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兴起看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共享单车”兴起看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明确“完善城市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引导群众选择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与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推进难形成对比的是,解决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需求的“共享单车”模式近两年迎来井喷式发展。笔者将从共享单车的发展着手分析,结合公共物品理论,探讨公共自行车服务有效供给的模式。
标签: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供给模式;城市治理
一、公共产品及相关理论分析
按照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理论的描述,公共自行车是一种俱乐部产品。首先,公共自行车的排他性通过加锁等方式在技术上完全是可行的;其次,在达到其饱和消费点之前,所有消费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利益而不影响其他人的效益,所以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公共自行车的经济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市场需求弹性、运营模式、定价与盈利模式。
对于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并非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多中心治理理论设想了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通过相互合作建立“多中心”的概念,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好的服务,减少搭便车行为,避免落入公地悲剧和集体行动困境的窠臼,扩展了治理的公共性。
二、“最后一公里”与公交供给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政府主导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模式
公共自行车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2007年,法国巴黎启动了全欧洲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诸多欧美国家相继推广类似服务。我国的公共自行车起步较晚,以上海、杭州、北京、武汉等为代表的全国多个城市陆续规划投放公共自行车。
根据公共自行车的特性以及建设运营主体的不同,我国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主要有3种:政府投资—项目法人制—政府建设(杭州模式);企业投资—项目法人制—企业建设(巴黎模式);政府投资—专业机构代理—购买服务(上海模式)。
(二)市场主导的共享单车模式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以市场化手段提供的公共出行服务。2014年,ofo最早诞生于北京大学校园,首创了全球无桩公共自行车租赁模式。截至2016年底,摩拜单车、小鸣单车等超过25个品牌在资本投资的推动下涌入市场。在没有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经济,迅速在全
国三十多个城市投入运营,实现“无桩借还、智能解锁”的新式租赁服务。
(三)两种模式对比
政府主导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模式的核心在于政府投资、政府主导。政府具有天然的组织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大范围进行项目推广。但是,单一的政府主导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因财政压力过大而导致车辆投放量与后期运营乏力;因整体规划系统性不足而导致的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相较之下,市场主导的共享单车模式从用户体验的需求导向出发,充分运用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一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无固定车桩”的智能化定位管理,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二是资本市场的介入为共享单车投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共享单车得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投放,满足用户需求。
三、共享单车模式的治理困境
第一,资本市场无序投放。不同共享单车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方式是短时间内大规模布点投放,因此造成了城区地铁站、公交站、景点周边人流密集地区的单车过量投放。在城市公共空间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无序投放将严重冲击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品质。第二,“潮汐现象”带来的供给不均。所谓“潮汐现象”,是指早晚高峰时段,车流和人流会呈现“单向集中、单向扩散”的现象。由于潮汐现象的存在,高峰时段不能及时借车等情况,降低了用户体验,也增加了车辆的调度压力,增加了运营成本。第三,后期运维遭遇“公地困境”。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单车被损毁、私藏、乱停乱放等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共享单车陷入公地悲剧。
四、结语
共享单车作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在短时间内引导城市市民养成了“公共交通+单车”的绿色出行习惯,但共享单车模式目前所遭遇的困境也直接影响了其长远良性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建立完善行业准入与监管制度,鼓励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
一是建立完善行业准入与监管制度。判断共享单车的环境经济意义,是看它用一定的量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这需要全面考虑城市空间的承载力与服务管理的承载力。政府应当牵头加快建立行业规范,明确市场准入门槛,弥补商业模式的先天不足。在这一点上,深圳市自2016年底,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摩拜共享单车交通秩序管理工作的联合声明》《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服务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些声明、意见的发布体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协同性,有利于形成政府和企业积极协作模式。二是多主体参与运营管理。共享出行需要的不只是共享单车供给,还取决于共享空间的配套。政府需要从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角度,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布局行驶和停放空间,包括受保护的自行车专用道系统、停车设计和公共自行车项目等的内容,使自行车更好地发挥效率,逐渐形成与共享单车或自行车友好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空
间。
参考文献
[1]冯苏苇,汤諹,贡正,聂池.“最后一公里”公交供给创新模式及其绩效评估——以S市M区公共自行车项目为例[J].公共治理评论,2016(01).
[2]矫阳.共享单车企业近70家投放车辆超过1600万辆[N].科技日报,2017-08-09.
作者简介:丁佳雯(1990—),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