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工程地质学概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尤其是有专门要求的工程,在一般 工程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专门性的研究。 分支学科: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道路工程地质、矿山工程 地质。。。。
五、工程地质方向的研究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 数学力学分析法 模型模拟试验法 工程地质类比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
研究地质体、地质现象、自然地质历史形成。地质基础工 作,基本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学
第一讲 工程地质学概述
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任务 二、工程地质条件 三、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 四、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五、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六、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任务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 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 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环境 及其评价、预测和保护的科学。——《岩土工 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地质灾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 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 的地质作用(现象)。 由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引起地壳(岩石圈)的物 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等发生不 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简称地质作用。
六、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人类开始建筑就设法利用优良地质条件。
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大规模建设,促使工程地质的萌 生。 193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察学院开始培养工程地质专 业人才,奠定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基础。 同期,欧美日的工程地质工作更多地由土力学、岩石力学 承担。 1968年第2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工程地质学会。 1975年土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学建立了定期联络 讨论的制度。 1998年国际工程地质学会更名为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 会。
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 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 。
1990年-2004年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数
1700 1600 1500 1400 1230 1300 1200 1100 1000 1029 900 800 700 600 470 432 500 400 382 300 278 300 200 1990 1992 1994 1996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等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媒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 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水库(河、湖)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浸、海岸浸蚀、海岸淤积、风暴潮等 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土地退化灾害:水地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水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枯、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1573
1160 1080 864
962 868 788 850 682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四、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
研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及其变化规律,即分布规律、成因类型、力学性 质、测试技术等 分支学科:工程岩土学、岩体力学、土力学
三、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 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内容不同,所出现的工 程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 岩土工程:地基承载力、沉降、基坑边坡问题、地下 洞室稳定性问题…… 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基坑突水、矿坑稳定…… 水利水电工程:渗透变形、水库渗漏 、斜坡稳定性、 坝体抗滑稳定性……
研究对象
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二者矛盾 的转化和解决方法。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任务
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
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 的合理建议;
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 供地质依据。
就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 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 地质灾害。 就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 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 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 称环境地质灾害。 就发生区地理或地貌特征而言,可分山地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 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等。
1963年10月9日夜间 意大利Vajont水库左 岸发生大型滑坡。
该水库库容10亿m3,坝高267m, 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双曲拱坝。 水库蓄水过程中,左岸2.6亿m3 的石灰岩山体以20m/s以上的速 度滑入水库。最大涌浪 高度 250m,越过坝顶高度达150m, 库水迅猛泻向下游。该水库也 因滑坡填入而报废。
1989年成立全国地质灾害研究会。
二、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 件的综合。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地质构造 • 内动力地质作用 •地形地貌 火山、地震、活断层…… •水文地质条件 • 外动力地质作用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天然建筑材料 • 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作用
诱发地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数学力学分析法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地质分析— >地质模型—> 数学模型(论证经验公 式等)— >代入有关参数进行比较。 例如:刚体极限平衡法、弹塑性理论方法、数论统计方法、数值分析方 法
(c l W cos tg ) F W sin
i i i i i s i i
区域工程地质研究
为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地质依据,进行工程地质区 划
分支学科:区域工程地质学
石岗大坝全长700m, 台湾1999.9.21地震中 被断层切错
环境工程地质研究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 境之间的联结模式,科学预 测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 响 分支学科:环境工程地质学
各类专门性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
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形成机制、规模、空间分 布及发展趋势,对由此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 价、防治和改造 分支学科: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 程地质学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研究勘察方法的选择、工作布置原则、工作量的 分配、勘察质量和精度的检测,勘察技术、方法 理论的改进 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 、专门工程地质学
工 程 地 质 条 件
工程地质条件在长期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 中形成。
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的区域性规律和自然地理 环境的分带性规律控制着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空间 分布与组合规律性,促使工程地质条件形成、发 展演化的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它们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控制工程地质条件 的形成和演化。
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 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 的合理建议;
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 供地质依据。
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为基础
以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为核心 以工程地质评价为目的 以工程地质勘察为手段
1952年我国成立地矿部,设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同 时,水利、铁道、运输等部门相继设立工程地质处或勘测 队。 1952年成立北京地院、长春地院并设立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专业。
1956年地矿部、中科院设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1979年在苏州召开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成立中国工程地 质专业委员会。至今已召开多届国际国内工程地质大会。
模型与模拟实验法
模型实验:如渗流、斜坡、地基渗透变形、地下洞室稳 定等方面都可以进行 模拟实验:如光弹实验、电网络模拟(欧姆定律—渗流 达西定律)、结构面网络模拟(结构的统计特征、 montecoler 方法)等
工程地质类比法
基础是相似性(地质条件与工作方式) 如:专家判断、经验参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