。 ②致病力(pathogenicity):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 ③毒力(virulence):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可用病死率 和重症病例比例来表示。 ④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病原体的抗原作 用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细胞受体、B细胞受 体),促使其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 巴细胞)的特性。 2. 病原体的变异 ①抗原性变异 ②耐药性变异 ③毒力变异 3. 病原体在宿主体外的生存力 ①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病原体的生长不

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1年东莞市长安镇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高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莞市长安镇2004-2011年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东莞市长安镇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2种8290例,年均发病率162.50/10万,死亡54例,年均死亡率1.06/10万。报告发病率前5位的为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麻疹,年均发病率依次为87.29/10万、35.71/10万、25.69/10万、22.30/10万、15.11/10万。结论2004-2011年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麻疹是影响东莞市长安镇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需要加强防控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东莞市长安镇地处珠三角交通要道,是广州往深圳、香港的必经之地,流动人口60多万。为了解东莞市长安镇法定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找出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相应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4-2011年东莞市长安镇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信息、暴发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传染病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自东莞市长安镇人口统计年鉴。 1.2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法定传染病病种及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1.3统计学方法用Excel2003录入资料,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2004-2010年间东莞市长安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传染病22种8 290例,年均发病率162.50/10万;报告死亡病例54例,年均死亡率1.06/10万,年均病死率0.65%。其中乙类传染病16种,累计发病5 585例,死亡48例,年均发病率109.48/10万,年均死亡率0.94/10万,年均病死率0.85%,丙类传染病6种,累计发病2 705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5 3.02/10万,年均死亡率0.12/10万,年均病死率0.22%。各年间发病率间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0.008,P<0.01);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2010年(236.97/10万),最低的年份是2006年(121.42/10万),病死率最高的年份是2009年(1.44/10万),导致2009年病死率增高的原因是当年死亡病例开始实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死亡病例管理的规范化,导致漏报现象得到了改善。各年的发病及死亡情况见表1。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2004-2011年东莞市长安镇法定传染病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共报告5 575例,占总病例数的67.24%。 2.2.2 地区分布下辖的13个社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在9 3.22/10万~301.02/10万之间,发病率位于前5位的是乌沙社区、沙头社区、锦厦社区、霄边社区和咸西社区,共报告5 927例,占总病例数的71.49%。 2.2.3 人群分布报告8 290例病例中,男性5 632例,占总病例数67.93%,女性为2 658例,占总病例数的32.07%,男女性别比为2.12:1,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P<0.01)。年龄分布以0~5岁组(2 092例)、20~30岁组(1 261例)和30~40岁组(921例)居多,共占总病例数51.55%(4 274/8 290)。职业分布以工人(2 845例)、散居儿童(2 092例)、学生(624例)病例为主,占总数的67.08%(5 561/8 290)。流动人口共报告7 991例,占总病例数的96.39%,流动人口发病率1.67‰(7 991/4 764 539)高于户籍人口0.91‰

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

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 一、霍乱诊断标准 1 诊断原则 根据夏秋季节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腹泻,伴有呕吐,从粪便或吐泻物检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或血清检查对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的抗体有明显升高者予以诊断。病人的临床症状可由轻度到重度不等。 2 诊断标准 2.1疑似霍乱诊断标准 a. 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孪(特别是胖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b.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 2.2确定诊断标准 a。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b.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2.1a),粪便培养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c。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d.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临床诊断:具备b。 确诊病例:具备a或c或d。 3 临床分型标准 3.1轻型 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10次,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粘液或血,皮肤弹性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 3.2中型 腹泻次数一日10~20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性,眼窝下陷,有肌肉痉孪,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 ,成人12~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体重儿童为5%~10%,成人为4%~8%。3.3重型 腹泻次数一日20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kPa(<50mmHg=,成人(9.33kpa(<70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OmL或无尿,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10%以上,成人8%以上。 3. 4中毒型(干性霍乱) 为一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4 治疗原则 4. 1 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

XXX肠道传染病防治方案

20XX年XX镇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 夏秋季是霍乱、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做好今年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防止新流行菌株引起的霍乱疫情暴发,继续将肠道传染病发病控制在低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本镇肠道传染病的情况,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与目标 按照市卫生局有关霍乱防治工作要求及霍乱、脊灰、伤寒、甲肝、细菌性痢疾等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科学防治”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加强业务培训,规范工作程序,加强信息收集、疫情监测、病人的诊断与救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防止新流行菌株引起的霍乱疫情暴发,继续将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低水平。 二、病例诊治与报告 (一)病例诊断及报告 根据国家制定的霍乱、脊灰、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在诊疗过程中,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者,辖区各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填写传报卡,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各医疗机构凡发现并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的霍乱、大肠杆菌0157病例和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应立即电话报告镇防保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网络直报。 (二)病人的诊治 1、各医疗机构应成立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抢救治疗组,负责本院的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努力降低病死率。 2、本镇发现并诊断为霍乱确诊病人或带菌者,应将病人转送至设置传染病病房的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未设置传染病病房的医疗机构,应由XX 中心卫生院用救护车将病人转送至XX XXXXXXXXX隔离治疗。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 / 5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

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 2 / 5 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 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 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 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

肠道传染病的2020疫情的应急防控演练方案.doc

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防控演练方案 为提高卫生系统的应急水平,检验对肠道传染病疫情防治的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某县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等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演练目的 (一)检验对《某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处置预案》和《某县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的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 (二)检验县卫生监督所监督个人防护、消毒隔离等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落实的能力。 (三)检验县疾病预防中心对现场应急处理能力。 (四)检验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发现和报告能力;检验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救治能力。 (五)检验县疾病预防中心和县医院的应急准备情况。 (六)及时发现和整改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演练内容 (一)疫情信息的处理。一旦获得疫情信息,疾控、监督、医疗等部门能迅速协同行动,开展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理,同时进行监督检查。 (二)应急监督队伍实施卫生监督及现场控制能力。 (三)应急疾病控制队伍现场流调、标本采集、疫源地的消

毒处理、医学观察、宣传教育等应急处理能力。 (四)应急医疗队的反应能力。疑似病人转运、诊断、治疗、疫情报告等。 (五)检验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医疗救护人员的个人防护能力。 三、组织机构 总指挥: 现场负责人: 现场考核评估组: 四、演练的过程 设定我县某村1村民因腹泻、呕吐患者到卫生院就诊。 科目1 疫情发现与报告 现场负责人: 现场评估员: 地点:某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 模拟事件:某男,43岁,某镇人。昨晚起,突然出现剧烈腹泻(为水样便),伴有呕吐(为胃内容物)等症状,今天8:30时来卫生院就诊,接诊医生发现病人除以上症状外还出现中度脱水、肌肉痉挛等症状,病情较严重。 1.卫生院门诊 腹泻门诊接诊医生要详细问诊,做出可疑肠道传染病的诊断,并立即用电话向院长汇报。将病人留置在相对独立的留观病房,并进行临时封闭,禁止其他人员接近。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查报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卫计局副局长××、分管副主任××、急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镇,南与××镇接壤,西与××镇相邻,北与××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中学位于××镇××村××街上,共有学生××人,教师××人,共有三个年级××个班。其中:七(1)班有学生××人,七(2)班有学生××人,七(3)班有学生××人,七(4)班有学生××人,七(5)班有学生××人,七(6)班有学生××人,八(1)班有学生××人,八(2)班有学生××人,八(3)班有学生××人,八(4)班有学生××人,八(5)班有学生××人,九年级共××人。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乏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 首发患者××、男、14岁、××中学八年级(5)班。家住××镇二××村××街上新区,于××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发病前未外出。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三间分布情况见表1、表2、表3。 表1、发病时间分布表 发病时间6月8日6月9日6月10日6月11日6月12日合计 发病数 1 1 2 2 4 10 构成比% 10 10 20 20 40 100 表2、发病年龄分布表 发病年龄14岁15岁16岁合计 发病数 2 7 1 42 构成比% 20 70 10 100 表3、发病人群分布表 年级八(5)班其余15个班合计 学生数46 ×××× 发病数10 0 10 发病率% 21.74 0 ×× 三、流行病学特征 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 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 四、调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