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_战国策_研究概要_李意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4期1999年8月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S 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Vol.23No.4
Aug.,1999近十年《战国策》研究概要Ξ
李意辉 李家骧
(湘潭大学 中文系,湖南 湘潭 411105)
《战国策》这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先秦著名典籍,历来的研究不太充分,且传统的研究停留于校勘、辑佚、考辨、注释等方面。

直到近十年来,《战国策》研究才在前人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更向深广度推进,而呈现可喜的新局面。

一、
《战国策》的性质
《战国策》由于本身内容的复杂,历代学者对它的认识就存在较大歧义。

有的将它归入史部杂史类,有的将它划归子部纵横家类,有的说它实是刘向“一家之学”。

近年来,学者们对其书的性质更有新说,这主要有:1.史书兼子书说。

如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下引同一人之同一著作或文章不复标明书、文名)中说:“此书不仅是历史,也是纵横家言。

”2.史著文集说。

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认为“《战国策》不但是一部历史著作,而且是杰出的散文总集。

”3.故事散文集说。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但“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霍旭东、任重《∫战国策 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①指出从历史角度考察,此书所记的谋臣策士的言行大多是虚构或夸张的。

因此,“与其说《战国策》是一部史书,毋宁说它是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历史故事集或历史散文集。

”4.策谋汇编说。

王扶汉《文白对照全译战国策》称《战国策》为“策谋汇编”。

蔡锋《∫战国策 谋略浅议》②说:“《战国策》一书不仅是一部文献价值很高的历史著作与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纵横捭阖之士的谋略大全。

”5.学习参考资料说。

徐北文《先秦文学史》说:“《战国策》这部书,和《春秋》、
《左传》等不同,并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是纵
横家们的业务教材和参考资料。

”李叔毅《试论∫战国策 之为书》③认为此书既不是纵横说士的言论总集,也不是历史学家的著述。

他据《战国策书录》、
《鬼谷子・谋篇第十》中的有关说法,从着重联系战国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战国策》的绝大多数章节内容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战国策》是“鬼谷子、曷鸟冠子一类教授和张孟谈、苏秦一类学士所搜集的教材或学习参考资料。


二、
《战国策》的作者
近代,特别是四五十年代,学界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激烈争论。

清人牟廷相、近人罗根泽认为蒯通是《战国策》的作始者,金德建则主张今本《战国策》是《蒯子》和《主父偃》拼合而成。

潘辰则提出《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古书,其中可能有若干秦汉人的著作,“这并不意味着它是蒯通等人的一家言”。

基于前此的讨论,近年来,研究《国策》的学者大多承认此书的作者不可确指,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谭家健《先秦散文纲要》指出最初作者可能是各国策士,到战国中期以后,由纵横学派的门徒将老师的言行记录下来,后有人加工汇集成书。

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则从此书的“纵横”色彩推测,原本或出于战国末或秦汉之际纵横家之手。

李叔毅则据战国时各国的养士风尚,士对权谋之术的渴求及《鬼谷子・谋篇第十》中隐士授徒的记载,认为《战国策》一书是鬼谷子、曷鸟冠子一类教授和张孟谈、苏秦一类学士所搜集而成。

“辑选标准,是斗争史实中具有扭转局势性质,可供学智之士揣摩研习的事例。

”并且,他认为《战国策》得以逃过秦火是因为其所集资料散在民间或记在士的脑海,因而推测蒯通、主父偃不可能是《战国策》的作始
Ξ收稿日期:1999-03-15
作者简介:李意辉(1975-),女,湖南醴陵市人,湘潭大学中文系硕士生。

李家骧(1938-),男,湖南浏阳市人,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者。

“他们至多也不过对现存的《战国策》中的部分资料进行过研究或论述”,因为“全靠他们是无法收集到那么多庞杂宏富的史料的,特别是秦火之后”。

但也有学者仍认为蒯通是《战国策》的作者之一。

台湾学者张正男在《战国策初探》一书中据《史记・田儋列传》、
《史记・淮阴侯列传》索隐注及《汉书・蒯通传》的有关记载,认为“蒯通自己写定劝韩信自立的文章,被收录在刘向的《战国策》里,所以蒯通是战国策的作者之一。

”郑凯《试论∫战国策 中的反秦形象》④指出“《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的众多作者写的”。

且据蒯通曾跟随韩信进行过反秦斗争及金德建的《∫战国策 作者之推测》中载蒯通的文辞、文法组织与《战国策》无异这一点,认为“蒯通至少是《战国策》某些反秦篇章的作者之一,《战国策》中苏秦的拟作,尤其可能是蒯通所作”。

三、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
“畔经离道之书”。

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1.纵横家思想为主说。

汪耀明《论∫战国策 》⑤说:“综观《战国策》一书,它是以纵横家思想为主的,不过,它也有些儒家思想和其它观点,同样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

”谭家健则说:“《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就是纵横家。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郭预衡《∫战国策研究与选译 序》谈到思想倾向时也说:“《战国策》和《国语》、《左传》大不相同。

《国语》和《左传》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而《战国策》主要倾向纵横。

”他认为《战国策》一书中某些思想意义较高的篇章并不代表主要思想倾向,只有书中大量存在的苏秦、张仪等人的言论才能真正代表纵横家思想、成为《战国策》一书的主要倾向,并且对“虽丑恶而真实”的纵横家思想的真实反映给予肯定。

但他认为对《战国策》纵横家的思想倾向研究有待深入。

熊宪光说《战国策》“所记主要人物大多为战国时代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之上的谋臣策士、说客游士”。

“纵横之势,长短之术,诡谲之计,诈伪之谋,充溢全书。

即便是儒、墨、法、兵各家代表人物,如孟轲、荀卿、墨翟、韩非、吴起之流,一入其书,也无不带上鲜明的‘纵横’色彩”,所以“纵横家的思想在全书中一以贯之,却是勿庸置疑的”。

熊氏还从政治思想、用人主张、人生哲学、处事方针等四个方面对《战国策》的思想倾向进行
了探讨。

认为重计、重利、重时正是纵横家的思想特征。

2.否定纵横家思想说。

谢东贵《(战国策)思想新探》⑥提出“纵横家思想”的说法不能概括和代表《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原因有二:一是“纵横”是外交和军事相结合的一种策略,不是学术派别,纵横家也没有统一的、共同的思想。

二是纵横家的事迹在《战国策》中也并不多见。

他以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为观照,认为“《战国策》透露出许多全新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崇尚智能。

这是本书最重要的思想倾向,代表此书的主体意识。

二是宣扬个人的功利追求,否定礼义的反传统精神。

他又认为这些思想都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

3.多元思想说。

刘美生《内容驳杂,色彩纷呈———谈∫战国策 多元的思想》⑦说:“《战国策》一书,内容驳杂,色彩纷呈”,“全书涉及到战国时期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

……他们的生活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表现出多元的思想内容”。

可以看到,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1.突出“人”的因素。

熊宪光谈到纵横家举贤使能的用人主张时,指出“这种崇尚‘贤人’的思想首先是建立在重视‘人’的作用的基础之上”。

“在《战国策》中,更有不少篇章表现出作者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王佩娟《难能之处在于“真”———评∫战国策 的思想价值》⑧也指出“作为下级的策士,有了相对的独立,他们在为豢养自己的上层统治服务时,要求代价,提出交换条件,……这种相对独立人格的形成,标志着士的个人意识的觉醒”。

谢东贵则更是鲜明地断言崇尚智能是《战国策》一书最重要的思想倾向,而崇尚智能正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

“《战国策》作者处在强者称霸、能者为官竞争激烈的战国乱世中,异常清醒地了解人的作用和价值,排除神秘鬼神思想的干扰,高扬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主体意义,为后人的觉醒,起了启蒙作用”。

他进而指出:“《战国策》称颂追求个人功利的言行,实是深化了春秋以来的义利之辨,突破传统的价值观念,首次肯定了人的价值”,“是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人的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和追求”。

2.突出“真”。

郭预衡在《∫战国策研究与选译 序》中谈到苏秦追求富贵利达的言论时,说“苏秦这样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实地说出内心的思想,是应该给以恰当的历史的评价的。

即便站在无产阶级人生观的高度看来,是丑恶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赤裸裸的,未曾掩饰的。

”与“美丽而虚假”相
401
比较,他肯定这种“虽丑恶而真实”的思想的反映。

刘美生分析了策士追名逐利的价值观,指出“虽然有唯利是图之嫌”,但“他们出智慧,统治者出利禄,这是符合互惠互利的公共关系原则的。

再说他们就某种程度上也为国分忧,于己于国都有利。

因此,无可非议”。

王佩娟也指出“战国策士的这种追逐势利富贵的共性,乃是特定境遇的产物。

它与时俱生,因此既不必褒其美,称其正,亦不可贬其丑,斥其邪,它是时代给策士留下的深深烙印。

”她认为《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真”,是战国策士追逐功利的形象和新兴封建势力不加掩饰的唯利本性历史面貌的真实写照。

“这正是《战国策》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3.涉足新领域。

《∫战国策 谋略思想析要(文摘)》⑨说:“于汝波在《南开学报》1990年第三期对《战国策》的谋略思想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指出《战国策》以崇谋尚奇、避害趋利为主旨,揭示了远算者胜、近谋者亡的谋略观。

政略上,主张不战而胜,伐交屈敌;兵略上,强调按兵后起,诡诈取胜;治国上,倡言以智治国,驭能使贤;哲学思想上,突出‘权借时势’。

”且批判了书中唯利是图、片面强调诡诈等思想糟粕。

四、
《战国策》的“拟托”
《战国策》中的“拟作”、
“拟托”现象早已受到学者的关注。

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指出“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

杨宽《战国史》认为《战国策》是根据社会上流传的“权变”故事编纂而成的。

唐兰《∫战国纵横家书 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也指出《战国策》中“曾拟作苏秦合纵和张仪连横十多篇。

”缪文远《战国策考辨》确定《战国策》全书共460篇,其中竟有93篇是全部“依托”或部分“依托”的。

因此,《战国策》被排除在信史之外。

近年来,一些学者则从文学角度重新评价了《战国策》中的“拟托”,认为“拟托”虽降低了《战国策》的史学价值,反之却增加了它的文学性。

邱永山《先秦历史散文写人艺术的杰作———《∫战国策 》文学成就之一》⑩据文学的虚构特征,指出“拟托”、
“虚拟”正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认为此书塑造
人物形象的成功就在于运用了虚构艺术。

董正春《∫战国策 “拟托”刍议》 λϖ则从辩说的角度指出,“‘拟托’常被用作论据”,此类论据在《战国策》中可看作是寓言故事;有时“拟托”又表现为夸饰,易增强游说之辞的生动性、趣味性、新奇性。

所以作者认为“‘拟托’的羼入,史料价值降低了,但作为文史性散文却有许多可供研究借鉴之处”。

五、
《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早已得到古今学者的高度评价,而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样受到学者的关注。

但一些文学史重视不够,写到《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时仅一笔带过。

只是到近年来人们才着重研究此书的影响,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如黄祥兴的《略论∫战国策 对汉大赋的影响》 λω,布莉华的《∫史记 ∫战国策 人物形象塑造的继承和发展》 λξ,程远芬的《∫战国策 对∫史记 的影响》 λψ,郑杰文的《∫战国策 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λζ等专论即是。

又,郑杰文在《战国策文新论》一书中的第九章谈及战国策文在汉代以后的流传及其文化影响。

熊宪光在《纵横家研究》中不仅谈到纵横之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并且探寻了纵横家在后世流为“谋士”、
“文士”、侠士”的轨迹。

近年来,学术界对《战国策》的散文成就也进行了多方的研究,如对书中的人物形象、论辩技巧、寓言故事、语言文字等都有所论述。

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①文史哲,1989,(1).②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2).
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2,(3).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2).⑤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90,(1).⑥安徽师大学报,1991,(1).⑦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1).⑧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2).⑨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08-23.⑩天津师大学报,1994,(4).
λϖ山东师大学报,1989,(1).
λω上饶师专学报,1986,(1).
λξ承德师专学报,1992,(2).
λψ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5,(3).
λζ东岳论丛,1997,(3).
责任编辑 吕永 莲姣
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