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夷待访录》
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共有21篇,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
该书指出帝王是唯一害民之贼,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
主张臣僚不应是皇帝剥削百姓的服役者,而应为天下,为万民。
提倡社会应有公法来规范,反对以“一家之法”代替“万民之法。
出现了责任内阁的因素,认为宰相既当责任内阁之权,而君主的职位不过是虚名。
有了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有一定的近代代议制的思想。
其理想是祭酒,学官有权批评政治的得失。
提出“工商皆本”,产生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政治学说。
呼吁减轻军费负担,主张实行征兵制度,反对募兵制。
为减轻农民的负担,主张减负税,提出“天下大公”,理想恢复井田制,主张“齐之”而“均之”的土地制度。
我的一些看法。
无法否认,《明夷待访录》还是有它的时代局限和一些无法彻底摆脱的封建思想,但我还是相当欣赏作者和这部作品的。
能跳出时代的漩涡,摆脱现实的围困,具备世人所不能看到的远见,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对于黄宗羲个人,正如方祖猷所概括的“犹闻老眼盼大壮,岂料余生终明夷”,理想的希望,失望,绝望而又不甘心于绝望的过程,构成了他一生的脉络。
上千年的封建思想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更是到达巅峰,君主专制像无法摆脱的宿命般潜入在思想,文化,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世人已经无力对这个事实产生挣脱,疑惑的想法,更多的是选择了习惯。
然而,在这种风雨如晦的日子里,黄宗羲痛定思痛,以犀利的笔锋直指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启蒙思想,完成了超越时代的《明夷待访录》。
对解放思想,对后世的改革等产生了相当的历史影响力。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不仅表现在其伸张民权,主张民治和批判君专制方面,而且表现在主张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方面。
他把这两项权利归之于学校。
在他看来,学校既是培养知识分子的基地,又是评议朝政,实施舆论监督的场所。
在这里,我想就这本书的《学校》篇谈谈我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学校在封建制度中的作用比任何一条法律条例都有用,一个政治体的稳固的最重要的就是能把制度和意识形态完美的契合在一起,因此,不得
不承认的是,皇权稳固的脊梁骨就是——科举制。
因此,学校的作用和影响力的巨大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代以下,天子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诋以为非”。
当今社会也许没有了名义上的君主,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说这种欲望。
不要说远的,就说上大学填志愿,很多人都是随大流,现今“金融热”多少人没有考虑自身的兴趣,没有考虑自身的适合方向而击破脑袋钻进金融专业。
就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没有人可以跳过任何一个层次到达更高的层次,我们不能跳过通过社会他人的肯定直接到达不顾周遭的看法而只相信自己,真正的自尊。
我们的确要活在当下,但是我们更要有属于自己真正需要的当下。
而现在的很多学校,也只是为了符合所谓的社会需要,盲目的扩大专业数量,夸大的宣传,最终搞得不伦不类,浪费社会资源,浪费人才资源。
黄宗羲提到“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志气;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其理想状态就是使学校能够提供那些并非局限于政治权利系统之内,因而视野更为广泛的社会主张以及治理方案,从而是政治权利系统在一个理性的社会环境中运作。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哪怕是在今天,似乎也难以到达这个层次。
也许是一直崇尚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到现今胡总书记的“不折腾”,似乎中国人的思想里感性成分总是超越理性,导致中国社会如今的法不成法。
政治权利系统在当今像万有引力一样,使包括学校在内的一切在它的磁场力运作。
当然,学校不能脱离社会,但是在我心里学校是最纯洁的圣地,不该早早的被蒙蔽世俗。
“学而优则仕”先优而仕?还是如今的为仕而优?当然能优已经也算是很欣慰的结果了。
因此,我还是觉得学校要有其纯洁度,不能被社会世俗牵着鼻子走到悬崖口还在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
另外,《明夷待访录》中还强调,学校应具备治理天下的功能,主张把做学问和关注政治现实结合起来。
现如今,有多少人上网之前会看一下新闻,关注政治现实?又有多少学校引导学生在用公正正义的视角来看待现如今这个有点奇怪的社会?哪怕是和大学生有关的,又有多少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并反思学校的社会责任呢?大学里,老师和学生是脱节的,多少老师可以真正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思考人生,看透社会?商业化已经进入了学校,学校日益成了商业组织,学生和老师之间是消费关系,老师和学校是雇佣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真的可以这样“单纯”吗?当然,很多学生自己也越来越宅,导致对这个社会缺乏该有的关心,总之,越想越堪忧啊!
《庙会》走了……
这次三月十八回家,本该是我们八士的庙会的日子,热闹程度甚至可以超过新年。
庙会走了,只留下一些记忆。
妈妈爸爸吃饭的时候回忆道: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到了三月十八这天,他们可以把卖草干的钱作为那天的零用钱,可以花两分钱买盐水棒冰或者五分钱买水果棒冰,或者几分钱买更甘蔗啃啃……妈妈说以前三月十八的时候,卖甘蔗卖瓜子菠萝的小摊头都摆到村口,现如今,别说是村口了,就连街上也冷冷清清了。
在我记忆里的三月十八节场的时候,街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头,卖衣服的,卖零食的,卖水果的,卖玩具的,杂耍的……人山人海,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虽然挤但是都不在乎,享受着这一年一度的热闹。
我记得我每次最喜欢套圈,虽然只是一些廉价的玻璃玩意儿,但是却特别有成就感。
男生就比较喜欢打枪,看中了几枪,就可以拿到奖品。
小孩子则喜欢拿着气球围在吹糖的摊头旁看手工艺人作出各种形状的糖画。
还有男女老少都喜欢的耍猴,每次看那些猴子把耍猴人搞得快抓狂的样子,大家都会发出最率真最淳朴的笑声……这些现在都不再有了。
现如今,这天,家家户户还是会留亲戚吃饭,但是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记得,以前到了三月十八这天,人家都会早就备好零钱,等着一些乞讨者的到来。
从早到晚,来来往往,负责给钱这种事似乎都是小孩子包办的,一看见在邻居家门口了,就马上跑进自己家抽屉里拿几个钢板准备着。
他们不是那种出卖可怜相博取同情,而是怀着一种祝福共同庆祝的心情来的,总是会遇到特别幽默有创意的。
舞狮子的总是很受欢迎,有的是夫妻对唱“恭喜你老板大发财,年年赚个几百万……”(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歌词)。
有时候,遇上饭点,人家都会毫不吝啬的盛晚饭,加些菜给他们。
真的,这些在那时候是最平常的事情,谁也不会觉得讨人厌。
这次三月十八,我们都去奶奶家吃中饭,一整天都没有看见一个,大家的吃饭似乎也不热闹了。
不知道为什么,近几年,附近的许多村镇的庙会逐渐被取消,不再允许摆摊。
为此,我很是伤感,查了一下庙会的历史,才发现,它的历史原来如此悠久。
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历朝历代,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在民间不断被重视热爱,几千年的传统,不知道是什么理由,用如此残忍,绝对的方式切断了它的存在,它的发展。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一种人文社会文化,难道不应该被保护吗?民间文化,的确有其乡村性,不够适应现在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百姓需要有这样的庙会来丰富这个日益冷漠日益封闭隔绝的社会生活。
你说影响交通,那可以找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你说很多是伪劣产品,但是市场上所谓的国家安全认证的质量又如何?看见过吃庙会上的东西吃死人的吗?至少我是没看见。
你说,影响卫生?那最多也就三天的问题,政府这几天收的管理费少吗?你说,取消庙会可以减轻百姓负担,可是庙会上的东西有这么昂贵的地步吗?真的很是想不通。
百姓真正需要的,当地政府感受到了多少;百姓真正需要的,当地政府又以他们自己所谓的“为你们好”的理由阉割了百姓的需要。
民间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底有多少可以留下?难道现在有的时候,你以各种你所谓的理由来取消,到时候,社会上刮起了一阵怀旧风,刮起了民间传统习俗风气,是不是要搞个仿真版庙会,还是过了几十年,城市化到一定程度,这些只能出现在老人的脑海里,然后对着晚辈说: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今天,街上多么热闹,有什么有什么……还是靠几张所谓的照片来怀旧一下,考古一下民俗民风?
取舍,请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