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核心创造性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的核心创造性再现
【摘要】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应该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是否有效?这离不开对文学翻译中“核”的本体研究。
各翻译派别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对翻译的认识,或众说纷纭,规范性理论也好,描述性理论也好,各派之间似乎很难完全说服对方,这一方面体现了理论的可发展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理论还有待完善、提高。
本文作者在纵深研究主要中西译学的基础之上,发掘其中的问题和共性,认为文学翻译要理解原文的核心要素,并创造性再现原文的核。
【关键词】文学翻译;核;创造
0 引子
在中国,大约公元224年,佛经翻译界围绕《法句经》的翻译引发“文丽”、“质朴”两派的争论,随后支谦写了《法句经序》,就佛经翻译阐述了他的思想理念(谭载喜,2000:187)。
这一思想后来演变成了严复的“信、达、雅”。
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理论并加以批评创新,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见解与主张,掀起了一股翻译研究的高潮。
当我们把“翻译”当作思考与研究的对象时,首先就会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翻译?翻译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具有双重的含义。
首先是翻译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应该在哲学的意义上,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弄清楚它的存在本质: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其次是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具体活动形式到底是什么?人们力图翻译的是什么?若我们研究一下翻译历史,看一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是如何思考翻译问题的,我们就会发现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是什么与翻译什么往往被当作一个问题的两面,加以探讨。
国内外许多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或界定,可以作为佐证。
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应该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是否有效?这离不开对文学翻译中“核”的本体研究。
1 “核”
作为普通词条的“核”指的是“核果中心的坚硬部分,里面有果仁”(现代汉语大词典),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中心(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最接近事物本质的中心层。
“共核”观中的“核”是由普通的核发展而来的,但它高于普通的核,是对普通核的升华、深化,同时又对其它许多影响事物本质的因素进行了熔炼式吸收,要进一步理解翻译中的“共核”,不妨从源语文本和翻译活动说起。
万象有其“本”,要翻译的源语文本有其本,翻译活动自身也有其本,这是无可争论的。
源语文本的本是什么?翻译活动的本又是什么?这是译者在下笔之前
须澄清的两个问题。
源语文本的本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它不受翻译的制约,不同体裁的文本之本不同,同一体裁里不同的文本之本亦有不同。
广告文本与诗歌文本各有其本,前者的本在于提供信息,争取顾客,保持需求,扩大市场,确保质量(刘宓庆,1998:20),其最大特点在于劝说性;后者的本在于“言志”,“诗大序”有言为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狄兆俊,1996:40)。
同为诗歌,《圣经》中的《诗篇》(Psalms)与《诗经》中的情歌的本又是不同的,因为二者所言之志不同,最早的诗篇本为礼拜、祭神时在殿堂所用的赞美诗(圣歌),……其目的是为祭神礼拜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辅助手段,它起着现代赞美世纪的作用(卓新平,1992),因而从根本上说它是宗教性的、歌颂性的;《诗经》中的情歌,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它们反映了恋爱自由和感情专一的思想,其价值不仅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们是怎样相爱的、当时有哪些恋爱和婚姻习俗,而且,还在于它为后世的情诗创作提供了“赋、比、兴”等艺术方法(段楚英,1994)。
循此推之,《诗篇》里不同的诗节也各有其本;《诗经》中不同的诗章亦各有其本,或言恋人之情、或言夫妻之情。
于翻译中,文本之本好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译者的思想在这块磁铁的磁力场内驰骋跳跃,时而贴近、时而疏远,文本之本起着核心作用,这便是本文论述的“核”的雏形。
2 文学翻译的核
要讨论翻译中的“核”,就得把文本的“核”说同翻译的“本”说及翻译的过程联系起来。
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及词典编篡者对翻译各有不同的诠释,茅盾认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陈福康,2000:375);奈达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个交际过程,译者必须超越字面结构,多考虑译品读者的文本理解方式,因为有大量的东西隐藏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中”(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2004);《辞海》把翻译解释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这些诠释有一个共性:把翻译看成是用一种语言转换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东西。
源语文本最珍贵的莫不在于它的本,抑或文字底下潜藏的主旨、实志、情感、功用、目的、引力、驱力、思想及它们合起来凝成的“核”,可见翻译的实质不仅仅停留在意思转换的层面上,还要转换出文本的“核”,纯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思想无论怎样翻腾,都不能脱离此核,更不可背叛此“核”,换言之,在思想上、行动上要做到与源文共核,只有这样,译文才可能与源文共核,否则就可能把讽刺译成批评、把抒情译成陈述。
请看下例:
CECILY:This is no time for wearing the shallow mask of manners. When I see a spade I call it a spade.
GWENDOLEN:[satirically] I am glad to say that I have never seen a spade. It is obvious that our social spheres have been widely different.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Wilde 1979:292)
赛西莉:现在不是说话藏头藏尾的时候,我是见到锄头,就说锄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