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1 总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 君 臣 佐 使 桂枝 杏仁 甘草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 实证 宣肺散寒 止咳平喘 风寒犯肺咳 喘证 发汗解表 散寒袪湿 三拗汤 麻黄 杏仁 桂枝、白术 麻黄加术汤
•
功 效
适应 症
痹证初起
变化的内容
• 2.药量增减变化 • 组成不变,但药量增减。药量是药力的标识,用量不同,其药力
大小、配伍关系也发生改变,引起整个方剂的效力、主治和治疗范围 等三个方面的改变。 • (1)效力的改变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的鉴别
次要部分来划分他们之间的关系。 4.君臣佐使是否一应俱全 未必
第二节 组成变化
• 理由
病情的轻重缓急
组成变化 季节气候的不同
生活习惯的嗜好
变化的内容
• •
1.药味增减变化: (1)佐使药的加减: 是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 对某些药进行加减以适应 一些次要兼证的需要。也 叫随症加减。 (2)臣药的加减:这 种加减改变了方剂的配伍 关系,会使方剂的功效发 生根本变化。
小方
有两种含义。 • (1)是指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小,以治病 邪较轻,须轻剂治疗者。 • (2)或治上焦疾患,或量重而须分次频服的 方剂。如葱鼓汤、桑菊饮。正合“君一臣 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 也”、”小则数多 。
缓方
•
是指药性缓和,用于一般慢性虚弱病证, 需长期服用,使之渐趋痊愈的方剂。如四 君子汤。正合“治有缓急”、“补上治上, 制以缓”、“缓则气味薄”。
主治
治法
回答此方之 所以适用于 这些病证的 作用机理
由证及理,于理联法,以法统方, 一环紧扣一环,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 一起。 既不能有方无法,亦不能有法无 方;方是法的体现,法是方的依据。 或者说,方从法中来,法从方中现。 方以药成,辨证、治法、方剂三 者必须紧密相合
第二节 常用治法
• 治法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就内治法而言,可以汗、吐、下、
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
各 种 中 药
组成
方 剂
调其偏性
制其毒性
消除或减缓不利因素 即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第一节 组方原则
• 历史沿革 • 1.始见于《内经》,“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 • • •
之谓使”。“君一臣二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2.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3.李东垣,“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 之此制方这要也”。“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 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4.明· 柯柏斋,“大抵药之治疗,各有所主,主治者,君 也。辅助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又相助者,佐也。引经 及治疗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的鉴别
组成药物 方名 炙甘草 生附子 干姜 下利清谷、呕吐、 恶寒、四肢厥逆、 阳虚阴盛 躯体疼痛、脉微 细 下利清谷、四肢 厥逆、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功效 主治证候 病机
四逆汤
二两
一枚
一两五钱
回阳救逆
通脉四逆汤
二两
一枚(大者)
三两
破阴回阳 通达内外
阴甚格阳
变化的内容
•
方名
(2)主治的改变
组成药物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鉴别
大黄
枳实
厚朴
功效
主治证候
病机
小承气汤
4两
3枚
2两
攻下热结
大便秘结、 腹痛拒按、 潮热谵语
阳明府 实热结
厚朴三物 汤
8两
5枚
4两
行气通便
脘腹满痛不 减、大便秘 结
气滞便 秘证 (气闭)
变化的内容
•
(3)治疗范围改变 由于个别药物用量的增减,引起功效 的变化,从而扩大了治疗范围。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 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误下,然表邪未解,而脾虚气滞兼见腹满 时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为太阳兼太阴,治以解表和里,以桂枝汤 调和营卫,解未尽之表邪,加重芍药用量, 和脾缓急止痛。
6唐· 王涛《外台秘要》
7宋代《太平圣惠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金元四大家 9 朱 橚 载方61739首,也是我国现存 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 10 金、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方剂学》全国统编教材
方剂药理学 方剂药动学 方剂药代学
……
新兴学科
日本的救心丸 韩国的黄连上清丸 德国的针叶制剂 ……
七 具体要求
• 本教材共208首方
一级方剂100首,掌握组成、用 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 要加减变化,深刻理解其配伍 意义。 二级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 功用、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方剂,了解其功用及主治 病证。 一、二级方要求背诵方歌。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
方剂
君药
• 针对病因、主病或主
证(症)而起主要治 疗作用的药物,是方 剂组成中必不可少的 部分。
臣药
• 1.协助君药,加强治疗
主病或主症的药物; 2.针对兼证(症)或 兼病而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
•
佐药
• 1.佐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 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症) • 2.佐制――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 • 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即因 • “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意 • 3.反佐――即病重邪盛,可能拒药时,配伍 • 少量药性与君药相反而又能在治 • 疗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拒药。 • 即“因病势之盛而为从治之用”。
急方
•
是指药性峻猛,用于病势危急,须迅速 治疗、急于取效的方剂。如四逆汤。丘合 “治有缓急”、“补下治下,制以急”、 “急则气味厚”。
奇方
•
是指单味药或组成药物合于单数的方剂。 如独参汤、三妙丸、五苍散、七味白术散、 九味羌活汤等。正合“近者奇之”。《成 方切用》云:“近者为上为阳,故用奇方, 用其轻而缓也”。因近属上属阳,奇为阳, 病在上故以奇方上达也。
复方
•
是指两方或数方合用而治较为复杂病证 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合平胃散而成柴平汤 以治湿疟(方中柴胡为银柴胡)。证合“奇之 不去,则偶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 也”。而成方切用》云:“此示人以图融 通变也。如始也用奇,奇之而病不去,此 其必有未合,乃当变而为偶,奇偶迭用, 是日重方,即后世所谓复方也。”
《方剂学》总论
福建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
绪
言
从这两公式你想到了什么?
TK+S SK+T (T:teacher K:knowledge S:student)
• TK+S • 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
SK + T
教师的美称与赞誉 “蜡烛” “油灯”式的
“教学相长”
美国哈佛大学80年代创立的New Path Way 教 学模式,教师起到的是Catalyst 的作用
偶方
•
是指两味药或组成药物合于双数的方剂。 如二妙散、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八味肾 气丸、十全大补汤等。正合”远者偶之”。 《成方切用》云:“远者为下为阴,故用 偶方,用其重而急也。”因远属下属阴, 偶为阴,病在下故以偶方直下之。故日: “汗者不以偶,阴沉不能达表也;下者不 以奇,阳升不能降下也。”
• 消法
1定义: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 2依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3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 补、、、峻补、缓补、温补、清补“虚则补其母”。 4适应范围:各种虚证。
• 补法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
一、分类的目的 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具体分类:历代不一。主要有: 病证分类 病因分类 脏腑分类 组成分类 治法(功能)分类
十剂
•
始于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 重、滑、涩、燥、湿十种
宣
通 补 泄 壅 滞 弱 闭 实 怯 姜橘之属 通草防己之属 人参羊肉之属 大黄葶苈之属 麻黄葛根之属 磁石铁粉之属 冬葵榆皮之属 龙骨牡蛎之属
桑白皮赤小豆之属
轻 重
滑 涩 燥
去
著 脱 湿
枯
湿
紫石英之属
• 组方的目的与意义
和法
• 1定义:和解与调和
的方法,使半表半里 之邪,或脏腑阴阳表 里失和证得以解除的 一种治法。 2依据:中满者,泻 之于内。 3适应范围:邪犯少 阳,肝脾不和,寒热 错杂,表里同病。
•
•
温法
• 1定义:温里袪寒,使在
里之寒邪得以消散。 2依据: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其高者,因而越之。 3分类:温中散寒、温暖 肝肾、回阳救逆。 4适应范围:脏腑的沈寒 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阳气衰微。
使药
• 1.引经报使:能引方中之药至病所的药物。 • 2.调和诸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阳明-升麻葛根
引经药
厥阴-川芎 甘草-调和诸药 太阳-羌活 下部-牛膝
关于君臣佐使的有关问题
• .决定一首方剂中君臣佐使的条件 • (1)作用主次 • (2)药量轻重 • (3)效力大小 • 2.一首方中君臣佐使的数量 • 不固定 • 3.如何区分一首方剂的君臣佐使 • 组成复杂的方剂,只能按药物的不同使用,以主要和 • •
和、温、清、消、补八法概括之。 程钟龄说:“而论治病之方,则可以汗、和、下、消、吐、 清、温、补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治法归于一。” 汗法 吐法 下法 治 法 温法 和法 清法 消法 补法
•
• • • • •
汗法
• 1定义:发汗解表,宣肺 • • •
散邪,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2依据:其有邪者,渍形 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 之。 3分类:辛温、辛凉。 4适应范围:外感表证、 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 水肿、泄泻、咳嗽、疟疾 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 等表证者。
七方
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说:“制方之 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是最早的 方剂分类法
大方
小方 复方
七方
偶方 缓方 奇方 急方
大方
有两种含义。 • (1)是指药味多或药味少而剂量大的方剂, 以治邪气方盛,须重剂治疗者。 • (2)或是下焦疾患,药量多而须频服的方 剂,如大承气汤、大青龙汤等。正合“君 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远而奇偶, 制大其服”、“大则数小”、“多则九 之”。
历史重任
六、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先,深刻理解组方原理,掌握 配伍规律及其变化,熟悉其功用、 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 2 背诵和熟记
3.时时温故而知新,不应平素不努 力,事先预习,最好能提出问题, 从而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4.复习一遍《中药学》和《中医诊 断学》等基础课程。
5.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会“渔” 的本领
鱼与渔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授人以渔,则终身受 用无穷。
鱼――――具体的某一方剂
渔――君臣佐使等 组方原理与 配伍规律
点石成金
四:方剂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 看下图
地基 设计 建材 房子 装修 入住 理 法 方
药 方的加减 处方取药
五、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重点记忆历史上的“第一” 与“之最” 1《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 3《伤寒杂病论》 4晋《肘后备急方》 5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T
S+K SK
两种模式,孰更为可取?
方剂教学怎样走?
那么,我们方剂学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呢? 一、概念与性质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 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 二、何谓方剂?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 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着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 妥善配伍而成。 三、任务与目标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来达到掌握组方原理和 配伍规律,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 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
• •
清法
• 1定义:清热泻火凉 •
血,使在里热邪得以 消散。 2分类:清气分热清 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 解毒清脏腑热。 3适应范围:热证火 证热甚成毒及虚热。 4注意事项:切不可 纯用苦寒泻火之法, 苦能化燥伤阴。
•
•
1定义: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 2分类: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 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3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 痰饮不化、疳涌吐,胸膈 • •
胃脘、痰涎、宿食、 毒物。 2适应范围:中风痰 雍,宿食,毒物,痰 涎壅盛。 3注意事项:因吐法 易伤胃气,故体虚气 弱、妇人新产、孕妇 均应慎用。
下法
• 1定义:荡涤肠胃、排出 • • •
粪便。 2依据:其在下者,引而 竭之。 3分类:由于积滞有寒热, 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 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 下、逐水、攻补兼施。 4适应范围:燥屎内结, 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 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 积。
治法
依法统方
方剂的发展
临床实践
方剂理论
不断反复,不断提高和升华,螺旋向上
方剂是辨证施治的有力武器
病因 病机 病位 病性等
辩证 施治
病人
方剂
如风寒表实证之麻黄汤
可见,方有一定之法,而法有不定 之方,即法是固定的,方是灵活的。 1.方从法出 2.法随证立 3.方即是法
组成
从学方 剂学的 角度看
从
功效
•
功 效
适应 症
痹证初起
变化的内容
• 2.药量增减变化 • 组成不变,但药量增减。药量是药力的标识,用量不同,其药力
大小、配伍关系也发生改变,引起整个方剂的效力、主治和治疗范围 等三个方面的改变。 • (1)效力的改变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的鉴别
次要部分来划分他们之间的关系。 4.君臣佐使是否一应俱全 未必
第二节 组成变化
• 理由
病情的轻重缓急
组成变化 季节气候的不同
生活习惯的嗜好
变化的内容
• •
1.药味增减变化: (1)佐使药的加减: 是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 对某些药进行加减以适应 一些次要兼证的需要。也 叫随症加减。 (2)臣药的加减:这 种加减改变了方剂的配伍 关系,会使方剂的功效发 生根本变化。
小方
有两种含义。 • (1)是指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小,以治病 邪较轻,须轻剂治疗者。 • (2)或治上焦疾患,或量重而须分次频服的 方剂。如葱鼓汤、桑菊饮。正合“君一臣 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 也”、”小则数多 。
缓方
•
是指药性缓和,用于一般慢性虚弱病证, 需长期服用,使之渐趋痊愈的方剂。如四 君子汤。正合“治有缓急”、“补上治上, 制以缓”、“缓则气味薄”。
主治
治法
回答此方之 所以适用于 这些病证的 作用机理
由证及理,于理联法,以法统方, 一环紧扣一环,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 一起。 既不能有方无法,亦不能有法无 方;方是法的体现,法是方的依据。 或者说,方从法中来,法从方中现。 方以药成,辨证、治法、方剂三 者必须紧密相合
第二节 常用治法
• 治法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就内治法而言,可以汗、吐、下、
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
各 种 中 药
组成
方 剂
调其偏性
制其毒性
消除或减缓不利因素 即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第一节 组方原则
• 历史沿革 • 1.始见于《内经》,“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 • • •
之谓使”。“君一臣二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2.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3.李东垣,“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 之此制方这要也”。“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 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4.明· 柯柏斋,“大抵药之治疗,各有所主,主治者,君 也。辅助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又相助者,佐也。引经 及治疗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的鉴别
组成药物 方名 炙甘草 生附子 干姜 下利清谷、呕吐、 恶寒、四肢厥逆、 阳虚阴盛 躯体疼痛、脉微 细 下利清谷、四肢 厥逆、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功效 主治证候 病机
四逆汤
二两
一枚
一两五钱
回阳救逆
通脉四逆汤
二两
一枚(大者)
三两
破阴回阳 通达内外
阴甚格阳
变化的内容
•
方名
(2)主治的改变
组成药物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鉴别
大黄
枳实
厚朴
功效
主治证候
病机
小承气汤
4两
3枚
2两
攻下热结
大便秘结、 腹痛拒按、 潮热谵语
阳明府 实热结
厚朴三物 汤
8两
5枚
4两
行气通便
脘腹满痛不 减、大便秘 结
气滞便 秘证 (气闭)
变化的内容
•
(3)治疗范围改变 由于个别药物用量的增减,引起功效 的变化,从而扩大了治疗范围。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 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误下,然表邪未解,而脾虚气滞兼见腹满 时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为太阳兼太阴,治以解表和里,以桂枝汤 调和营卫,解未尽之表邪,加重芍药用量, 和脾缓急止痛。
6唐· 王涛《外台秘要》
7宋代《太平圣惠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金元四大家 9 朱 橚 载方61739首,也是我国现存 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 10 金、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方剂学》全国统编教材
方剂药理学 方剂药动学 方剂药代学
……
新兴学科
日本的救心丸 韩国的黄连上清丸 德国的针叶制剂 ……
七 具体要求
• 本教材共208首方
一级方剂100首,掌握组成、用 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 要加减变化,深刻理解其配伍 意义。 二级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 功用、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方剂,了解其功用及主治 病证。 一、二级方要求背诵方歌。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
方剂
君药
• 针对病因、主病或主
证(症)而起主要治 疗作用的药物,是方 剂组成中必不可少的 部分。
臣药
• 1.协助君药,加强治疗
主病或主症的药物; 2.针对兼证(症)或 兼病而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
•
佐药
• 1.佐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 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症) • 2.佐制――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 • 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即因 • “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意 • 3.反佐――即病重邪盛,可能拒药时,配伍 • 少量药性与君药相反而又能在治 • 疗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拒药。 • 即“因病势之盛而为从治之用”。
急方
•
是指药性峻猛,用于病势危急,须迅速 治疗、急于取效的方剂。如四逆汤。丘合 “治有缓急”、“补下治下,制以急”、 “急则气味厚”。
奇方
•
是指单味药或组成药物合于单数的方剂。 如独参汤、三妙丸、五苍散、七味白术散、 九味羌活汤等。正合“近者奇之”。《成 方切用》云:“近者为上为阳,故用奇方, 用其轻而缓也”。因近属上属阳,奇为阳, 病在上故以奇方上达也。
复方
•
是指两方或数方合用而治较为复杂病证 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合平胃散而成柴平汤 以治湿疟(方中柴胡为银柴胡)。证合“奇之 不去,则偶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 也”。而成方切用》云:“此示人以图融 通变也。如始也用奇,奇之而病不去,此 其必有未合,乃当变而为偶,奇偶迭用, 是日重方,即后世所谓复方也。”
《方剂学》总论
福建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
绪
言
从这两公式你想到了什么?
TK+S SK+T (T:teacher K:knowledge S:student)
• TK+S • 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
SK + T
教师的美称与赞誉 “蜡烛” “油灯”式的
“教学相长”
美国哈佛大学80年代创立的New Path Way 教 学模式,教师起到的是Catalyst 的作用
偶方
•
是指两味药或组成药物合于双数的方剂。 如二妙散、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八味肾 气丸、十全大补汤等。正合”远者偶之”。 《成方切用》云:“远者为下为阴,故用 偶方,用其重而急也。”因远属下属阴, 偶为阴,病在下故以偶方直下之。故日: “汗者不以偶,阴沉不能达表也;下者不 以奇,阳升不能降下也。”
• 消法
1定义: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 2依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3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 补、、、峻补、缓补、温补、清补“虚则补其母”。 4适应范围:各种虚证。
• 补法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
一、分类的目的 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具体分类:历代不一。主要有: 病证分类 病因分类 脏腑分类 组成分类 治法(功能)分类
十剂
•
始于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 重、滑、涩、燥、湿十种
宣
通 补 泄 壅 滞 弱 闭 实 怯 姜橘之属 通草防己之属 人参羊肉之属 大黄葶苈之属 麻黄葛根之属 磁石铁粉之属 冬葵榆皮之属 龙骨牡蛎之属
桑白皮赤小豆之属
轻 重
滑 涩 燥
去
著 脱 湿
枯
湿
紫石英之属
• 组方的目的与意义
和法
• 1定义:和解与调和
的方法,使半表半里 之邪,或脏腑阴阳表 里失和证得以解除的 一种治法。 2依据:中满者,泻 之于内。 3适应范围:邪犯少 阳,肝脾不和,寒热 错杂,表里同病。
•
•
温法
• 1定义:温里袪寒,使在
里之寒邪得以消散。 2依据: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其高者,因而越之。 3分类:温中散寒、温暖 肝肾、回阳救逆。 4适应范围:脏腑的沈寒 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阳气衰微。
使药
• 1.引经报使:能引方中之药至病所的药物。 • 2.调和诸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阳明-升麻葛根
引经药
厥阴-川芎 甘草-调和诸药 太阳-羌活 下部-牛膝
关于君臣佐使的有关问题
• .决定一首方剂中君臣佐使的条件 • (1)作用主次 • (2)药量轻重 • (3)效力大小 • 2.一首方中君臣佐使的数量 • 不固定 • 3.如何区分一首方剂的君臣佐使 • 组成复杂的方剂,只能按药物的不同使用,以主要和 • •
和、温、清、消、补八法概括之。 程钟龄说:“而论治病之方,则可以汗、和、下、消、吐、 清、温、补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治法归于一。” 汗法 吐法 下法 治 法 温法 和法 清法 消法 补法
•
• • • • •
汗法
• 1定义:发汗解表,宣肺 • • •
散邪,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2依据:其有邪者,渍形 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 之。 3分类:辛温、辛凉。 4适应范围:外感表证、 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 水肿、泄泻、咳嗽、疟疾 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 等表证者。
七方
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说:“制方之 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是最早的 方剂分类法
大方
小方 复方
七方
偶方 缓方 奇方 急方
大方
有两种含义。 • (1)是指药味多或药味少而剂量大的方剂, 以治邪气方盛,须重剂治疗者。 • (2)或是下焦疾患,药量多而须频服的方 剂,如大承气汤、大青龙汤等。正合“君 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远而奇偶, 制大其服”、“大则数小”、“多则九 之”。
历史重任
六、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先,深刻理解组方原理,掌握 配伍规律及其变化,熟悉其功用、 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 2 背诵和熟记
3.时时温故而知新,不应平素不努 力,事先预习,最好能提出问题, 从而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4.复习一遍《中药学》和《中医诊 断学》等基础课程。
5.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会“渔” 的本领
鱼与渔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授人以渔,则终身受 用无穷。
鱼――――具体的某一方剂
渔――君臣佐使等 组方原理与 配伍规律
点石成金
四:方剂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 看下图
地基 设计 建材 房子 装修 入住 理 法 方
药 方的加减 处方取药
五、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重点记忆历史上的“第一” 与“之最” 1《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 3《伤寒杂病论》 4晋《肘后备急方》 5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T
S+K SK
两种模式,孰更为可取?
方剂教学怎样走?
那么,我们方剂学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呢? 一、概念与性质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 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 二、何谓方剂?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 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着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 妥善配伍而成。 三、任务与目标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来达到掌握组方原理和 配伍规律,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 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
• •
清法
• 1定义:清热泻火凉 •
血,使在里热邪得以 消散。 2分类:清气分热清 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 解毒清脏腑热。 3适应范围:热证火 证热甚成毒及虚热。 4注意事项:切不可 纯用苦寒泻火之法, 苦能化燥伤阴。
•
•
1定义: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 2分类: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 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3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 痰饮不化、疳涌吐,胸膈 • •
胃脘、痰涎、宿食、 毒物。 2适应范围:中风痰 雍,宿食,毒物,痰 涎壅盛。 3注意事项:因吐法 易伤胃气,故体虚气 弱、妇人新产、孕妇 均应慎用。
下法
• 1定义:荡涤肠胃、排出 • • •
粪便。 2依据:其在下者,引而 竭之。 3分类:由于积滞有寒热, 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 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 下、逐水、攻补兼施。 4适应范围:燥屎内结, 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 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 积。
治法
依法统方
方剂的发展
临床实践
方剂理论
不断反复,不断提高和升华,螺旋向上
方剂是辨证施治的有力武器
病因 病机 病位 病性等
辩证 施治
病人
方剂
如风寒表实证之麻黄汤
可见,方有一定之法,而法有不定 之方,即法是固定的,方是灵活的。 1.方从法出 2.法随证立 3.方即是法
组成
从学方 剂学的 角度看
从
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