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毛细线虫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律宾毛细线虫病

肠毛细线虫病(intestinal capillariasis)又称菲律宾毛细线虫病(capillariasis philippinensis),是由菲律宾毛细线虫寄生在人体而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全球首例肠毛细线虫病患者来自菲律宾吕宋岛的西北部,1963年因顽固性腹泻3个月死亡,尸检发现菲律宾毛细线虫。人常因进食生的或未熟的淡水鱼而获得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间断性或持续性腹泻,并可导致患者体重减轻、肌萎缩、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严重者可因电解质丢失或细菌感染而导致死亡。

流行病学1

1、分布

该病主要流行于菲律宾和泰国等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伊朗、埃及、意大利、老挝也有散在病例报告。我国台湾省1983~2002年共报告30例,Fan等(2012)报道1位33岁的海南妇女罹患菲律宾毛细线虫病为大陆地区的首例病例。

全球首例肠毛细线虫病患者来自菲律宾吕宋岛的西北部,1963年因顽固性腹泻3个月死亡,尸检发现菲律宾毛细线虫。以后在首例患者居住地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许多相同病例,1967~1990年吕宋岛报告1884例,其西北部一个700人的小村庄,在1965~1968年居民感染率为32%。男性未治疗者的病死率为35%,女性为19%。泰国自1973年发现首例病例以来,也屡有病例报告,1994~2006年流行病学监测报告记录有82个病例。1981年泰国东北部出现1次暴发,20人患病其中9人死亡。

2、流行环节

人类是菲律宾毛细线虫的终宿主。鱼类是本虫的中间宿主,动物实验显示多种淡水鱼可感染本虫,如鲤鱼、须钯属、波鱼属、食蚊鱼属、黑塘鳢、双边鱼属和天竺鯛属等。但仅发现天竺鲷属自然感染菲律宾毛细线虫。以鱼类为食的鸟类为本虫的终宿主或转续宿主,一种以鱼为食的麻鸸查到自然感染。实验感染成功的其他动物有猴(猕猴、食蟹猴、台湾猴)、鼠(黑家鼠、长爪沙鼠)、鸟类(苍、黄苇鳽、黄头鹭、鹳、苦恶鸟、鸽、鹬、凫)等。一般认为,以鱼为食的鸟类是菲律宾毛细线虫的自然宿主,鱼是其中间宿主,人因进食感染的鱼偶然感染。

3、影响因素

肠毛细线虫病多发生在有进食生的或未熟鱼习惯的地区,询问病史发现多数患者有进食生的或未熟鱼史。

相关疾病1

水样腹泻、体重减轻、肌萎缩、虚弱、水肿、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肠鸣音亢进、间断性腹泻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1

(一)病因

菲律宾毛细线虫属于鞭形科、毛细线虫属。

1、形态

成虫纤细,食道肌部较短,包绕有杆状细胞,整个食道结构称为杆状体。雄虫长1.5~3.9mm,头部宽3~5m,杆状体处宽23~28gm泄殖腔处宽18m,肛门在亚末端;交合刺长230~300μm,交合刺鞘长可达440μm;尾端腹侧隆起,形成2对乳突,或称尾翼。雌虫长2.3~5.3mm,头部宽5~8μm、杆状体最宽处25μm、阴门处宽28~36μm、阴门后部宽29~47μm;阴门略微突出,开口于食道最后方,肛门在亚末端。子宫内可含有虫卵、幼虫,或同时有虫卵与幼虫。虫卵大小为(36~45)μm×21μm,两端各有一个不明显的透明塞物,卵壳可见条纹。

2、生活史

未发育的虫卵随粪便从宿主体内排出,在水中经过5~10d发育成含胚胎的卵。当其被中间宿主淡水鱼或咸水鱼吞食后孵化出幼虫,在鱼肠管中经3周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经肠壁侵入组织中。人进食生的或未熟的含感染性幼虫的鱼后,幼虫在小肠发育为成虫。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卵雌虫以卵生、卵胎生的方式可产出未发育的厚壳卵、含胚胎的薄壳卵以及幼虫。一些含胚胎的卵在宿主肠道即可孵化出幼虫,引起自体内重复感染对沙鼠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感染后10~11d幼虫在肠道发育为成虫,13~14d雌虫产卵和(或)幼虫,幼虫再经22~24d发育成第二代成虫并产卵,仅少数产幼虫。给沙鼠接种2条或3条幼虫,解剖时分别检出852条和5353条幼虫,表明自体感染也是一种感染途径,并可导致严重感染。人工感染后粪便中发现虫卵的时间,猴为22~96d、沙鼠为24~35d。

(二)发病机制

虫体寄生于宿主肠道,以空肠为主,可入侵肠隐窝。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肠隐窝萎缩、肠绒毛扁平甚至消失、黏液腺肥大,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肠黏膜固有层等。电镜检查发现肠上皮细胞广泛分离、失粘连。沙鼠动物实验显示虫体寄生可导致肠黏膜微小溃疡和压缩变性。认为其致病机制为菲律宾毛细线虫通过直接入侵机械损伤、分泌蛋白水解物质等破坏肠上皮细胞膜结构,从而干扰肠道营养吸收功能,并引起液体、蛋白质和电解质丢失,使患者出现脂肪和糖类吸收不良、低蛋白血症和低钾血症,表现为水样腹泻、体重减轻、肌萎缩、虚弱、水肿,实验室检查显示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低钾血症。

病理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临床表现1

(一)症状体征

患者起病多表现为腹痛、肠鸣音亢进、间断性腹泻。几周后变为持续性水样腹泻,每天8~10次,排泄量大,伴有体重减轻、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体格检查发现肌萎缩、虚弱、肠鸣音亢进、心音遥远、血压低、奔马律、交替脉、腹胀、腹部压痛、水肿和反射减弱。无肝脾肿大和黄疸。实验室检查显示严重的蛋白丢失性肠病、脂肪和糖类吸收不良、木糖分泌减少,血钾、血钠、血钙血胡萝卜素和血浆总蛋白水平低下。免疫球蛋白IgE升高,而IgG、IgM和IgA下降。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多在几个月内因不可逆的电解质丢失而死于心力衰竭,或由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败血症。如果患者在表现为轻度肠鸣音亢进、腹痛、腹泻和水肿时就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在几天到一周内消失、粪便检查虫卵和虫体转阴。Fan等(2012)报道的海南妇女患者有11个月的慢性腹泻、腹痛、水肿、低蛋白血症和严重的体重减轻表现;体格检查发现中度脱水、面色苍白、下肢指陷性水肿明显,腹软无压痛、

肝脾无肿大;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血清钾、钠、钙水平降低,低血红蛋白,无蛋白尿。经饱和盐水浮聚法对粪便进行浓聚后涂片检查发现虫卵、粪便中检获成虫而确诊。患者发病前因便秘连续2个月每天生食2条泥鳅。

(二)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幼虫或成虫即可确诊。采用小肠纤维镜进行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也能发现虫卵和幼虫,有助于粪便检查阴性者的诊断。虫卵需与鞭虫卵相鉴别:菲律宾毛细线虫卵两极透明塞扁平、卵壳有明显条纹,而鞭虫卵两级的透明塞非常明显。

免疫学检查可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用于筛查。使用含有虫卵的粪便制成的粪抗原用于间接ELISA检测,能够检测出抗毛细线虫抗体,结果与用毛细线虫粗成虫抗原进行间接ELISA结果相同,且与曼氏血吸虫、片形吸虫、粪类圆线虫没有交叉反应,但抗原较难获得。菲律宾毛细线虫感染者血清与旋毛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能够识别旋毛虫肌幼虫抗原36.5kDa、40.5kDa和54kDa抗原带,但这些蛋白条带与鞭虫、粪类圆线虫、后睾吸虫感染者血清没有交叉反应。但目前尚没有商品化的免疫学检测试剂。

(三)其他辅助检查

采用小肠纤维镜进行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也能发现虫卵和幼虫,有助于粪便检查阴性者的诊断。诊断要点1

有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流行区旅居史、有生食或半生食鱼类史的慢性腹泻患者应当考虑本病,连续多次粪便检查可增加检出率,对部分患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幼虫或成虫即可确诊。采用小肠纤维镜进行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也能发现虫卵和幼虫,有助于粪便检查阴性者的诊断。虫卵需与鞭虫卵相鉴别:菲律宾毛细线虫卵两极透明塞扁平、卵壳有明显条纹,而鞭虫卵两级的透明塞非常明显。

免疫学检查可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用于筛查。使用含有虫卵的粪便制成的粪抗原用于间接ELISA检测,能够检测出抗毛细线虫抗体,结果与用毛细线虫粗成虫抗原进行间接ELISA结果相同,且与曼氏血吸虫、片形吸虫、粪类圆线虫没有交叉反应,但抗原较难获得。菲律宾毛细线虫感染者血清与旋毛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能够识别旋毛虫肌幼虫抗原36.5kDa、40.5kDa和54kDa抗原带,但这些蛋白条带与鞭虫、粪类圆线虫、后睾吸虫感染者血清没有交叉反应。但目前尚没有商品化的免疫学检测试剂。

鉴别诊断1

虫卵需与鞭虫卵相鉴别:菲律宾毛细线虫卵两极透明塞扁平、卵壳有明显条纹,而鞭虫卵两级的透明塞非常明显。

并发症及防

治疗与预后1

(一)治疗

首选甲苯达唑,400mg/d,分2次口服,疗程20~28d。也可使用阿苯达唑,400mg/d,分2次口服,疗程10~20d。氟苯达唑400mg/d,分2次口服,疗程20d。用量不足和疗程较短易导致复发。对重症病例还应采取支持疗法,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止泻和高蛋白质饮食。(二)预后

护理

防治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注意饮食卫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熟的鱼。改善环境卫生,防止粪便污染水源。

膳食调理

注意事项

参考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