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成语是可以活用的。在结构方面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在意义方面可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除此之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

关键词:成语;活用;规范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这是语法界早已有的定论。但是从语言运用、发展的规律来看,成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灵活运用并非要改变成语的固定内容和形式,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运用而已。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成语仍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古往今来,成语活用的情况并不罕见,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更是司空见惯,且均为社会所认可。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把原来惯用的成语变换一下构成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成语的活用现象既不能视为窜改成语,也不必说成成语换字,它只是一时的灵活运用,原来的成语并不会因此而退出被运用的场合。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成语更加切合说话时的情况,能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活跃。成语的活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结构的改变,可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四种形式,另一个是意义的改变,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三种形式。

一、结构上的活用

(一)节缩

成语节缩一般是缩减成语的字数,使之更加精练含蓄,读者一看就知道它是由某个成语变化而来的。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可以取代原成语,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如:

(1)这一弄反成蛇足。(画蛇添足)

(2)梅竹之情总难忘却。(青梅竹马)

(3)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斩钉截铁)

(4)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知识财富,使之薪传于后。(薪尽火传)

(5)对于这个问题,我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纯属管窥之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以上例子分别是画蛇添足、青梅竹马、斩钉截铁、薪尽火传、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些成语的节缩。

(二)扩展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遵循原成语内在语法结构规律、了解语素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在原成语的语素间插进别的语词,使原成语的结构放松、形体扩大。如:

(6)我们不能视人民之苦若无睹。(视若无睹)

(7)你这一走,那就鞭长而莫能及之了。(鞭长莫及)

(8)发无产阶级之愤,图社会主义之强。(发愤图强)

(9)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想。(海市蜃楼)

(10)惟他老人家的命是从。(唯命是从)

这几例分别是成语视若无睹、鞭长莫及、发愤图强、海市蜃楼、唯命是从的扩展。这些被扩展的成语既有原形意义作烘托,又与现实很贴近,因此让人感到新鲜精辟,意味深长。

(三)换字

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如:

(11)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例(11)中的“引吭悲歌”出自成语“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兴奋的情绪,而是悲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才确切;

此外,成语活用的方式还有“谐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换字,但变体与原形更换的成分字音相同或相近。如:

“一往情深”换成“一网情深”(指社会保障涵盖面应该包括各种性质的企业和所有劳动者,织成一张安全网);“弄巧成拙”换成“弄俏成拙”(指化妆品质量有

问题,加之使用不当,使用后引起皮肤疾病);“更新换代”换成“更新换袋”(指鲜牛奶为提高保鲜质量更换包装)。

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多,像“一厢情愿”换成“两厢情愿”;“取信于民”换成“失信于民”;“望洋兴叹”换为“望书兴叹”“望楼兴叹”等的活用也屡见不鲜;再如把“讨价还价”说出“要价还价”,把“知难而退”说成“知难而进”,更有巧用“见缝插针”为“见缝插绿”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用法在广告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很有趣、巧妙。

(四)易序

易序就是写诗为文,或应语法的要求,或为格律所限,或因风格习惯的支配,把某一成语的语素重新结合。如:

(1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3)“好啦,好啦,你就别说这些了,不管是狗仗人势也罢,还是人仗狗势也罢,反正这件事你就看着办吧!

例(12)“取义成仁”是“成仁取义”的词序变更,上句“取义成仁今日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十分协调,如果不用“取义成仁”而用原成语“成仁取义”,那就显得平仄不协调了;例(13)的原成语“狗仗人势”和它的变体“人仗狗势”配合运用,相互映衬,把思想感情表达的全面周到。

二、意义上的活用

(一)别指

别指就是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从而形成诙谐生动的表意。如:

(14)朋友们背后曾说她这样漂亮而无儿女,真是个“绝代佳人”。

(15)商家开始“度日如年”……

例(14)的“绝代”本为“当代独一无二”之意,这里却被曲解为“断绝后代”;例(15)中说的是元旦尚未到来,已出现了消费高峰,商家高兴地说:这样的日子天天就像过年,“年”本指时间单位,这里则指年节。

(二)色彩的改变

色彩的改变指借用成语的原形,但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色彩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是语体色彩的改变。如:

(16)何涛也没有对象,同学中有好几个来做介绍,最后都遭他痛骂一顿回去了,因为他们都“瞎了眼”,居然把他当作“收破烂的”,终于再也没有谁敢出来前仆后继。

“介绍对象”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上例却将“前仆后继”这种用于重大事情和正式场合的词语用在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给人一种不相称的感觉,幽默就产生于这种成语与语境的不相称之中。

另一个是感情色彩的改变。如:

(17)甲:奥运会期间谁最贪得无厌?乙:跳高运动员!他们总是得寸进尺。

“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贬义词褒用,非常形象表现出跳高运动员顽强进取的精神。

(三)双关

利用成语的本义及比喻义,使语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如:

(18)义工代赈的项目是疏浚苏州城里的小河,这个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义。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污泥浊水,我们要把污水变清流,使这个东方的威尼斯变得名副其实……

句中的“污泥浊水”一语双关,既指河流中的污泥、浊水,又比喻旧社会留下来的一切腐朽和反动的东西。

三、成语活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成语活用是汉语词汇运用中的一个“特区”,它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活用必须规范,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用成语要慎重。吕叔湘曾经说过:“成语之类的东西当然有用,可是要用得恰到好处……第一,要在非用不可的时候才用,用了确实能使整段文字因此生色……第二,不能接二连三的用,海参鱼翅是美味,吃多了也要腻味”。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用成语要慎重,同样活用成语也要慎重。

(2)活用成语要合乎语境语体。语境,指语言环境即交际环境,交际场合。语体“是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方式等划分的风格类型”。只有在合适的语境中,读者才能体会到活用的意义和创造者的良苦用心,才能收到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的效果。

(3)活用成语要讲原则。即活用后的成语内部结构要合理,否则就不能说

活用成功。其原则包括两方面:一要合语法规则,二要符合生活逻辑。

此外,从规范化角度,凡是为了修辞目的,在一定语境中更换个别字的活用成语,在书面上要用引号标志出所更换的字,以示区别,提醒读者不要与原成语混淆。

“成语活用,妙趣横生。活用得恰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无论怎样活用都要为准确表达思想,增强修辞效果服务,都要符合语法规范,决不能随心所欲地打乱成语的固定结构,去强求形式上的新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祝鸿熹. 祝鸿熹汉语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1起死回生: “死”是形容词作名词,死人;意思: 使人死而复生; 2曲突徙薪: “曲”是使动用法,使弯曲;意思: 把烟囱造弯,同时把烟囱边的柴禾移开,比喻规避风险; 3xx: “紫”和“红”是形容词作名词,紫花,红花;意思: 比喻众多美好的事物;4xx: “水”和“龙”是名词作状语,像水一样,像龙一样;意思: 形容交通繁忙;5难兄难弟(两个“难”都读nán): “难”是意动用法,以。。。为难,“兄”和“弟”是名词作动词,做哥哥,做弟弟;意思: 哥哥难做弟弟的哥哥,弟弟难做哥哥的弟弟,形容兄弟都很好(。。好绕),今多指两人同样坏; 6智子疑邻: “智”是意动用法,以。。。为智;意思: 一户人家的墙倒了,儿子和邻居都说会遭贼,晚上这一家果然被偷了,主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是邻居偷了他家,比喻主观的偏见; 7抱残守缺: “残”和“缺”是形容词作名词,残破的东西;意思:

固步自封,不求创新;8披坚执锐: “坚”和“锐”是形容词作名词,兵器;意思: 形容准备作战; 箪食壶浆: “箪”和“壶”是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意思: 形容军队获得百姓拥护;9勇往直前: “前”是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意思: 勇敢地前进; 10计日程功: “程”是名词作动词,估量;意思: 形容事情进展快; 11鼎铛玉石: “铛”和“石”是名词作动词,把。。。看作铛,把。。。看作石;意思:把鼎当大锅,把玉当石头,形容骄奢淫逸; 12草菅人命: “草菅”是名词作动词,把。。。看作草菅;意思: 任意蹂躏人民;13完璧归赵: “完”是使动用法,使。。。完好;意思: 将xx物归原主; 14粉饰太平: “粉”是名词作动词,搽粉;意思: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 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 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 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此类成语还有: 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 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此类成语还有:不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 2.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 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 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 2.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摭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9216298.html,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摭谈 作者:牛严济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7期 成语是从古代汉语中沿习下来的,因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定型性,所以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特别是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基本用法,充当了别的词类,从而使词语的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以及数词的活用四类情况。了解和掌握一些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成语和准确使用成语都非常重要。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很普遍,这在成语里也是如此。一些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后直接带宾语(有的宾语省略),不再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地名称,而具有一般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语法特点。如“文过饰非”中的“文”,就是“掩饰”“文饰”的意思。又如“革故鼎新”“衣锦还乡”“待字闺中”“正中下怀”中的“鼎”“衣”“字”“中”等词都用作动词,依次为“革新”“穿”“许嫁”“适合”之意。 2.名词作状语 成语里,有些名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作了状语。如“风流云散”中的“风”及“云”就分别作“流”和“散”的状语,成语的字面义就是“像风一样流失,云一样飘散”。另外,像“抱头鼠窜”“牛鼎烹鸡”“江河日下”“南征北战”等成语中加点的名词都作状语,分别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方式以及时间和方位等。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成语里也能偶尔见到,它表示使宾语这一动作行为的对象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如像“祸国殃民”中的“殃”,为“使受祸害”义;“汗马功劳”中的“汗”,就是“使出汗”的意思;“生死肉骨”中的“肉”为“使……长肉”之意。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怎样或当作什么。成语里名词的意动用法比较鲜见,但像“草菅人命”“幕天席地”“鱼肉乡里”中也保留了古汉语的这一词类活用现象。 二、动词的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 者信息。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 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 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用 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 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 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

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总之,成语是中文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常常用来表示某种具体的含义或者信息,并且在某些成语中,词类会被转化。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表达能力、语法结构和词汇经济性,也对中文的学习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兄弟阋于墙,外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示例】 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 二、名词用作状语 【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 【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六、动词的使动用法打草惊蛇:惊,使……受惊。 劳师动众:劳,使……劳苦;动,使……惊动。 惊心动魄:惊,使……惊;动,使……动。 降妖除魔:降,使……投降。 赏心悦目:赏,使……舒畅;悦,使……愉悦。 伤风败俗:伤、败:使……败坏。 八、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示例】 厚古薄今:厚,把……看得很重;薄,把……看得很轻。 甘之如饴:甘,认为……甜。 兵贵神速:贵,以……为贵。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成语是可以活用的。在结构方面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在意义方面可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除此之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 关键词:成语;活用;规范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这是语法界早已有的定论。但是从语言运用、发展的规律来看,成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灵活运用并非要改变成语的固定内容和形式,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运用而已。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成语仍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古往今来,成语活用的情况并不罕见,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更是司空见惯,且均为社会所认可。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把原来惯用的成语变换一下构成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成语的活用现象既不能视为窜改成语,也不必说成成语换字,它只是一时的灵活运用,原来的成语并不会因此而退出被运用的场合。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成语更加切合说话时的情况,能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活跃。成语的活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结构的改变,可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四种形式,另一个是意义的改变,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三种形式。 一、结构上的活用 (一)节缩 成语节缩一般是缩减成语的字数,使之更加精练含蓄,读者一看就知道它是由某个成语变化而来的。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可以取代原成语,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如: (1)这一弄反成蛇足。(画蛇添足) (2)梅竹之情总难忘却。(青梅竹马)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上)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动用规律: ①名词+名词(非主谓、偏正关系) ②所+名词 ③副词+名词 ④名词+代词 ⑤能愿动词+名词 ⑥名词+介词结构] ⑦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或名词+而+动词(动词短语) ⑧处在谓语的位置上 (2)例词分析 1、百年树.人名词+名词(下同)培育 2、春花.秋实.开花、结果实 3、名缰.利锁.像缰绳、像枷锁 4、声东 ..击西.在东面、在西面 5、师心自用把……当成老师 6、天罗地网.像罗、像网 7、幕.天席.地把……当作幕,把……当作席 8、宵衣.旰食.穿衣、吃饭 9、腰.金衣.紫腰挂(金印)、佩系(紫绶带) 10、草菅 ..人命草、菅:草。把……当作草 11、汗.牛充栋使出汗 12、不胫.而走副词+名词(下同)长小腿 13、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14、不毛.之地长草木

15、不期.而遇约定日期 16、不情.之请合乎情理 17、不衫.不履.穿衫履 18、不翼.而飞长翅膀 19、莫名.其妙说明白 20、大书.特书.写 21、涅.而不缁.用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染、缁(黑色),变成黑色 22、人心不古.像古人 23、未风.先雨.刮风、下雨 24、未雨.绸缪下雨 25、华.而不实.名词+而+动词短语(下同)开花、结果实 26、秀而不实.结果实 27、础润而雨.下雨 28、出将.入相.在谓语的位置上作将、作相 29、飘飘欲仙.能愿动词+名词成仙 二、名词作状语 (1)规律: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而不是主谓关系 (2)类型: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②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③表示动作的工具 ④表示动作的方向 ⑤表示动作的态度、方式 ⑥表示动作的特征(表比喻) (3)例词分析: 1、冰.消瓦.解表示特征(下同)像冰一样,像瓦片一样 2、蚕.食鲸.吞像蚕一样、像鲸鱼一样 3、鹅.行鸭.步像鸭、鹅一样 4、抱头鼠.窜像老鼠一样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动用规律: ①名词+名词(非主谓、偏正关系) ②所+名词 ③副词+名词 ④名词+代词 ⑤能愿动词+名词 ⑥名词+介词结构] ⑦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或名词+而+动词(动词短语) ⑧处在谓语的位置上 (2)例词分析 1、百年树.人名词+名词(下同)培育 2、春花.秋实.开花、结果实 3、名缰.利锁.像缰绳、像枷锁 4、声东 ..击西.在东面、在西面 5、师心自用把……当成老师 6、天罗地网.像罗、像网 7、幕.天席.地把……当作幕,把……当作席 8、宵衣.旰食.穿衣、吃饭 9、腰.金衣.紫腰挂(金印)、佩系(紫绶带) 10、草菅 ..人命草、菅:草。把……当作草 11、汗.牛充栋使出汗 12、不胫.而走副词+名词(下同)长小腿 13、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14、不毛.之地长草木 15、不期.而遇约定日期 16、不情.之请合乎情理 17、不衫.不履.穿衫履 18、不翼.而飞长翅膀

19、莫名.其妙说明白 20、大书.特书.写 21、涅.而不缁.用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染、缁(黑色),变成黑色 22、人心不古.像古人 23、未风.先雨.刮风、下雨 24、未雨.绸缪下雨 25、华.而不实.名词+而+动词短语(下同)开花、结果实 26、秀而不实.结果实 27、础润而雨.下雨 28、出将.入相.在谓语的位置上作将、作相 29、飘飘欲仙.能愿动词+名词成仙 二、名词作状语 (1)规律: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而不是主谓关系 (2)类型: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②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③表示动作的工具 ④表示动作的方向 ⑤表示动作的态度、方式 ⑥表示动作的特征(表比喻) (3)例词分析: 1、冰.消瓦.解表示特征(下同)像冰一样,像瓦片一样 2、蚕.食鲸.吞像蚕一样、像鲸鱼一样 3、鹅.行鸭.步像鸭、鹅一样 4、抱头鼠.窜像老鼠一样 5、风.驰电.掣像风、电一样迅速 6、风.流云.散像风一样流动、像云一样飘散 7、蜂.目豺.声像蜂一样、像豺狼一样 8、蜂.拥而上像蜂一样 9、蜂.拥而至像蜂一样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是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成语很多是古汉语演变而成的,这些成语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的情况。如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作状语等,如果我们还按它原来的词性理解它的意义,对成语的理解就产生岐义。了解成语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而且对帮助我们学习古汉语也是很有用的。 下面介绍成语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一、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 例: 1、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旺盛。“鼓”,名词用如动词,击鼓。 2、绳之以法“绳”,原意指墨斗线。这里作纠正讲。用法令、法则纠正。《书.同命》:“绳衍纠谬,格其非心。”“绳”和“纠”,都是动词。 3、未雨绸缪还未下雨就先酝酿,做准备。“雨”,名词用如动词。 4. 兵不血刃意思是说未经血战就取得胜利,形容战事顺利。血,血染,名词用如动词。《山海经.南山经》:“其名曰白皋,可以血玉。” 其注云:“血,谓可染玉作光彩。” 5、不衫不履意为不穿衣服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人。衫:穿衣。履:穿鞋。 6、原原本本前一个“原”作“追溯”讲,动词。后一个“原”作“根原”讲,名词。前一个“本”作“根据”讲,动词。后一个“本”意为“本来”,名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追溯事情发展的由来。如“本本主义”,意思是一切都要根据书本写的(或原来的)行事。《伶官传序》:“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7、箪食壶浆此成语见《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用箪盛(吃的),用壶装(喝的),迎接王师。箪,一种盛食物的竹器。箪,壶,名词用如动词。

试论成语的活用

试论成语的活用 成语是常见的一种熟语,是人们所使用的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是祖国语言的奇葩。成语在语言作品中往往是作为整体来运用的,因此,形式的稳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就打破了它原有的固定形式,这就是成语的活用现象。所谓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确切的表达效果,把原来固有的成语变换一下词组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 具体可以分为节缩、换字、扩展、易序、曲用、拆解、移用、一语双关、篡改等九种形式。 一、节缩式 节缩是为了使语句简明、节拍协调或其他修辞目的而把一些音节过多的词语加以删节或归并的一种修辞方式。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如: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朱自清《威尼斯》) “斩截”,是从成语“斩钉截铁”中一、三两个语素紧缩而来的,这两句中成语运用紧缩式,就使语言更加精确简洁。 二、换字式 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字,表达新的意思,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确切的表达效果。 如:墓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冰心《樱花赞》) “引吭悲歌”是出自于“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高昂兴奋的情绪,而是阴郁哀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表意才确切。 三、扩展式 扩展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在成语语素之间插进别的词语,使成语结构松散,形体扩大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我看出他话语中全是毒,笑里全是刀。(鲁迅《狂人日记》)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一、引言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辞性词组的词汇化”[1]它的显著特点是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成语中的每个构成成分,都失掉了自己的独立性,每个构成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成语的意义相去甚远。它们只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示特定的意义。对它不论是进行语法变体或成分的替换,都为社会的语言习惯所不允许。但是根据行文、立意的具体需要,临时地对成语进行一定的改动,也是可以的。相沿袭用的“原则性”和巧妙变通的“灵活性”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可以统一在成语运用中。 二、成语活用的修辞方式 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而且都有独特的修辞功效。根据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产生的修辞功效,我们总结了成语活用的九种修辞方式,主要有:易序、易色、镶嵌、节缩、藏词、仿拟、别解、降用、暗引。 (一)易序:变更成语的结构顺序,调动其中的组织成分,以适应语义和表达效果的需要。易序后的成语变体,有的与既有成语的语义完全相反,有的变化后语义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如: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 ....的,他就挑上,自己背起来。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损己利人”是由贬义成语“损人利己”变换而来的,语素次序变换后,表现出与既有成语完全不同的语义,反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损己利人”突出了柔石人格之高尚,富有强烈鲜明的褒义色彩。 (二)易色: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临时有意地改变起固有的感情色彩。如褒义色彩的成语贬用,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褒用。例如: 成岗迟疑了一下,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收听广播的任务也交给我吧,我的工作的确不重。” “你简直是‘野心勃勃 ....’,才给别人写信至敬,又要叫别人‘失业’?我早就看穿了你的思想活动!”李敬原眼角透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就消失了。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野心勃勃”是一个贬义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希望多做工作,多干些事的意思,用做了褒义。这种用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情调。 (三)镶嵌: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故意改变成语内部固定的结合关系,从而更具体生动地说明问题,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意思,给人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之感。

成语的发展\变化与规范

成语的发展\变化与规范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其原因主要有:社会进步,观念更新;语言规范,去芜存精;创造新词,与时俱进;改造活用,推陈出新;相沿误用,约定俗成。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造成了人们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不规范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成语从形式、读音等方面进行及时地规范,以保持语言的纯洁。 标签:词汇成语规范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语言特殊的建筑材料——“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也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经典著作中指出:由于发生了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出现了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社会精神、新的道德以及由于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增加了一大批新的词和语;有许多词和语的意思改变了,获得了新的意思;有一些陈旧了的词在词汇中看不见了。这一论断清晰地阐明了词汇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语言各部分的发展速度并不一样,词汇对社会的变化反映最敏感。作为词汇的一部分,成语虽然比一般词汇稳定性大一些,但也不能处于语言的变动之外。古代有的成语,现在不用或少用了;古代没有的,现在出现了。有许多成语虽然字面和结构都没有变化,但是意义有了变化和发展。有的成语虽然意义古今相同或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字面改动了,结构形式变了。 一、成语发展的原因 概括起来,成语发展变化的原因大概有五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更新;二是语言需要不断规范,去芜存精;三是人们不断创造新词,成语也必然与时俱进;四是成语运用中的改造活用,势必推陈出新;五是成语相沿误用,也会约定俗成。 (一)社会进步,观念更新 许多成语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期的封建统治在成语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许多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成语,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有些成语虽然仍在使用,但是语义的范围和褒贬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诸如“三从四德”“三贞九烈”“光宗耀祖”“荣华富贵”“明目张胆”“大放厥词”“死心塌地”之类的成语,都从原来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这些都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反映在成语上,有的因含义陈旧落后,同社会的新观点不相适应,不利于表达思想,所以被淘汰了(如“焚膏继晷”),一些成语的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 【内容摘要】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是可以活用成语的。其中在结构方面可分为简化、扩展、词序变更;在意义方面可分为直解、色彩的改变、仿拟;在词性方面可分为名词性的活用为动词性的,成语作谓语时带上宾语、补语等。除此以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且成语活用具有一定的规范。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 【正文】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1、探索成语的来源 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

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来源古代文献 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来概括为自相矛盾,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1.2 来源神话传说 如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处北经》: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现比喻自不量力。 1.3来源历史事件 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