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复习《儒林外史》考试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复习——《儒林外史》考试要点

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

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

(二)科举制度的毒害还侵入闺阁中:鲁小姐。

(三)科举制度造成了不顾品行而疯狂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环境,使人性发生扭曲:使匡超人从纯朴青年而堕落成势利之徒。

(四)少数科举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无厌地贪求财富,压榨百姓,科举制度实际上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如王惠;处乡多是土豪劣绅,如严贡生。

(五)暴露“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的虚伪势利:王仁、王德。

(六)寄生于举业文事,赤诚与愚昧的八股选家马纯上。

(七)科举制度的派生物: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

1.娄三、娄四公子的莺脰湖聚会。

2.赵雪斋、胡三公子、景兰江、支剑峰等为首西子湖畔斗方名士。

3.杜慎卿等的“莫愁湖高会”。

(七)由羡慕名士而颠狂痴迷的牛浦郎。

(八)对封建文化的反思,其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如王玉辉。

理想文士的探求

一.《儒》中真儒名贤形象,即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体现其改造社会的理想。

二.理想人物:杜少卿。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二)讲究“文行出处”;

(三)扶困济贫,有豪放狂傲的性格;

(四)既讲求传统的美德,遵从孝道,在生活和治学中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

(五)尊重女性,笃于夫妻情爱,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六)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七)表面狂放不羁,仍怀忧国忧民之心。

三“真儒”与实学思想。

(一)庄绍光。

(二)其社会改造理想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如作品里的两件大事:祭泰伯祠;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政绩,用以体现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吴改造社会的理想与时代进步思潮呼应,具鼓吹政教,提倡实学,反对浮言,谋取事功的意旨,但却披着“礼乐兵农”的外衣,走托古改制的路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基础,因而不可能实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书中笼罩着幻想破灭的悲凉情绪。

四.不忍放弃对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

(一)把目光转向社会底层,写一群远离科举名利场,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平民的形象:修乐器的倪老爹,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

(二)全书末尾写“四大奇人”。季遐年,写字;王太围棋;盖宽,画画;荆元,弹琴,自食其力,安贫乐道,高雅脱俗,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是知识分子“琴棋书画”高雅生活的化身,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文人化的市井平民,体现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但幻影终归是幻影。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一.长篇结构的新形式:近代长篇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格局。《儒》把知识分子厄运放在长达百

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的独特形式。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

二.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一)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整体结构。

1.第1回通过“楔子”“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最后一回“幽榜”呼应“楔子”。

2.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1)第1部分,自第2回起至30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为代表,以莺ㄕ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社会腐败堕落。

(2)第2部分,自31回起到46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