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国内兴起的“国学热”,诸如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评《三国》热”、“于丹《论语心得》热”,以及瑞典歌德堡号仿古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达到广州等,这些社会现象给我们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反观目前我国教育界,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依然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文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文化渊源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反复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在知识界引起广泛的讨论;读经和各种形式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也自发地在民间迅速广泛开展。有关国学或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和地位等问题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关注、思考。这是一个时代的潮流,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文化的觉醒,预示着中华文化发展新时期的到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吸收一切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才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出属于中国本国的民族文化,最终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长期以来,对于传统文化,人们的认识非常不统一,且常有人对此颇有疑虑:其中有没有糟粕?哪些是糟粕?是糟粕多于精华还是精华多于糟粕?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糟粕,也不在于是糟粕多还是精华多,而是总体上对传统文化应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和

态度。不可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半个多世纪前,《国史大纲》中曾提出,任何一国的国民,对其本国的历史、文化,应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今天我们也应该带着“温情和敬意”,而不是满怀疑虑,甚至鄙弃的态度看传统文化。这种思想无疑是很有见地的。

传统文化的性质是双重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不同时代的发展中又贯穿着共同的基本精神。在长期的发展中,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糟粕不断被淘汰,而其基本精神则代代相传,并不断获得新的时代精神而丰富发展,形成了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总体上看,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塑造了我们的面貌,使我们成为中华民族。没有了中华文化,中国人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也就不再是中华民族。所以,我们是要批判、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抱有“温情和敬意”,抱着传承、发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热情来审视、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有人类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

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若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绝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因为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最多只能使我们在生理构造方面比类人猿更精细一些,只有传统文化的世代承袭才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不可能没有意义,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要建立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民族的,不是来自于希腊,不是来自美国,不是来自于任何其他国家,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种真正属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

人们常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有道理。每个国家,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构成这个世界的多元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做出贡献,任何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的做法,都是一种不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的做法;任何跟风于别人,忘记构造自己文化的独特性的做法,也是一种不利于世界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做法。有个学者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

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特殊的传统的文化,对中

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重要意义。长城、故宫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形式,其独特性对世界有着永恒的魅力,一些吸收了西方特点而成的“半洋半土”建筑,则很快失去其光芒。一个属于国家自己的民族传统,构成了这个民族傲然立于世界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因素。这种因素为塑造中国人的独立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中国古代文学、汉字、建筑、音乐等等中所透露出来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构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必然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很显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和国家未来希望所在的广大青少年而言,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首先,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存敬畏之心、怜惜之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于有形的物质遗产会很珍惜,甚至会过于放大这种珍惜,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许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属于个人,不能用市场的眼光来衡量吧。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实很不尊重。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

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殊不知,被践踏了的传统文化要重新恢复、建设和让世人仰慕,至少还需要几代人努力。

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他国的尊重。

其次,要逐步实现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应从汲取前人的宝贵财富入手,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博览群书,奠定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在学校教育和整个国民教育中逐渐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目前,全国高校都普遍将两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设为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