籀文时代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籀文時代問題研究綜述

00920101李芸鑫

籀文一詞指的是《史籀篇》中的文字。對於《史籀篇》的作者及其時代,從漢代至清代的記載都承《漢書·藝文志》西周宣王太史之說。而自民國以來,隨著新思潮的興起與出土文字的大量發現,有一批學者提出新說,也有一批學者堅持舊說,目前仍無定論。

一.汉代至清代的相關記述

《史籀篇》最早的著錄見於《漢書·藝文志》六藝略的小學類:‚《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1小學類序中又言:‚《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曆》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

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複頗異,所謂秦篆者也。‛2許慎《說文解字敘》:‚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3‚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4道明作者名籀,且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礎上‚或頗省改‛而成的。

《隋書·經籍志》經部小學類不著錄《史籀篇》。小學類序:‚然自蒼頡訖于漢初,書經五變∶一曰古文,即蒼頡所作。二曰大篆,周宣王時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時李斯所作。四曰隸書。程邈所作。五曰草書,漢初作。‛5‚魏世又有八分書,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頡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詁、《說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6以後的目錄皆不著錄《史籀篇》,說明在唐以前此書已亡失。

應劭《漢書注》、魏收《魏書·江式傳》、張懷瓘《書斷》、封演《聞見記》、郭忠恕《漢簡》皆作‚太史史籀‛,即以其人姓史名籀。

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于‚《史籀》十五篇‛條下言:“《説文叙》曰:‘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艾軒林氏曰:‘大篆出於史籀,戰國以來俱用之。許氏微得其舊體。’唐玄度曰:‘秦焚詩書,惟《易》與《史篇》得全。王莽之亂,此篇亡失。建武中獲九篇。章帝時,王育爲作解説,所不通者十有二三。晉世此篇廢,今畧傳字體而已。’(今按:《説文》引王育説。)翟氏曰:史籀變倉頡之法,作大篆,摠天下字,一以会意。書法之壊自籀始。衛恒曰: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元帝善史書。(應劭曰:史籀所作大篆。)安帝年十嵗,好學史書。《漢官儀》:能通《蒼頡》《史籀篇》,補蘭臺令史,滿嵗爲尚書郎。歐陽公指石鼔爲籀書,以前乎籀書則古文科斗也。(嚴延年善史書,奏成於手中。貢禹亦言郡國擇便巧史書者,以爲右職。王尊傳司隶,遣假佐蘇林,謂取内郡善史書佐給諸府。志云: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則外之,郡國内之諸府皆有史書吏,以備剡奏也。)7是沿襲應劭之說,謂《漢書》中的“史書”為籀書。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于‚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一句下注:“大史,官名。籀,人名也。省言之曰史籀。《漢藝文志》云:‘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

1《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中華書局,1962,1719頁。

2同上,1721頁。

3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五,中華書局,1963,314頁。

4同上,315頁。

5《隋書》卷三十二,中華書局,1973,946頁。

6同上,946-947頁。

7

王大史作大篆十五篇。’又云:《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然則其姓不詳。記傳中凡史官多言‘史某’,而應劭、張懷瓘、顔師古及封演《聞見記》、郭忠恕《汗簡》引《說文》皆作‘大史史籀’,或疑大史而史姓,恐未足據。大篆十五篇亦曰《史籀篇》,亦曰《史篇》。王莽傳征天下史篇文字,孟康云:‘史籀所作十五篇古文書也。’此古文二字當易爲大篆。大篆與倉頡古文或异,見于許書十四篇中者備矣。凡云籀文作某者是也。‘或’之云者,不必盡异也。蓋多不改古文者矣。籀文字數不可知。‘《尉律》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史’,此籀字訓讀書,與宣王大史籀非可牽合。或因之謂籀文有九千字,誤矣。大篆之名,上別乎古文,下別乎小篆而爲言。曰史篇者,以官名之;曰籀篇、籀文者,以人名之。而張懷瓘《書斷》乃分大篆及籀文爲二體,尤爲非是。又謂籀文亦名《史書》,尤非。凡《漢書·元帝紀》《王尊傳》《嚴延年傳》《西域傳》之馮嫽,《後漢書·皇后紀》之和熹鄧皇后、順烈梁皇后,或云‘善史書’,或云‘能史書’,皆謂便習隸書,適于時用,猶今人之工楷書耳。而自應仲遠注《漢》,已云‘史書,周宣王大史籀所作大篆十五篇也’,殊爲繆解。許稱《史篇者》三。奭下云:‘此燕召公名,《史篇》名醜。’匋下云:‘《史篇》讀與缶同。’姚下云:‘《史篇》以爲姚。’易知《史篇》不徒載篆形,亦有說解。班《志》云:‘建武時亡六篇。’唐玄度云:‘建武中獲九篇,章帝時王育爲作解說,所不通者十有二三。’許蓋取王育說與?”1段玉裁的主要觀點有:記傳中凡史官多言‘史某’,或疑大史而史姓,恐未足據;許慎‚與古文或異‛之‚或‛字,說明小篆與籀文‚不必盡異也‛,‚蓋多不改古文者矣‛;又提出‚諷籀書九千字‛的‚籀‛字訓讀書,不謂籀文有九千字。段玉裁還駁斥了‚籀文亦名《史書》‛的觀點。此外,據《說文》中許慎三次提到《史篇》的情況,可知其不光載篆形,也有說解。

總之,從漢代至清代,學者對於《史籀篇》的時代並無異議,爭論只在史籀其人之姓名,其書之字數、別名等方面。

二.民國以來

晚清吳大澂、陳介淇為《說文古籀補》作序時,都提到籀文中有一些字年代較晚,與西周金文不類。甲骨文發現後,羅振玉比較了殷周古文字材料與《說文解字》所收的古、籀文,提出:“大篆者蓋因商周文字之舊,小篆者又因大篆之舊,非大篆軔於史籀,小篆軔於相斯也。”2打破了史籀創造籀文之說。其後遂有王國維、唐蘭等學者提出新說,也有一批學者堅持舊說。有調和兩派的說法,但大體上學者們的觀點是分為兩派的。

1.戰國文字說

最早明確提出戰國文字說的是王國維先生,著作有《史籀篇疏證》《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他在《史籀篇疏證序》中,提出“二疑三斷”。疑者之一,“籀”訓讀,“太史籀書”乃周世成語,以首句名篇,非周宣王太史之名。疑者之二,關於《史籀篇》的時代:“《史篇》文字就其見於許書者觀之,固有與殷周間古文同者,然其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規旋矩折之意多。推其體勢,實上承石鼓文,下起秦刻石,與篆文極近。”3又言戰國時秦文字(大良造鞅銅量、大良造鞅戟、新郪虎符、詛楚文)多同篆文,認為:“篆文固多出於籀文,則李斯以前,秦之文字,謂之用篆文可也,謂之用籀文亦可也。則《史籀篇》文字,秦之文字,即周秦間西土之文字也。……然則《史籀》一書,殆出宗周文勝之後,春秋戰國之間,秦人作之以教學童而不行於東方諸國,故齊魯間文字,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十五卷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757頁。

2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羅雪堂先生全集》三編冊二,文華出版公司),卷中,78-79頁上,總頁60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