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规模2020年总人口1800万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1.4%。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为90%左右。
城镇人口预计每年增加0.6%至0.8%。
考虑到影响城市人口集聚的多方面不确定性,本次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目标暂时按2000万人预留。
交通发展2020年机动车保有量500万辆
预计到2020年,全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达500万辆左右,全市出行总量将达5200———5500万人次/天。
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出行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本市交通由铁路交通枢纽、区域快速轨道交通、公共系统等组成。
北京将调整完善客运站设施,继续改造并完善北京南站及北京北站。
以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为主要客站,丰台站和新北京东站(通州站)为辅助客站,形成“四主两辅”的总体布局。
基础设施2020年中水将成重要水源
2020年全市城镇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标准为185至300升/人。
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完善城市雨水排除系统。
2020年,中心城、新城区的雨水管道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提高城市重点地区、交通干道、立交桥等排水系统对超标准降雨的排泄能力,消除内涝。
预计2020年全市污水总量约18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和新城污水量约16亿立方米。
尽快配套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回收利用系统,2020年全市污水管道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另外,建立中水回用系统,逐步使中水成为城市绿化、河湖生态、道路浇洒、生活杂用、工业冷却等主要水源。
新城发展重点是通州顺义亦庄
新城是在原有的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
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其中,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3个新城。
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应成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散及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共同构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空间结构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
记者看到,在北京市域范围内,规划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如上图)。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多中心”是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其中,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
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8大城市职能中心区。
旧城保护积极疏散旧城居住人口
在旧城保护和复兴中,首先统筹考虑旧城保护、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合理确定旧城的功能和容量,疏导不适合在旧城内发展的城市职能和产业,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空间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积极疏散旧城的居住人口,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网络的改善与延续问题,提升旧城的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素质。
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停止大拆大建。
制定合理的房屋质量评判和保护修缮标准,逐步改造危房,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生活质量。
严格控制旧城的建设总量和开发强度。
逐步拆除违法建设以及严重影响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城市绿化2020年人均绿地40至45平方米
根据规划,2010年以前北京为生态城市起步阶段,2010年为生态城市的成型阶段。
北京将促进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即从传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到48%;人均绿地面积40到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到18平方米。
市域绿地系统由中心城、平原地区、山区三个层次构成。
专访
新规划考虑三方面问题
经过近十多年的飞速发展,199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的建设区域基本上都已经用完,因此需要考虑新的发展空间。
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陈刚称,新规划是北京大发展的新契机。
此次新规划参照了国际一些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主要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城市性质。
包括功能、目标等。
二是规模。
北京能够承载多少人口,需要在多大规模土地上发展,什么样的状态是适宜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如何利用。
三是布局。
就是北京的发展方向和方式。
是集约式发展还是粗放式发展。
陈刚称,根据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提出分阶段目标。
到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将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将有机疏散旧城,市域战略转移,村镇重新整合,区域协调发展,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31条新城是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应充分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
第32条新城发展策略
(1)发挥市场机制和公共投资的作用,按照次区域的规划要求,合理确定各新城的发展模式和开发强度,积极引导各新城地区的分工与协作,合理高效配置资源,统筹区域发展。
(2)在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积极发挥区(县)政府的作用,构建分工明确、责任明晰、机制创新、高效务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发展平台。
(3)根据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主导方向、产业布局和建设时序,合理确定市域范围内新城的布局、职能与空间规划,使城市的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互为依托,不断完善城市的结构与功能;合理确定新城规模,增强新城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
(4)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注重把握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新城的规模和建设时序。
(5)积极发挥基础设施的引导作用,采取以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土地开发与交通设施建设相互协同,建立以公共交通为纽带的城市布局及土地利用模式,促进新城的理性增长。
(6)高品质、高标准建设新城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
设施,提高新城吸引力,促进新城发展。
(7)大力推广节能节水措施,率先在建筑节能、中水利用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8)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并规划预留和储备好中远期发展的用地空间。
第33条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区域联系的主导方向,综合分析各新城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3个新城。
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应成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共同构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第34条通州、顺义、亦庄新城规划人口规模为70万~90万人,同时预留达到百万人口规模的发展空间;大兴、昌平、房山新城规划人口规模约60万人;其它新城规划人口规模在15万~35万人之间。
第35条通州新城及地区发展
(1)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也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引导发展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化、会展等功能。
是中心城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
(2)空间上主要向东、向南发展,北运河以东地区是引导发展行政办公、金融商务等功能的重要区域,该地区的规划和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以北运河为纽带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内涵。
第36条顺义新城及地区发展
(1)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
引导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及空港物流、会展、国际交往、体育休闲等功能。
(2)在空间布局上由三部分组成:①潮白河以西地区为顺义中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包括顺义仁和镇、马坡镇和牛栏山镇。
②天竺空港区包括空港工业区、北京天竺空港出口加工区和后沙峪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空港为依托的物流业。
③潮白河以东地区包括北小营镇和南彩镇,主要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空间,适时启动建设。
第37条亦庄新城及地区发展
(1)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
引导发展电子、汽车、医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以及商务、物流等功能,积极推动开发区向综合产业新城转变。
(2)在空间布局上由亦庄和永乐地区两部分组成,亦庄在现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继续向东南方向发展,大力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永乐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空间,将在永乐镇的现状基础上主要向西北方向发展,成为京津城镇发展走廊的重要节点。
第38条大兴新城及地区发展
(1)北京未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在北京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引导发展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业,以及商业物流、文化教育等功能。
(2)空间上重点向西发展,东部地区结合麋鹿园、团河行宫建设南部郊野生态公园,同时应建设并保护好南中轴沿线地区的绿色开敞空间。
第39条房山新城及地区发展
(1)北京面向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引导发展现代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石油化工、新型建材),以及物流、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
(2)空间上重点整合良乡与燕房两个组团的用地资源,良乡组团空间上重点向南发
展,协调好城镇建设与小清河分洪区的关系。
第40条昌平新城及地区发展
(1)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引导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
(2)在空间布局上由两部分组成:①昌平组团,在原昌平中心区基础上东扩发展。
②沙河组团,结合沙河高教园区建设和传统产业调整改造,适当增加高新技术研发等功能。
第41条怀柔新城及地区发展
(1)北京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发展会议、旅游、休闲度假、影视文化等功能,平原地区可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现代制造业。
(2)空间上主要向东发展,呈组团式布局,协调好城镇建设与水源保护、生态廊道的关系。
第42条平谷新城及地区发展
(1)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京津发展走廊上的重要通道之一。
引导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以及物流、休闲度假等功能。
(2)空间上主要跨洳河向西发展。
第43条密云新城及地区发展
(1)北京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也是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以及旅游度假、会议培
训等功能。
(2)空间上主要结合现有城镇改造向西、南方向适当发展。
第44条延庆新城及地区发展
(1)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国际化旅游休闲区。
引导发展都市型工业,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物流等功能。
(2)空间发展上遵循保护官厅水库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川盆地的空间特点,营造山水相间的生态园林新城并协调好防洪与建设的关系。
第45条门头沟新城及地区发展
(1)西部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发展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
(2)空间上以现有建成区为基础调整优化,提升品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一节规模与结构
第46条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 7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2平方米。
第47条中心城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围绕中心地区的1 0个边缘集团以及绿化隔离地区。
中心城总用地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地区面积约336平方公里,边缘集团面积约268平方公里,绿化隔离地区面积约481平方公里。
第二节目标与原则
第48条中心城是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也是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国际城市形象集中体现的重要地区。
中心城的建设应从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特别是应严格控制中心城中心地区的城市建设规模。
完善“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加快形成中心地区核心功能聚集、边缘集团功能完善、绿化隔离地区环境优美、外围地区发展协调的良好格局。
(1)进一步完善首都职能,加强培育与大国首都相适应的国际交往职能。
(2)弘扬城市文化,协调推进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现代化建设。
(3)提升城市的核心经济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49条原则
(1)坚持整体和集约发展的原则。
对区位、职能和发展目标相近的区域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打破行政界限,实施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2)坚持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联动的原则。
保持中心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提高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
疏解中心城的部分职能到新城,提升中心城的社会公共服务品质,提高新城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3)坚持旧城功能调整优化和古都风貌保护统筹的原则。
增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功能,保护古都风貌和整体空间格局,形成传统物质空间与现代城市功能相协调的城市形态。
(4)坚持整体建设用地比例协调和空间疏密有致的原则。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保证各类用地的合理比例,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遵循土地价值规律和产业集聚规律,引导与支持现代服务业在城市职能中心相对集聚。
以合理的空间容量为前提,控制开发强度,增加城市开敞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5)坚持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和绿化系统的原则。
重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提高城市抗风险能力。
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力,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支持城市高效运行。
建设高质量的绿化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第三节调整优化
第50条中心城主要承担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金融管理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的职能,同时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旅游、体育、医疗、商业等功能。
第51条实施六个调整,疏解中心城人口和部分职能,改善城市发展环境。
(1)调整人口分布,疏解中心地区人口。
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综合考虑中心地区的环境特点、适宜密度和发展目标等,争取2020年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状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其中旧城的居住人口控制在110万人左右。
(2)调整工业用地比例,搬迁改造传统工业。
加快实施首钢、通惠河南化工区及垡
头等地区的传统工业搬迁及产业结构调整。
合理改造和利用现有设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改善地区整体环境。
完善上地、丰台、石景山、望京、酒仙桥等科技园区的建设。
(3)调整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搬迁整治中心地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加强仓储物流设施的布局调整,利用原有仓储设施,在四环路及五环路附近安排为中心城服务的综合物流园及专业物流园,在丰台五里店建设综合物流园,在海淀四道口、丰台玉泉营等地区建设专业物流园。
进一步完善口岸建设。
对于规模较大,服务水平低下,盲目发展,影响城市安全、环境和交通,与现代国际城市形象不相符合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应加快整治和搬迁。
(4)调整迁出部分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等设施。
整合改善现有设施条件,提高水平,积极引导新增需求向新城转移。
重组教育资源,逐步实施高等院校部分校区向新城的疏解。
利用现有场地条件继续完善中心城现有各级医疗保健设施,不在中心地区内新建非居住区配套的大型医疗卫生设施。
(5)调整改造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的地区,整治“城中村”。
采取多种措施,在规划期内全面完成“城中村”的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和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6)调整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设施布局,搬迁整治危险源。
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应实施搬迁,限期排除;对于城市高风险设施,应加强整治和管理,确保首都安全。
第52条实施六个优化,提升中心城的核心职能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1)优化行政办公用地布局,创造高效政务活动环境。
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服务,形成若干相对集中的办公区。
在旧城内,不再安排大型行政办公设施。
结合旧城外部分地区的调整改造以及新城的开发建设,安排行政办公用地及预留用地。
(2)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文化中心功能。
以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
础,发挥北京在国际交流、科技、信息、人文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中心的功能。
(3)优化城市职能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进一步完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中央商务区(CBD)、奥林匹克中心区、海淀山后科技创新中心等城市职能中心的功能。
结合首钢的搬迁改造,建设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咨询、休闲娱乐、高端商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4)优化涉外设施和用地的配置,提高国际化程度。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强化国际交往中心职能,建设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高品质、多样化、满足不同需求的涉外设施。
(5)优化空间结构,创造安全宜人的人居环境。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城市用地功能的调整,加快中心城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提高建设与服务水平。
(6)优化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健全中心城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系统,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全面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第53条城市轴线的保护与发展
中心城以旧城为核心,继承发展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轴向延伸的十字空间构架。
(1)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以中部历史文化区、北部体育文化区、南部城市新区为核心,体现古都风貌与现代城市的完美结合。
其中,中部地区荟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应严格保护;北部地区以奥林匹克中心区为主体,建成国际一流的文化、体育、会展功能区;南部地区通过引导发展商业文化综合职能及行政办公职能,带动南城发展。
(2)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是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的重要轴线;规划
以中部的历史文化区和中央办公区为核心,在东部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在西部建设综合文化娱乐区,完善长安街轴线的文化职能。
第54条边缘集团建设
边缘集团是中心城承担产业与人口聚集的重要地区。
针对各边缘集团的特点及发展条件,鼓励混合功能综合开发,促进本地就业,推进产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发展,改变边缘集团居住功能单一、配套设施不全的局面。
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搬迁改造,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
北苑集团、酒仙桥集团望京地区和清河集团回龙观地区重点进行空间优化整合,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交通条件;清河、酒仙桥、东坝及丰台集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定福庄、南苑及西苑集团以教育科研为主;石景山及垡头集团调整用地功能,搬迁改造现有的污染扰民企业。
南苑集团作为远期中央行政办公预留地的备选用地。
第55条绿化隔离地区建设
绿化隔离地区要以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有效引导经济发展方向,全面实现城市化。
(1)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应建设成为具有游憩功能的景观绿化带和生态保护带。
对现状保留单位提出合理的调整改造方案,分期实施。
(2)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都市型工业,妥善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生活与就业问题。
(3)控制开发强度,加强空间整合和环境整治,把建设用地外围的绿色空间划定为永久性绿地。
积极治理“三废”污染,纳入环境保护统一管理的轨道。
第56条海淀山后和丰台河西地区建设
海淀山后和丰台河西地区是中心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与职能发展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色。
(1)海淀山后地区是北京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城市西北部重要的旅游区,应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实现城市化,建设生态型、田园式和现代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综合城市新区。
坚持高品质、组团式的发展模式,注重与周边自然山水格局相协调,严格控制整体建设密度,合理确定开发强度。
(2)丰台河西地区应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改革大型国有企业和全面推进城市化,激活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建设北京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和科技产业化基地。
加强空间整合和环境整治,加快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第57条城八区功能定位
(1)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之一,传统文化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2)西城区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3)崇文区是北京体育产业聚集区,都市商业区和传统文化旅游、娱乐地区。
(4)宣武区是国家新闻媒体聚集地之一,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传统商业区。
(5)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6)海淀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
(7)丰台区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北京南部物流基地和知名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