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反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如何应对这一老话题?
1.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用阶段性思维处理两者关系。 2.基于自身现有基础,用个性化思维处理两者关系。 3.基于适应、引领双重目标,用辩证性思维处理两者 关系。 4.基于阐释、规范研究两种范式,用选择性思维处理 两者关系。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萧功秦: “思想,如同湍急的河流中,撞击在水中礁 石上激起的浪花”。“河流”是指历史上特定的 时代,“水中礁石”指这个特定时代所面临的困 境、矛盾与问题,思想就是由时代与社会问题及 矛盾所激发的思考,各种各样的思考则如同“浪 花”。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理念:在柏拉图那里,(1)“理念”代表理 智对象,与感知对象相对立。(2)“理念”代 表真实的事物,与感知中变化的对象相对立。 (3)“理念”代表永恒的事物,与可能消失的 变化世界相对立。 我们认为,理念作为一种特殊的理性认识, 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理念关注事物的本 来面目及其发展的终极目的。 (2)理念有情感 参与其中。 (3)理念反映着某种追求。
二、这一老话题为何一再被谈及?
3.是其他的原因吗? 是其他的原因吗? 是其他的原因吗 ◆为什么实际工作者总是看不起“教育学家”? 为什么实际工作者总是看不起“教育学家” ◆为什么“教育学家”总是走不出去? 为什么“教育学家”总是走不出去? ◆个人看法 体制原因(学科体制、用人体制、) 体制原因(学科体制、用人体制、) 教育自身原因(人人都是教育家, 教育自身原因(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不是合格的 教育家——教育知识的性质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教育知识的性质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教育家 教育知识的性质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怎么理解(1)? 理念是从事物的内在属性和客观条件出发, 综合其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外在条件变化的倾向所 得出的超前性的认识。理念不等于实践经验的总 结,理念总是以指导未来的实践为其使命,其对 未来实践纲领的设定始终贯穿着逻辑与历史的统 一原则,历史来自对理念载体发展历程的考察, 逻辑则是基于理念载体的本质规定。
说明:区分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恐怕是吃力不 讨好! ◆说与做的关系。 ◆逻辑与经验的关系。 ◆教育理想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 ◆学习理论与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关系。 ◆在实践中学习、反思与形成教育思想、理念与理论。 ◆ 理论导向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导向的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反思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
陈廷柱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
为什么要谈这一老话题? 这一老话题为何一再被谈及? 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如何应对这一老话题?
一、为什么要谈这一老话题?
1.潘老在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讲话 潘老在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讲话 2.刘献君老师:《高等教育研究》要更加重视基础性研究 刘献君老师: 高等教育研究》 刘献君老师 3.我本人最近提出的三个“100”的设想。 我本人最近提出的三个“ 的设想。 我本人最近提出的三个 的设想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怎么理解(2)? 没有情感参与的理性认识注重客观分析和事 实描述,这种理性认识成果的表现形式是一系列 陈述命题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其判断标准是真与 假。理念渗透着主体的情感,是附着着主体情感 的理性认识,一方面使理念与错觉以及虚无飘渺 的幻想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则使理念与单纯的事 实判断有所不同。当我们评价某一理念时,我们 不仅要看它有没有根据,还要看它的目的与动机 何在。当我们说某人具有什么理念时,这种理念 肯定内含着他本人的积极情感。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教育理念: 陈桂生认为,教育理念不是对教育实然状态 的描述,而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 是渗透着人们对教育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 教育”观念。 我们认为:是特定的主体基于某种经验事实、 理论依据、实践需要或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关于 教育发展应然地位、状态、途径与策略的理性认 识。教育理念具有主体差异性、主旨实践性、主 观建构性、主题选择性。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怎么理解(3)? 理念除了认知和情感两种要素之外,还需要意 志的努力,把认识转化为主体的自觉追求,把情 感调节到一种稳定而持久的状态。 教育理念: 蔡克勇认为:“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 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包括三个层面:教育 是什么?教育有什什么叫实践? 理论:也叫社会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 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物质活动。具有客观性、能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 实验是三项基本的实践。其中生产斗争是对基本 的实践。(新华词典) 教育自身是一项实践吗?有何特殊性?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2.如何区分各种类似关系?
二、这一老话题为何一再被谈及?
1.是我们的原因吗? 是我们的原因吗? 是我们的原因吗 ◆我们没有意识到吗? 我们没有意识到吗? ◆我们没有能力吗? 我们没有能力吗? 我们语言有障碍吗? ◆ 我们语言有障碍吗?
二、这一老话题为何一再被谈及?
2.是他们的原因吗? 是他们的原因吗? 是他们的原因吗 ◆他们没有意识到吗? 他们没有意识到吗? ◆他们没有能力吗? 他们没有能力吗? ◆他们没有动力吗? 他们没有动力吗?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科学分析与正确处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 系”问题,还是要回到如何理解这一问题上来。 事实上,理解这一问题并不容易。 1.什么叫理论?什么叫实践? 2.如何区分各种类似关系?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1.什么叫理论?什么叫实践? 理论:指概念和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 理性认识。正确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的正确反映;来源于社会实践、并指导人们的实 践活动。 如何与“思想”相区别?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思想:思想就是人类运用心灵与智慧去观察 外部的客观对象,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 法、意见与决定。(牛津辞典) 这一概念有三个关键点:主体的的心智;对 客观对象的关照;经由这一关照而对客体对象形 成的意见与决定。
三、如何理解这一老话题?
萧功秦: 心智的参与特别关键,这是思想与“学问” 最大的区别所在。学问以客观地把握客体对象为 主旨,要尽可能避免主体心智的参与。 大体而言,学问的本质是知识,思想的本质 是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意见。思想由于天下承平而 兴旺,思想由于社会危机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