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桑蚕及桑蚕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桑蚕及桑蚕业的发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赞颂过蚕,吟诵过蚕,蚕成为具有默默奉献精神的象征。

蚕,一生经过4个阶段:卵、幼虫、蛹和蛾子。

是蚕蛾的幼虫,丝绸产品的主要原料,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原产中国南方,古文记载皇帝轩辕氏就开始养蚕,江南最著名的莫属众所周知的黄道婆了。

主食为桑叶,也可用少量蓖麻叶补充。

茧是由一根长度为300~900米(1000~3000英尺)连续的丝织成的。

家蚕的成虫及蛹可以食用,并有食疗功效。

蚕蛾产卵交配后繁殖后代,产卵后即死亡。

因为其久远的历史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家蚕的饲养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一、桑蚕简介
桑蚕又称家蚕,简称蚕,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为Bombyx mori Linnaeus。

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与中国现今食害桑树的野桑蚕同源,染色体都是28对。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生菜叶、柘叶、楮叶、榆叶、鸭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

蚕蛾幼虫,吃桑叶,在化蛹前吐出作茧用的大量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

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

其中幼虫期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自孵化至吐丝结茧需要22~26d,一条蚕一生约食下桑叶20~25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

末龄期的食桑叶量占其总食桑叶量的85%以上。

桑蚕结的茧可以缫丝,蚕丝是优良纺织纤维,是绸缎的原料。

桑蚕的蛹可食用,蚕蛾和蚕粪均有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

蚕砂枕有祛风降湿、健脑明目等功效。

二、桑蚕各阶段形态特征
(一)卵
椭圆形略扁平,长约1.3mm,宽1.1~1.2mm,厚0.5~0.6mm,一端稍钝,另一端稍尖,尖端有卵孔,为受精孔道。

卵粒大小因蚕品种、饲养条件及蛹期温度而异。

卵粒重一般为500~600微克。

刚产下时呈淡黄色,表面隆起,后因卵内水分蒸发和营养物质消耗,卵面中央出现凹陷,称卵涡。

正常卵的卵涡椭圆形,死卵呈三角形。

卵壳表面有凹凸不平呈多角形的卵纹,还有无数针状呼吸气孔。

卵的内容物有卵黄膜、浆膜、卵黄和胚胎等。

卵黄膜紧贴在卵壳下面,是一层非细胞的透明薄膜;浆膜在其内侧,是一层大而扁平的多角形细胞。

卵黄是胚胎发育的营养源。

胚胎在卵黄中偏于卵的一方,头向卵孔一端,不断摄取养分而逐渐发育。

(二)幼虫
长圆筒形,由头、胸、腹3部分构成。

头部外包灰褐色骨质头壳,胸部3个环节各有1对胸足;腹部10个环节有4对腹足和1对尾足,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1个尾角;第1胸节和第1至第8腹节体侧各有1对气门。

刚孵化的幼虫,遍体着生黑褐色刚毛,体躯细小似蚂蚁,称蚁蚕。

蚁蚕借摄食桑叶而迅速长大,
体色逐渐转成青白。

其体壁的表皮要发生多次脱换,这种现象称蜕皮,是蚕体内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与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蜕皮前,幼虫停止食桑,吐丝于蚕座上,用腹足和尾足固定蚕体,静止不动,称眠。

眠是分龄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龄。

体重和体积随龄期增进而显著增大。

蜕皮次数的特性称眠性,受遗传控制,但生活条件的影响也能使眠性发生变化。

桑蚕的眠性有三眠、四眠、五眠等;生产上常用的蚕品种是四眠5龄蚕。

幼虫生长到5龄第2~3日,可按特征鉴别雌雄:雌蚕在第8和第9腹节腹面各有1对乳白色圆点,称石渡氏腺;雄蚕在第9腹节腹面前缘中央有一乳白色囊状体,称赫氏腺(图2)。

5龄生长至极度时,体重约比蚁蚕增加1万倍。

此后逐渐减少食桑量以至停食。

至前半身呈透明时,称熟蚕,即开始吐丝结茧。

结茧过程约需2~3日。

幼虫期的长短因蚕品种和饲育条件而异,一般春蚕在24~25℃下约为24~26日,夏秋蚕在26~28℃下约为21~23日。

(三)蛹
熟蚕吐丝毕,体躯缩小略呈纺锤形,静止不动,这时称潜蛹(预蛹)。

潜蛹是真皮层与旧
幼虫表皮分离并形成蛹表皮的时期,约需2日。

化蛹蜕皮是蜕皮激素作用的结果。

刚蜕皮的蛹呈纺锤形,乳白色,后转深褐色。

蛹体分头、胸、腹3部分。

雌蛹腹部大而末端钝圆,第8腹节腹面正中线上有1条纵线;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1褐色小点(图3)。

一般蛹体重1.5~2.5克。

蛹期体内剧烈地进行着幼虫组织器官的破坏,成虫组织器官的发生、形成,以及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等生理过程。

化蛹后约14日完成成虫发育,这时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贮存在咽侧体内的羽化激素,因光的刺激而分泌至血液中,约40分钟后蛹便羽化。

(四)成虫/蛾
羽化后的成虫,吐出碱性肠液,以湿润和松解头端茧层,并用胸足拨开茧丝,从茧内钻出。

翅初柔软褶叠,随蛾体干燥而展开。

全身被覆白色鳞片,头部两侧有1对复眼和1对具触觉和嗅觉的双栉状触角,口器已退化。

胸部前、中、后3个胸节腹面各有1对胸足,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1对翅。

腹部雌蛾7节,雄蛾8节。

雄蛾外生殖器由幼虫的第9、10腹节变成,雌蛾的外生殖器由第8、9、10腹节变成。

交配时雌蛾伸出产卵器,由诱惑腺释放出性信息激素(桑蚕醇和桑蚕醛)引诱雄蛾,交配1.5~2小时即可产受精卵。

一头雌蛾约产卵400~700粒,其中绝大多数在羽化当日产下,至第3日结束。

成虫不摄食,交配产卵后约经10日左右自然死亡。

三、疾病预防
脓病多发生于春季蚕期的5.6.7月份,秋季蚕期的9.10月份。

进入5月份以后,我区大部分蚕区的气温偏高,细菌活动活跃,加上此时春蚕已丈多连续饲养了2~3批,病原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果此时消毒防病措施不力,饲养操作不当,往往爆发脓病。

秋季蚕期脓病的发生除以上因素外,叶质不良也是诱发脓病的重要原因。

脓病的防治要点:
1 合理安排养蚕批次,预留充足捎毒时同。

2 严格消毒,杀灭病原。

3 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和厢离病、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感染。

4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脓病的传染和危害程度,与蚕的体质有关。

5 添食抗菌素,减少细菌对脓病感染的坍同促进作用。

6 注意催青保护,防止蚕种被二次污染。

7 饲养抗病力强的品种。

不同的蚕品种对脓病的抵抗力不同,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综合考虑选择抗病力、抗逆性强的蚕品种。

8 加强桑目的肥培管理,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工作。

9 要防蚊虫叮咬。

四、中国蚕桑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曾经是世界各国丝绸的来源,古希腊人还因此把中国称为丝国。

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物质交流中,丝绸一直最重要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这也是人们将汉代对外交通线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

蚕丝虽出自中国,但现在欧洲以及日本的上等蚕丝比中国的质量还要好,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思考。

(一)我国蚕桑业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1、经营规模偏小。

我国桑蚕业的上产技术交通与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大多还处于小农经济的传统模式,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才刚起步,进程有待加快。

2、技术投入较少。

我国蚕桑业技术大多还用传统方式,科研投入较少,技术研究滞后,创新不足,严重制约了蚕桑业的进步。

3、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

但由于我国蚕桑养殖大多是单打独斗是模式,企业经济实力不强,自身能力有限,不能有力的扶持基地建设,也不能和蚕户建立紧密的关系,不能将彼此利益整合成一体,风险大大增加。

(二)蚕桑业的发展对策
1、大力推进先进技术,提高蚕桑的产量,质量和劳动效率。

2、重视蚕桑业科研投入与科研队伍的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储备。

培养出蚕桑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从而推动蚕桑业的技术进步,进而使整个行业得到提升。

3、壮大蚕桑业龙头企业,建设蚕桑基地,推动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生产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建立起企业、农户、基地三位一体的连接形式,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

4、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消费者更多的了解丝绸产品,扩大丝绸产品的影响,从市场需求出发,围绕丝绸产品的特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