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中的话语主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闻叙事中的话语主体
——以《南风窗》“村官腐败透视”一文为例
摘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一种叙述,它是记者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

尽管记者参与到新闻作品采、写、编、评的全过程,被大众广泛认为是新闻叙事中的话语主体,但是新闻事实本身即新闻源才是新闻中的“真正说话者”。

只有认清新闻中真正的话语主体,才能捍卫新闻的真实性。

Abstract
News is a kind of newly in fact, it is a reporter in written form. Although journalists involved in the news work, writing, knit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evaluation, is universally regarded as news narrative discourse in the main body, but the news fact itself news source is the news in the \"real\" speaker. Only clear the real words in news subject, can defend the truth of news.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体现出新闻也是一种叙事。

新闻再现原初事实过程正是叙述的过程,而记者是这个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所谓话语主体就是某一观点、某一信息的创始人。

尽管记者参与到新闻作品采写编评的全过程,被大众广泛认为是新闻叙事中的话语主体,但是新闻事实本身即新闻源才是新闻中的“真正说话者”。

2013年8月28日《南风窗》刊发“村官腐败透视”一文,被众多网站以“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为题大量转载,一时间舆论哗然,影响十分恶劣。

相关部门展开调查,表明这篇报道所反映的问题多数与事实不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得以存在的基础。

正是没有把握好记者与新闻源的关系,没有厘清谁是真正的话语主体,导致记者忘乎所以地自我发挥,而新闻源却不能发出真正声音才出现了这样的不实新闻。

一、新闻是一种独特的叙述现象
所谓叙事,就是对真实或者虚构的事件进行描述表达,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

新闻叙事的实质就是进行信息的传递,它专注于有价值信息所产生的认识和情感如何流动,如何将想要叙述的事件呈现给受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陈力丹在曾庆香著作《新闻叙事学》序言中说:“新闻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一种叙事形态,比公文的叙事形态略微复杂些,但比文学叙事形态简单的多。

”①较之文学的梦幻,新闻叙事是以事实说话,不能加入虚构和想象的成分;较之公文的严肃,新闻又多了几许鲜活
和乐趣。

所以新闻是一种纪实而又可以存在观点的特殊文体。

由此可见,新闻是介于公文和文学之间,又自成体系的一种特殊的叙述现象。

近几年,关于研究新闻叙事的新兴学科新闻叙事学正蓬勃发展。

谈到新闻叙事学,必须要提及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叙事学(narration),在法文中也被称为“叙述学”。

它结合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的研究成果,在虚构文学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着重于对叙事文本进行技术分析。

我国学者吸收了叙事学的理论与新闻学理论相结合衍生出新的学科——新闻叙事学。

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新闻叙事作品和叙事行为对新闻本质、属性、功能的影响。

二、新闻叙事中的叙述者
“叙述者,是叙述文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中的所谓的‘声音’”。

②这种“声音”是文章传达的信息以及带给读者的感受,人们普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文学作品呈现的故事的主人公、故事类的各种人物以及作品的作者都可以被称为叙述者,因为他们都发出了“声音”并给读者传递出不同的讯息。

《南风窗》“村官腐败透视”一文中“‘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

’在三门峡市西南方,距离市区90公里左右的一个小村里,村支书张大万(化名)笑嘻嘻地对市里来的驻村工作队员说。

”张大万就是这条新闻的叙事者之一。

作者引用张的话语来增强真实性,权威性以及现场感的写作手法使张大万成为隐蔽的叙述者,这类叙述者通常以在新闻作品中引述学者、专家、当事人的话来体现;“当前的这个社会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本位,以官员和商人为主位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断掉几千年乡土历史的根。

这是因,种这些因下去,果便出来了,包括村官的腐败。

”这段话虽然没有具体的叙述者,但却让人明显感觉到叙述者的存在。

作者以评论的形式阐释当今的一个社会现实,即新闻事实,它就是这句话的公开的叙述者;“2011年初河南省纪委一项调研显示,2008年以来本省群众赴京或到省信访案例中,涉及农村问题的占73.2%;在涉及农村问题的信访举报问题中,因涉财问题引发的占88.7%。

”这段话平铺直叙不加任何感情色彩和辞藻修饰,几乎找不到叙事人参与的痕迹,这就是新闻叙事中缺席的叙述者。

以上三种类型叙述者依据他们在文本中参与程度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在新闻叙事中,叙述者是一个重要部分,它的身份、参与程度、表达方式决定了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

一篇文学作品,作者幽默滑稽的语调让人哈哈大笑,哀伤忧愁的笔触也会让人潸然泪下。

我们的情感似乎已经被作者掌控,毫无疑问地认为作者就是文章的叙述者了。

作者是否就是叙述者?陈霖先生在《新闻叙事的叙述者初论》中说:“在对新闻文本进行叙事分析中,应将叙述者作为语言主体来对待,而不是将其与真实的作者混为一谈”③,在同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一个记者可能会提供两套或多套叙事文本,报社编辑依据现实需要来选择适合的稿件登报。

事件本身没有很大差别,但文本上的表述必定各不相同。

不同的叙述者语言行为的存在、作者的不变化足以证明叙述者与作者不能够等同。

陈力丹教授认为:“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新闻活动,便是新闻叙事,产生的口语或者文本即新闻话语。

”④记者作为新闻直接的讲述者,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编辑成新闻作品,塑造他人
形象的同时,也传达自己心底产生的感受,但是受众感知新闻的中心思想、情感却是始于原始素材。

曾庆香教授认为“新闻源是新闻媒介所掌握的事实是否发展为新闻报道的委托人,而新闻媒体不过是当事人委托的律师而已。

”⑤这表明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新闻事实在说话,它的发声方式是让记者代言,好比公司里的老总因为繁忙说定了主题或大纲而让秘书代为发布文书一样。

总而言之,新闻叙事的叙述者即话语主体是新闻源。

三、作为话语主体的新闻源
所谓新闻源,可以理解为新闻事实本身即新闻源头,也可以理解为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就是新闻信息的提供者,他们也被称为“新闻信息资源的拥有者”。

提供者可以是个体,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一定的组织机构。

他们了解掌握着一定的新闻真情实况。

有些组织会在有新闻事件发生时会派出“代言人”或“发言人”来与记者交流;群体成员会派出当事者或代表与记者谈论详情;个人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会有记者的直接采访。

(一)固定新闻源的兴起
在新闻业的发展的早期,西方报纸如威尼斯小报,内容主要以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为主,而中国的古代小报的主要内容则是朝廷动态报道、皇帝诏谕以及大臣奏章。

总体上它们的内容都较为单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单调的新闻内容已经成为制约新闻业发展的瓶颈。

被动地等待新闻自己上门,已经把编辑记者逼迫成守株待兔的愚夫。

“由于随着《纽约太阳报》接踵而至的《纽约先驱报》、《纽约世界报》都以地方都市各阶层的实际生活为内容取向,使得记者编辑必须改革当时的职业规范,即由被动的等待新闻信息转为主动的寻求信息,使人们领悟到了新闻界的第一天职,就是不计代价地获取新闻。

”⑥
碍于早期技术与交通的落后,记者也不可能出现在每个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这种缺席必然促使记者想用别的方式获取材料,比如采访知情者或是见证者。

尽管新闻报道只能转述他们的话语,新闻呈现缺乏现场感,但是这样也不能够满足每天的版面需求。

有需要就会有生产,当版面编辑正在为如何填满版面发愁的时候,通讯社应运而生。

大量的新闻媒体需要大量的新闻素材而通讯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获得各地重要的信息,快捷而方便;在目前通讯信息网络健全的情况下,新闻一网打尽,全面而省心;通讯社通常历史悠久,声誉良好,发布信息权威可信。

因此新闻类报纸一般都会购买通讯社的产品,通讯社也成为了固定为记者代理观察的新闻源主体。

记者在长期的采访中与一些权威部门,例如各种单位的新闻办事处或者是宣传部、掌握信息充足的官方部门,形成了固定的采访路线,每当发生国际国内大事只要通过他们就能为受众所知,例如新华社的新闻通稿,各媒体只需依照自己报纸的特点稍作修改就能适用。

固定采访路线的确定,意味着固定新闻源的兴起。

在实践的过程中,记者也逐渐形成基本固定的收集材料方式,这也是新闻业向前进的一大步。

(二)新闻源的类型
新闻源是构成坚实的新闻建筑不可或缺的材料,但是它的表现类型却是各种各样的,每种都是采集新闻原材料不可或缺的方式。

依据新闻来源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积极的新闻源。

一些群体化的组织,例如通讯社、政府政党组织、企业组织、民间团体以及一些需要新闻爆料的个体在经历新闻事件后,主动向记者提供事实或新闻线索,这类就是主动积极的新闻源。

例如新闻发言人与公关人员通常会采用这种方式来解释或是澄清一些新闻事件,是最常见的主动新闻源。

二,消极的新闻源。

消极新闻源顾名思义就是被动的新闻源。

记者采访过程中遇到一些新闻线索,但是它却有着十分被动的新闻事实提供者。

记者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发掘线索内部蕴藏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更加深刻的内容。

这种新闻源的报道需要记者有一颗慧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事实的挖掘程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

《村官腐败透视》这篇深度报道反应了很多敏感的现实问题,这些线索对读者形成很大的冲击力。

然而,文中提到村干部虚报冒领高铁占地补偿款,经查高速铁路根本没有渑池县洪阳镇通过;而渑池县一位刘姓村主任贪污挪用征地款被判刑一事,渑池县人民法院存档的近10年案宗却不存在有刘姓村主任贪污被判刑案例。

该文记者没有致力于挖掘丰富素材,寻找事实背后的真像,仅听到线索就当做真事来写,完全不核实线索的真实性,从而导致这篇报道失实而被人诟病。

按照新闻源性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直接的新闻源。

亲身经历或者亲耳听到、亲眼见到新闻事件的信息提供人就是直接新闻源。

对于记者来说,从直接新闻源手中获取的新闻信息是最有新闻新闻价值的,因为这样的新闻信息最真实、最直接。

最具现场感、最容易打动受众的心。

二,间接新闻源。

与直接新闻源相对,从侧面反应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提供者被称为间接新闻源。

《村官腐败透视》一文中采访了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李昌平、中国农大副教授何慧丽,他们并不是农民,也不是村干部,但是他们对当事者的情况知悉可以为记者所要论述的事情提供佐证,所以这两人也是该文中的间接新闻源。

当然还包括一些从书籍和以往报刊上获取的信息也可以作为间接新闻源参与到新闻写作中。

可靠的足够的间接新闻源也是维护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使新闻作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意更加深远的重要一环。

总之,在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必须要争取到最全面最重要的信息,但在遇到不同类型的新闻源时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各种方式提供的信息或者评论,记者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头脑,进行分析判断并能够真实地反映在新闻稿件中。

四、记者是新闻源的的编码者和代言人
新闻源材料就像一块块散乱的砖头,而记者就是将这些砖头整理并堆砌成厚实墙壁的工程师。

无论选取哪种修辞,朴实的、深情的、平铺直叙的,都只是装饰墙体的涂料,这栋建筑物的实质仍然是一块块砖头。

记者作为新闻源的编码者和代言人,在行文的的过程中个人因素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文本的叙事中,势必对新闻源作为话语主体的表达产生影响。

(一) 记者的主观倾向性对新闻源的影响
同样是花,潦倒时杜甫会说出“感时花溅泪”,而登科后的孟郊却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文学叙事中,作者往往不会将表面的事件描写作为自己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借此表达更深层次的情与理。

同一件事情,人们会因为不同的立场、态度、情感而产生不同的见解;同样正确的意识,也会由于人们的人生经历、知识构成和当时的心理需求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反应。

所以,文本创作中无法避免地会打上人的主观意识烙印,新闻叙事文本也不可避免。

新闻报道要求客观真实,然而“叙事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是叙述者的观念作用于客观世界的产物, 叙事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只可能尽量逼近客观世界, 不可能与客观世界同质同构”。

⑦即使是追求“纯客观报道”的西方也无法做到让自己的新闻绝对客观呈现。

尤其是近几年,西方媒体报道中国问题时总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歪解很多我国新闻事件。

记者参与了对新闻源进行编排、加工、叙述,最后使之成为文本状态整个叙事过程,主观性不知不觉渗透进新闻作品。

记者的主观倾向性对新闻源的客观呈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叙事者主观选择新闻源进行故事组合
目前ps软件很受大众欢迎,因为它不但有美化照片的神奇特效,同时还可以毫无违和感的将驴唇贴上马嘴组合一幅新生物照片。

这种神奇的组合功能与新闻记者的工作存在一个相似点,就是一些记者在主观性因素作用下排列组合新闻要素,也会让新闻事件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南风窗》“村官腐败透视”一文中,记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引用等手法使读者感到内容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文中提及的三门峡市检察院发布的“村官”犯罪比例数字,是来自媒体刊登的另一个市检察院的调查,三门峡未发布过这类调查结果。

这种移花接木的卑劣手段,就是作者为达到个人目的主观进行故事组合的典型代表。

在新闻叙事框架中,新闻源素材是由多个分散要素构成的,既有中心事件也有次要事件。

中心事件对整个故事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是叙事的关键点不能省略,否则叙事将会出现逻辑混乱和事实面貌破坏。

在人物通讯《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作家魏巍描写了一群朝鲜战场上的伟大的战士们。

他在叙述第一个故事松鼓峰战斗中,主要事件是松鼓峰战斗取得胜利,其次他还描写了惨烈的战斗场面:“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战场情景是这个新闻事件的次要事件,但是特写这个惨烈的画面,
读者立即为解放军大无畏的精神所折服,感受胜利来之不易,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次要事件在新闻叙述中起到修饰中心事件的作用,在细节上为中心事件增添美感,起到补充、丰富中心事件,升华中心思想的作用。

但新闻叙事组合中要做到主次分明,有主有次,才能使新闻叙述客观公正。

《村官腐败透视》一文以“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放在段首,紧跟其后作者阐述“本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的留守妻子竟然成为张支书的猎艳对象。

”并且刻画张大万“笑嘻嘻”顽劣状态,让读者一看就对他产生一种厌恶感,“竟然”一词深刻体现出作者的主观倾向。

这种写法是作者对次要事件的一种放大而将受众注意力引导至媒体希望的方向,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方式。

2 对叙述事件的框限和重构
所谓“框限”和“重构”事实即对新闻事实进行定义,设定解释框架,甚至设定“伪事件”。

设定框架就是选择部分事实、框定部分事实,人为的重组新闻事实的过程。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主动新闻源中,他们处于优势地位,通常长期与记者打交道,与记者产生一定“交情”,记者对他们提供的新闻素材保持信任的态度,这就给了这些主动新闻源以框限事实的便利。

虽然新闻叙述要求真实性和实效性,但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新闻都是事后才被采访到,由于叙事者的主观性因素的介入,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闻都是经过筛选的事件,是作者主观意图重构后的一种表达。

新闻事实本身就是多种元素交织而成的复杂体,这与新闻叙述崇尚简洁性构成矛盾,记者只好依据报纸要求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对新闻素材各个元素进行取舍。

《南风窗》“村官腐败透视”一文中这样描写到“但农民们对村干部普遍和最大的愤怒,并非来自男女作风甚至性侵方面。

他们最在意的,是自己和集体的财产受到了村干部的不法侵占。

”“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这句村支书私底下吹牛的话就像点燃了爱听绯闻的人的神经细胞一般,使作者主观臆断的想到了“本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的留守妻子竟然成为张支书的猎艳对象。

”并且断定农民只在乎财物被占,将农民的道德廉耻降至最低点,这也是记者的主观性利用大众猎奇心理形成的一种选择性的重构事实,也正是这样,扭曲了新闻源的真实面貌,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

因此,记者在运用新闻源组稿时,应该以追求实事求是为原则,妥善处理中心事件与次要事件的关系;在主观性思想左右文笔时,要尊重新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不能受到功利主义的熏染而忽视新闻规律,扭曲新闻源的真实表达。

(二)记者的叙事角度对新闻源的影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各个不同”,这句诗呈现了视觉角度不同时会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

记者作为一个新闻源的编码者,对于同一个素材,“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什么叫做叙事角度?就是记者在处理新闻源时的着眼点和入手处。

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是记者拉近与读者距离的最佳方式。

叙事视角决定了文本内容给谁看,而在视角内某一事物的聚焦着则意味着什么被看,即报道什么内
容,什么是重点。

《村官腐败透视》腐败透视一文着眼点是揭露村官腐败,在这个角度下选取了代表性的村官腐败的事件和言论,可惜有些事件是不真实的。

记者的叙事角度表现为看问题的不同方面,只有选择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角度才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只有选择最深入人心的角度,才能将有深度的有社会意义的解读赋予新闻源。

五、新闻源与记者关系的实质
新闻源是记者的黄油面包,有了他们,记者才能写出丰富的作品。

新闻源与记者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这种密切会对记者或新闻源产生什么影响?
(一)记者对新闻源的依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闻源,编辑的版面只好以空白的形象面世。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获取一条新闻线索已经成为兵家必争的事情。

很多媒体把独家新闻当做抢夺新闻以占领市场、吸引受众的重要途径,这需要丰富的新闻源作支撑,记者唯有紧紧依赖新闻源。

记者对新闻源的依赖,促使了“支票簿新闻”出现。

“支票簿新闻”即记者为了得到新闻素材而以向新闻源主体支付报酬的行为获得的新闻。

很多主动新闻源在长期与记者交往中,可能与之形成买卖关系。

为了获得刺激受众神经兴奋的消息、图片、独家采访的机会,记者会使出行贿的手段。

这种行为,已经被部分记者所接受。

在娱乐新闻中,为了获得大明星的私人绯闻,娱乐记者使出浑身解数行贿明星的助理之类,获得消息越劲爆,开出的价格越高。

在美国,官员、明星在采访之前常索要酬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这些做法的共同点是有偿。

新闻源主体在提供新闻线索时出于保护自身或他人切身利益的目的,通常会要求记者在做新闻报道时能够隐去他们的姓名和个人其他显著特点,希望不为人所知。

这就是新闻中常用的“张先生”“李小姐”之类作为新闻爆料人的代称,他们被称为匿名新闻源。

因为不能出现爆料人真实信息,导致新闻可信度降低。

与此同时,不法记者也可以利用这一点编造新闻。

正是利用这一点,在《村官腐败透视》中,记者引用了很多没有具体姓名人物的话语,对于一些用以佐证的数据发布单位也叙述的模模糊糊。

因为记者对新闻源的依赖,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激烈的竞争深化了记者对新闻源的争夺以及对头条新闻的渴望,所以会产生各种违反新闻职业伦理法规的事情。

目前需要对这种情况制定政策进行整治。

(二)新闻源对记者的绑架
记者是编辑新闻源素材的主体,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被新闻源绑架的命运。

新闻源愿意同记者合作,甚至是愿意充当新闻线人,除了为保障自生的权益外,还可能是为了重新定义新闻事实甚至是“框限”事实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