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玉米生产现状与持续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玉米生产现状与持续发展对策
薛吉全马国胜
陕西省玉米研究所
1 玉米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玉米是我省第2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100万hm2左右,均占粮食总面积的1/4,占粮食总产的1/3以上。

单产1993年达到5.25t/hm2,创历史最高纪录。

1994、1995年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单产有所回落。

从总体看来,玉米大面积生产水平一般为4.5~6t/hm2,部分高产田可达到7.5t/hm2以上,公顷产9t已不是新鲜事。

1.1 我省玉米生产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
1.1.1 注重良种的推广与应用
高产品种的不断更新在全省玉米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全省先后进行了4次良种更换,50年代推广辽东白、金皇后等品种,代替了硬粒型农家品种,60年代推广双交种维尔156、春杂12号;70年代推广杂交种陕单1号、白单4号、陕单7号、武单旱等,80年代又推广户单1号、中单2号、陕单9号等高产抗病杂交种。

80年代末又推广了紧凑型玉米掖单2号、掖单4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优良新品种。

每次品种的更新换代都使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

据估计,品种在玉米增产中的作用均占20%~30%。

1.1.2 增加施肥量,优化施肥结构,改革施肥技术
1958年全省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仅为15.75kg(实物量下同),70年代维持在300~375 kg左右,80年代达到 600 kg,1988年为 645.5 kg,至 1991年提高到970.5kg。

同时,施肥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以纯氮为主向氨磷钾并重,补充微肥的方向发展。

1991年氮肥施量在化肥总量中的比例已降到65.5%。

根据玉米的需肥规律采用分次施肥(接叶龄施肥),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1.1.3 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据估计栽培技术在玉米增产中的作用可占到一半左右。

近年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已由传统的定性研究向定量化发展,规范化(规程化、模式化和指标化)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我所研究总结出的关中灌区夏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渭北旱源春玉米大面积公顷产量7.5t丰产技术在我省不同地区的推广应
用,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1991~1993年在全省累计推广44.12万hm2,增产玉米 1.64t/hm2,增产为 29.75%。

1.2 存在问题
我省玉米生产取得了可喜进步,但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4年全国玉米公顷产平均已达到 4.70t,而我省最高的 1993年仅为4.25t。

落后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有以下见方面
1.2.l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平均了玉米生产发展在粮食生产中历来存在着“重夏轻秋”的思想,加上多年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客观存在,生产资料、农用物资价格不断上涨,致使粮食生产的比较经济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增加投入的积极性,部分地区管理粗放,劳动者素质低。

1.2.2 种子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一是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我国玉米杂交种的亲本种类极少,骨干系集中,缺少突破性新品种。

罗淑平等对我省1984~1993年 10 a的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分析表明,种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的杂交种,其种植面积占总玉米面积的比例由80.7%上升到92.2%,品种由6个增加到15个,而组合却较集中,均占总面积的83%。

利用自交系多集中在MO17,自330,黄早4,和武109等上,配合力较强的自交系教少,难以育成有突破性的强优势组合,而且长期使用这些有限的自交系和组合,致使种性退化,抗性减弱,杂交优势下降;二是种子数量不能稳定满足需要,受自然灾害影响,地域条件限制及调控措施有限,常出现种子紧缺现象,伪劣种于乘虚而入;三是种子质量差,纯度不高,种子精选、加工、包袋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致使种子的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1.2.3 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
近年来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形成的玉米规范化栽培技术,如关中灌区夏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紧凑型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和渭北高塬春玉米丰产技术,群众还没有真正掌握,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有机肥施用量减少,氮磷钾的比例不尽合理,微肥施用量面积很小,土壤供肥能力减弱。

对夏玉米的麦垄点播增产技术没有很好推广应用。

加之小麦收获后,争地矛盾突出,回茬直播播种质量差,施肥管理粗放。

2 我省玉米生产潜力及持续发展对策
为适应我省“九玉”期间粮食总产达到 140亿kg的任务要求,结合我省玉米生
产实际情况,玉米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适当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以加工增值和加快流通促生产,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

初步设想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106.67万hm2,平均公顷产达到4.65~5.25t,总产达到45.5~56亿kg。

目前实现这一目标虽有一定困难,但由于我省玉米生产存在巨大潜力,通过5a的努力,平均单产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是有可能的。

2.l 玉米生产潜力
2.1.1 玉米本身的潜力
从玉米本身生理特性看,属于C4(四碳)植物,其潜力很大。

国外学者M.Tolenear 根据玉米的干物质生产特性和光能习惯估算,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配以优良杂交种,玉米产量最高可望达到31.38t/km2。

据我们估算,关中灌区夏玉米的光能潜力可达 27.75~33t/hm2。

美国H.Warsaw巳已于 1985年在 0.5hm2地上创造出了玉米公顷产23.22t世界玉米最高纪录。

山东李登海用自育紧凑型玉米于1989年创造了公顷产15.14t的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

省玉米所玉米栽培课题组1991年种值的0.17试验田玉米公顷产亦达到 15t,因此可见玉米增产的潜力很大。

2.1.2 科技潜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普及率低(30%~40%),科技成果在玉米增产中的作用小(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影响了玉米增产潜力的发挥。

如化肥的利用率和灌水利用率仅为30%左右。

据分析,如果采用科学施肥技术使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每公斤纯养分可增产 10 kg,增加1t的纯养分,相当于扩大1.33~2.67 hm2土地。

采用渠道防渗和喷灌技术可节水30%~50%。

增产10%~30%。

2.1.3 平衡增产潜力
我省玉米生产虽然长期处于一个发展很缓慢,低而不稳的发展过程,但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尽管全省玉米平均公顷产低于4.5t,但公顷产超过6t的县份不少,大面积公顷产超过7.5t的地块也不断涌现。

关中灌区夏玉米亩产千斤百万亩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高陵县1.33万hm2夏玉米1994年公顷产已达到9.08t。

扶风县揉谷乡张中村69.33 hm2夏玉米自1989年种植紧凑四玉米掖单12号、13号等优良品种,实施高产栽培技术,公顷产连续6 a超过 9t。

旬邑县 1989年推广的 473 6 hm2地膜春玉米平均公顷产达到9.82t,最高达到17.94t/hm2。

从技术角度看,我们
既有春夏玉米亩产吨粮的经验,又有亩产600比高产县的典型,只是地域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提高全省玉米生产大有希望。

2.1.4 劳动力的潜力
农民既是玉米生产的管理者,也是良种、良法等科学技术的载体,因此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科学种田能力和高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生产的水平。

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近年来又形成老弱病残、娘子军的农业主力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明显的度差,美国的农场主一般是经过大学以上高等教育,且具有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如果我们若能加快“教育奠基,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迅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扭转粮食生产的现状也是可能的。

2.2 玉米生产持续发展对策
为达到“九五”奋斗目标,充分发挥玉米生产的潜力,应实行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精细农艺相结合,以采用优良高产杂交种为突破口,增施化肥为基础,抓住合理密植和科学灌水的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地膜覆盖、垄沟种植,育苗移栽等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实行分类指导,保证均衡增产。

2.2.1 加快良种换代,逐年实现种子生产产业化
良种是一切栽培技术的载体,推广良种是实现农业增产量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近年来我省引进与选育出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应用于生产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增产作用。

根据我们试验示范表明,同等条件下,紧凑型玉米品种较平展型玉米公顷增产1.5t 左右。

目前应加快紧凑型玉米的推广步伐,力争达到33.33~46.67万hm2。

在近年的试验示范中,已筛选出一批不同类型的新组合,如掖单12号和13号,陕单911,户单4号,西玉3号或掖单20号等紧凑大穗型新品种,为我省玉米生产再次进入紧凑大穗型玉米生产提供了条件。

同时要抓好良种繁殖体系建设,推广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搞好防杂保纯,提高制种质量和数量,迸行种子包袋剂的试验推广,完善良种繁育生产、加工、经营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种子生产的产业化。

2.2.2 把好播种关,提高玉米整齐度
一播全苗,保证群体的整齐度是高产的关键。

根据我们进行玉米高产栽培试验研究表明,若苗期群体的整齐度较差,则弱苗在成株时株高虽有赶上壮株的趋势,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显著降低,因此在高产条件下尤其要重视玉米田间群体的整齐度。

狠抓种子潜力,种衣剂拌种,足墒播种,拔除弱株,追施偏肥确保抽雄时生长整齐一致,提高群体整齐度。

2.2.3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建立高产群体的核心,增加密度的实质是扩大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我省玉米种植密度有了很大提高,但生产中均有30%的种植面积密度不尽合理,如将这部分面积调整到合理密度增产效果相当可观。

一般说来,平展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可达到4.5~5.25万株/hm2;紧凑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可达到5.25~6万株/hm2,高产田块可达到6.75~7.5万株/hm2。

2.2.4 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我省玉米产量较低的重要原因是土壤肥力不足,化肥投入量少。

现有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均占60%、氮磷失调,其比例1:0.18左右,低于1:0.5~0.6的适宜值。

施肥在玉米增产中的作用均占30%左右。

因此玉米产量要大上快上必须增加化肥投人,努力扩大有机肥来源,积极宣传与推广秸杆还田等。

在肥料使用上一定要设法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总的原则是按玉米需肥规律,平衡施肥,增施氮肥,实行氮磷配合,补施钾肥,保证种肥(粪籽隔离),重施拔节肥,补施穗肥即按叶龄施肥,即种肥(5%~10%),拔节肥(7吐展70%~80%),穗肥(10~11展10%~20%)。

强调挖穴深施。

提高肥料利用率。

2.2.5 实行分类指导,保证均衡增产
我省玉米面积大,不同地域之间在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对品种、密度和肥水等栽培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今后玉米生产应针对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

关中平原夏玉米区
关中灌区夏玉米占全省玉米面积1/2,是我省夏玉米集中产区。

也是高产区,在该区应大力推广紧凑大穗型优良杂交种及配套技术。

关中灌区夏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采用良种,精种细管,实行套种,合理密植,达到群体协调、个体健壮。

增加投人,公顷施纯氮195~235kg,五氧化二磷150~180kg。

同时补施钾肥及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

保证“四水”(出苗水、拔节水、抽雄水和灌浆水)充分发挥紧凑大穗型的增产优势。

渭北、陕北春玉米区
该区是春玉米高产区,面积均占全省玉米面积的20%左右,玉米生长期所需的光、水、热均能得到保证。

特别是南线西起陇县的杜杨,经过铜川到合阳的皇甫庄,北线为延河以南,形成渭北高塬春玉米带,具有发展玉米的有利条件,适应种植春玉米面积可扩大到20万hm2左右。

在该区主要是蓄水保墒,推广垄沟早播,丰产沟和坑条田种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技术。

品种采用紧凑型玉米,平展型玉米均可。

主要是选择耐旱、耐瘠品种,做到适期早播、早定苗、保全苗、保密度,特别是解决晚播、缺苗问题,争取公顷施土粪 30~60t,纯氮 120~180 kg,五氧化二磷 75~90 kg。

陕南川道浅中山丘陵春夏玉米区
该区面积均占全省面积的17%左右,单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7%,是玉米低产区。

夏玉米分布在汉江,月河川道和海拔800m以下的浅山丘陵区,春玉米分布在 800m 以上中山丘陵地带,在该区主要是推广3项实用技术即海拔1200m以上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800m到1200m推广地膜营养钵育苗移栽;800m以下推广露地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

选用高产品种,推广耐密型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增施肥料,改良土壤。

秦巴山区春玉米区
本区面积均占全省面积19%左右,单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9%。

在该区主要是选用抗逆性强的高产杂交种,逐步取代农家品种,推广地膜营养钵育苗移栽技米,培肥地力,增施肥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