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教育理论遗产,他的教育观注重在人格塑造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他关于人的培养要以德育为导向的见解,直至今天对我们教育下一代仍有其理论指导意义。

一、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结合的教育理念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事业的着眼点,不是孤立地向受众讲解一些知识点,而是将知识学问的传授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人生观导向教育,讲解如何做人这一人生大课题。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据当代注释《论语》的杨伯峻先生统计,一部《论语》提及“仁”这一概念有一百零九次之多。《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话中提及的前三者是关于教育人的思想原则,而艺则包括古人要掌握的礼、乐、射、御、书和数,它带有教习操作性质,近乎我们今日所说的应试教育。在六艺学习的耳濡目染中,要有道、德、仁作为前提条件,并使学生有所意识和感悟。

孔门弟子曾多次向老师请教何者为仁。《论语•颜渊篇》中有多处记载——(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孔子这些阐述,都表明仁爱学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且有多层次的内涵,并以自我约束为指归,带有一定的政治伦理色彩,并非大而无当者。因而可给弟子们以深层次的启发教益。颜渊、仲弓听后皆恭敬地表示“请事斯语”。

先成人,后成才。孔子贯彻始终的德育理念在当下仍是不可或缺的,

二、理论学习与游历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

孔子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不辞劳苦地向各国统治者阐述自己儒学的社会意义。在游历过程中不止一次发生偶然事件与不测,孔子皆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表现出他坚定的人生意志和操守,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孔子到宋国,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桓﨎要杀孔子,气势汹汹要拔其树。孔子无所畏惧,自信而坦荡地说:“天生德于予,桓﨎其如予何?”后来路经匡地,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货而拘之,孔子亦表明了类似的态度。犹如他自己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偶发事例的处理化解所产生的人格教育效应要远胜于静态封闭的课堂说教。孔子为人师表,他是以复杂的时代环境为教学背景而教导学生的,排斥了苍白无力空洞的说教。

这种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但孔子及其弟子的处境毕竟和现今学校不同,那么,当年孔子注重实践的教育方式在今天是否行得通呢?其实,此问题根本不足为虑。个人分析如下:我们会对其可行性产生怀疑,是因为如今的学校教育是以课堂的方式呈现的,师生都要在教室里上课,而这种课堂教育的形成,便是以书面考察为主的考试制度导致的。因此,只要将能力测试及面试的比重适度上调,必然会迫使学校和老师注重寓学于用的实践教育,他们也就会主动的寻找一些“非课堂”的教育方式。

三、因材施教与鼓励欣赏结合的育人风范

孔子开门办学有教无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未诲焉”(《论语•述而》)。受教的弟子年龄不限,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

路仅小于他九岁。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说,其中颜回、子路与子贡深得孔子喜爱。在《论语》20个篇次中,分别有五、十二、十三与十四以弟子之名命篇,即《公冶长》、《颜渊》、《子路》与《宪问》,由此可见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

孔子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而教育园地的耕耘历来又有广种薄收的特点,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深谙他众多弟子不同的天资与性格差别,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如园艺师精心修枝整枝顺应自然一样,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可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独当一面。

四、为人师表与友善弟子结合的教育情感

读者看到这个小标题或许会说,这种现象在现在也很正常啊,许多老师都会很和善的同学生做朋友。然而,现在的老师是有目的的同学生做朋友,他们把这看做是一种教育手段,借此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达到教育目的,可是孔子同弟子的感情却不是刻意为之的。

孔子于50岁左右时所教的学生数达到鼎盛。诸多弟子中颜回最得孔子的喜爱。一部《论语》有20处语录述及颜回的方方面面。孔子在颜回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深厚的师生情谊甚至超过了骨肉之亲。孔子有儿名鲤,整部《论语》仅两处提及之,也只是孔子过问他研读《诗经》的情况。孔子对颜回之爱,也是建立于颜回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基础之上的。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记载了颜回的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闻噩耗竟至大恸,而亲生儿子孔鲤早逝,却未见孔子痛彻肺腑。孔子用情如此,而如今世上最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恐怕也难望其项背。又如,孔子去世后,弟子主动为他筑庐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待同窗挚友星散后又为孔子再守墓三年。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师生情感对教育事业有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现实中的老师大多太过现实,严重的将自己的前途事业、薪水奖金与学生的成绩联系起来,最轻微的也会把学生的升学率与分数看得至关重要。而当师生的情感升华到孔子与颜回的高度时,老师不再把学生看做“异己”,而是看作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人,或者干脆称为“自己的一部分”;老师真正关注的也不再是学生考多少分,而是离开学校后的学生与进校之前相比究竟有了哪些进步以及踏入社会之后能否自立自强独当一面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教出的学生更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五、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结合的育人大义

孔子席不暇暖,为社会大同为仁爱正义理想不遗余力,四处奔忙,在当时就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论语•子张》记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这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佐证。说明孔子在整理古代文化的过程中,以他非凡的智慧与毅力,赢得了驰誉全球的思想家之殊荣。孔子虚怀若谷,谦和进取,学习和实践使他不断深刻认识自然,理解人生社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他自己和众弟子的奋斗目标,始终鼓励志士仁人报效国家民族,创建和谐社会。

与之相比,现如今的老师将什么作为自己和学生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项之中或许只关注“齐家”。几乎所有老师都在课堂上冠冕堂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