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综述)

脑外科王志军

目前,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成熟手段。现重点将近年来在手术技术和并发症预防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一、病例选择

经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酒精或肉毒毒素注射,射频热凝甚至伽玛刀等治疗,或外周神经撕脱等疗效不明显,仍有面部剧痛或面肌痉挛的原发病人及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病人。

二、术式的选择及微血管减压术的优缺点等

近一个世纪以来,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酒精或肉毒毒素注射、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神经根切断术、微血管减压术、伽玛刀等。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多数学者对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为微血管减压术。其优点在于:保留各颅神经的功能,较少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手术采用后颅窝入路,还可发现其他引起颅神经疾病的病因,如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减少了手术损伤。缺点是手术需要开颅,有一定风险,有开颅术后固有的并发症。此外,术后尚有一定的复发率。目前,微血管减压术的长期有效率可达80%以上,优秀的可达95%以上,复发率绝大多数低于10%,个别的高于10%,死亡率一般低于1%。

三、手术技术

1. 病人的体位侧卧,患侧向上,取侧卧位或公园椅位,头颈超过手术床头顶端,头架固定,头面部向健侧旋转10o或15o,头稍向前屈,肩部用绷带向臀部牵拉,使头颈肩夹角大于90o。若是三叉神经减压术,头的矢状线与床面保持平行,从而使Ⅶ、Ⅷ颅神经根的位置低于三叉神经;若是面神经或舌咽神经减压术,头的矢状线应向下斜15o,使面神经或舌咽神经根充分暴露。有的采用斜卧位或仰卧位。最后,将病人身体牢牢固定在手术床上,以便必要时术中可旋转手术床。

2. 设计切口先通过触诊确定患侧枕区的骨性标志,以便术者辨认横窦、乙状窦的走行及其交界处。根据以上解剖结构设计手术切口,暴露出最佳的颅骨钻孔位置。切口长3cm~5cm。常用的切口有3种:①直切口:与耳后发际平行,位于发际内大约0.5cm,颈部瘦长的人切口稍短,粗短的人切口稍长且向内侧倾斜一定角度。②横切口:乳突后上2横指开始向后与项下线平行切开,适用于大部分病人,颈部特别粗短的例外。③斜行切口:从乳突上2横指开始向下斜20o~30o发际内切开,适用于颈部短粗型的病人。无论采用何种切口,要求术区的3/4位于横窦与乙状窦连接部的下方,1/4位于上方。有的学者采用S形切口。

3. 骨窗

钻孔前要充分暴露好一些重要的骨性标志,如二腹肌沟。乳突导静脉是一个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处的良好标志。骨窗有两种:①圆形骨窗,直径2~3cm;②三角形骨窗。三叉神经减压术选三角形骨窗时,骨窗顶端位于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部。面神经或低组颅神经减压时,骨窗顶端到颈静脉球边缘。

4. 硬膜切开

硬脑膜切开分“⊥”字形、“十”字形及瓣状切开3种。三叉神经减压要求切开横窦与乙状窦连接部邻近的外侧硬膜,形成沿岩骨至小脑幕下的最佳入路,面神经及低组颅神经减压时做瓣状或十字切开,且要切开偏下些。

5. 探查桥脑旁区与桥小脑角

切开并悬吊硬脑膜后,用橡皮片及棉片保护小脑半球并轻轻向桥小脑角深入,即可排出脑脊液,可观察到小脑半球从岩骨和小脑幕下降。然后放入显微脑压板,脑压板的作用是将小脑拉向手术者而增加脑脊液排出量,而不只是简单的向中线方向压迫小脑。采用仰卧位时,其优点是脑脊液可自行流出,小脑半球自动下沉,术中几乎不用牵拉小脑半球。

三叉神经减压要探查桥脑旁区。缓慢的向桥脑旁区深入,看到岩静脉及其入口。用显微双极电凝电凝岩静脉后部分切断,再次电凝岩静脉后完全切断。

在深入桥小脑角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结构是面听神经,位置较表浅,暴露面听神经后要用

小棉片保护。岩静脉常由两至三条回流至岩上窦的静脉组成。如果岩静脉出血,有时较汹涌。可以边用吸引器吸除血液,边用明胶海绵填塞,控制住岩上窦处的出血后,再寻找撕脱的岩静脉近端,找到后电凝岩静脉,出血即可控制。

面神经减压采用小脑外侧入路,在脑干附近寻找Ⅶ、Ⅷ颅神经及压迫血管。舌咽神经等低组颅神经手术,采用小脑外下入路,将小脑、扁桃体牵拉起来,在颈静脉孔处寻找Ⅸ、Ⅹ、Ⅺ颅神经及其周围压迫的血管。

6. 神经减压

有两条原则:①一定有一条或几条血管压迫致病,术者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它;②颅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oot entry or exit zone, REZ)的长度可能不同,尤其是三叉神经,最长的可达硬脑膜孔处。因此,要从神经根的进脑干处一直探查到神经根远端,全段血管都要减压。减压前,根据压迫血管的情况分为四类:无血管压迫、动脉性压迫、静脉性压迫和动静脉混合性压迫,另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如血管贯穿神经根或介于两个相邻的神经根之间(如面听神经根之间)并对有关神经造成了压迫,这称为贯穿型压迫。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时要锐性分离附着于三叉神经根和压迫动脉上的蛛网膜。最常见的是小脑上动脉的嘴腹侧袢导致的压迫。切开蛛网膜,使血管袢游离后,在二者之间放入涤纶片减压。如为贯穿型压迫,则将压迫血管尽可能推向神经远端,然后在血管与神经之间放入减压片。作者采用“围套式减压”,即将减压材料剪成0.5~0.7cm×1.5~2.0cm的长方形,其中一端略修剪以利于自神经和血管之间插入。对非贯穿型的病人,将减压材料自血管与神经根之间由后方插入并包绕颅神经根一周后前后两断端对合,以两银夹固定;对贯穿型病人,则要沿神经长轴切开神经根,尽可能将血管推向三叉神经根远端,离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干处0.5cm以上,最好达近硬脑膜处,再行“围套式减压”。有的作者是在血管袢和脑干之间放入减压片,如果因为血管的原因导致减压片不易放入血管袢和脑干之间时,则用生物胶将血管袢粘到硬膜上进行减压。

压迫耳蜗或前庭神经的常见血管是小脑前下动脉袢。要从前庭神经到小脑绒球处锐性解剖蛛网膜,以便观察神经的REZ。

对面神经造成压迫的最常见血管是小脑后下动脉。要锐性分离该血管上的蛛网膜,并将之移向神经根远端,然后在血管与神经根之间植入减压片。Kondo是在血管袢与脑干之间植入

减压片。如压迫血管介于面听神经之间,则按贯穿型压迫的方法处理。作者仍采用“围套式减压”。

暴露低组颅神经和延髓侧方时,可将牵开器放置于小脑下外侧,这样显露良好。同样锐性分离蛛网膜,找到压迫血管后进行减压。减压方法同前。

减压材料的选择:减压术进行初期,多采用明胶海绵、肌肉等;目前,多数采用特氟隆和涤纶片等。

7. 关颅

微血管减压后,撤出牵开器,仔细检查小脑半球表面。用温盐水轻轻冲洗术区,然后缝合硬脑膜。再次用骨蜡严密封闭乳突气房。并于硬膜外贴附一层明胶海绵。有人用甲基丙烯酸树脂或钛网颅骨成形。有的用开颅时取下的游离骨瓣复位重建。严密缝合肌肉和筋膜以防止脑脊液漏。

四、并发症的预防

1. 听力丧失的预防术中应用脑干诱发反应(brainstem evoked response, BSER)监测对预防听力丧失帮助甚大,术后听力丧失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它因素对减少听力丧失也有很大影响。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显露Ⅸ、Ⅹ颅神经时入路太高,在显露下方的Ⅸ、Ⅹ颅神经前先显露了面听神经。三叉神经减压时存在同样的情况。应沿岩骨-小脑幕交界处深入显露三叉神经,而不要直接显露面听神经。然而,三叉神经减压的确需要进行必要的牵拉,这会带给面听神经一定的张力,从而造成听力丧失。如果进行三叉神经减压时,BSER波幅开始下降,可能与蛛网膜对面听神经的粘连有关。此时,应在稍低位置上对与面听神经粘连的蛛网膜进行锐性分离。这样会减轻对面听神经造成的张力而改善BSER。

低组颅神经减压时对面听神经施加的张力相对较小,因此造成听力丧失的危险要小。对面听神经进行减压时要分别从上方和下方深入来暴露面听神经,而不要直接从面听神经的近端牵拉。

在减压过程中如果BSER出现变化,应立即减轻或去除牵拉,至少应调整一下牵开器的位置。这样会明显改善BSER。术中应经常观察牵开器位置的变化。偶尔会出现减压术后BSER 的变化并不随着牵开器的位置的改变或牵拉力量的改变而改善的情况,此时应检查面神经的全长,往往会发现这多是因为涤纶片或移位的责任血管对面听神经造成的刺激导致的。这时

应对涤纶片及责任血管作适当的调整。Kondo认为,如果观察到BSER发生变化,必要时每次牵拉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间隔2分钟后再牵拉,如果超过5分钟,BSER的潜伏期就可能会延长,波幅会降低。而且牵拉时的方向要与面听神经垂直,而不是沿其长轴的方向牵拉。Hatayama和M?ller的研究表明:术中BSER监护时,除了要注意Ⅴ波潜伏期延长外,更要注意Ⅴ波波幅的降低。

2. 脑脊液漏的预防

多因硬脑膜缝合不严密或未严密封闭乳突气房所致。故切开硬脑膜前及缝合硬脑膜后,均应用骨蜡封闭乳突气房,有的用生物胶封闭乳突气房。缝合硬脑膜时要严密,可从切口附近取筋膜或肌肉加固缝合,必要时可配合生物胶粘合硬脑膜。关颅时注意按项颈部切断层次对合,保证腱膜缝合覆盖切口全长。

最后,要强调的是应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以上操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另外,近几年已有部分学者使用神经内窥镜辅助进行以上操作,取得了一定经验,值得重视。总之,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难治性颅神经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只要不断总结手术经验,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就会取得优良的手术效果。

(图解)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是第5对脑神经,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主要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 三叉神经由眼支、上颌、下颌支,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 三叉神经痛的原因 三叉神经痛是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骤发,骤停,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剧烈疼痛。通常存在扳机点,如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会导致阵发性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目前认为三叉神经感觉根(Trigeminal sensory root,TSR)入脑桥区(Trigeminal root entry zone,REZ)受血管压迫是主要病因。此外,多发性硬化、REZ区域的良恶性肿瘤、动静脉畸形、后颅凹畸形、局灶性脑梗塞、牙源性感染导致的颌骨骨髓炎等,也可导致三叉神经痛,均相对少见。 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核磁检查显示血管压迫 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采用最多的方法。疗效可达90%以上,且复发率低。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的过程 1.麻醉满意患者取右侧侧卧位,于乳后方发际内画线,长约100px,常规消 毒铺巾. 2.沿画线切开头皮及枕肌,暴露出左侧乳突根部,乳头牵开器牵开软 组织,电凝止血,

3.颅钻钻孔,咬骨钳扩窗直径约50px,骨蜡封闭骨缘之血.尖刀切开硬脑膜,倒T形剪开硬脑膜,切口周围铺棉片。

4.架显微镜,进行镜下操作.

5.轻牵小脑,缓慢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待小脑塌陷后逐渐显露三叉神经,术中见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 小心分离静脉并用垫棉垫离三叉神经,用垫棉将靠近三叉神经的小血管隔离神经。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图文稿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 经疾病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综述) 脑外科王志军 目前,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成熟手段。现重点将近年来在手术技术和并发症预防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一、 病例选择 经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酒精或肉毒毒素注射,射频热凝甚至伽玛刀等治疗,或外周神经撕脱等疗效不明显,仍有面部剧痛或面肌痉挛的原发病人及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病人。 二、术式的选择及微血管减压术的优缺点等 近一个世纪以来,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酒精或肉毒毒素注射、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神经根切断术、微血管减压术、伽玛刀等。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多数学者对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为微血管减压术。其优点在于:保留各颅神经的功能,较少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手术采用后颅窝入路,还可发现其他引起颅神经疾病的病因,如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减少了手术损伤。缺点是手术需要开颅,有一定风险,有开颅术后固有的并发症。此外,术后尚有一定的复发率。目前,微血管减压术的长期有效率可达80%以上,优秀的可达95%以上,复发率绝大多数低于10%,个别的高于

10%,死亡率一般低于1%。 三、手术技术 1. 病人的体位侧卧,患侧向上,取侧卧位或公园椅位,头颈超过手术床头顶端,头架固定,头面部向健侧旋转10o或15o,头稍向前屈,肩部用绷带向臀部牵拉,使头颈肩夹角大于90o。若是三叉神经减压术,头的矢状线与床面保持平行,从而使Ⅶ、Ⅷ颅神经根的位置低于三叉神经;若是面神经或舌咽神经减压术,头的矢状线应向下斜15o,使面神经或舌咽神经根充分暴露。有的采用斜卧位或仰卧位。最后,将病人身体牢牢固定在手术床上,以便必要时术中可旋转手术床。 2. 设计切口先通过触诊确定患侧枕区的骨性标志,以便术者辨认横窦、乙状窦的走行及其交界处。根据以上解剖结构设计手术切口,暴露出最佳的颅骨钻孔位置。切口长3cm~5cm。常用的切口有3种:①直切口:与耳后发际平行,位于发际内大约0.5cm,颈部瘦长的人切口稍短,粗短的人切口稍长且向内侧倾斜一定角度。②横切口:乳突后上2横指开始向后与项下线平行切开,适用于大部分病人,颈部特别粗短的例外。③斜行切口:从乳突上2横指开始向下斜20o~30o发际内切开,适用于颈部短粗型的病人。无论采用何种切口,要求术区的3/4位于横窦与乙状窦连接部的下方,1/4位于上方。有的学者采用S形切口。 3. 骨窗 钻孔前要充分暴露好一些重要的骨性标志,如二腹肌沟。乳突导静脉是一个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处的良好标志。骨窗有两种:①圆形骨窗,直径2~3cm;②三角形骨窗。三叉神经减压术选三角形骨窗时,骨窗顶端位于

面肌痉挛与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的病因与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 又称为半面痉挛,是一种间断发作、无痛、无意识、只累及一侧面部面神经分布区肌肉的痉挛性收缩。可能局限于只有上部或下部半侧发作,可出现过度流泪。疾病通常以罕见的眼轮匝肌收缩开始,缓慢进展涉及到整个半侧面部并且频率增加,直至受损的眼睛视物能力受损。严重者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这种不自主痉挛可因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原因而诱发或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另外,对HFS患者进行医疗检查时眼睑痉挛会消失(警惕提高的结果),但让患者轻轻闭上眼睛、然 后快速睁开眼睛时可以引出眼睑痉挛。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11/l×107。 该病女性多见,男:女约为3:2,左侧多发,虽然有儿童发病的个别报告,此病是典型的成年人疾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5岁。几乎一半的病人听力功能测试显示有中耳听觉反射异常,提示有一定程度的第VIII脑神经损害[1]。病久后患者面肌肌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而告终[2]。面肌痉挛对患者的危害主要是精神心理的影响。另外HFS可能并发三叉神经痛、膝状束神经痛,或前庭和/或耳蜗功能障碍。HFS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当是既消除痉挛症状,又完好保留面神经的功能。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HFS,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特别是其能完全保留神经、血管功能等特性,成为目前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这该病的病因及治疗的状况作一综述。 1. 病因学 HFS的病因仍存在争论,目前主要比较认可的是微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学说。 1947年Campbell和Keedy提出血管压迫是HFS的主要原因[3],1962年Gardner 等[4]报道对19例半面痉挛病人行桥小脑角部神经松解术,发现13例病人合并血管结构异常,应用MVD治疗后,手术后面肌抽搐即刻消失,且后无复发,并提出面神经根血管压迫病因学说。1976年Jannetta[5]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处(root entry zone,REZ)区的血管压迫是引起HFS的主要原因。 HFS压迫面神经REZ区的血管,多数是动脉,最常见的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内耳门前/后),其他可能的血管包括延长的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上动脉(SCA),扭曲的椎动脉、耳蜗动脉、狭长扩张的基地动脉、AICA的分支等、血管畸形,少见的情况下静脉也可能牵涉其中。在典型的半面痉挛(以眼轮匝肌发病,向面部下方扩展)中,血管侵害VII/VIII神经的前下侧;在非典型的HFS(开始于颊肌,向面部上方进展)中,压迫位于第VII颅神经的后上方。 与前庭神经根进入区相接触的血管可能造成眩晕,而耳鸣、听力丧失也可能是由于耳蜗神经的神经根进入区受压造成的。 极少的情况下,桥小脑角处的良性肿瘤或囊肿、蛛网膜粘连、多发性硬化或头颅骨性畸形也会造成半面痉挛。其原因可能是由于:(1)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的移位。(2)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3)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AVM、动脉瘤等。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6,7]。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8,9]。 有证据显示,在神经根发出区没有突触传导,并且由于REZ受压继发出现面神经运动核受累,机制类似于点火兴奋现象[10],除了痉挛之外,与面肌痉挛有

经筛窦视神经管减压术技术操作规范

经筛窦视神经管减压术技术操作规范 闭合性颅脑创伤,特别是额部及眉弓部钝挫伤中,额颅底虽未受伤,但同侧视力可严重减退,甚至失明。虽然此问题近年来引起相关学科的重视,但因其致盲病理机制不清,治疗效果仍不满意。视神经管骨折减压术进路较多,目前耳鼻咽喉科常用的有:①鼻外筛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术;②经鼻内内镜筛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术。 【适应证】 1临床确诊视神经管骨折,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2蝶筛窦骨折、淤血,伴有损伤性视神经病变。 3眶壁骨折、眼球陷没,伴有损伤性视神经病变。 4外伤或医源性眶后血肿致眼球突出视力障碍。 5重症球后视神经炎伴有蝶筛窦炎。 【禁忌证】 1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意识未恢复,手术风险较大者。 2视神经管骨折,伴有严重出血者或疑有颈内动脉损伤者。

3筛窦气化不良蝶窦为甲介型者。 4伤后即视力丧失,保守治疗3~5d,视力无改善者,手术效果佳。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鼻外筛窦进路法 (1)鼻外筛窦开放术切口,切口距内眦5mm。 (2)切断内眦韧带直达骨膜,沿眶内壁和上斜肌的滑车做骨膜下分离,电凝切断筛前、后动脉后继续向视神经孔方向分离,在距内眦45~50cm,可见视神经孔内侧缘的隆起部。 (3)找到视神经管口近端后,通常在6倍显微镜下用电钻或骨凿将视神经骨管外1/2全程去掉并直达总腱环。 (4)用尖状刀将视神经鞘膜纵行切开,并仔细观察鞘膜及鞘膜下颜色变化,有无水肿、淤血、骨折、刺伤、断裂伤等病理变化。 (5)用止血明胶海绵覆盖在减压的视神经上,蝶筛窦内留置带有抗生素和地塞米松的止血海绵或止血纱布。

(6)切口缝合加压包扎。 2鼻内镜筛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术 (1)鼻腔黏膜以1%丁卡因加1‰副肾上腺素充分收缩血管和表面麻醉。 (2)在0°镜下,先做钩突切除、前后筛窦切除、蝶窦开放,在确认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管隆起后,用长钻头磨开视神经骨管。 (3)切开视神经鞘膜,并观察视神经损伤的病理改变。(4)暴露的视神经及蝶筛窦内留置附有抗生素和地塞米松的止血明胶海绵和纱布。 (5)鼻腔用少量碘仿纱条或膨胀海绵填塞,3~5d后取出。【注意事项】 1术后观察并记录,视力视野改变。 2观察术后有无脑膜炎、脑脊液鼻漏、眶后血肿、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妥善处理。 3开展此项技术,需要具备对眶尖区、中颅底、蝶筛窦的解剖知识和熟练的显微外科及内镜手术技术。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操作规范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操作规范 【适应证】 1药物或经皮穿刺治疗失败的病例。 2不能接受其它方法治疗后出现的面部麻木的病例。 3三叉神经痛第一支痛的病例。 4患者一般状况好,无器质性病变,可耐受手术。 5排除多发性硬化或桥小脑肿瘤者。 【禁忌证】 高龄患者和重要器官有严重疾患者应慎重考虑。 【术前准备】 1颅后窝容积较小,脑干、后组颅神经及椎-基底动脉等重要结构术中不能损害或过分牵拉,故开颅时切口设计十分重要,木前必须精确定位,设计好手术入路,以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皮肤准备必须包括全头部、颈项部和双肩部。 2术前行后颅窝薄层MRI扫描,以便显示未能发现的肿瘤、脱髓鞘病变和动静脉畸形。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全身麻醉,侧卧位,患侧向上,头向对侧旋转10度并前屈,下颌离胸骨2横指。常选择枕下入路,在患侧耳后乳突旁作倒钩形切口,长约6cm。 2作直径3~4cm骨窗,外缘达横窦,前缘达乙状窦边缘。 3硬脑膜十字剪开,边缘达横窦、乙状窦,四周悬吊于邻近组织上。

4显微镜下自外下方抬起小脑半球,显露延髓外侧池释放脑脊液。放出脑脊液,待小脑下陷后,用微型剥离子小心剥开岩静脉,必要时电凝后切断。之后显露桥小脑角池,认清面、听神经。剪开贴附在神经根上的蛛网膜,向内侧分离至神经根近桥脑处,显露三叉神经根,再仔细向四周探查。 5分离三叉神经及其周围,仔细辨认和确定压迫血管,发现动脉襻或异常血管压迫神经根后,先将钝头显微剥离子插入动脉与神经根间隙中进行游离,如有粘连可用显微剪刀剪开,分开动脉与神经根并在两者之间插入一小块Teflon棉片或垫片。对静脉压迫的病例,将静脉自神经根表面游离分开,双极电凝后切断。 6彻底止血后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 【注意事项】 1要充分显露三叉神经根,尤其是神经根进入脑干处。 2要仔细辨认压迫血管,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多数病例是单支压迫,也不能漏掉多支血管中的细小动脉,压迫部位常在神经根前缘,神经根进入脑干的入口处。 3减压材料的放置位置和数量应恰当,不要因材料的置入形成新的压迫。 【并发症】 1术后颅内出血,脑水肿。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支和基底动脉损伤,导致脑干梗塞。 2后组颅神经损伤会引起声嘶、呛咳和吞咽困难。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病例

七尺男儿当众落泪,只因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彻底”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例 误以为牙痛,反复治疗未见效果 张义民(化名)今年49岁,两年前出现左侧面部疼痛,尤其是进食后咀嚼时明显加重,一直认为是上火牙痛,没有特别处理,直到两个月后喝水都无法张口疼痛难忍,只好到西京医院口腔医院就诊,检查后并无异常,医生告诉他很可能是三叉神经痛,这样的病人比较多,最好到相关科室进行就诊。 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治疗该病比较强权威,在门诊医生告诉张义民,他的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不用过分担心,根据目前的治疗情况可以考虑两种治疗方案,一是采取药物进行控制,药物只是控制疼痛,不能延缓或者治愈疾病;二是进行外科手术,但是目前还未接受药物治疗可以暂时不用考虑。门诊给张义民进行口服卡马西平以及芬必得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的控制疼痛,但是咀嚼食物以及喝凉水还会有隐隐的刺痛感,经过两年的药物治疗,药量从之前的每次一片,每天两次增加到每天三次,每次三片,但是疼痛无法控制,而且出现了不良反应头晕恶心而且每天无精打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 但是因为惧怕手术,张义民一直没有考虑手术,他带着希望做过各种治疗,针灸、封闭等等都未见效果,因为实在无法忍受剧痛,让他才彻底下定决心通过手术来改变这一切。 详细咨询,终获“新生” 经过详细咨询,张义民了解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贾栋主任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比较擅长,于是带着之前的检查资料以及病例来到贾栋主任的门诊,贾主任详细了解病情后告诉张义民目前他的情况只能是选择手术,药物剂量已经达到最大剂量,而且已经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能再加量。决定手术的张义民向主管医生江伟叙述病情因为疼痛几乎三四秒就抽痛一次,让他十分痛苦,几次落泪。 经过详细的检查,终于在入院后三天安排了手术,由贾栋主任亲自实施了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术后麻醉清醒后,张义民觉得自己的右侧面部已经没有了疼痛的感觉,但是自己还是不相信,于是让家人端来一杯凉开水小心的抿着水没什么感觉,于是大口的喝了一口还是没什么感觉……尝试了好几次,疼痛都没有再次出现。张义民见到查房的竖起拉拇指说了句“太神奇了”。 针对于三叉神经痛我们需要了解哪些 经过以上病例,可能我们还不能完全的了解三叉神经痛,那么借此机会我们就向贾栋主任了解更多关于三叉神经痛的知识。 据贾主任介绍,三叉神经痛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病,主要是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三叉神经分布在面部,分为左右两侧,每侧分为三支(所以叫“三叉”神经)。这三支几乎遍布整个面部,主要负责面部的感觉。 三叉神经痛疼起来非常剧烈,曾被称作“天下第一痛”。疼痛一旦发作,病人不能做洗脸、刷牙、说话、吃饭等简单动作,非常影响正常生活。而且一些小动作就能诱发疼痛发作,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有什么特点? 发作时间方面,三叉神经痛属于阵发性疼痛。也就是一会儿疼、一会儿不疼,不会一整天或者几天连着疼,一般疼一会儿就好了。 疼痛性质方面,类似于“电击样痛”。疼痛沿着神经走形的方向,一发作就传到面部或者耳朵,感觉像过电一样。有些剧烈的疼痛像刀割一样,又叫“刀割样痛”。 疼痛位置方面,只在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疼痛,才是三叉神经痛。其他部位的疼痛,不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配合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配合 面肌痉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面肌痉挛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或痉挛或 强直性发作。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步向下扩大波及口轮匝肌和面部表情肌,因此又称面肌抽搐。严重者引起面部疼痛,并影响视觉、讲话和睡眠。其病因多为搏动性血管压迫面神经根 出脑区,造成局部脱髓鞘,神经纤维接触传导过度兴奋所致。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 挛的主要方法。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肉痉挛100例,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30-80岁,平均43.8岁,病史最长为22年, 最短约为1年,均有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均从眼胎开始发病,之后扩展到整个面部。 2 手术方法 全麻后侧卧位乳突后斜行5cm左右手术切口,常规进颅后原在显微镜下松解神经血管粘连,寻找责任血管,将绝缘减压材料Teflon棉插入责任血管和受压迫面神经根部之间。 3 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为40min—90min,术中出血30—100ml,平均50ml,100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全 部顺利完成,无一例发生术中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治愈率达98%。 4 手术配合 4.1术前访视巡回护士术前1天到病房访视,了解病情及有无相关系统疾病,向患者及家属 讲解手术过程和术前准备注意事项,检查皮肤情况,讲授我院开展手术的情况,增强患者自 信心;疏导患者紧张情绪,保持术前晚良好的睡眠,配合手术。 4.2药品准备10%盐酸肾上腺素1/3支加入生理盐水200ml内(高血压者忌用盐酸肾上腺素)用于局部浸润麻醉以减少出血。术中地塞米松加婴粟碱盐水冲洗,备骨蜡、明胶海绵、止血 纱布、绝缘减压材料、耳脑胶。 4.3手术器械准备常规开颅手术器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2mm显微吸引器、神经外科 显微剪刀、枪状显微剥离子)及Teflo垫棉,并准备双极电凝、单极及吸引器。 4.4术中配合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肢体受压情况。在进入颅内后,将吸引器吸力和双极电 凝功率调小;在分离面神经根部血管时,注意患者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并提醒术 者和麻醉师。 4.5器械护士配合术前应了解患者病情,熟悉手术过程和术者的操作习惯,将常规器械和特 殊手术器械分开,与巡回护士清点数目,整齐摆放在手术车上。 4.5.1常规消毒铺单后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乳突牵开器牵开软组织;递单极和骨膜剥离子,逐层切开肌肉,暴露乳突后方枕骨骨质。 4.5.2暴露枕骨后递骨钻在乳突根部钻骨孔,咬骨钳扩大到2.5-3.0cm直径骨窗,骨窗前方到 乙壮窦前缘,上方到横窦下缘。遇到导静脉出血,用骨蜡封闭。 4.5.3切开硬膜后用脑压板将小脑轻轻下压,逐步向下扩展显露桥小脑角蛛网膜,切开舌咽 神经和迷走神经上方蛛网膜,在小脑绒球下方暴露面神经根部,辨认压迫血管,用显微剥离 子将血管从面神经根部分开。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效果分析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7T11:21:57.3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5期作者:陶晓旸 [导读] 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神经外科江苏南京 215000)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100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的保守治疗方式,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2.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卡马西平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5-0173-01 面部痉挛,又被称为面部抽搐或者版面痉挛,指的是一侧面部不自主、阵发性、不规则的肌肉抽搐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一般为眼睑的轮匝肌出现轻微抽搐,逐渐向面部一侧发展,在情绪激动或者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减轻或者消失。面部痉挛的治疗主要分口服药物保守治疗和显微血管减压术,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医学界中公认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该手术操作简单、技术成熟、风险也较小,具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并且能够降低患者的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照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实验组效果显著,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共100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50例、实验组5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为44~71岁,平均(55.50±3.21)岁,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2~72岁,平均(100.15±6.32)岁,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经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口服卡马西平(葵花药业集团(唐山)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1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0406)。实验组50例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保持侧卧位,在患者耳后乳突做横行切口标记,在患者发际内1cm处行斜型切口,切口3~4cm,使乙状窦边缘后完全暴露,弧形剪开硬脑膜,切开硬膜闭关悬吊,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轻压患者小脑,缓慢放出脑脊液,分离蛛网膜,镜下显露面神经进出脑干,找到引起面肌痉挛的血管,游离出该血管并推移离开,将硬膜缝合固定。止血彻底,冲洗后关颅。 1.3 疗效观察和评价 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有效率=(症状消失+症状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到的100例患者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技术资料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对比[n(%)] 3.讨论 面部痉挛是指一侧面部不自主、阵发性、不规则的肌肉抽搐的一种病症。一般发生在中年,以女性患者居多,一般不会自发缓解,该病的初期症状一般是眼睑跳动,所以一般不被人重视,慢慢发展呈面部痉挛,晚期症状出现连动嘴角、侧面肌及颈部,甚至会有患者出现侧面肌萎缩。临床上,对面部痉挛的治疗主要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和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两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愈率相对较高而且患者的创伤小的同时安全性更高,又使血管、神经原有的功能得到了保留,为了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本次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100例作为分析对象,分别进行口服卡马西平药物和显微血管减压术,实验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增良,于海明,王军.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4):2997-2999. [2]王东海,尹绍雅.探讨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效果[J].临床研究,2016,24(7). [3]曲圣涛,马英,关俊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1):68-69. [4]樊文,余小祥,樊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7):98-99.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目的临床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8例颅神经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期其微血管减压术的常见并发症护理分析。结果经过手术后,术后疼痛感明显消失,8例发生眩晕和恶心,7例唇周疱疹,3例暂时性面瘫,2例外展神经麻痹。有1例患者,术后5 d发生脑脊液鼻漏。同时,经过对症处理和临床护理后,均好转出院。结论针对颅神经疾病患者,需按照病情变化,实施早期干预和处理,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 标签:微血管减压术;颅神经疾病;并发症;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8例颅神经疾病患者,男性94例,女性54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56.8岁,临床表现:45例左侧额面部阵发疼痛、53例右侧额面部阵发疼痛,病程0.4~19年,平均病程5.9年。在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癫痫和射频治疗。对于治疗效果不佳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在手术前,所有患者给予颅脑MRI检查,监测神经和桥小脑角区血管关系。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全身麻醉,选择健侧俯卧位。在乳突后发际内,作约5 cm弧形切口。若乳突气房已磨开,选择骨蜡对破口进行填塞,避免脑脊液漏。于手术显微镜状况下,将硬膜和蛛网膜切开,使桥小脑角区充分暴露,探测三叉神经、周围区域,找准责任血管,主要包含贯穿、压迫和粘连血管,选择Teflon棉垫在脑干、责任血管间垫好,选择生物蛋白胶进行固定,确保硬脑膜的严密缝合[1]。 2结果 经过手术后,术后疼痛感明显消失,8例发生眩晕和恶心,7例唇周疱疹,3例暂时性面瘫,2例外展神经麻痹。有1例患者,術后5 d发生脑脊液鼻漏。同时,经过对症处理和临床护理后,均好转出院。 3讨论 3.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因患者疼痛属于间歇性发作,大多数患者服药或按摩治疗,在短时间内,病情即可缓解,引起病情未得到终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根据相关报道表明,颅神经疾病极易引发严重抑郁和焦虑情绪。针对颅疾病患者,需加强护患沟通,按照患者年龄与性别,根据患者文化程度、接受能力,选择不同沟通方式。在本组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可顺利手术;②疼痛护理。颅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常反复频繁发作,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因此,需加强如下护理:重视患者疼痛,主动安慰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并发疼痛、恶心、呕吐48例,眩晕32例,面部麻木52例,面瘫10例,口唇疱疹20例。耳鸣、听力下降3例,脑脊液漏7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均缓解或痊愈。[结论]加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观察,及早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手术效果。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14-02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常见于40岁以上患者,女性较多。我科2010年07月~2013年07月对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周密的护理,均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35~72岁,平均53.2岁。患侧位于右侧36例,左侧24例;病史 2.5~2 3.0,平均9.1年;ⅰ、ⅱ、ⅲ支痛者18例,ⅱ、ⅲ支痛者42例。经mri检查可见神经血管异常征象,表现为神经变形、移位及压迹,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位置密切。均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减压术。 1.2 手术方法 全麻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在发际内侧乳突处做一s形小切口,打开硬膜后充分放出脑脊液,在脑压明显下降后首先在显微镜下探查三叉神经外侧的血管,然后利用神经内镜辅助检查其他部位的血管,在明确责任血管减压后,用teflon棉垫开责任血管与神经压迫,用神经内镜检查减压效果,用生物蛋白胶固定,确定无出血后,严密缝合硬脑膜、肌肉和皮肤各层。 1.3结果 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46例(76.4%)术后当日止痛,14例(23.6%)疼痛逐渐减轻。住院天数10~24d,平均12.4d,随访2~3.5年,平均3.1年,无复发病例。 2 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①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该手术部位较深且与脑干、小脑及多根颅神经相邻。因此,术后24h内须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警惕颅内继发性出血,同时密切观察呼吸变化,注意有无脑干受压症状[1]。本组术后无再出血及意识障碍病例。 ②体位护理。全麻未醒时,予平卧头侧位位,头偏向健侧;清醒后床头抬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少出血,防止脑水肿。③饮食护理。术后清醒6h后,先试饮少量水,若患者无呛咳、无恶心、呕吐时,再给予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术后2~3d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为软食。④其他。注意观察耳、鼻腔有无异常液体流出,一旦发生,立即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2.2并发症的护理 2.2.1头痛、眩晕、呕吐:因术中吸除较多脑脊液,加上术后颅内渗血刺激导致脑脊液分泌减少,术后患者可有头痛、眩晕、呕吐等低颅压的表现。患者清醒后,如有头痛、眩晕、呕吐症状者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本组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发生低颅压症状,经过对症治疗3~5d后症状消失。 2.2.2口唇疱疹:患者可出现口角或三叉神经分布区疱疹伴疼痛,可能是手术致三叉神经抵抗力下降所致。疱疹因疱膜破裂而形成糜烂或继发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引起带状疱疹性脑膜炎,愈后差[2]。因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可用金霉素眼膏涂抹患处,涂抹时动作轻柔,避免水泡破裂。遵医嘱口服b族维生素,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药物,一般3~7d疱疹消退,局部残留色素沉着。本组有17例痛患者发生口唇疱疹,经过对症处理,均治愈。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综述) 脑外科王志军 目前,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成熟手段。现重点将近年来在手术技术和并发症预防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一、??病例选择 经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酒精或肉毒毒素注射,射频热凝甚至伽玛刀等治疗,或外周神经撕脱等疗效不明显,仍有面部剧痛或面肌痉挛的原发病人及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病人。 二、??术式的选择及微血管减压术的优缺点等 近一个世纪以来,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酒精或肉毒毒素注射、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神经根切断术、微血管减压术、伽玛刀等。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多数学者对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为微血管减压术。其优点在于:保留各颅神经的功能,较少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手术采用后颅窝入路,还可发现其他引起颅神经疾病的病因,如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减少了手术损伤。缺点是手术需要开颅,有一定风险,有开颅术后固有的并发症。此外,术后尚有一定的复发率。目前,微血管减压术的长期有效率可达80%以上,优秀的可达95%以上,复发率绝大多数低于10%,个别的高于10%,死亡率一般低于1%。 三、手术技术 1. 病人的体位侧卧,患侧向上,取侧卧位或公园椅位,头颈超过手术床头顶端,头架固定,头面部向健侧旋转10o或15o,头稍向前屈,肩部用绷带向臀部牵拉,使头颈肩夹角大

于90o。若是三叉神经减压术,头的矢状线与床面保持平行,从而使Ⅶ、Ⅶ颅神经根的位置低于三叉神经;若是面神经或舌咽神经减压术,头的矢状线应向下斜15o,使面神经或舌咽神经根充分暴露。有的采用斜卧位或仰卧位。最后,将病人身体牢牢固定在手术床上,以便必要时术中可旋转手术床。 2. 设计切口先通过触诊确定患侧枕区的骨性标志,以便术者辨认横窦、乙状窦的走行及其交界处。根据以上解剖结构设计手术切口,暴露出最佳的颅骨钻孔位置。切口长3cm~5cm。常用的切口有3种:Ⅶ直切口:与耳后发际平行,位于发际内大约0.5cm,颈部瘦长的人切口稍短,粗短的人切口稍长且向内侧倾斜一定角度。Ⅶ横切口:乳突后上2横指开始向后与项下线平行切开,适用于大部分病人,颈部特别粗短的例外。Ⅶ斜行切口:从乳突上2横指开始向下斜20o~30o发际内切开,适用于颈部短粗型的病人。无论采用何种切口,要求术区的3/4位于横窦与乙状窦连接部的下方,1/4位于上方。有的学者采用S 形切口。 3. 骨窗 钻孔前要充分暴露好一些重要的骨性标志,如二腹肌沟。乳突导静脉是一个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处的良好标志。骨窗有两种:Ⅶ圆形骨窗,直径2~3cm;Ⅶ三角形骨窗。三叉神经减压术选三角形骨窗时,骨窗顶端位于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部。面神经或低组颅神经减压时,骨窗顶端到颈静脉球边缘。 4. 硬膜切开 硬脑膜切开分“Ⅶ”字形、“十”字形及瓣状切开3种。三叉神经减压要求切开横窦与乙状窦连接部邻近的外侧硬膜,形成沿岩骨至小脑幕下的最佳入路,面神经及低组颅神经减压时做瓣状或十字切开,且要切开偏下些。 5. 探查桥脑旁区与桥小脑角

(图解)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就是第5对脑神经,也就是面部最粗大得神经,主要支配脸部、口腔、鼻腔得感觉与咀嚼肌得运动,并将头部得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 三叉神经由眼支、上颌、下颌支,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与口裂之间、口裂以下得感觉与咀嚼肌收缩。 三叉神经痛得原因 三叉神经痛就是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得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骤发,骤停,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剧烈疼痛。通常存在扳机点,如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会导致阵发性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目前认为三叉神经感觉根(Trigeminal sensory root,TSR)入脑桥区(Trigeminal root entry zone,REZ)受血管压迫就是主要病因。此外,多发性硬化、REZ区域得良恶性肿瘤、动静脉畸形、后颅凹畸形、局灶性脑梗塞、牙源性感染导致得颌骨骨髓炎等,也可导致三叉神经痛,均相对少见。 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核磁检查显示血管压迫 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采用最多得方法。疗效可达90%以上,且复发率低。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得过程 1、麻醉满意患者取右侧侧卧位,于乳后方发际内画线,长约100px,常规 消毒铺巾、 2、沿画线切开头皮及枕肌,暴露出左侧乳突根部,乳头牵开器牵开软 组织,电凝止血,

3、颅钻钻孔,咬骨钳扩窗直径约50px,骨蜡封闭骨缘之血、尖刀切开硬脑膜,倒T形剪开硬脑膜,切口周围铺棉片。

4、架显微镜,进行镜下操作、

5、轻牵小脑,缓慢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待小脑塌陷后逐渐显露三叉神经,术中见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 小心分离静脉并用垫棉垫离三叉神经,用垫棉将靠近三叉神经得小血管隔离神经。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专家介绍说在三叉神经痛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以及患者不愿意或不耐受长期药物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可选择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来进行治疗。可是大多数人对于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不是很解,下面我们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 (1)手术一般在全麻下进行,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头略前屈并向对侧倾斜15°。 (2)取乳突后皮肤横切口,长约5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膜,暴露局部颅骨。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扩大骨窗,大小约3cm×3cm,骨窗的前外侧角要到达横窦和乙状窦的转折处。 (3)“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基底部翻向横窦和乙状窦。缓慢放出脑脊液,待小脑组织张力减低后,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轻轻向内侧牵拉,逐渐向桥脑小脑角深部探查。 (4)电灼并切断岩静脉,分离桥脑小脑角附近的蛛网膜,清楚暴露三叉神经根部和周围的血管,辨别“责任血管”。用Teflon 棉团将“责任血管”垫起,使其不再接触三叉神经根部,充分确实减压。 (5)术野仔细止血,严密缝合硬脑膜,逐层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注意事项: (1)术中处理岩静脉时要慎重,双极电凝的电流要从小到大逐渐变化,直至将岩静脉完全电灼闭塞后再切断,避免电凝时电流过大将岩静脉灼爆造成大出血。 (2)Teflon 棉团一般垫在血管的近脑干侧,使血管离开三叉神经根,尽量减少 Teflon 棉团与三叉神经根的接触,并要注意Teflon 棉团的放置务必牢靠,防止滑脱移位。 (3)术中要注意仔细探查三叉神经根的背侧和腹侧,明确是否有多根血管压迫,如果存在多根“责任血管”,均要进行减压,避免遗漏。 (4)如果术中未发现三叉神经根有明确的血管压迫,或者虽有血管压迫,但无法进行满意减压时,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后外侧3/4切断。对于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仍缓解不满意或复发者,也可以再次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的部分切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