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doc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doc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doc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

教学目标:

1.诵读讨论,初步掌握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

2.师生探讨,辩证看待在初中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件事。

3.竞答辨别,复习巩固送别诗名句。

重点难点:

重点:讨论《无题》,分析归纳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

难点:辩证看待在初中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十首诗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教材排序按照诗词作者的生活年

代的先后,没有必然合理的逻辑性。因为是课外古诗词背诵,我只抓住重点句子和赏析方法

来教学。而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朦胧婉曲的无题诗,赏析方法就更难把握,因此,我把它单独讲解。其他九首则合并分析内容、情感和名句。这样更有重点,更有利于

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承上启下,既有初步的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又还没有有意识地归纳掌

握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诵读诗文、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等。“通过分析一首朦胧婉曲的古诗来初步掌握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

意识,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九年级自主探究学习古诗词开启一扇窗。

教学方法:

音乐激趣法:通过与诗题有关的背景音乐播放和教师亲身吟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

诵读教学法:通过名家范读、老师指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诗,感受诗歌内容和情感;

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初步明确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

竞答演讲法:通过竞答,学会辩证看待在初中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件事,辨别送别诗。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内容的要求。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料以及作品创作背景,制作多

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料和送别诗名句,结合注释理解《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前播放王维倩演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使《无题》诗的离愁别绪、情

致缠绵回荡教室每个角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诗的欲望。

2、导入课题:

学生边听,教师边问:“这首歌是由谁写的哪首诗改编来的?”(学生答后教师明确课题,随后念出并显示课题和学习目标。把情景和课题融合,迅速入题。)对,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诵读讨论,初步掌握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

.师生探讨,辩证看待在初中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件事。

.竞答辨别,复习巩固送别诗名句。

二、明确背景,了解其诗:

以问答形式明确《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爱情诗。点拨:他为什么喜欢写爱情诗?

这与他的生平经历有关(幻灯片显示李商隐文学地位、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教师用

富有感情的语气抑扬顿挫地念出来,加深学生对李商隐及其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背景资料归纳赏析古诗的方法之一(明确并板书:明背景,悟诗风。)。

三、赏析诗歌,掌握方法:

(一)诵读诗歌:

1、初读感知,教师提示注意注音、停顿、重音、语气。(教师板书全诗,为后面分析

本诗服务。)

学生读后,教师提问并明确“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中“殷”、“为”、“看”三个字读音(yī、n wè i、kān()单独突出明确)。(答对题计分。)

2、齐读正音,体会语气。

学生齐读后再播放诗歌朗读音频,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教师继续板书全诗。)点拨:你听出了什么语气?(明确感情:“哀伤”。)

3、再读节奏。

指名回答全诗节奏,明确后显示节奏。再让学生随课件里的诗歌朗读音频齐读,加深

对诗歌节奏的体会。(答对题计分。)

点拨:通过反复朗读,可以感悟诗歌的什么?(明确并板书:勤朗读,悟诗情。)学生明确后再齐声朗读全诗,再次感悟诗情和节奏。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赏析诗歌:

1、小组自由讨论:整体感悟内容和情绪,讨论各联内容、手法,归纳主题,思考怎么

掌握赏诗方法。

2、代表发言,教师引导、质疑,师生共同明确内容、手法、中心,进而明确赏诗方法。

(关键抓住“难”、“别””、“泪”、“愁”、“寒”等词和颔联分析。)(答对题计分。)(板书:抓关键,明手法。抓诗眼明中心。)

3、显示诗歌大意,播放《相见时难别亦难》笛子独奏,教师随笛子独奏吟唱《相见时

难别亦难》这首歌,再次感悟本诗情感和风格。师生合作,重点把握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手法和情感。点拨:“丝”和哪个字同音?“春蚕”、“蜡炬”指什么?这两句话表达了对谁的什么感情?(答对题计分。)

明确:运用比喻、双关,表达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真挚感情。

4、完整显示本节课探讨出来的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

明背景,悟诗风。

勤朗读,悟诗情。

抓关键,明手法。

抓诗眼,明中心。

理意象,明内容。

四、拓展积累,开阔视野:

(一)拓展争鸣,辩证看待:辩论赛:谈如何看待在初中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

1、小组自由讨论。

2、学生竞答(在有偏颇和争鸣的地方,师生互动辩驳,教师加以引导)。(答题有深度,

见解合理,有层次计分。)

3、教师结语。思路:反思后果,正面对待,辩证把控,多多沟通,宜疏不宜堵。

(二)小组竞赛,积累知识:

小组竞答送别诗名句,看哪一组得分最高(限时四分钟)。(答题正确加分。)

1 、学生抢答。

2 、教师判断正误。

3、组长计分。

五、学以致用,巩固方法:课后作业:

1、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在课堂基础上全面、深入、拓展把握。)(颔联赏析:以“春蚕”“蜡烛”一对最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

的爱情;“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两者巧用双关。

拓展;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种忠贞的感情是一种高尚的精

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需要。)

2.积累李商隐无题诗名句(投影显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结束语

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诗歌是灵魂中一吟三叹的歌唱,绕梁三日;是朝阳下明媚流

溢的花朵,赏心悦目;是碧空中任意东西的清风,自在风流??。《诗经》的古风绵绵,《离骚》的奇幻丰富,李白诗歌的夸张浪漫,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婉曲??,

中国古诗以它的璀璨绚烂、百花齐放吸引着古今中外一代代人的瞩目。让我们走近诗歌,

欣赏诗歌,爱上诗歌,陶冶情操!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好好的领会诗歌的魅力吧!(边

播放笛子独奏,边讲结束语。)

教改措施:课代表课后统计各组得分,教师根据得分结果,分等级奖励。

五、教学反思:

1、诗歌作为文学的精灵,教学时,教师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为诗歌中心服务,化虚为实,

古为今用,结合当代学生实际,从而让学生领会其意趣和现实意义,从而引起学生共鸣,更

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用各种诵读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朗读的正确方式,

逐步领会诗歌诵读的好处和魅力。

3、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4、辩证看待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件事,是家长、老师、学生乃至全社会争鸣很大

的话题,教师要引导到位,评点深入,答案不求千篇一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