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震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攻关及产业化项目“辽宁地区震源参数和地壳结构的详细研究”(2017231013);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辽南地区断层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2018IEF010203)
收稿日期:2018-11-30修订日期:2018-12-25作者简介:曹凤娟(1970-),女,辽宁省新民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震学分析与研究。
E-mail :cao99@
防灾减灾学报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第35卷增刊
2019年1月
Vol.35Supp.1
Jan.2019
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震兆意义
曹凤娟,李彤霞,杨士超,王松阳,李梦莹
(辽宁省地震局,辽宁
沈阳
110034)
文章编号:1674-8565(2019)S1-0001-07
摘要:根据辽宁地区历史地震和近代小震资料,系统总结了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主要有M ≥5.0地震空间分布集中、时间分布成丛;M ≥6.0地震存在准周期性;M L ≥4.5地震具有成丛性;M ≥5.0地震前中等地震集中活跃;震群较活跃;M ≥5.0地震前多数出现M L ≥3.0地震空区或条带等。
在此基础上,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5级地震震例,对这些活动特征的震兆意义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定量,震群中图分类号:P315.6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693/21-1573.2019.S1.001
0引言
辽宁省位
于郯庐断裂的北段,是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的省份,自公元419年朝阳5级地震发生至今,共记录到M ≥4.7级地震
近70次。
1970年辽宁省地震台网建立以来,省内及邻区发生M ≥1.0级地震3万多次。
辽宁及邻区的震群序列比较丰富,包括前震序列、前兆震群和非前兆震群,辽宁地区个别大地震之前出现前震序列,如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和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并依此作出了较成功的预报[1-4]。
此外,辽宁地区的中强震前,中等地震集中活跃的现象
也很普及[5-7]。
辽宁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省内中强地震明显受到郯庐断裂带、金州断裂、海城河—大洋河断裂等地质构造的控制,每年70%左右的2级地震发生在营海老震区。
另一方面,地震在时间分布上也呈现不均匀性,表现出相对平静与显著活动相互交替的准周期性。
研究表明,辽宁省5级和6级地震活动的周期性较明显[8],6级地震自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之后,已平静43年。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辽宁地区中强震开始进入新一丛集中活跃时段,特别是2012年以来,先后发生2012年盖州青石岭4级显著震群、灯塔5.1级、科尔沁与彰武交界5.3级和北黄海5.0级地震、2014年盖州西海域4级显著震群[9-10],且这些4级以上地震空间呈近NS
向带状展布,这种中强地震(
震群)集中活跃、空间分布成带的现象为1900年以来所罕见。
目前辽宁是处于上一个地震活跃期的末期,还是新一轮地震活跃期的开始,还不清楚。
同时华北地区的6级地震自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后已持续平静20多年,随时有发生6级地震的危险[11-12]。
因此鉴于近年华北和辽宁地区的地震形势,有必要系统研究对辽宁省地震活动规律及其震兆意义进行研究,为辽宁地区
防灾减灾学报35卷
震情跟踪和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1地震活动性特征
1.1
历史地震活动特征
1.1.15级地震空间分布集中
由辽宁地区5级地震空间分布图(图1)
所示,辽宁内陆5级地震主要沿郯庐断裂、金州断裂、海城河—康家岭断裂和赤峰—开原断裂分布,即地震活动与构造的相关性较明显。
1900年之前,强震多发生在渤海海峡地区(
图1中深色地震
),1900年以来,除渤海海峡和北黄海外,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营海岫和彰武—
通辽地区(图1中深灰色和浅色地震)。
进一步由辽宁地区新构造分区图和1900年以来M ≥5.0级地震分布可见,辽宁内陆5级以上地震几
乎100%发生在辽南上升区及其附近(图2)。
图1公元419年以来辽宁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
Fig.1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 ≥5earthquakes in Liaoning
and neighboring areas since
A.D.419
图2辽宁地区新构造分区和1900年以来5级地震震
中分布图(底图据钟以章ppt )
Fig.2The map of new tectonic partition and the epicenter of M ≥5earthquakes in Liaoning since 1900(bottom map
according to Zhongyizhang ppt )
1.1.2
5级地震时间分布成丛
1850年以来,辽宁地区(37°~44°N ,119°~
127°E
)M ≥5.0地震具有成丛发生的规律
3
)
1855、1856、1961
级、5
级、6.0级地震,1859年营口
5级地震;第二丛为1885年营口5级地震、1888年渤海湾7级地震;第三丛为1916、1917年鸭绿江口5.4级、6.1
级地震、1922年渤海6.5级地震及1923年中朝边界5.0
级地震;第四丛为1940、年内蒙通辽两次6.01940年熊岳级地震及1944年丹东南6级地震;
第五丛为1966年吉林怀德5.2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5海城7.3级地震、1978年营口5.9级地震、1980年朝鲜天摩山5.7级地震及1982年朝鲜殷栗5.5级地震;第六丛为1999、
2000年岫岩5.4级、5.1级地震、2003年内蒙巴林左5.9级地震、2013年灯塔5.1级和科尔沁5.3级地震,目前辽宁地区M ≥5.0地震活动正处于第六丛活跃时段。
图31850年以来辽宁地区5级地震成丛特征Fig.3Cluster characteristics of M ≥5earthquakes in
Liaoning region since 1850
1.1.3
6级地震存在准周期性
1850年以来郯庐断裂沈阳—渤海段M ≥6.0
地震M -t 图显示,该段6级地震存在21~34年的准周期特性,平均间隔约为27年。
1975年海
城7.3级地震后,该区6级地震平静已43年,为1850年以来的最长平静时段[13](图4)。
2
增刊1.2.3
震群和前震序列具有“窗口”作用
辽宁地区的震群活动十分丰富,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和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前均有前震序列发生。
此外,2013年1月23日灯塔5.1级地震前10个月,震区发生了4级地震序列(2012年4月4日灯塔发生M L 4.1级地震
);2013年4月22日科尔沁5.3级地震前3个月,震区也发生一次4级震群活动(2013年1月21日科尔沁发生M L 4.4级地震)。
由此可见,辽宁地区的震群(或地震序列)与未来中强地震似乎有一定的“窗口”作用[1、14-16]。
1.3
基于震例的辽宁地区地震学时空分布特征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显示,1970曹凤娟,等: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震
兆意义
图6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4级地震频次图(2年窗长,1年步长)
Fig.6M L ≥4.0seismic frequency map of Liaoning region since 1970(2years window length,1year step length
)图41850年以来郯庐断裂(
沈阳—渤海段)6级以上地震M-t 图
Fig.4M -t map of M ≥5earthquakes in Tanlu Fault
(Shenyang-Bohai Section
)since 18501.2近代小震活动特征
1.2.1M L 4.5
级地震具有成丛性
图5
辽宁地区M L ≥4.5级地震的成丛性
Fig.5Cluster characteristics of M L ≥4.5earthquakes in
Liaoning region
1970年有小震记录以来辽宁及邻区(119~
126°E ,38~43.5°N
)M L ≥4.5级地震具有明显的成丛性(图5a ),三丛明显的时段为1974—
1981年[第①丛]、1994—2001年[第②丛]
和2008—2013年[第③丛]。
若利用台网中心
的CHINA5和补充完善后的目录,则1900—
1960年期间,M L ≥4.5级地震也具有明显的成丛特征,即1917—1925年[第Ⅰ丛]和1934—
1945年[第Ⅱ丛],如图5b 。
1.2.2
震前4级地震集中活动
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的几次5级地震
前2年,均有4级地震发生(至少一次)或中等地震集中活跃的现象。
例如: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4级地震6次;1999年
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4级地震5次;2013年1月21日灯塔地震前,4级地震5次;1988年2月25日彰武4.8级地震前,4级地震
1次,3.5≤M L ≤3.9地震5次[5-7]。
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4级地震频次图6显示,辽宁地区M L ≥5.0级地震的震前多数都有4级地震先平静再活跃的现象,可见震前中等地震集中活跃是
辽宁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3
防灾减灾学报35
卷
a.1975年海城;
b.1980年天摩山;
c.1982年殷栗;
d.1999年岫岩;
e.2003年巴林左;
f.2013年灯塔和科尔沁
图7辽宁地区历次M ≥5.0地震前1年中小地震活动图像
Fig.7Medium ⁃small seismic activity image of 1year before the M ≥5.0earthquake in Liaoning
年以来,辽宁地区共发生M ≥5.0地震7次(不计余震),由于1988年彰武4.8级地震是辽西地区比较典型的一次地震,故在此将其一并收录进行分析,见表1。
时间
(年-月-日)纬度(°)经度(°)震级
(M S )地点
1975-02-0440.71122.707.3海城1980-01-0840.27124.99 5.7朝鲜天摩山1982-02-1438.47125.24 5.4朝鲜殷栗1988-02-2542.26122.45 4.8彰武1999-11-2940.54123.04 5.4岫岩偏岭2003-08-1643.90119.70 5.9内蒙巴林左旗2013-01-2341.50123.20 5.1辽宁灯塔2013-04-22
42.90
122.40 5.3内蒙科尔沁
表1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M ≥5.0地震1.3.1
震前中小地震空间分布
应用Mapsis 软件,空间扫描范围选取北纬
35~45°,东经115~130°,起止时间为震前1个月~2年,最小震级为M L ≥3.0,空区和条带的
界定按照文献[17]的相关规定。
为了排除营海等老震区地震活动的影响,在勾画空区和条带时,将海城和唐山老震区的地震做为一个单点(次)考虑。
按照上述对时空强的界定,扫描结果显示:辽宁地区80%的5级地震前存在3级地震条带和地震空区,主震一般发生在条带及空区上或其附近地区(图7),因此,条带和空区是辽宁地区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
1.3.2
震前中小地震时序扫描
同样的,借助Mapsis 软件,时序扫描的时间段取为历次5级地震前1个月~5年(为了排除主震和余震的影响
),步长为1个月,窗长为1年,起算震级为M L ≥2.5。
表1中历次5级地
震的时序扫描结果显示,b 值、D 值、缺震、A (b )值、XY 值等5种测震学参数在震前有较好的异常显示,异常判别标准为大于或小于1倍均方差。
4
增刊1.4
震群较活跃
前文已提及,震群活动特别是前震序列是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最主要特色之一,众所周知,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和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的成功预报,主要源于震前的前震序列。
据不安全统计,1970年以来辽宁及其邻区(37.5°~43°N ,118°~126°E )的记录相对较完整的震群序列约25次[1],空间分布见图8。
图8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震群序列空间分布Fig.8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equences in Liaoning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since 1970
1.5
震前中等地震集中活动
前面1.2.2节提到,辽宁地区现代小震有中强震前集中活跃的现象,特别是震前几乎都有4级地震发生,因此,从震例的角度,震前中等地震集中活动也是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5-7]。
2基于地震活动特征的震兆意义
2.1
地震活动成丛与周期性
辽宁地区地震的成丛或周期性,通常用于年度或地震大形势的趋势预测中,以此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发生中强及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当前地震活动所处的平静期或活跃期,再结合该时段地震活动能量与蠕变释放等,为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和强度判定提供依据。
2.2空间分布特征
由1.3.1可知,3级地震条带和空区是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之一,二者对未来中强震发生的时空强都有一定指示,尤其适合
作为地点判定的依据(表2)。
表2条带和空区的指示意义
条带最大地震加1.5~2.0
条带解体1~9个月后
条带上或附近空区
最大地震加1.5~2.0空区解体后4~8个月
空区边缘或外围附近
预测方法最大震级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预测地震2.3
时序扫描特征
辽宁地区历次5级地震前时序扫描结果显示[2],b 值、D 值、A (b )值、缺震、XY 值异常出现时间距离主震发生约10.3~18.2个月,异常结束距主震的发生约5.3~14.6个月。
从长中短临预报的时间尺度看,这些大部分属中期预测指标,因而适用于年度地震预测。
2.4
震群活动
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震群大部分为前兆震群,80%的震群发生1年后对应了M L ≥5.0地震[1]。
具体判别标准:当震群中3级地震频次大于10次且4级地震频次大于等于4次时,同时震群序列的b 值在0.6~0.9之间,此时可判定该震群为前兆震群。
其前兆指示意义为:距离该震群所在地400km (平均180km )
范围内,未来1年(平均6个月),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特别当震群序列的b 值小于
0.5时,震群有可能为前震序列,此时,可警惕
震群开始后1~20天内,原地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2.5
中等地震集中增强
关于中等地震集中增强的震兆意义,文献[6]
对此作了十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总的来看,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对地点的判定有很好的指示,即预期的5级地震通常靠近最后一次增强地震的位置或附近。
当增强地震中有震群出现,则“跳出”震群的第一次增强地震的位置,或许预示后续5级地震的迁移方向或震中。
3问题与讨论
综上所述,辽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主要
有M L ≥4.5、M ≥5.0、M ≥6.0地震的成丛或周
期性、丰富的震群(前震序列)、震前中等地震集中增强、条带和空区以及b 值等部分地震学
参数的时序扫描异常等,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
曹凤娟,等: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震兆意义
5
防灾减灾学报35卷
前震序列和中等地震活动集中增强。
在此基础
上,从震例回溯总结的角度,对上述这些活动
特征的震兆意义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研
究。
从中也发现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和完善。
震例研究表明,将中等地震集中增强作为
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一项必备异常指标是可行
的[6],尤其震前的4级地震集中活跃,漏报的
可能性只有20%。
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辽宁
地区的具体情况,将中等地震的最小震级界定
为M L3.5或M L4.0,只有中等地震的次数大于等于4次时,才可做为中等地震集中增强。
同时,
判别异常的关键还要看中等地震活动时空分布
与这一地区以前的地震活动有无明显区别,集
中区与周围地区是否有明显界限。
通常,中等
地震的次数越多,未来预期地震的震级将越大;
中等地震发生的时间越集中,未来预期地震的
震级会越大。
有关震群性质的识别除了常规的统计特征
外[18-19],孙文福[15]通过自然类比和定量分析,
在震群原有性质判别指标U、F、籽、K、h、b
的基础上,增加了R a、M0、M1等特征量,大大提高了震群性质判别的准确率。
近几年,地震波形特征的研究也常用来帮助识别震群的前兆性质,如初动符号、震源机制、谱振幅相关系数等。
但至今没有发现一种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震群性质,尤其可以有效准确鉴别前震序列,从而快速预测未来地震形势的方法。
盖州震群作为近年辽宁地区的显著地震活
动,它的活跃是金州断裂应力一次次间歇释放
的结果,还是区域应力场增强的迹象,还有待
研究。
无疑应用数字波资料对金州断裂做进一
步细化研究将是未来辽宁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
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曹凤娟,翟丽娜,殷轶娜,等.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统计特征及预测意义研究[J].中国地震,2015,31
(01):45-55.
[2]曹凤娟,孙素梅,杨牧萍,等.辽宁地区5级地震测震学指标体系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6,38
(03):398-406.
[3]曹凤娟,焦明若.基于层次分析的辽宁地区中强震
预测指标体系及效能评估[J].中国地震,2012,28
(04):415-424.
[4]曹凤娟,焦明若.辽宁地区震情预测预警层次分析模型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2,34(02):167-
173.
[5]曹凤娟,焦明若,王亮,等.东北地区M≥5.0地震前中等地震集中活动的震兆研究[J].地震工程学
报,2013,35(02):385-393.
[6]曹凤娟,徐心同.辽宁地区M≥5.0地震前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震兆研究[J].防灾减灾学报,2010,26
(03):18-24.
[7]曹凤娟,乔艳芬,贾晓东,等.辽宁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增强与后续最大震级的关系探讨[J].东北地震
研究,2008(02):18-23.
[8]曹凤娟,王亮,李君,等.东北地区地震大形势预测回溯性检验[J].地震工程学报,2014,36(02):301-308.
[9]曹凤娟,王亮,焦明若,等.2012年2月2日盖州M L4.7震群序列特征及发震构造探讨[J].地震地质,
2013,35(04):842-852.
[10]曹凤娟,张博,杨牧萍,等.营口-海城地区震群的震源机制一致性特征[J].地震工程学报,
2016,38(01):4-11.
[11]曹凤娟,王亮,李君,等.南北地震带与华北地块强震间的相关迁移[J].地震学报,2015,37(04):
554-564+711.
[12]曹凤娟,翟丽娜,张丽,等.基于可公度法的华北地区6.0级地震趋势[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32(02):443-450.
[13]曹凤娟,唐喆,尹德录,等.郯庐断裂(沈阳—渤海段)地震复发周期与危险性研究[J].防灾减
灾学报,2012,28(04):1-6.
[14]孙文福,焦明若,李芳,等.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特征及其分类的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
2005,21(4):23-31.
[15]孙文福,焦明若,李芳,等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特征及其性质判定方法的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7,
23(2):1-15.
[16]孙文福,王玉莹,李芳.辽宁地区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J].地震,2000,20(4):63-68.
[17]中国地震局预测预防司.测震学分析预报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18]林邦慧,李大鹏,刘杰,等.前震和前震序列的研究[J].地震学报,1994,16(增):24-38.[19]陆远忠,宋俊高,戴维乐.一个判断震情的指标——
—震群U值[J].地震学报,1984,6(增):
495-508.
6
增刊
曹凤娟,等: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震兆意义7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Liaoning Area and Its Precursor
Significance
CAO Feng⁃juan,LI Tong⁃xia,YANG Shi⁃chao,WANG Song⁃yang,LI Meng⁃ying
(Liaoning Earthquake Agency,Liaoning Shenyang110034,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seismics and the modern small earthquakes data in Liaoning area,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Liaoning area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mainly inclu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5.0seismics are concentrated and time distribution are grouped;The M≥6.0seismics have quasi⁃period;The M L≥4.5earthquakes have clustering;Medium earthquakes are concentrated and active before the M≥5.0seismic;The earthquake swarm is more active;Most of the M L≥3.0earthquake gaps or belts appeared before M≥5.0seismic,etc.On this basis,this paper makes a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precursor significanc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M≥5.0earthquake cases in Liaoning area since1970.
Key words:earthquake gap;earthquake belt;quantitative research;earthquake sw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