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童声的合唱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摘要:
童声合唱以它清纯甜美、高雅淡泊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普及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优美动听的合唱可以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对少年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童声合唱训练的过程是一个重要课题,当下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们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总结归纳,使童声合唱训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有所更新,站在儿童的位置看待童声合唱的训练,则是最好的研究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本文就童声合唱的总体过程,提出了训练方法和指导思想。
关键字:
童声合唱呼吸训练声音训练和声思维训练
在今天大力的提倡素质教育,童声合唱则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从事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良好形式,也是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它越来越多的被学校所重视。
童声合唱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童声是人声中最美好的声音之一,优美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小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还能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其喜爱音乐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振奋孩子们的乐观精神,丰富其思维能力。
又因为合唱是集体歌唱,有着群体组
织、协调、声部均衡、谐和等综合性的艺术要求,个人必需融进集体的熔炉中得到升华和陶冶,进而让学生具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他们未来能够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奠定基础。
童声合唱的训练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践课题,如果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了解甚少,对其声音特点、音域情况、气息等问题不够熟悉,就很难使童声合唱发挥它的高雅、清纯的艺术魅力。
因此,必须要熟悉和掌握童声的发声特点,探索童声训练的规律特点,并正确把握童声的歌唱规律,使童声合唱更好地体现出春天般的生机和活力。
一、童声发声器官成长变化的三个阶段。
根据童声的发展阶段来看,从能够开始说完整语言的幼儿开始,到5—6岁(幼儿园小、中、大班)这个时期都属于稚声期。
这个时期的童声特点是声音细小,口腔开度不大,尤其舌部不够灵活,语言速度比较缓慢,同时肺活量比较小。
所以这个时期童声唱歌的乐句比较短小,音域较窄,合唱音域最多六度(不超过八度),音色比较稚嫩、清脆,但音准不容易稳定。
7—15岁阶段,为真正的童声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吸气量已经开始增大,语言能力增强,声带发育开始具有弹性,音域增宽,音量逐步增大了,音色的可塑性也增强了,同时对音乐的音准性也掌握的比较敏锐。
严格地说,这个童声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童声前期。
7—9岁年龄段,这个时期可以对孩子们进行童声合唱的基础训练,培养孩子具有多声部的音乐感觉,音色自然而明亮,合唱音域为
小字一组的f—小字二组的C.为孩子们培养具有多声部的音乐感觉,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阶段。
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童声合唱指挥家杨鸿年先生就常常一开始将童声合唱团分为高、中、低三个声部,对他们进行和声听觉的训练,事实证明,这是非常的必要的,而且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实践很有价值。
2、童声中期。
(成熟期)
10—12岁年龄段,这个时期孩子们可以承担一些比较复杂的音乐作品,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在逐渐增强,音域增宽,合唱的总音域低、中、高三个声部加起来,可以从小字组的g—小字二组的g,合唱音域可以达到两个八度。
3、童声后期。
13—15岁年龄段,这个时期属于儿童与青少年青春期的一个衔接阶段,有的孩子可能在这时进入变声器。
童声后期是童声艺术的一个高峰期,不管是在音乐修养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以及音响音量表现幅度方面,尤其是在音色的变化方面,再加上音域的宽度和演奏的技巧,都可以达到相当的水平。
这时他们演唱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也习惯将此阶段称为“少年合唱团”。
二、呼吸训练。
呼吸得到的气息储存是歌唱的动力,同时也是音准、咬字、吐字、共鸣的动力基础,没有正确的呼吸,就得不到良好的气息支持,也就难以获得好的歌唱声音。
在对儿童歌唱呼吸的教学中,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没有必要对他们讲“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而是应该用
生动自然的形象比喻来使学生理解领悟。
比如:体会平躺时的呼吸,跑上楼梯时很累的喘气。
1、正确的呼吸要求。
根据本人的实习教学实践,采用了“脚踏地,收小腹,嘴出气”这九字口诀。
即吸气时,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两脚站稳,胸部挺起而不僵。
小腹收拢,双肩自然下垂,打开口腔,提起软腭与眉毛,两肋与腹部扩张,空气从口鼻自然呼入,不能过满。
呼气时,努力将气息控制在腰部周围,慢慢地、均匀地、有控制地呼出,感觉是在吹蜡烛一样,不能让火苗左右晃动,并且保持吸气时的感觉。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本人曾有机会给小学生课上声乐课,起初只教给学生呼吸要领,让他们不断练习,可是效果不佳,多数学生不能领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运用了生活中许多生动自然的形象。
比喻、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如闻花时的呼吸,在搬重物之前的吸气,与歌唱时的吸气方法是一样的,并让学生通过搬动钢琴来体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气息支持在腰围”的感觉。
这样以来,学生很快理解了要领,并且能够做得很好。
2、常用的合唱呼吸种类。
1、慢吸慢呼。
这种呼吸方法是指用口、鼻同时将气息缓缓吸入,同时两肋向外扩张,横膈膜下降,小腹微收,呼气时保持吸气状态,体会横膈膜向下坠压产生的阻力与向上呼吸的动力所形成的对抗感,将气息均匀、持续、平稳地输出。
2、快吸慢呼。
快吸慢呼是歌唱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呼吸方法。
吸气急促而深入,迅速吸气后将气息保持住,然后缓缓地将气息均匀、持续、平稳的呼出。
急促之感如突见久别重逢的好友,惊喜地倒抽一口气,几乎要喊出来的感觉。
3、循环呼吸。
循环呼吸是合唱中常用的呼吸方法,即合唱队员轮流换气,使合唱音响不间断,没有句逗间隙,刻画一种连绵高远无垠的意境。
例如:《飞来的花瓣》就采用循环呼吸的技巧,合唱队员可以在任何瞬间退出演唱,又可以不动声色地悄悄介入,使句子之间的进行动态天衣无缝。
3、适“度”训练。
要注意的是,气息的储存是相对的,对童声的气息要特殊处理,一定要在他们自然呼吸的基础上稍加注意即可,不可过多的强调气息的深度,以保持儿童歌唱的纯净和甜美。
呼吸练习中肋骨的扩张以及肋骨扩张后状态的保持是相对重要的,“应当训练歌者有扩大肋骨和下降横隔膜的能力”[3]。
在训练儿童歌唱时的呼吸练习中,要再三的强调在呼吸练习的过程中,身体必须保持直立,注意站姿端正挺拔,精气神充沛十足。
在训练过程中,有些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差,一开始不可能将这些基本动作做的准确到位,但为了保证训练出来的声音质量,应当耐心细致的纠正他们,为他们下一步进入实质性的发音训练打好必须的基础。
三、声音的训练。
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由于合唱作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形象、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对声音有着不同的要求,加之合唱队员的音色又各不相同。
因此,在音色的统一、声部间的协调、歌唱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需要指挥做出较大的调整。
应该始终围绕着声音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它是童声训练和演出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正确的声音,必须是建立在自然、放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积极、主动地调动身体的各个发声器官而获得。
它必须具有以下特性:(1)音色优美圆润、悦耳动听;(2)声音变化协调、统一;(3)力度伸缩自然、灵活;(4)咬字、吐字准确、清晰;(5)歌唱投入、表情得体;(6)声音表现崇高、大方。
1、扩大共鸣训练。
人身的共鸣腔体,是人身体中许多能产生共鸣的空间,它是歌唱声的放大器。
歌唱的音量,就是通过自身的共鸣体而获得的。
如同民族乐器中唢呐的喇叭口,是哨子通过气息力而致震动获得的音源,再通过喇叭口放大出来,才使的音量、音色发生了大的变化。
了解掌握共鸣原理,科学地发挥和运用自身的共鸣腔体,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环节。
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是建筑在共鸣之上的,这是声音训练的基础,人的身体中主要是靠头腔、鼻腔、口咽腔、胸腔四个部分来完成发音共鸣的。
a)头腔共鸣。
一般讲的头腔,是指额窦、蝶窦等的空间部分,它与鼻腔相连通,是靠咽腔、鼻腔的共鸣和气息的传动而使其振动共鸣的。
头腔共鸣能使声音产生透明的光彩,易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和穿透感,它能起到美化音色的作用,是高音区获得共鸣的主要腔体。
头腔共鸣的练习时每个歌唱者所必须重视的,因为它能给声音带来光彩和获得金属般的音色。
缺少了头腔的声音是不完整的声音。
b)鼻腔共鸣。
歌唱中所讲的鼻腔是指鼻腔与两眉之间,这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面罩”部分。
要使的声音靠前走,高位置,以获得集中、明亮的音响,鼻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与头腔体是高音区获得共鸣的主要区间。
通常用闭口哼鸣(m)或开口哼鸣(n)等方法来练习。
(1) 1 2 3 2 | 1 2 3 2 | 1 - ||
M
(2) 5 3 4 2 | 1234 5432 1 - ||
N
哼鸣练习要求:轻闭双唇,上下牙关不能要紧,舌根放平,口腔里如含满水,哼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振动感,声音像是从鼻子上端发出。
c)口咽腔共鸣。
口腔和咽部相连,所以,口腔也包含口咽腔、后咽腔、鼻咽腔、喉腔,统称为口咽腔。
口腔是声音的出口,它空间的大小以及声音质
量的优越都是由它的后部——咽部,软腭的抬起与不抬起(打开与不打开)、舌面放松、平坦与紧张、收缩等因素来决定。
后咽腔空间越大,声音越容易立起,音色就越自然、圆润,并易进入其他腔体,产生优美的声音。
反之则会造成咽腔空间的缩小,也就减少了该腔体的共鸣空间,声音易出现扁而不立的状态,难以获得穿透力。
口腔本身具有较强的声音个性,但只有通过其他腔体一并协调共振,才能充分发挥出口腔的作用已获得好的声音。
中音区的共鸣,主要就是靠这个共鸣腔体获得。
d)胸腔共鸣。
胸腔是指声带以下胸、肋的内部。
歌唱时打开喉咙,喉结下降,声带自然拉长,致使联合共鸣体的空间变大而构成胸腔的共鸣。
该共鸣体主要获得低音区的共鸣,使得音色浑厚、宽广。
童声合唱中要对中、低音声部队员的胸腔共鸣加以关注。
从共鸣的分类看,各共鸣区都有着自己的共鸣特点,但又不是各自独立的,是靠各共鸣曲综合发挥和其他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而获得的。
低音区以胸腔共鸣为主,口咽腔次之,其他腔体起着辅助作用;中音区以口咽腔共鸣为主,其他腔体起辅助作用;高音区以头腔、鼻腔为主,其他腔体起辅助作用。
意大利歌唱家巴拉认为,哼鸣练习在练习时,不用很强的声音。
向下行的练习,唱到较低音时,要保持共同的共鸣感,就好像唱高音时一样“送到头腔”去,喉头不能移动,下巴也要保持放松。
他还认为在下面的音,任何时候都不要挤压,头腔胸腔都要用,注意力应放在头腔,“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的人才是
真正的歌唱”。
2、头声唱法。
任何一首歌曲都是通过优美动听的声音表现出来的,而童声是这世间最美好、纯洁的声音,所以儿童音乐教育更要大力重视歌唱声音的训练。
儿童的发声方法不同于成年人,由于他们的发声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儿童发声和成人发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不能用成人所谓的“美声唱法”去训练他们。
如果让儿童盲目的模仿成年人的声音去演唱,将势必违背儿童的生理特征,其效果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还可能对儿童的发声器官造成伤害。
所以,童声歌唱应着力于“头声发声法”的练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头声发声法”从发声生理方面看,是在正确的气息支持下,声带拉长变薄,是声带边缘震动的声响效果。
与之相反的声音是用“胸声歌唱”,也有人叫“真声歌唱”,这种声音缺乏歌唱的持久性,可塑性,音域窄。
不科学的唱法会给发声器官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要坚持使用一贯到底(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的头声唱法,避免使用胸声唱法(尤其是在上行唱高音区时注意)。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科学表明头声歌唱是最适合儿童的歌唱方法,所谓“头声歌唱就是指以头腔为主体带动口、咽、鼻腔整体混合共鸣的共鸣的歌唱方法。
”由于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这种表述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在实际训练中指挥该如何运用头声歌唱法呢?首先,应采用“以轻带假,以假带头”的原则[5].即用轻声代假声,假声带头声的训练方法。
在演唱高声区时运用正确的呼吸、弱小的轻声演唱,
然后从高音区下行练习音阶或琶音,在以这种弱声训练的基础上统一用头腔共鸣占优势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歌唱进行混声发声训练,让学生懂得歌唱不论强弱轻重,在高音区和低音区,均应坚持头声训练的基本要求---声音在头脑中尽量高的位置上发出。
由于头声方法的训练比较抽象,在教学实践中应多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让儿童学会小猫的叫声“喵、喵、喵”,小猪的叫声“噜、噜、噜”声音很轻,又非常形象、生动。
在这基础上让儿童把“喵、噜”唱出来,同时可换其他的学,还有一种方法,在专业训练中也经常用到,就是让儿童模仿打“哈欠”“啊”,不但有一种声音的爆发性,也容易找到头部声音的位置。
3、高位置的歌唱。
高位置,顾名思义是指声音在头腔中的振动。
感觉是歌声安放在嗅觉区打开的地方,即闻花的“印堂”处。
在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如:由这个山头唱往另一个山头的“打山歌”,以及向着远处的朋友打招呼都是具有高位置的声音。
高位置的声音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得到。
首先,在寻找高位置声音时要集中精力去体会气息与声音的高位置,努力感觉它。
通常对高位置声音的寻找与感觉,就是闭口哼鸣向上冲击嗅觉区;其次,要正确的歌唱姿势与振奋的精神;再次,要采用一些辅助方法,比如用“扬眉、打哈欠似的口腔动作”,“闻花香似的打开嗅觉区”以及“唱给远方的人听”等形象的方法,帮助合唱队员们去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在教唱歌时,让学生将歌曲中的关键词组(或歌词)用高位置的状态先朗诵出来,带有感情的大声朗诵后再唱出
来。
例如在教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时学生将“月亮”、“吹来”、“高高”、“汗水”等关键词组用高位置的感觉先大声朗诵出来再唱,这样循环的进行练习,学生良好的音质、圆润的音色就会出现在合唱队中。
另外,高位置中特别要注意避免僵硬着脖子喊出来,轻声唱法是很好的扩展音域的训练方法,为了使儿童演唱音域较宽的合唱曲目,就必须在儿童的歌唱训练中加强拓展音域的训练。
而真假声结合的混唱就是拓展音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在中、低声区演唱时应带有假声演唱的那种融合感和高位置,而在高声区演唱时又尽可能的接近中、低声区的结实、饱满与明亮。
其次,要选择适合的拓展音域练习曲进行练习,某些带有跳进的高音,看似超过了童声的音区,如果安排合理,再加上配置易于歌唱的开口音歌词,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下练习曲:
通过良好的练声曲训练来拓展儿童合唱的音域,从而提高合唱团的演唱能力。
4、加强音色训练。
音色的训练是协调童声合唱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加强合唱队员音色与音量的训练,才会达到合唱音响好的协调。
要使合唱队员音色统一,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轻声唱、用心听”的好习惯。
从人生理特征的角度来分析,大声喊叫会迫使耳膜自动关闭,而孩子们在这个年
龄阶段争强好胜,爱显摆自己,合唱中都喜爱表现自己的歌喉,此时指挥就应该及时把握孩子们的歌唱状态,“让孩子们从轻声唱、留心去听伙伴的音色、控制音准、以及对共鸣腔体的调节,改变自己的音色,向集体靠拢,使之适合合唱作品的需要[6]”,以此表现各种作品丰富的情感与作品内容相符合的情绪,训练中要求每个学生都保持这种状态,不要突出自己的音色,务必要求整体合唱团的音色统一。
音色与音量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大都是相互增长、相互消退。
通常情况下,音量强了音色就随之变得浓厚、宽广;音量弱了音色也相对变得淡浅、柔和。
所以在音色训练的同时务必要重视音量的控制,考虑到音量对音色的影响,结合音色与音量的训练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童声合唱音响。
正确的音色是根据合唱作品的内容而产生的感情和情绪,因此,作为童声合唱团的音乐指挥,除了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儿童进行歌唱训练外,还要在教唱每首歌曲之前认真的分析作品,根据歌曲意境的要求,进行歌曲表现方法的艺术设计,使学生在掌握歌唱技巧的同时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用意,把握作品的内涵。
这样以来,学生会根据作品内涵所产生的感情与情绪而引起歌唱状态。
由这种歌唱状态所产生的音色,才能表达作品的真正内容,才能使歌曲的艺术意境达到充分的表现,把优美感人的歌声奉献给听众,使听众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美的情感体验。
四、和声思维的训练。
俗话说“要砍柴先磨刀”。
合唱是多声部的歌曲表现形式,要想使合唱声音达到协调统一、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淋漓尽致的表现歌
曲意境,就必须重视和声训练。
在正确的掌握了歌唱呼吸、发声方法、音色、音准、节奏等歌唱技巧技能和歌唱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和声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和声思维方式。
所谓和声思维方式,在这里是指学生对和声音乐的认识和感受以及主动反映表现的思想方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唱主旋律声部(多数是在第一声部)的学生学的快而准,而唱和声声部的同学不仅学得慢,忘的快,而且还很容易跟着主旋律声部“跑”了,甚至即便指挥下了很多功夫,单独让和声声部学得很好了,一旦合起来,效果还是不佳。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和声音乐整体思维方式问题。
因为每一种艺术方法的获得都是经过磨练才得来的,合唱也不例外。
对于没受过训练和声声部的同学来说,就像瞎子过河——摸不着深浅的,他们从心理上就打怵,主动性减弱,心里的不确定因素增强,这就容易“随了大流”。
另一种原因是,中国的音乐,文化,形成了合唱歌曲以旋律为主导,和声为辅,容易对旋律偏爱和敏感,也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主旋律,造成“跑音走调”。
2、和声思维的练习。
和声思维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时应从最基础的和声音程开始,如果开始就要求学生两个声部都能和谐优美的演唱,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先听辨和模唱练习介绍音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旋律音程和和声音程,“利用学生一组唱根音另一组唱冠音的方法,各个声部先后进入,在过渡到和声
训练及二声部、三声部的合唱练习曲[8]”。
同时要求学生能做到兼听另一个声部的音高与和声效果。
教师还可以与不同声部进行合作的辅助训练,即教师奏或唱第一声部,与担任第二声部的学生合作,接着让第一声部的学生先轻声歌唱,在逐渐放开声音地跟自己唱,当教师感觉到第一声部的学生较有把握后,自己的奏唱再由大声转为小声,由完整的唱变为只在需要的地方甚至有些音上搀扶他们一下,当一点问题都没有后教师可以反过来再辅助第二声部,使之能顺利的与第一声部合作。
五、培养少儿对合唱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使学生在歌唱时始终保持专注投入的精神状态。
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和谐,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合唱训练中,我们经常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感受合唱艺术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综上所述,童声合唱的训练,要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还要扬长避短,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进行科学、规范地指导和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童声合唱教学才能起到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学生感受到
把合唱作品传递给听众的那种成功和喜悦,最终让他们在歌唱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