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我国学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养四个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近期对我校四年级3班50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便低,其主要体现在:科学信息来源单一,视野狭窄;对科学术语和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较差,在科学方法的掌握,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科学精神以及实验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小学生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1、充分拓宽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2、改革教学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

关键词:科学素养;调查

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Miller教授于1983年提出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包括: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人们生活在信息增长迅速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如果没有基本的信息素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公民将会被排出在社会事物之外,不能有尊严的生活。同时,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较低科学素养的公民会使国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己成为全球的共识。

1.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内容涉及到小学科学基础知识,生活常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等几个方面。选取我校四年级三班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50份,样本具有普遍性,基本可以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科学知识的现状

掌握科学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水平的前提。科学知识由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组成。

学生对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

表1对科学技术术语的了解程度

问题

选择了解和听过的百分率(%)

禽流感

18

水的毛细现象

24

太阳钟

14

克隆

84

光合作用

64

对这5个基本科学术语都选择了解的仅为10%,了解或听说过但不完全了解的45%,没有听说过这些科学术语的比例为18%。平时生活中出现的“光合作用”、“克隆”,学生的了解程度比较高,对于其它要通过其他课本读物报刊和科普影视才能了解的“毛细现象”、“太阳钟”了解程度分别占24%,14%左右,有的学生甚至连人的正常体温都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学校对于《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分析和解读一些资料的建议和要求并没有真正实施起来。这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习任务重,作业量大,学生没有什么课余时间;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提供可以查阅资料的场所和方式,有的同学从来就没有自己动手查资料,教师也缺乏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

2.2学生科学方法和能力现状

科学技能、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科学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过程;另一方面,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能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2.2.1科学方法方面(见表2)

表2对科学方法正确理解程度

题目(举例)

备选答案

选择率(%)

要确认一种糖尿病药物的疗效,你认为科学家最有可能使用哪种方法?

1000名患者同时服用,观察所有患者病情

22

500名患者服用,500名患者不服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病情

30

不知道

48

“糖尿病药物的疗效研究”是一道对比性题目,调查看出,仅30%的学生同意第二位科学家的做法,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很多学生选了不知道,这说明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引进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以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常规,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而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

2.2.2能力方面(见表3)

能力方面主要从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测试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来调查检测。表3科学技能、能力方面

能力

合格率(%)

观察能力

34

实验能力

12

思维能力

58

自学能力

58

2.2.2.1观察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82%同学都曾经对日常生活中动植物进行过观察,但只有34%学生能长期观察并做记录,大部分都不能持之以恒。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二是家长不支持认为搞养殖观察都是浪费时间;三是学生个人的素质刚开始都兴致勃勃,但后来缺乏毅力,大都浅尝辄止了。

2.2.2.2实验能力

掌握良好的实验能力对学习科学和研究科学都是非常必要的。从测试结果来看,学生总体实验能力较差,只有12%学生能独立使用天平,有的甚至连游码、砝码都分不清。从访谈中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紧张,根本就不开实验课,或者只有教师演示,学生不能动手操作。

2.2.2.3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过程.测试结果看,58%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表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已在小学教学中还不是特别有效。

2.2.2.4自学能力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可以将自己手头的材料归纳成条文或图表,但是从访谈中可以发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欠佳,获取有用知识的自学能力还需要老师注重。

2.3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兴趣现状

2.3.1科学精神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合格率虽然比较高,但从平时上课,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其实问题还是挺严重的。学生不敢对书本、老师质疑。科学精神是科学的一个重要要素,只有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才能领悟科学的真谛。因此,要继续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的兴趣与艰辛,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3.2科学兴趣的现状

科学兴趣是对学力求认识、趋近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动力。科学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并且在其中的到乐趣和满足。统计结果显示,在探究式学习形势下98%的学生表示喜欢学习科学,但在谈话中96%的学生表示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有96%的学生表示通过科学的学习比以前更喜欢参加科学学科的各项活动了,但同时48%的学生学习科学是对其感兴趣,准备从事科学有关的工作。这表明学生虽然对科学兴趣浓厚,但要转化成实际的科学实践却很少,没有真正体会到科学带给他们的快乐,以至于以后对科学兴趣减弱,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科学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化并投入到科学实践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所能赋予他们的力量以及科学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论文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作了详细统计、分析,调查的总体结果可以看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多问题:1.多数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高,但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比较单一。2.多数小学生对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有待加强,学生认为“科学研究方法比科学知识更重要”,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去努力。3. 多数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价值观,多数学生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充满了希望,这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3.2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