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雕塑》-浮雕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饰雕塑设计:浮雕
一,浮雕概论: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的一种艺术形式,好像浮出平面的雕塑,故名浮雕;它占有一定的体积和空间,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不是完全的三维,又不是纯粹的一维平面艺术;被戏称为二维半。

另外浮雕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以某种具体的物质材料而存在的实体构件,具有特定的材质属性。

浮雕的分类及功能:
浮雕分类及功能可以多种方式来区分和界定,同圆雕一样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按体积的厚薄分,有高浮雕和浅浮雕两大类;
2,按艺术风格分,有抽象、具象雕塑之分;具象又分为写实类的和变形类的、卡通类的;
3,按加工材质分,有木雕、石雕、金属雕、漆雕、贝雕、象牙雕、纤维软雕塑、综合材料雕塑、沙雕、以及北方冬季的冰雕……
4,按艺术题材分,有纪念性浮雕、主题性、装饰性(实用型)……
5,按艺术发展史分,有古典浮雕、传统浮雕、现代浮雕;
6,按艺术沿革分,有民间浮雕、学院派浮雕……艺术样式
7,按作品尺度分,有微型浮雕(钱币、徽章)、工艺品浮雕、室内浮雕、室外大型、巨型浮雕等等
对某一件具体的作品而言,它可能同时被归在几种类别中。

存在许多综合的性质或模糊的形式。

由于浮雕的平面特征,大面积的浮雕也常被称为浮雕壁画。

二,浮雕的发展简史
其实雕塑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浮雕的发展史。

考古研究表明,人类的艺术活动至少已有三万年的历史。

世界上的古国文明,都有不少浮雕珍品留传于世,中国的青铜器雕刻、汉代画像砖石,两河的亚述王朝的浮雕,埃及、古希腊的建筑浮雕,玛雅的装饰浮雕以及欧洲南部的石刻浮雕等等都互不雷同、各有特色。

中国的浮雕大约从石器时代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内蒙的阴山山脉刻下了大批的记载他们的历史活动的岩画。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精美的玉佩雕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雕饰,其后的秦砖汉瓦,西汉后佛教传入后,从新疆的克孜尔到甘肃的敦煌、陕西的麦积山、山西的大同、河南的龙门、重庆的大足、四川的乐山等地先后出现了辉煌灿烂的石窟艺术和摩崖石刻中产生了大量珍贵的举世瞩目的大型浮雕艺术作品;到寺庙中的圆雕、浮雕,宫殿建筑中的汉白玉浮雕、琉璃浮雕,明清的民居建筑的牌坊,照壁,石柱、石门、石狮、石鼓、木雕柱、木梁、雀替、屏风、花窗等等精彩纷呈。

(二)国外的浮雕艺术简史
(1)原始民族的浮雕艺术
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的雕刻艺术大约可追朔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即公元前40000-10000年。

也许雕刻在法国劳塞尔岩廊中的《持角杯的女巫》浮雕是被发现的迄今人类最早的原始民族的浮雕。

(约公元30000年前)
(2)埃及、亚述的浮雕艺术
古埃及的史前金字塔古王朝圆雕、浮雕艺术享誉世界。

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最具特点的“平排法”浮雕,,即将物体各部平面展开,避免透视与重叠,人物头部展示的永远是极具鲜明轮廓特征的正侧面形象.而身体则永远是正面的。

正面、正侧面头像是低浮雕攒长表现的角度(而带有透视的45度角形象多在高浮雕中运用),因为正面及正侧面更易于体现对象的外部轮廓特征。

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和地域特色。

公元前9世纪亚述王朝大量杰出的石雕浮雕曾盛极一时。

(3)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浮雕艺术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求真”的传统习惯,它表现在艺术上则是对客观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与探求,包括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也与东方不同。

他把神也看成是有七情六欲的人性化的神。

因而在艺术的具体表现中则以社会上真实的人为榜样,典范式的真人就是神灵的标准。

从古希腊神庙的浮雕.我们可以看到:浮雕人物结构严谨,解剖准确,各部分厚度处理严格按照透视比例压缩,为了统一的需要,浮雕好像由一连串与底平面平行的层面组成的。

古希腊浮雕突出之点在于它创造了一种西方从无到有的美的综合典范,它是难以企及的和富有独创性的高雅艺术范例,它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对人类自身自然美的崇高揭示,为西方艺术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罗马人借其政治、军事上的天才、创建了庞大的罗马帝国。

但是在造型美术方面,较之希腊人略逊一筹。

罗马式与哥德式浮雕(10世纪至15世纪)就整体而言,这个时代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圣经故事或天主教传统及教堂的装饰方面。

(5)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艺术
科学的远近法是文艺复兴美术的—大发现。

由吉柏尔蒂所作的浮雕《翡冷翠洗礼堂之门扉的天国之门》。

巧妙地运用远近法.即在浮雕中采用高、中、低、超薄等几个层次塑塑造手法以及在构图上采用焦点透视原理,从而产生了绘画上的空间效果。

米开朗其罗是一个高峰。

(6)现代浮雕
19世纪,整个西方城市文明得到进一步的繁荣,艺术家的个人特色自由地发展。

随着不同文化思潮的涌现.浮雕的形式风格也日趟多样化。

例如:新古典主义雕刻。

19世纪浪漫主义雕刻,19世纪现实主义雕刻及19世纪象征主义雕刻等。

卡尔波是法国浪漫主义最重要的雕塑家。

完成于l866年的《女花神》遁为装饰卢浮官
两组浮雕群像中的一组.他借肋光影来塑造形体。

近乎圆雕的表现方法.使视觉上很有实感。

在光线下.实体为亮的.空间部分一壁面则为暗的.使暗影衬托实体.显得非常突出。

高浮雕《舞蹈》是他为巴黎新歌剧院正面墙壁而作的。

浮雕在外轮廓的处理上未按照死板的四边框的形式,而是运用动的形体,产生边沿连接线,给人以强烈的动势感与夺眶而出的实体形象。

《地狱之门》是罗丹毕生的大作。

据说他临死前,仍继续从事这件作品的工作。

他死
后其作品被人铸造成青铜。

《地狱之门》原本是为巴黎装饰美术馆的馆门而设计的。

其构想除了取材自但丁《神曲》的地狱篇外,亦采自波特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的近代式幻想。

罗丹将苦恼人类的形形色色,完全表现在一百八十具人像上(大半为高浮雕)。

门中央上部,有称为“诗人” (但丁)的“思想者”,正在沉思有关人类的命运或行为等。

据说翡冷翠洗礼堂那扇吉伯尔蒂作的《天国之门》为其灵感的一大来源。

三,浮雕的要素及表现方法
浮雕主要是依靠形体的凹凸起伏所形成的黑、白、灰调子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

在塑造空间感方面,浮雕比绘画直接一些,而同圆雕相比,它又趋于平面化。

如何利用有限的厚度,塑造立体感较强的形体,这就需要研究一下光与形体之间、线与结构之间以及结构与形
体之问的关系。

(一)光与面
光源与形体的各个面所呈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色调,产生立体感。

浮雕也正是利用光影与形体的这种特点来表现立体感的。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来证实这一点:确定光源,用泥塑造出与光
源呈不同角度的面来观察色调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光源呈垂直角度
的面最亮,与之呈一定角度的斜面为灰面,与之相背的面最暗(画示意图)。

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亮的物体往前跳,暗的物体往后退。

浮雕就
是利用这一错觉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

1.比例压缩法
比例压缩法是希腊、罗马时代的浮雕表现技法。

它常常有较大的起
伏,严格按近处即厚,远处即薄的透视规律塑造形体。

这种浮雕特点是
近处的人物立体清晰,处理也较厚,后面、远处的人物较平。

单个人物
也遵循这一原理,厚度按一定比例压缩成扁平体—层层平面呈阶梯状与
底平面呼应。

2,纳光纳阴法
“纳光纳阴”法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先生总结东、西方浮雕艺术特点并发展了的一种浮雕技法、即利用光与面的角度关系所产生的明暗导致的远近错觉塑造立体感。

首先将泥板看作一张纸,在纸上“画画”,该暗的地方就压下去(与光源呈一定倾斜角度),该亮的地方就将面迎着光源(局部适当加泥)。

整个雕塑过程是“以刀代笔”画画。

对于初学浮雕技法者来说,用“画画”来解释做浮雕的过程.则更易理解。

这也说明,“纳光纳阴”这种浮雕技法与素描的观察方法是一致的。

两者不同的表现手法就在于:素描是用笔画出黑、白、灰调子来表现抽象的立体形象,而浮雕则是用雕塑刀塑造形体,由此产生黑、白、灰调子表现较抽象的立体形象。

比例压缩一一可以理解为是按一定比例压扁的圆雕,层次较多。

用真实层次起伏,形成光影透视,表现立体。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汉画像砖、石上的浮雕层次起伏较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浮雕层次要少得多.基本是二次元的。

“纳光纳阴法”实际上是在东方浮雕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写实技法,使中国浮雕技法更加丰富、充实。

3,“以凹代凸”
在现代雕塑中,由于对凹进形式的运用,使得形体关系变得不同于传统的光影法则。

会获得一些新奇的、变幻多姿的效果。

也促进了表现手法的丰富和发展。

4.“平排法”
为了使浮雕轮廓形象鲜明清晰,浅浮雕一般
采用“平排法”,即将物体各部平面展开,避免透
视与重叠。

最具特点的例子是古代埃及的浮雌.
人物头部展示的永远是极具鲜明轮廓特征的正侧
面形象.而身体则永远是正面的。

正面、正侧面头
像是低浮雕攒长表现的角度(而带有透视的45。

角形象多在高浮雕中运用八因为正面及正侧面更
易于体现对象的外部轮廓特征。

例如:图20《马》的造型。

正侧面的构围使
马的形体特征鲜明、清晰。

这是因为这一特殊样
相.体现出了马的整体结构特征;图例中所示的马
的形象特征既不清楚.也不明确。

(二)线与结构
l.企位、立位
由于低浮雕接近平面造型,所以要想使形体感鲜明,就要依靠“线”来加强轮廓形象。

浮雕通常是用“企位”来表现外轮廓线的。

企位一一(浮雕)垂直于底平面的面。

企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浮雕的厚薄与外轮廓线的清晰度。

立位一一浮雕局部的“企位”。

2.结构与结构线
刻线与堆线(凹线与凸线)
(三)肌理
l.什么是肌理
肌理一一指由于材料的配列、组织和构造不同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或视觉观感,它们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形体表层的物理特征。

同一种材料可以创造出无数不同的肌理来。

简单地说,就是指形体(材料)表面的纹理和粗糙度的特征。

艺术家既对现实的肌理,也对暗示的肌理的关注。

在视觉艺术上,一直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在浮雕中,不是针对媒介的物质特性而加以开发利用,就是为了模仿一个有肌理的物体、形态和表面的真实幻觉而对媒介作巧妙的处理。

2.制造肌理的方法
(l).刮刀法一一利用刮子(带齿)在基本完成的泥塑上(物体或背景),或轻或重地刮出或浅或深粗糙的线槽;
(2)指痕法一一在粘土上留下指痕,使作品具有生动感与绘画感。

罗丹雕塑作品中常见此法;
(3).小球作业法一一在大的形体结构已确定的基础上,用小泥球(约米粒大小)作进一步塑造,使物体形象丰富、饱满,并保留叠压的泥痕;
(4).多种媒介的使用一一用砖或石头粗糙的断面,在粘土上轻轻敲出不规则的凹点;
(5).肌理的加工(石膏模)一一在石膏阴模或阳模上刻出有规律的点。

造型语言
(1),以几何形态为元素的造型;
(2),以自由形态为元素的造型。

抽象造型的语言持点是:
将构成形体的基本元素一一点、线、面按照一定的表现意向进行自由组合,从而使创作与设计获得相当大的自由。

几何形体以其单纯、美观、醒目的视觉效果,普遍受到当代人们的喜爱。

而从抽象自由形态中富有生命力的曲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理上极为自然之快感。

具像的造型语言又可细分为:
(1),图案式的,或者叫装饰性的:即在描绘具体形象时,将形象图案化、规范化但仍保留对象造型的具体或基本特征;
(2),写实形象:即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形体。

四,泥塑的材料与工具(类同泥塑圆雕.略)
五,泥塑练习作业
参照图片、平面资料,塑造动物、卡通形象或吉祥图案或带半身动态人物装饰浅浮雕一至两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