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语的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语的文化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苗族的总人口约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地区。

苗族人民现已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它们不仅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就从苗语发展的历史,分布,传承形式,特点以及他将来的发展意义和发展方向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苗语发展的历史
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

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在使用的传统文字。

近代以来,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等。

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外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胡托苗文等。

但是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狭窄。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还把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改进为拉丁这字母形式。

然后在一些地方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

二.苗语使用的分布情况
苗语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苗瑶语的语系归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它是属于南亚语系或孟高棉语系。

苗语有三大方言:东部、中部、西部。

其中,东部主要为湘西一代使用、中部主要为黔东一代使用、西部主要为川黔滇一代使用。

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或土语,其中的川黔滇方言分为7个次方言,各个方言及次方言内部还有土语之分。

各方言及次方言之间差异很大,即使是同属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也不能用各自的苗语通话。

据专家考证,苗语各方言的共源词达60%以上。

东部方言在湘西自治州、川东南、鄂西南、黔东北等地区大约有110万苗族人使用。

中部方言使用人数大约为210万人,黔东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东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融水和三江等县的苗族使用这个方言。

西部方言是苗语三个方言中内部差别最为复杂、分布地域最为宽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

该方言7个次方言分别是川黔滇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使用人数总共250万人以上,分布在贵州省除了黔东以外的所有地区、川南、桂西北及云南各地。

三.苗语的传承形式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全凭口传。

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为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

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有诗歌、寓言、谜语、笑话等,其中诗歌成就较高。

诗歌内容有创世歌、祖先歌、理歌、婚姻歌、生产劳动歌、苦歌、起义斗争歌、情歌、悼念歌等多种。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

语言简练和谐、匀称,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用范围极广。

四.苗语的特点
在词汇方面,苗语语汇丰富,随着感情的变化,语调抑扬顿挫,拖腔较多,很多外族人都会觉得苗语说中有唱。

苗语词汇中,同类物的词汇含有一个共同的词素,如汉语的桃、李、梨、花椒等词,用苗语表达则要加一个“果”作词头,即“果桃”、“果李”、“果梨”、“果花椒”。

在语法方面,苗语声母多,韵母少。

除黔东方言外,其它的基本都有带鼻冠音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没有塞音韵尾的特点。

有和汉语相同的声调系统。

古苗语分平、上、去、入四声。

现在除罗泊河次方言外,四声因古声母的清、浊各分化为阴、阳两调,分化以后又有合并现象,例如湘西西部土语,阴入并入阴上,阳入并入阳上。

语法上,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后;名词受形容词修饰时,形容词的位置移到名词后边,如
汉语说“黑牛”、“黄玉米”,苗语则说“牛黑”、“玉米黄”;定语和中心语倒置,如汉语说“书包”、“牛角”,苗语则说“包书”、“角牛”;称谓与汉语也不同,如汉语的“公婆”、“父母”、“兄妹”、“夫妻”等称呼,苗语则称“婆公”、“婆母”、“母父”、“妹兄”、“妻夫”。

在词性方面,名词作领属性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作限制性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代名词、数量词组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指示词、形容词、动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多数地区表示"好"、"坏"、"旧"的形容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状词非常丰富,其作用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表示速度、响声、状态、颜色、味道,状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

词汇方面,单音节词较多,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

有极为丰富的四音格结构,其中有的是词,有的是词组。

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

苗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族文字。

1905年,英国传教士S.柏格理与苗族人士杨雅各等为滇东北次方言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通称柏格理苗文。

1956年根据苗语方言差别较大的情况,创制了湘西、黔东、川黔滇3种方言文字并改革了滇东北的柏格理苗文。

4种苗文都采用26个拉丁字母。

老挝、泰国的传教士也曾为当地苗族创制了一种拉丁字母式的苗文。

五.发展的意义和方向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增多,语言将最终趋向融合,这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将汉语文长期并存,共同丰富我国的语言文化,一起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苗族的经济、文比落后于其他先进的民族,为了缩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距,除学习和引进先进民族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外,还要从自身发展出发,挖掘自己的潜力,这就要行使宪法和区域自治法给予的权利,发展民族教育,实行双语文教学,提高整个苗族人民的文化素质。

利用母语优势振兴苗族地区经济:苗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关卡阻隔,气候恶劣,交通不仅,情耀、闭塞,经济文十分落后。

要发展平衡区域经济,心须掌握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

苗族地区的农村缺文比,缺技术,缺信息,直接阻碍了农副业生产的发展。

为此,给他们编写一些民族文字的实用技术教材,如有关家畜科学饲养方法的书籍是完全必要的。

而在这其中,苗语起着不可忽视的的媒介作用。

六.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际环境的大融合,在这种情形下,对很多少数民族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语言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导致大多数少数民族放弃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认为自己民族的语言是落后的,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落后。

加之外出打工人员逐步增多,在外交流使用的都是汉语,他们在接触了外界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后,逐渐地便选择放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导致本民族的语言面临濒危的局面。

苗语同样面临着这样危机,因此,保护苗语我们势在必行。

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来促进苗语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如:开设专项资金、建档归档;在学校内进行双语教学;鼓励苗族举行本民族的民俗活动;利用媒体来向外界宣传苗语文化。

文献参考:李锦华----《苗族语言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