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视野中的禄丰高峰乡彝族大刀舞_王勤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学视野中的禄丰高峰乡彝族大刀舞*
王勤美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高峰彝族火把节,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文化符号,它以祭祖祭天、祭火送火,驱邪
撵鬼为核心,以大刀舞、傩仪祭祀、狂欢歌舞等表现形式烘托节日气氛,是高峰彝族人民对天、地、神、火等原始崇拜的具象行为的世代传承。笔者于2011年7月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高峰乡大、小花箐村火把节祭火仪式中的大刀舞进行了调查,试图将大刀舞放在民族学视野中,结合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分析。
关键词:彝族;大刀舞;文化人类学理论;阐释中图分类号:K892.474.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2)04-0032-07
一、高峰乡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高峰乡地处禄丰县西北部,距州府楚雄90公里,是楚雄州40个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全乡总人口10678人,境内有彝族、汉族、苗族、白族4个民族,其中彝族分为
红、白两个支系,白彝族自称“格苏颇”
,红彝族自称“乃苏颇”
,彝族占总人口的89%,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都讲彝语,他们
使用的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东部方言。高峰彝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彝族的各种传统节日,2008年,被国家文
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祭火仪式中的大刀舞
高峰乡海联村委会大、小花箐村和仓底等村寨被认为是大刀舞的发源地,每年的火把节数这两个地方最为隆重。2011年7月,笔者全程参与了大、小花箐的火把节祭火仪式。高峰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四开始至二十七结束,前后历时四天。二十四日这天,各家各户在土主庙中杀鸡祭祖;二十五日举行祭天仪式,由火把队、傩神队、大刀队、旗队、乐队共计百余人组成
的队伍开展活动;夜间,全村男人不分老
幼聚在土主庙前,集体耍火把、跳大刀舞。欢度火把节期间,要举行各种隆重仪式,其内容丰富,程序严谨,整个过程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送火把六个部分,其中表现战场嘶杀场景的“大刀舞”始终贯穿于整个火把节祭祀仪式。
(一)大刀舞简介
大刀舞历史悠久,是彝族群众喜迎“火把节”跳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民族民间舞
蹈,大刀舞在彝语中称为“阿托皋”
,“阿托”是刀的意思
,“皋”即“玩耍”。大刀舞由耍火把和彝族棍棒舞演变而来,耍火把是火把节中的重头戏,原先的“耍”主要靠棍,所以有了棍舞。原始棍舞主要有两种:一是古人模拟集体狩猎场景的棍棒舞,其目的是提高集体狩猎的战斗力;二是巫术棍棒舞,其功能是驱逐妖魔鬼怪。由于高峰乡是古代贩盐的必经之地,盐商每天都经过彝族村寨,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关羽的大刀套路传播进来,启发了彝族先民借用“关刀”取代棍棒,演变为今天
·
23·第二十七卷第四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Vol.27No.42012年4月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pr.2012
*
收稿日期:2012-02-27
作者简介:王勤美(1986—),女,彝族,云南楚雄人,云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民族社会学。
表演彝族大刀舞所用的大刀。大刀长约1.2米,用木头制成,涂上银粉,形似关羽的青云偃月刀。
大刀舞的套路相传有72套,现传下来的仅有“亮刀”、“前门棍”、“蔡阳刀”、“簸箕转”、“四门打顶”、“四门花”、“大刀天地转杀”、“关公大刀”等八套。有抛刀跺地晃手、踢刀上臂抹刀、左右算刀弓步、上步跪蹲挑刀、刀步背刀招手、翻转、刀花等多种舞蹈动作。整个大刀舞表演过程变化多样:有圆阵围圈耍刀,有方阵对阵,有两人相互对杀等,与古代作战方式极为相似,场面较为壮观。
(二)三大傩面具:大刀舞的灵魂
高峰乡祭火仪式之所以独具特色,是因为大刀舞表演中的三大傩神面具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三位主傩神作为祭祀的主角:黑脸的“庚英颇”圆睁三只巨眼,额上一只眼专门窥视鬼事,狰狞威武,不可一世,双耳垂两个小面具,名为“报耳神”;“伧司颇”面目赤红,紧咬下唇,不怒自威,伟岸英武;“艾目灵”巧目含笑,神采超凡。三位傩神身份之说有二:一说是三大面具受到三国的影响,红脸———关羽,使用大刀;白脸———刘备,佩戴双剑;黑脸———孟获,随身武器是长毛。其实火把节传统的表演中都使用这三样武器,但是双刀和嘎子(彝语,长毛)现已失传。另一说黑脸为土主,红脸为人祖,白脸为天神,即三傩神为天地人三神。副傩神(小纸面具)五具(一红、一黑、一白,两花脸),都是无名无姓的小鬼。在跳大刀舞的过程中,龙虎凤旗共四面,一龙、一虎、二凤,作为指挥旗。大刀表演队员画上红脸、黑脸、白脸、大花脸、小花脸、牛头脸、马面脸等各不相同的花脸。
(三)火把节祭祀仪式过程
大刀舞是火把节祭祀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过程。
祭祖: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在村口土主庙内杀鸡祭祖。祖灵就是指彝族祖宗的牌位,是用彝话称为“莫”的竹子根制作而成。普姓人去世后,出殡的第二天,由毕摩带领孝子到山上找祖灵竹。毕摩念经后,孝子大叫三声“阿爹”!最先摇动的竹子被视为祖魂依附的竹,由孝子将竹连根挖出捧回祭场,毕摩用刀刻成人形,以银子点上眼鼻裹上五色布即成祖灵。
开光:二十五日下午约二时,土制铁火炮三响,户主们到土主庙集中。土主庙后面空地上撒一层松毛,三个傩神面具放在其上,庚英颇(黑脸孟获)居中,伧司颇(红脸关云长)在右,艾目灵(白脸诸葛亮)置左,龙虎凤旗、小面具、大刀插在两边。炮响三声,长号齐鸣,毕摩插上香火,供上白酒、白米、红烛、三对卦木,率众人对傩神面具跪拜祷告,老毕摩口中念念有词:“谨向庚英颇、伧司颇、艾目灵及各路大神大将在天之灵祷告,保佑我阖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金银满箱……谨请上界大神大将诸路神灵降临凡间,领受我们全族人的虔诚敬奉。起立!”众人起立后,再鸣炮三响,唢呐吹起,大号响起。老毕摩为三大面具“开光”,开光又称为“点眼”、“开眼”。只见老毕摩抖擞精神,左腋夹着大红公鸡,用右手指甲掐破鸡冠,挤出鸡血,首先为三大面具开光,先点眼睛,再点嘴、鼻、耳,边点边念祭辞:“一点眼睛看四方,二点耳朵听八方,三点嘴吃猪和羊,四点鼻子闻吉祥。”
开光后,毕摩右手举起一面大铜锣高呼:“噢!问波捏津临腰波捏津我———序!”其意是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火把节开始。众人高呼:“玛哩玛瑙———呜!”即一鼓作气。
祭天:祭天是彝族火把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弊书》卷四十五说“罗罗巫号白马(即毕摩,彝语音译汉字),民间祭天为三台阶,白马为之祷。”各地彝族保留的祭天内容不同,大、小花箐村火把节有祭天内容,却无明显的祭天仪式和独立的《祭天经》。大花箐村后的山顶上存一庙残垣,叫天神庙,祭天就在天神庙举行。开光后,三声炮响,起堂祭天,三大傩神开道,龙
·
33
·
王勤美:民族学视野中的禄丰高峰乡彝族大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