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认识嵇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认识嵇康
1、"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杜牧)
东晋风流,在于陶潜,在于谢安,在于竹林七贤;东晋风流,在于玄意幽远,在于清淡雅论,超越生死,任情率性,不矜持,不做作,不虚伪,不掩饰;东晋风流,在于阮籍“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在于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唏嘘,在于稽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玄远,在于陶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澹泊。
在此其他全部略过,就说一下"嵇康"。
嵇康字叔夜,身长七尺八寸,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这些都是史书上的记载。至少已经肯定是个高大的帅哥,老天已经待其不薄。
他流芳百世却并非因为长的帅,虽然在东晋时就有潘安、卫阶因此闻名,“貌若潘安”“看杀卫玠”正是因此而来。即使许多史书上不惜笔墨的描述,如“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但他为世人所传颂的原因中帅这一点却要排到很后面。
嵇康乃“竹林七贤”中才华最著者。嵇康英年早逝,生前留下作品寥寥,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与山巨源绝交书》足可了解其文采和狂气。关于文章才气,我只能拜服,无力对其作出评价。
嵇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甚至说到嵇康这个名字就会让人想起一个同义词——《广陵散》。“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来历如此传奇的曲谱,又是当世音律大家弹奏,可惜除了东市刑场那寥寥数千太学生外,从此再无人能闻及此音。
2、嵇康(223-262):三国时谯郡铚(今宿县西南)人,字叔夜,魏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出类拔萃的“竹林七贤”第一人。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书画。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回到自然,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烦琐礼教。在政治面目上表现为刚肠嫉恶、锋芒毕露。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文风犀利,泼辣洒脱。一生勤奋著述,他的诗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中有较高地位,“心写心声不失真”是嵇康诗文最突出的特点。有《嵇中散集》。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
3、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4、嵇康(223—263),三国时谯郡轾(今安徽苏州市西南)人,字叔夜,魏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出类拔萃的“竹林七贤”第一人。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政治上倾向曹氏集团,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又锋芒毕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直接触犯了假借礼法图谋篡魏的司马氏集团,最终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临刑前,奏《光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书画。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回到自然,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繁琐礼教。
嵇康博学多才,诗文俱佳。热爱音乐,擅长弹琴。尤以散文成就高,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文风犀利,泼辣洒脱。一生勤奋著述,他的诗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心写心声不失真”是嵇康诗文最突出的特点。有《嵇中散集》。其散文包括哲学政治论文、书信等。论文今存9篇,以政治论文《管蔡论》、哲学论文《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最有代表性,对现实的否定和对传统儒家的名教观念进行了强烈的挑战,例如“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精彩名句。书信今存两篇。其中《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散文的代表作品,文中陈述了自己拒绝为官的理由,所谓“七不堪”,“二不可”,在痛骂山涛的同时,借题发挥,对虚伪的儒家礼法制度以及礼法之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是嵇康与司马氏集团公开决裂的宣言书。文章有气势,嬉笑怒骂,泼辣洒脱。嵇康的诗歌今存60余首,内容上主要表现其“轻世肆志”的人生态度,形式上多受《诗经》影响,以四言为主,其代表作为《赠秀才入军》18首和《幽愤诗》。风格峻切,诗如其人。明代汪士贤辑有《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张溥辑有《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