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症:
• 食物中有足量碳水化合物才有效(CHO占总热量30%以上) • 单独服用不会引起低血糖,如与其他降糖药(磺脲类或胰岛
素)联用可能发生低血糖(只能口服或静注葡萄糖解救)
不良反应:
• 消化道反应、腹胀、排气多、腹泻
噻唑烷二酮类(TZDs)
作用机制:
•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适用于:
1型糖尿病
分型: a、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占1型糖尿病的绝大多数。
它是由于胰岛ß细胞发生了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 性损伤而引起的。 b、特发性糖尿病(原因未明):在某些人种如美 国黑种人及南亚印度人中所见的特殊类型。患 者多无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证据,胰岛ß细胞自 身抗体多阴性。
蜜月期
定义: 是指1型糖尿病在发病初期,经胰岛素治疗1~2个月后,
1型、2型糖尿病对比
1型糖尿病
人群患病率(%)
0.1~1.0
遗传性
有
双胞胎中偕同发生率(%) 25~50
高峰年龄
10~16岁
体重
通常消瘦
三多一少症状
100%
发病情况
一般急性,偶有缓慢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但大多<40岁
蜜月期
部分有
胰岛素分泌
绝对缺乏
治疗
必须使用胰岛素
预后
差
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 是
慢性并发症
正常值:血红蛋白总量的4~6%
检测价值: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血糖暂时高/低的影响,可反
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清中的蛋白和葡萄糖发生糖化反应的产物,糖化血清蛋白 的半衰期比较短,反应病人过去1—3周血糖的平均水平。
特点:1、不受临时血糖的干扰 2、对糖尿病有较高的检出率 3、用于短期观察血糖控制的效果
胰岛素常用类型
短效INS 中效INS 预混INS 长效INS 胰岛素类似物
短效胰岛素
• 短效胰岛素是唯一能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制剂,若静脉 注射会即刻起作用,所以,一般在糖尿病急性代谢紊 乱时应用静滴短效胰岛素。
• 皮下注射:30分钟起效,高峰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 为6-8小时。可餐前半小时左右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 后血糖。
• 1型糖尿病人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低下。
• 2型糖尿病人C肽的高峰值大多下降并后移。
第三篇 糖尿病用药
Baidu Nhomakorabea服降糖药物
1、磺脲类药物 2、双胍类药物 3、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胰岛素增效剂 5、餐时血糖调节剂 6、GLP-1受体激动剂(针剂) 7、DPP-4抑制剂 8、中西药复合剂
磺脲类药物
作用机制: • 刺激ß细胞释放胰岛素 • 不仅能降低升高的的血糖 ,也能降低正常血糖 • 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下肢坏疽多5倍, 尿毒症多17倍, 双目失明多25倍, 性功能减退多29倍, 而且在引起双目失明和尿毒症的各种病因中, 因糖尿病而引发的比率高居首位。
第二篇 实验室检查
IGT ? IFG ?
糖耐量低减(IGT) 是指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水平。
空腹血糖受损(IFG) 是指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而空腹血糖高于
• 人胰岛素并不是从人体内提取的,而是借助人工基因 重组技术生产的,其结构与人胰岛素一样。与动物胰 岛素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免疫原性显著下降,生物 活性提高,吸收速率增快,注射部位脂肪萎缩发生率 减低。
• 胰岛素类似物在结构上与人胰岛素存在细小差异,免 疫原性低,可模仿正常胰岛素生理作用。但是价格较 高。
数年后发生
死因
肾衰,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
1~10 有,更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90~100 60~70岁 50~80%肥胖或超重 约50% 通常为渐进性发病 大多>35岁 有 减少或相对不足 在需要时,使用胰岛素 良 是 可先于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感染
三 特殊类型糖尿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
1,胰岛ß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 2,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所致的糖尿病 3,胰腺外分泌部病变引起的糖尿病 4,胰腺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 5,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发的糖尿病 6,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等 7,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糖尿病 8,其他与糖尿病关联的遗传综合症
四.妊娠糖尿病
• 指在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认识到某种程度的葡萄糖耐 量低减的出现
• 过去并无糖尿病史,怀孕后出现高血糖和尿糖,分娩 后可消失,再次怀孕后又可出现高血糖和尿糖,有一 部分妊娠糖尿病可演变为永久糖尿病
为什么要重视糖尿病 ?
据最新的资料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缺血性心脏病者 比非糖尿病患者多3倍,
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 ,皮下注射。
DPP-4抑制剂
DPP-4 被抑制后,延缓 GLP-1 的 降解,血中GLP-1 浓度升高,生物活 性延长。
维格列汀和西格列汀,口服。
中西药复合剂
• 主要有:消渴丸,降糖丹、糖威胶囊 • 消渴丸10粒含2.5mg优降糖 • 糖威胶囊5粒含2.5mg优降糖
胰岛素
Insulin
血糖正常值水平: 空腹血糖为3.9-6.1mmol/L(70-110mg/dl) 餐后2小时血糖为4.4-7.8mmol/L(80-140mg/dl)
尿微量白蛋白: 正常值:< 10ug/min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
血脂: 甘油三酯(TG): 0.56-1.70mmol/L 胆固醇(TC): 2.84-5.68mmol/L 高密度脂蛋白固醇(HDL-C): 1.14-1.76mmol/L 低密度脂蛋白固醇(LDL-C): 2.10-3.10mmol/L
• 2型糖尿病患者
副作用:
• 肝功能损害、水肿、贫血、体重增加、低血糖 很少、增加骨折危险。
餐时血糖调节剂
作用机制: • 通过关闭胰岛ß细胞膜上的钾通道,开放钙通道,从而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促进胰岛素分泌 • 是一种快速作用的促进ß细胞释放胰岛素的非磺脲类的
口服降糖药物 • 促胰岛素释放作用依赖于葡萄糖浓度 • 吸收迅速,代谢快,进餐时服用,可与二甲双胍联用
糖尿病的分类分型
1、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
2、按体重分型: 肥胖型糖尿病 不胖型糖尿病 消瘦型糖尿病
3、按年龄分型: 幼年型糖尿病 成年型糖尿病 老年型糖尿病
4、按血糖波动分型:稳定型糖尿病 不稳定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类分型
5、按病情分型:
轻型糖尿病
中型糖尿病
重型糖尿病
6、按胰岛素分泌分型: 胰岛素绝对不足型
血糖
双胍类药物
适应症: • 2型糖尿病,经饮食、运动控制不达标者,尤其肥胖、高
脂血者 • 单用磺脲类血糖控制不好或失效者,可改用或加用本类药 • 糖尿病前期,防止和延缓其发展为糖尿病 • 1型或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如血糖波动过大
或为减少胰岛素用量,宜加用双胍类药物 不良反应: • 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乳酸酸中毒 •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口腔金属味,厌食、恶 心、腹泻等
正常范围:1.28~1.76mmol/L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是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酶,此酶存在于 大脑、胰腺、肝和肾等组织,但只有大脑和胰腺中的GAD 才能与糖尿病人的血清起反应,具有独特的免疫化学特 性。这种抗体在患者血液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与β细胞受损有较好的相关性,1型糖尿病病人 该抗体阳性率高于胰岛素细胞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
LADA病人单独出现该抗体,是目前认为诊断和预测 1型糖尿病的一项良好的指标。
• C肽:
• 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物,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原裂解成一个 分子的胰岛素和一个分子的C肽,以及4个游离氨基酸。因此 C肽和胰岛素是等分子释放入血的。
•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粉后,C肽在30—60分达高峰,为基础时 的5-6倍
糖尿病基本的病理生理特点是体内胰岛素 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脂肪、蛋白质、糖、水 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典型症状有多饮、多食、 多尿及消瘦。血糖高相继伴有尿糖阳性。慢性 患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神经及急性感染 等病变,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其他类型 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 胰岛素拮抗激素 胰岛ß细胞功能异常 胰岛素受体异常,受体抗体和胰岛素抵抗问题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 ,其过程非常缓慢不需要酶的参与,二者结合十分牢固,不易 被分开,只有当红细胞死亡后,血红蛋白方可被分解。
生理意义: 正常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亦少量存在,当糖化血红
蛋白增多(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糖)超出正常水平时,可导致 机体组织轻微缺氧,表现为疲乏无力。
胰岛素相对不足型
7、国际通用分型法:a、 1型糖尿病
(常用糖尿病分型) b、 2型糖尿病
c、 特殊类型糖尿病
d、 妊娠糖尿病
一.1型糖尿病
特点: 起病急,病情重,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也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段的一种类型的糖尿病。
主要病理改变: 胰岛ß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治疗: 临床均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否则将出现酮症酸中毒而 危及生命。
有少数病人进入了典型的缓解期,病人胰岛ß细胞功能不同 程度得到改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甚至个别患者可以 停止使用胰岛素,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蜜月期”。 特点: 1、残留胰岛ß细胞能够暂时恢复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2、持续时间<2年 3、“蜜月期”过后,高血糖将再次出现(典型的1型糖尿病症状) 4、有个别患儿获得永久性缓解而停用胰岛素治疗(极为罕见)
糖尿病基础知识
北京迈世通科技有限公司
MedNovo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糖尿病基础知识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糖尿病知识
实验室检查 糖尿病用药 糖尿病教育
第一篇
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概论
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 作用下产生的一组以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 的代谢性疾病群。
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水平。
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75g),于0.5h、1h、2h、3h各取血 一次,血糖暂时升高,短时间可恢复正常空腹血糖,但对 糖尿病人短时间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即表现为糖耐量试 验阳性。 适用范围: 临床症状不明显而血糖稍高 正常的隐匿型糖尿病病人
适用于: • 2型糖尿病患者
禁用于: • 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肝肾损害或怀孕、哺乳
或过敏者
GLP-1受体激动剂(类似物)
通过激动类胰升糖素肽-1(GLP-1) 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 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 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 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和通过中枢性的抑 制食欲而减少进食。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 a-葡萄糖苷酶是位于小肠上皮细胞的一种消化酶,可将淀粉 和双糖等分解成单糖,小肠才可以吸收
•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似于a-葡萄糖苷,通过竞争性的抑制 a-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造成多糖、双糖到单糖的消化分解减 慢,延缓消化道对糖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餐后血糖的升高幅 度
二.2型糖尿病
特点: 起病缓慢,多见于成年人,胰岛素受体不敏感。
主要病理改变: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
定义: 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吸收的效率
下降,机体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 维持血糖的稳定。
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a、胰岛素的基因突变 b、靶细胞胰岛素受体缺陷、胰岛素受体后缺陷 c、血液中存在拮抗胰岛素生理作用的物质
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ß细胞分泌的激素 胰岛素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快。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对体内三大 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的核心治疗 副作用少
胰岛素来源
• 胰岛素制剂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猪胰岛 素、牛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 动物胰岛素对人来说属于异种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 性,易出现过敏反应和注射部位脂肪萎缩,长期应用 可能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适应症: • 2型糖尿病病人早期应用(体胖者除外),在饮食控制和运
动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好的 不良反应: • 低血糖、消化道反应、体重增加、皮肤过敏、白细胞和血 小板减少、神经系统反应、肝损害、甲减、致畸等
双胍类药物
作用机制:
• 延缓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 • 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 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改善细胞的葡萄糖转运 • 增加基础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产生乳酸 • 降低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和输出 • 降低体重,降低血脂 • 仅降低餐后高血糖,而对正常血糖没有作用,不会导致低
• 食物中有足量碳水化合物才有效(CHO占总热量30%以上) • 单独服用不会引起低血糖,如与其他降糖药(磺脲类或胰岛
素)联用可能发生低血糖(只能口服或静注葡萄糖解救)
不良反应:
• 消化道反应、腹胀、排气多、腹泻
噻唑烷二酮类(TZDs)
作用机制:
•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适用于:
1型糖尿病
分型: a、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占1型糖尿病的绝大多数。
它是由于胰岛ß细胞发生了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 性损伤而引起的。 b、特发性糖尿病(原因未明):在某些人种如美 国黑种人及南亚印度人中所见的特殊类型。患 者多无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证据,胰岛ß细胞自 身抗体多阴性。
蜜月期
定义: 是指1型糖尿病在发病初期,经胰岛素治疗1~2个月后,
1型、2型糖尿病对比
1型糖尿病
人群患病率(%)
0.1~1.0
遗传性
有
双胞胎中偕同发生率(%) 25~50
高峰年龄
10~16岁
体重
通常消瘦
三多一少症状
100%
发病情况
一般急性,偶有缓慢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但大多<40岁
蜜月期
部分有
胰岛素分泌
绝对缺乏
治疗
必须使用胰岛素
预后
差
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 是
慢性并发症
正常值:血红蛋白总量的4~6%
检测价值: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血糖暂时高/低的影响,可反
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清中的蛋白和葡萄糖发生糖化反应的产物,糖化血清蛋白 的半衰期比较短,反应病人过去1—3周血糖的平均水平。
特点:1、不受临时血糖的干扰 2、对糖尿病有较高的检出率 3、用于短期观察血糖控制的效果
胰岛素常用类型
短效INS 中效INS 预混INS 长效INS 胰岛素类似物
短效胰岛素
• 短效胰岛素是唯一能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制剂,若静脉 注射会即刻起作用,所以,一般在糖尿病急性代谢紊 乱时应用静滴短效胰岛素。
• 皮下注射:30分钟起效,高峰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 为6-8小时。可餐前半小时左右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 后血糖。
• 1型糖尿病人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低下。
• 2型糖尿病人C肽的高峰值大多下降并后移。
第三篇 糖尿病用药
Baidu Nhomakorabea服降糖药物
1、磺脲类药物 2、双胍类药物 3、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胰岛素增效剂 5、餐时血糖调节剂 6、GLP-1受体激动剂(针剂) 7、DPP-4抑制剂 8、中西药复合剂
磺脲类药物
作用机制: • 刺激ß细胞释放胰岛素 • 不仅能降低升高的的血糖 ,也能降低正常血糖 • 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下肢坏疽多5倍, 尿毒症多17倍, 双目失明多25倍, 性功能减退多29倍, 而且在引起双目失明和尿毒症的各种病因中, 因糖尿病而引发的比率高居首位。
第二篇 实验室检查
IGT ? IFG ?
糖耐量低减(IGT) 是指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水平。
空腹血糖受损(IFG) 是指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而空腹血糖高于
• 人胰岛素并不是从人体内提取的,而是借助人工基因 重组技术生产的,其结构与人胰岛素一样。与动物胰 岛素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免疫原性显著下降,生物 活性提高,吸收速率增快,注射部位脂肪萎缩发生率 减低。
• 胰岛素类似物在结构上与人胰岛素存在细小差异,免 疫原性低,可模仿正常胰岛素生理作用。但是价格较 高。
数年后发生
死因
肾衰,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
1~10 有,更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90~100 60~70岁 50~80%肥胖或超重 约50% 通常为渐进性发病 大多>35岁 有 减少或相对不足 在需要时,使用胰岛素 良 是 可先于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感染
三 特殊类型糖尿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
1,胰岛ß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 2,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所致的糖尿病 3,胰腺外分泌部病变引起的糖尿病 4,胰腺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 5,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发的糖尿病 6,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等 7,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糖尿病 8,其他与糖尿病关联的遗传综合症
四.妊娠糖尿病
• 指在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认识到某种程度的葡萄糖耐 量低减的出现
• 过去并无糖尿病史,怀孕后出现高血糖和尿糖,分娩 后可消失,再次怀孕后又可出现高血糖和尿糖,有一 部分妊娠糖尿病可演变为永久糖尿病
为什么要重视糖尿病 ?
据最新的资料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缺血性心脏病者 比非糖尿病患者多3倍,
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 ,皮下注射。
DPP-4抑制剂
DPP-4 被抑制后,延缓 GLP-1 的 降解,血中GLP-1 浓度升高,生物活 性延长。
维格列汀和西格列汀,口服。
中西药复合剂
• 主要有:消渴丸,降糖丹、糖威胶囊 • 消渴丸10粒含2.5mg优降糖 • 糖威胶囊5粒含2.5mg优降糖
胰岛素
Insulin
血糖正常值水平: 空腹血糖为3.9-6.1mmol/L(70-110mg/dl) 餐后2小时血糖为4.4-7.8mmol/L(80-140mg/dl)
尿微量白蛋白: 正常值:< 10ug/min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
血脂: 甘油三酯(TG): 0.56-1.70mmol/L 胆固醇(TC): 2.84-5.68mmol/L 高密度脂蛋白固醇(HDL-C): 1.14-1.76mmol/L 低密度脂蛋白固醇(LDL-C): 2.10-3.10mmol/L
• 2型糖尿病患者
副作用:
• 肝功能损害、水肿、贫血、体重增加、低血糖 很少、增加骨折危险。
餐时血糖调节剂
作用机制: • 通过关闭胰岛ß细胞膜上的钾通道,开放钙通道,从而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促进胰岛素分泌 • 是一种快速作用的促进ß细胞释放胰岛素的非磺脲类的
口服降糖药物 • 促胰岛素释放作用依赖于葡萄糖浓度 • 吸收迅速,代谢快,进餐时服用,可与二甲双胍联用
糖尿病的分类分型
1、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
2、按体重分型: 肥胖型糖尿病 不胖型糖尿病 消瘦型糖尿病
3、按年龄分型: 幼年型糖尿病 成年型糖尿病 老年型糖尿病
4、按血糖波动分型:稳定型糖尿病 不稳定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类分型
5、按病情分型:
轻型糖尿病
中型糖尿病
重型糖尿病
6、按胰岛素分泌分型: 胰岛素绝对不足型
血糖
双胍类药物
适应症: • 2型糖尿病,经饮食、运动控制不达标者,尤其肥胖、高
脂血者 • 单用磺脲类血糖控制不好或失效者,可改用或加用本类药 • 糖尿病前期,防止和延缓其发展为糖尿病 • 1型或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如血糖波动过大
或为减少胰岛素用量,宜加用双胍类药物 不良反应: • 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乳酸酸中毒 •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口腔金属味,厌食、恶 心、腹泻等
正常范围:1.28~1.76mmol/L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是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酶,此酶存在于 大脑、胰腺、肝和肾等组织,但只有大脑和胰腺中的GAD 才能与糖尿病人的血清起反应,具有独特的免疫化学特 性。这种抗体在患者血液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与β细胞受损有较好的相关性,1型糖尿病病人 该抗体阳性率高于胰岛素细胞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
LADA病人单独出现该抗体,是目前认为诊断和预测 1型糖尿病的一项良好的指标。
• C肽:
• 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物,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原裂解成一个 分子的胰岛素和一个分子的C肽,以及4个游离氨基酸。因此 C肽和胰岛素是等分子释放入血的。
•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粉后,C肽在30—60分达高峰,为基础时 的5-6倍
糖尿病基本的病理生理特点是体内胰岛素 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脂肪、蛋白质、糖、水 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典型症状有多饮、多食、 多尿及消瘦。血糖高相继伴有尿糖阳性。慢性 患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神经及急性感染 等病变,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其他类型 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 胰岛素拮抗激素 胰岛ß细胞功能异常 胰岛素受体异常,受体抗体和胰岛素抵抗问题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 ,其过程非常缓慢不需要酶的参与,二者结合十分牢固,不易 被分开,只有当红细胞死亡后,血红蛋白方可被分解。
生理意义: 正常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亦少量存在,当糖化血红
蛋白增多(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糖)超出正常水平时,可导致 机体组织轻微缺氧,表现为疲乏无力。
胰岛素相对不足型
7、国际通用分型法:a、 1型糖尿病
(常用糖尿病分型) b、 2型糖尿病
c、 特殊类型糖尿病
d、 妊娠糖尿病
一.1型糖尿病
特点: 起病急,病情重,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也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段的一种类型的糖尿病。
主要病理改变: 胰岛ß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治疗: 临床均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否则将出现酮症酸中毒而 危及生命。
有少数病人进入了典型的缓解期,病人胰岛ß细胞功能不同 程度得到改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甚至个别患者可以 停止使用胰岛素,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蜜月期”。 特点: 1、残留胰岛ß细胞能够暂时恢复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2、持续时间<2年 3、“蜜月期”过后,高血糖将再次出现(典型的1型糖尿病症状) 4、有个别患儿获得永久性缓解而停用胰岛素治疗(极为罕见)
糖尿病基础知识
北京迈世通科技有限公司
MedNovo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糖尿病基础知识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糖尿病知识
实验室检查 糖尿病用药 糖尿病教育
第一篇
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概论
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 作用下产生的一组以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 的代谢性疾病群。
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水平。
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75g),于0.5h、1h、2h、3h各取血 一次,血糖暂时升高,短时间可恢复正常空腹血糖,但对 糖尿病人短时间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即表现为糖耐量试 验阳性。 适用范围: 临床症状不明显而血糖稍高 正常的隐匿型糖尿病病人
适用于: • 2型糖尿病患者
禁用于: • 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肝肾损害或怀孕、哺乳
或过敏者
GLP-1受体激动剂(类似物)
通过激动类胰升糖素肽-1(GLP-1) 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 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 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 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和通过中枢性的抑 制食欲而减少进食。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 a-葡萄糖苷酶是位于小肠上皮细胞的一种消化酶,可将淀粉 和双糖等分解成单糖,小肠才可以吸收
•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似于a-葡萄糖苷,通过竞争性的抑制 a-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造成多糖、双糖到单糖的消化分解减 慢,延缓消化道对糖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餐后血糖的升高幅 度
二.2型糖尿病
特点: 起病缓慢,多见于成年人,胰岛素受体不敏感。
主要病理改变: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
定义: 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吸收的效率
下降,机体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 维持血糖的稳定。
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a、胰岛素的基因突变 b、靶细胞胰岛素受体缺陷、胰岛素受体后缺陷 c、血液中存在拮抗胰岛素生理作用的物质
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ß细胞分泌的激素 胰岛素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快。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对体内三大 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的核心治疗 副作用少
胰岛素来源
• 胰岛素制剂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猪胰岛 素、牛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 动物胰岛素对人来说属于异种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 性,易出现过敏反应和注射部位脂肪萎缩,长期应用 可能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适应症: • 2型糖尿病病人早期应用(体胖者除外),在饮食控制和运
动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好的 不良反应: • 低血糖、消化道反应、体重增加、皮肤过敏、白细胞和血 小板减少、神经系统反应、肝损害、甲减、致畸等
双胍类药物
作用机制:
• 延缓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 • 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 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改善细胞的葡萄糖转运 • 增加基础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产生乳酸 • 降低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和输出 • 降低体重,降低血脂 • 仅降低餐后高血糖,而对正常血糖没有作用,不会导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