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二轮:高频考点4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专题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考点4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
[备考提示]
1.考什么:列强侵华的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以及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史实。
2.怎么考:结合列强签订条约内容考查资本主义侵华特征,近代各个阶层探索民主革命策略的过程。
3.还会怎么考:关注近代中国人抗争的具体事实;民主革命道路探索、国共合作抗日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周年事件。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
”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政策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项;安土重迁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与材料中清政府实行保护出国华侨条例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清政府注重保护出国华侨,不能反映清政府的华夷观念转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能体现出清政府权威得以重塑,排除D项。
2.[2019·湖南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
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答案:C
解析:材料“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改变对外国蔑视的称呼,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外交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D项。
3.[2019·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宣称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但他在1851年制订的《太平礼制》中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
这反映了洪秀全( ) A.逐渐放弃平均主义理想原则
B.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C.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与清对峙
D.日趋走向腐化及堕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到“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可知洪秀全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故选B项;据材料“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到“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可知从平等思想到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涉及的是平等而非平均,排除A项;依所学,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实现了与清朝的对峙,排除C项;洪秀全建立礼制是为了加强控制,而不是强调走向腐化与堕落,排除D项。
4.[2018·江苏盐城三模]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
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
错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故C项错误;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故D项正确。
5.[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
这一做法( )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
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故选B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非孙中山的封建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孙中山反对清政府的举措而非宣传革命思想,排除C项;由材料“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可知“天运”纪年是民间反对清政府的纪年方法,排除D项。
6.[2019·洛阳一模]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
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
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
A.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C.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D.增进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可知通过宣誓体现宪法的权威性,故选B项;复辟帝制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宪法而非北洋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由材料“《大总统选举法》”可知总统选举依法律进行,本身具有合法性,排除D项。
7.[2019·安徽“江南十校”一模]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
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
这表明( )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民党拒绝领导五四运动,因此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五四运动创作了条件,而且在这次运动中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体现在三个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上,这些主张与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有相同的要求,排除A项;在五四运动后期出现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所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材料仅展示的是国民党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没有信息说明广大民众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排除C 项;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性质从未改变,排除D项。
8.[2019·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
C.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实现国共的第一次合作,这次国共合作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中共三大这一精神的贯彻会壮大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故选B项;土地革命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1937年,与材料中中共三大的召开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贯彻的措施是使全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所以并不会直接壮大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排除C项;民族战争指的是抗击外来的侵略,而国共第一次合作而兴起的国民大革命是国内战争而非民族战争,排除D项。
9.[2019·湖南永州一模]1926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
”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
A.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答案:A
解析:1926年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大革命由国民党掌握武装力量,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共中央认识到中共要随时准备武装暴动,参加武装斗争并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说明当时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故选A项。
10.[2019·四川乐山一模]中共中央曾致电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这一主张有助于( )
A.推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B.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停止推翻国民政府,可知国共将迎来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故选C项;北伐为1926年,此时还没有红军,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主张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有利条件,与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无关,排除B项;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新中国成立标志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而材料中时间为抗日战争前期,排除D项。
11.
[2019·湖南怀化一模]如图为漫画家廖冰兄的作品《从以时间换取空间到以空间换取时间》(1937年),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御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
该漫画意在说明( )
A.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抗日主力
B.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
C.正确的战略是抗战取胜的关键
D.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答案:D
解析:题干漫画给我们的信息是廖冰兄用一个时钟论述抗战的战略意义。
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御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
防御阶段中国的武器只有大刀,反抗比较吃力,反攻阶段武器变为坦克,将日本打倒在地,夺回了土地。
这幅漫画体现了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故选D项;漫画只反映我们中国军民反抗,没有体现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主力,排除A项;漫画没有反映国共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排除B项;漫画只反映防御阶段和反攻阶段的武器不同,没有反映正确的战略是抗战取胜的关键,排除C项。
12.[2019·江苏南通一模]刘伯承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
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
这里的“南下作战”是指( )
A.挺进大别山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
170万人南下作战”,指的是渡江战役,故选D 项;“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是指挺进大别山,南下作战是渡江战役,排除A项;淮海战役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不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排除B项;刘伯承没有参加平津战役,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商口岸一般都是开放给外国人居住和贸易的城市。
在一些大的通商口岸,西方列强还租地建屋,演变发展成为“国中之国”的租界。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商战”舆论思潮与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清王朝从1898年起,主动对外开放了三十几处通商口岸。
……总理衙门1899年4月提出的“自开商埠办法”咨文作了明确解释:“自开商埠,与约开通商口岸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
该处商民将来所立之工程,征收房捐,管理街道一切事宜,只应统设一局,不应分国立局。
内应有该省委派管理商埠之官员,并该口之税务司,督同局中董事,办理一切。
”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二到清末为止,中国自开商埠应为36个。
这36个商埠依地域分布,可分为沿海型、沿江(湖)型、内陆型和“关外”(东北三省)型等四种类型;若依照所在城市的行政级别划分,又可分为省会级、府厅州县级和乡镇级三类;再根据自开商埠自身的特征,还可分为普通自开商埠,免税自开商埠和临时起下货物的“招呼口岸”(又称“过口埠”“访问口埠”)三类。
——摘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
与“约开商埠”相比,“自开商埠”具有怎样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影响。
(10分)
答案:(1)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抵制“约开商埠”的需要;受晚清“商战”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8分)特点:政府主动开放;政府掌握商埠内的主权;设置机构,统一管辖;适应中国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7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扩张,利于维护主权;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有利于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开埠东北为代表,是重要的实边要政,有利于边疆开发;有利于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客观上会加速口岸城市的社会风俗变革,加速中国近代化。
(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一从“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说明清政府主动开埠的特点。
第(2)问,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有利于维护主权,推动城市化建议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影响。
14.[2019·咸阳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切严重的国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
我们要知道一国人民的知识程度、组织能力、习尚与人生观,我们最好的法子就是看这民族如何处置一个严重的困难。
至于政府和军队,更用不着说,在国难之下,其强弱优劣都自然而然的暴露出来了。
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蒋廷黻文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答案:九一八事变后严重的国难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
(2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军民众志成城,显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2分)
列举不同层面抗日史实。
(8分,至少四个方面)(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国民党军队奋起抵抗、爱国民众救亡运动、北平学生组织一二九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 解析:本题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如九一八事变后严重的国难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再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简要论述,对史实的分析准确,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