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被语言学家称为“迁移”,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影响的被称为“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影响的被称为“负迁移”。语言学家为了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迁移现象,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错误分析法、以及中介语分析法。分析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探索第二语言学习规律,对于改进我们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外语教学者,有必要深入研究“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为我们教学服务。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习得;正迁移;负迁移;对比分析法;错误分析法;中介语分析法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都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证明,两种语言,即使像英、德这样两种及其相似的语言,在形式、语义和语法结构上也会有很大不同。这是典型的知识负迁移作用。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浯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在语言习得时运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正迁移有利于外语的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的学习。
一、语言迁移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根据心理学语言学派,“迁移”的定义如下:
It is a term that was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whereby prior learning is carried over into a new learning situation.
心理学派认为“迁移”是指人所具有的先前知识移用到新知识环境时的一个心理过程,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迁移”的内涵。其实,人不仅在心理上存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作用,从物理学角度考虑,如果一个人会打网球,那么当他第一次打乒乓球时,他便会在打乒乓球时,运用到打网球的知识和技能,因为两种球类打法相似。所以说,旧知识或技能可以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去。Slight (1911)在一次关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实验中发现,有背诵诗歌的“先前经历”(Prior experience)的学习者背诵散文便很容易。
与外语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指的是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有关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作用的探讨,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主要源于母语语言系统的干扰。对比分析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一方面找出其相同的部分,为学习者更顺利、更成功地实现正迁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找出其相异的部分,防患于未然,阻止或减少负迁移干扰的发生,使学习者能够自觉地避免或少犯语言错误。到了60年代,随着错误分析的深入,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被看作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并非语言迁移的作用。赞同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的则否认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时至今日,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
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汤姆是个好孩子。
Tom is a good boy.
汉语中的简单陈述句和英语的简单陈述句在语序上基本一致,都是先说主语,再说谓语,最后说宾语或表语。所以,中国人学英语由于受到汉语“正迁移”的作用,在说陈述句时一般不会出现严重语法错误。但是,如果要表达疑问,尤其是表达特殊疑问时,就会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如:为什么汤姆是个好孩子?
Why Tom is a good boy?
在上句中,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汉语疑问语序的影响,没有把系动词放到主语汤姆前面。再如:
你的书包里有几本书?
I n your schoolbag there is how many book?
上句中,中国二语习得者多处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比如,汉语没有复数的概念,也没有主谓一致性的概念,所以,译文中会出现“there is how many book”。另外,汉语语序对英语产生负迁移影响,本应翻译成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 ,可却译成了“there is how many book?”。再有,汉语很少把时间状语放在最后说,而英语却很常见。所以,“In your schoolbag”这个时间状语,由于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本应出现在句末,却被放置在了句首。
而行为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知识和习惯造成的。一个人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越多,他们学到的新知识就越有可能具有以前经历和活动的特征。所以,一个成年人要想学会全新的知识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他以前所拥有的知识和形成的习惯会对他们所学习的新内容产生阻力和冲击,使得他无法继续学习下去,而只能选择离开。所以,对成年人来说,培养他们进行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训练是学习中的很重要的部分。而一个孩童,如果在10岁以前被送往目标语国家生活和学习,在二语习得方面,尤其是听说方面,会进展得很快,因为孩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较少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二、“语言迁移”研究方法
“语言迁移”是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语言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在研究语言迁移过程中,先后出现了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 Pit Corder提出的语误分析法(Error Analysis)以及Larry 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分析法(Interlanguage Analysis)。这几种分析法对母语的迁移现象研究在一定历史阶段可以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也各有利弊。
1、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
对比分析法英文定义如下: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a way of comparing languag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potential errors for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isolating what needs to be learned and what does not need to be learned in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ituation.
(对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两种语言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发现语言中的潜在错误。以期望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决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
拉多(Lado)进一步阐明,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法、句型甚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