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带动就业的岗位创造效应研究——以大学生创业企业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创业带动就业的岗位创造效应研究——以大学生创业企业为例

李贤柏

(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者及企业进行调查,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岗位创造效应及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结构和质量。研究结果印证了创业带动就业滞后效应理论,在前期岗位创造效应为正,第3年效应降低。岗位创造效应受创业类型、行业和规模的影响。机会模仿型创业带动就业人数最多,生存领先型最少。创业行业中就业人数较多的三个行业是文化传媒、教育培训、餐饮类。随着投资规模的增加,单位投资就业效应成下降趋势。一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1.89个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就业人员中,大学生占41.99%。创业者的就业质量较高,其雇员就业质量较低。【关键词】创业;就业;滞后效应;影响因素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创业能否带动就业呢?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存在滞后性,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样。在前期主要是直接效应中的岗位创造效应,在中期主要是直接效应中的挤出效应,在后期主要是间接效应(Fritsch和Mueller,2004)(图1,图2)。直接效应是指创业企业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直接影响,包括岗位创造效应和挤出效应。岗位创造效应是指创业企业建立后直接带动就业的情况,创造新工作岗位的数量,为正值。挤出效应是指创业企业进入市场后与现存企业竞争,使现存市场份额降低或者退出市场,尽而导致工作岗位减少,多为负值。间接的就业效应是指创业企业进人市场后对市场整体产生的影响所导致的就业变动,又称供给方效应,多为正值。

实证研究也证实了Fritsch和Mueller提出的创业带动就业滞后理论。Fritsch和Mueller(2004)就创业带动就业的滞后效应提供了一个模型,使用德国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对就业的影响在前0-1年为正,2-6年为负,6年后为正,第8年达到峰值,第10年开始衰落。在Fritsch和Mueller的研究基础上,很多学者利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不同行业对创业带动就业的滞后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创业企业的出现会对地区就业产生大约长达10年及以上的影响,这种影响呈平卧S形(图3),在创业初期对地区就业影响为正,在创业中期对地区就业影响为负,在创业后期对地区就业的影响为正值。各个国家或地区规律基本一致,只是在各阶段持续时间、效应大小有差异。一些学者利用我国的数据对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也进行了研究,张成刚等(2015)利用我国1996-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建立0-2年内就业效应是正向的,2-10年的就业效应为负向,10年后的就业效应为正向,与OECD国家比较,我国挤出效应持续时间更长,供给方效应出现时间要晚一些。

以上是基于宏观数据的研究结论,那么在微观层面是否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如要考察整体效应则需要长达10年及以上的追踪调查,同时要考虑与创业企业相关的其他企业的工作岗位变化,数据搜集较为困难。由于前期主要是岗位创造效应,其他效应较少,同时前期效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

创业企业的追踪调查,试图探讨前期的岗位创造效应。

图1 创业带动就业的整体效应

岗位创造效应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岗位创造效应中的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如何呢?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的影响因素很多,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因素,主要包括创业企业所在区域、所处行业、创业类型、规模、经济增长及要素价格等。本研究中将探讨创业企业的行业、创业类型、规模对岗位创造效应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岗位创造效应中的就业结构

和就业质量问题。

图2 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Fritsch 等提出)

图3 创业带动就业滞后效应结构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高等院校最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为法人的创业企业,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学生和成教自考学生。调查范围主要为重庆、四川、贵州,占发放样本总量的92%,其余8%的样品分散在其他省市。在2010年底随机抽取2010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160人,在2011年底随机抽取2011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240人,在2012年底随机抽取2012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500人,共抽取900人,发放问卷900份,进行了实名调查,采用现场采访方式、邮寄问卷和网络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回收问卷655份,回收率为72.78%,有效问卷606份,其中2010届毕业生126份,2011届毕业生172份,2012届毕业生308份,对有效问卷的创业者进行追踪调查,分别于2013-2015年底进行,采用现场采访和电话调查方式进行。

三、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岗位创造效应

大学毕业生创业企业三年后继续在经营的由创业初期的606家减少到160家,继续经营企业与创业初期企业数量的比为26.40%,减少了73.60%,其中2010届大学毕业生创业企业减少了98家,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创业的就业效应研究”(12XJA790004)。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6

就业指导少了77.78%,2011届减少了116家,减少了67.44%,2012届减少了232家,减少了75.32%。反映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

创业初期带动就业人数为2727人,三年后为1746人,整体就业量减少了35.97%,其中2010届就业量减少了34.73%,2011届减少了42.21%,2012届减少了33.01%,这主要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有关。每个企业带动就业的平均人数由创业初期4.50人增加到10.91人,其中2010届由创业初期3.79人增加到11.14人,2011届创业初期4.59人增加到8.14人,2012届创业初期4.74人增加到12.87人。

表1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岗位创造效应

届数 2010 2011 2012 总计

创业企业数 126 172 308 606

就业人数* 478 789 1460 2727三年后创业数 28 56 76 160三年后就业人数 312 456 978 1746

*:包括创业者和雇员

数据来源:课题组调研数据,以下数据来源相同。

(二)大学生创业不同类型的岗位创造效应

按照创业动机与创业战略交叉维度分类,将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类型分为生存模仿型、生存领先型、机会模仿型和机会领先型。生存模仿型的创业所占比例最高,达49.17%,其次是机会模仿型,占32.18%,生存领先型所占比例最低,为5.28%。

在带动就业效应方面,机会模仿型带动就业人数占所有类型就业人数的比例最高,达45.65%,其次是生存模仿型,为35.79%,生存领先型所占比例最低,为3.59%。每一个机会模仿型企业所带动的就业人数最大,其就业效应为6.38,其次为机会领先型,就业效应为5.04,最低的是生存领先型,就业效应为3.06。

将四类创业合并为生存型和机会型创业,发现生存型创业的就业效应比机会型创业要低,生存型创业的就业效应为3.25,而机会型创业的就业效应为5.99。将四类创业合并为模仿型和领先型创业,发现模仿型和领先型的就业效应相差不大,模仿型的就业效应为4.51,领先型的就业效应为4.48。

表2 大学生创业不同类型的就业效应

类型 生存模仿 机会模仿 生存领先 机会领先 创业人数 298 195 32 81 就业人数 976 1245 98 408 就业效应* 3.28 6.38 3.06 5.04

*:就业效应=就业人数/创业数

(三)大学生创业不同产业和行业的岗位创造效应

大学生创业企业集中分布在第三产业,占90.76%,第二产业占5.28%,第一产业占3.96%,相应带动的就业人数分别是第三产业占72.06%,第二产业占22.70%,第一产业占5.24%,其就业效应分别是第三产业为3.57,第二产业为19.34,第一产业为5.96。第二产业创业企业投资额,规模较大,带动就业的人数相对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要大,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最低。由于第三产业在调查中所占比重最大,带动就业的总人数最多。

表3 大学生创业不同产业的就业效应

行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创业人数 24 32 550 就业人数 143 619 1965 就业效应 5.96 19.34 3.57

将第三产业分成8类,分别是文化传媒、教育培训、餐饮、物流、房地产服务、旅游休闲、销售、其他行业。调研数据显示创业企业分布最多的三个行业是教育培训类、销售类、文化传媒类企业,分别占第三产业企业总数的22.72%、16.00%、14.18%。在就业人数方面,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行业是文化传媒类、教育培训类和餐饮类,分别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18.58%、16.44%、15.88%。就业效应最大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房地产服务类、文化传媒类和餐饮类企业,分别是5.50、4.68、4.52。

表4 大学生创业不同行业的就业效应(第三产业)

行业 文化传媒 教育培训 餐饮 物流 房地产服务 旅游休闲 销售 其他行业创业人数 78 125 69 31 36 54 88 69就业人数 365 323 312 94 198 145 286 242 就业效应 4.68 2.58 4.52 3.03 5.50 2.69 3.25 3.51

在重庆市大学毕业生创业行业中,科技创新类、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所占比重较高,达到45.64%的比重,这与重庆市实行的微型企业扶持政策有关,重庆市将对大学生创办鼓励的行业进行创业补助和补贴,因此创业扶持政策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创业行业的选择。

(四)大学生创业企业不同规模的岗位创造效应

大学生创业规模普遍较小,10万元及以下的投资规模占总数的76.07%,30万元及以下规模的创业企业占92.41%。按照不同规模的投资企业带动就业来分析,投资额越大,带动的就业人数越多,就业效应也逐渐增加,1万及以下的企业就业效应为1.96,30万以上企业就业效应则为11.74。这与投资额越大,企业规模越大,企业雇佣的员工就越多有关。

投资额为1万及以下企业的单位投资就业效应为3.92,投资额为1-10万的企业单位投资就业效应为0.62,投资额为10-30万的企业单位投资就业效应为0.30,30万以上企业为0.26。随着投资额的增加,其单位投资就业效应减少(图4)。这说明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并非企业越大带动的就业效应就业明显,反而是企业越小,单位投资就业效应越大。这说明小微型企业比大中型企业在带动就业方面有优势。

表5 大学生创业不同规模的就业效应

投资额 1万及以下 1~10万 10~30万 30万以上就业人数 47 1344 596 540就业效应 1.96 3.08 6.02 11.74单位投资就业效应* 3.92 0.62 0.30 0.26

*:单位投资就业效应=就业人数/投资额平均值×企业数,投资额平均值取区间中位数,最后一组平均值取45万,以万元为单位

图4 单位投资就业效应

(五)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结构

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就业人员,从高中及以下学历到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逐渐降低,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48.81%,专科生占24.42%,本科生占17.57%,硕士及以上人员占9.20%,大学生占41.99%。如不计算创业者(假设一个创业企业有一个大学生),则雇佣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25.41%,高中及以下人员占62.75%,硕士占比为11.83%。一家创业企业带动0.41个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就业,带动本科生0.79个,带动专科生1.10个,带动2.20个高中及以下人员就业,带动1.89个大学生就业,如不计算创业者,则带动0.89个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人员主要是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雇佣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由于创业者本身是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效应还是十分明显。

表6 大学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学历结构

项目 硕士及以上 本科 专科 高中及以下 2010 28 89 103 258 2011 77 134 189 389 2012 146 256 374 684 总数 251 479 666 13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