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教育价值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4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28, No.4

[收稿日期]2013-08-24

[作者简介]吴 哲(1983-),男,广东连平人,西南大学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儒家伦理思想.

论孔子的教育价值观

吴 哲

(惠州市惠城区教育局,广东惠州 516000)

摘 要:以“仁”为本是孔子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他主张把学生的“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孔子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外王”即“弘道”,就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社会本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孔子思想及其教育活动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而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归趋。

关键词:孔子;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3)04-0081-03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奠定了儒教中国的历史走向。其中,孔子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教育价值观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儒教中国的历史走向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孔子的教育价值观,对于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承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以“仁”为本: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基础 孔子思想谈‚仁‛最多,一部《论语》有一百零九处说到‚仁‛,可见‚仁‛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地位。孔子从三十多岁创立当时最大规模的私学,‚仁‛是贯穿其一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价值观。

什么是‚仁‛?孔子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做了多种不同的阐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

礼为仁。’‛[1]

《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

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

。《颜渊》但孔子所说的‚仁‛,就其基本内涵来说是‚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

《颜渊》实际上,‚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中,是处于总德的地位,包含了各种具体的德目:‚恭、宽、信、敏、惠、礼、孝、悌、善、忠、中、直、义、勇、智‛等等。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以‚仁‛为本,把学生‚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的地位,以学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为第一位的、根本的目标。‚苟

志于仁矣,无恶也。‛[1]

《里仁》有志于仁的人就不会有恶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1]

《里仁》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仁,匆忙时候必定如此,颠沛时候必定如此。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

《里仁》具有仁德的人,才具有区分善恶的能力。‚里仁为美,择不

处仁,焉得知?‛[1]

《里仁》与仁相处是完美的,选择与仁相处的人是明智的。孟子也说:‚夫仁,

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2]

《公孙丑上》‚苟

不至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2]

《离娄上》

孔子以仁为德之本的教育思想,开创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先河。

孔子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认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是主要的,而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

《学而》孔子教育弟子:读书以修身、德行为本,艺文的修习是第二位的。他要求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外悌爱朋辈,谨慎而守信,做到了这些还有余力,再来学习技艺。《论语〃述而》还说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目中,‚文‛是文化典籍,‚行‛是德行修养,‚忠‛是做事尽心,‚信‛是做人诚实。这四项内容作为孔子的教学大纲,文化学习与德行修养互为表里,‚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

,《述而》道德品质是教育基础和依据。儒家经典《大学》也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在于受教者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弘扬光大。

作为孔子得意弟子的有子,深谙孔子的教育之道,把对学生仁德教育上升到了‚本‛的哲学高度:‚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

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

《学而》在有子看来,仁德的培养要以孝悌为根本,抓住了孝悌这个根本,就奠定了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说,仁爱孝悌品德的形成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本立而道

生‛[1]

《学而》。‚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1]

《八佾》‚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

得之,必失之。‛[1]

《卫灵公》仁德是立身之本、安命之基。

二、“内圣外王”: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目标

‚内圣外王‛出自道家经典,‚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

82 邢台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焉,以自为方。‛[3]《天下篇》后被儒家所继承,指的是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的结合,‚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意为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儒家以内圣外王作为教育的价值目标并作为评价教育活动的基本尺度,发轫于孔子。孔子的教育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方法和手段,目的是要培养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正如一位国外学者所说:孔子‚不是仅仅培养学者,而是训练治世能人,他不是教书,而是教人‛[4]p79。孔子这一教育思想,成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和追求,也是衡量传统教育成功与否的价值天平。

‚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孔子认为,具有圣人这种至高至善至美德行的人,尧、舜大概都还做不到,那对于一般人来说,君子才是可以追求的楷模。‚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述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舜其犹病诸!’‛[1]《雍也》什么是君子人格?‚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1]《颜渊》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为政》学做君子不能停留在口头,而要从实践入手。‚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1]《宪问》君子以修饬自身来敬爱他人。

孔子从各个方面对君子的内涵予以界定。首先,君子是崇尚德行的人。‚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宪问》其次,君子具有优良的德行,以义为根本,以礼仪为行为标准,以谦逊的态度来施行,以诚信的言行予以实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卫灵公》君子严格自律,小人则责备他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卫灵公》君子和谐不结党,小人结党不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子路》君子追求的是道义,小人追求的是私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里仁》君子在神态上与小人都有明显区别,君子安详不骄横,小人骄横不安详。‚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子路》第三,君子应该德才兼备、多才多艺。‚子曰:‘君子不器。’‛[1]《为政》子贡本来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学生,孔子却批评子贡只不过是一个专门用于盛祭品的瑚琏。可见,孔子所谓的君子人格,不仅道德高尚,而且全面发展。

君子人格如何形成?孔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第一,有教无类,民主平等。‚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述而》‚有教无类。‛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华夏蛮夷、智愚笨巧,一视同仁、施与教育。贫寒弟子颜渊、曾参,贵族弟子南宫敬叔、孟懿子等,还有来自齐、鲁、晋、宋、秦、蔡、陈、楚等不同国度的弟子,都聚在孔子的门下。第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包含学生在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1]《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1]。《先进》具有优秀德行的颜渊、仲弓和善于政事的冉求、季路等杰出人才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第三,学思结合,重在内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为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述而》孔子特别强调君子人格的形成,重在自觉自律,重在主观努力。‚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1]《述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为政》这是科学的辩证方法,闪耀着智慧之光。

培养‚君子‛是孔子衡量教育价值的第一个尺度,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尺度是‚外王‛即‚弘道‛。子夏说‚学而优则仕‛[1]《子张》,意为学有余力则出仕从政。在孔子看来,学而优则仕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仁人君子的使命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泰伯》真正优秀的知识分子,必须肩负深重的社会责任感,宽弘坚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子就是‚学而优‛的历史楷模,他怀抱‚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子路》的宏大抱负,一生颠沛流离,苦苦寻觅,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述而》,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的缩影。

三、社会本位: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他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注入鲜明的人文精神,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但是,孔子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社会为归趋。

春秋以降,社会发展从重神转向重人,孔子关于‚仁‛的学说的创立,改变了夏、商、周以来的天、帝、神至上理念,‚仁也者,人也‛[2]。《尽心下》郭沫若称孔子的仁爱思想为‚人的发现‛[5]p82。在孔子看来,人是天地万物中最尊贵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乡党》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关心的是人不是马。‚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2]《梁惠王上》孔子反对野蛮的殉葬制度,即使用俑作为人的替代品殉葬,他也强烈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