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观教育设置的作用
悬念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08-10-17来源:本站文:邢明浏览:717次文字大小:大中小打印本页:打印
运用悬念,能引发学生急切期待心理,激起浓厚兴趣,达到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悬念法可运用于新课的全过程,课始激兴趣,课中见深度,课尾泛余波。
使整堂课波澜起伏,有声有色。
运用悬念法,必须紧扣课文,精选材料,切忌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一、课始设悬念,学习添情趣
上书店买本书,大多是先读一下内容简介和目录,然后便急着翻看它的开头和结尾,仿佛它的价值就在这上面。
难怪前人把好的开头和结尾比成凤头和豹尾。
同样,教师的导言至关重要,课前精选好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引子,创造一种地理意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环境,籍此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如讲《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时介绍下列轶事:一间幽静的病房,墙上挂着一幅地图。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卧病在床上,一边凝视着地图,一边想着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什么大西洋西岸的弯曲形状如此相似?巴西的亚马孙河口突出的大陆刚好能填进非洲的几内亚湾,而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却能镶嵌欧洲西海岸至非洲海岸的凸形地带,若将它们拼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块完整的大陆。
第二年秋天魏格钠看到一份材料,说明南美洲和非洲、欧洲、北美洲、马达加斯加、印度等大陆上的蚯蚓、蜗牛、猿以及其它古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使他联想起上一年卧病看图时思考的问题。
莫非这些古生物是振翅飞渡大西洋?魏格纳想象的翅膀在科学世界自由翱翔。
几经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地质文献《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说”便这样诞生了。
那么,什么是《大陆漂移》呢?接着就展开课文。
再如:讲授“冰山的形成”时,引用学生所熟悉的经典佳作《泰坦尼克号》,这艘豪华巨轮葬身鱼腹,其罪魁祸首是谁呢?学生议论纷纷,迫切想了解这个答案,激起浓厚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情绪可以影响注意的选择,能使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投入所指向的对象,使它处在意识最清晰的焦点上,利用上述轶事,令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且可唤起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激情。
课伊始就妙趣横生。
二、课中设悬念,学习见深度
教师在剖析课文中巧设悬念,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利于讲授的顺利进行。
如在介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问道:为什么西北欧多雪地区许多屋顶造得尖尖的?(使雪易于下滑,以减少屋顶积雪的重量。
)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冬天低温情况下,每当冷空气南下时,常常感到十分阴冷,每天晚上睡下去总觉得要花十五分钟甚至半小时才能将被子捂暖?(因为潮湿的空气使衣服和被子多少总会有一定的水分。
)你可知道湿度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吗?在北方春末夏初五六月间常有一种灾害性天气,称为干热风。
它危害作物的主要原因就是空气干燥,致使植株迅速地丧失水分。
据山东一个省的估算,轻干热风可使全省小麦减产一亿公斤以上,重灾年可达二亿公斤之多。
湿度对于纺织工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湿度低了,纺纱过程中易断头,一旦接头,棉纱上就留有一个粗大的白点,在织布过程中棉纱断头也需打结,影响产品质量。
运用悬念的艺术手段,使学生对气候对于人类的影响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令地理思维向着纵向发展,进而启导了学生的智力
再如:讲授“断层”时,设置悬念:你听说过美国的旧金山吗?它是美国最大的华侨聚居地,是美国西海岸的历史名城。
在它的东南部有个小镇,名叫霍利斯特,镇上有座酒厂,1948年间,原设计人员由于缺乏地质知识,竟将厂房建在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相结合的断层线上,这一下可有好戏看了。
1956年8月的一天,人们惊奇地发现厂房竟然错开了10个厘米宽的裂痕,从房顶到墙角齐齐地朝西北至东南方向切去,简直象切蛋糕那么整齐。
待到1969年,错距增至25厘米,房子也犹如变戏法一般成两片,一半留在美洲板块,而另一半到了太平洋板块。
三、课尾设悬念,学习泛余波
俗语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地理课的结尾需要好的收口。
当讲完“气候四季”问道,桃杏花开,垂柳鹅黄是什么季节?梧桐叶落,柳色飞黄是什么季节?燕子北来南归(京沪一带)又是什么季节?借用“联想式”温故知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如:学习“水资源的利用”,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对水资源的污染时,介绍日本的“水俣病”。
它主要是有含汞废水经河水----浮游生物(硅藻)----昆虫(飞蛄等)----底层鱼(班鱼等)----食肉鱼(鳝鱼、鲶鱼等)的富集系统进入人体。
造成中枢神经甲基汞中毒症,甚至死亡。
若胎儿中毒,则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成为先天性白痴,贻误终生,然后,提问你可注意饮用水卫生?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显而易见,教师若能巧设悬念,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又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发展了地理思维,拓展了地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思想上形成“放之不忍,解之不能”的思维状态,怀着急迫的心情去关注悬念所涉及的问题,全力以赴以予解决。
经教师的正确诱导、点拨,知识就象涓涓溪水,汩汩地流进了学生心田
经验导入的作用
条件。
①导入:导入与情景创设技能是指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或进行新课课题教学时,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教学情境,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的动机,从而把学生引入到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上去,使学生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合作式学习的一种教学行为。
导入与情景创设功能: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二是明确学习目标;三是激发学习兴趣;四是设置问题情境;五是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导入方法与类型:问题导入、、演示实验导入、矛盾导入、学生实验导入、经验导入、列举现象导入、实际需要,引入课题、故事导入、类比导入、反问导入、悬念导入、尝试练习导入、复习导入。
(九)经验导入
经验导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激活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成长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易激起学习兴趣。
新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可这样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住在自己家的房子里面,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自己家的房子有多大?”有的同学说他家有两室一厅,有的说自己家三室一厅等等,教师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说出房子的平方米数。
“很多同学都知道自己家有多大,有65平方米的、有80平方米的、有110平方米的等等。
那么,你们知道65平方米、80平方米、110平方米指的哪儿的大小吗?它们的含义是什么?65平方米究竟有多大?1平方米有多大?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
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精彩的课堂生活之外,还有丰富的课余生活,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生活经验也带进了课堂,融入了学习中。
学生们的经验是一笔巨大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笔资源。
由于经验导入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能够有效地进入学习情境。
同时,经验导入也有利于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时有声胜无声,声音变化的作用
——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浙江省民族中学陈丽雅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描述:“阅读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等等。
乍一看,大家都觉得新课标把学生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还他们学习主人翁的身份和地位,把学生定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一改过去教师主讲、学生从听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学习效率低下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新课改下的很多课堂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积极,有
话想说,也有话可说。
教师欣喜地退到课堂的一边或一角去,让出充足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学、思、说、写,学生学得兴致勃勃、热情高涨,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老师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一时竟忘了自己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其实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如果一味去做一个快乐的旁观者,也乐于做一个旁观者,并且还在心里窃窃自喜:看,我的学生多活跃,课堂气氛多好!说实话,我很为老师们担忧,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何在?老师是否可以退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回答无疑是否定的。
但现在有很多语文阅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是缺失的,有的整节课下来,教师几乎只起到串联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如果用拍摄一部电影作喻的话,那么教师只相当于场记之类的小人物,这样的人物在成功地完成一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很多人都可以胜任,那么又何谓其专业性和技术性呢?语文教师如若无专业性和技术性可言,那将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
可以这么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大大加强了。
不过这种指导不再是以前那样,死死地框住学生的思维,不敢放开手脚,不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放不开,紧紧抱住教参不放,唯教参是瞻,而且学生们更是硬要往教参中的理解靠扰,最好是记住教参告诉我们的答案,考试时背出来套进去,这样语文也能考高分。
以往这样的指导已经为大家所摈弃,所反对了。
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又是哪副模样?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先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宋老师,在执教《白兔与月亮》时,设计了以下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
1、白兔赏月前后心情有何不同?
2、白兔赏月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这句话如何理解?
在讨论到第三个问题时,学生作了如下回答:
生甲:人类有爱财心理,得到了就占有着,而白兔不会;
生乙:白兔保持着纯正的思想,舍得放弃,而人类做不到;
生丙:人类只想得到,而且想多多得到,而白兔不愿……
此时学生的理解局限在一个角度里,而且把白兔与人类对立起来,一味地赞美白兔而贬低人类,这样的文本理解是存在偏差的。
这是一篇寓言,作者借白兔这一可爱的动物形象来喻指人类,在拥有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份平和、淡泊的心态,不要患得患失,这样人才能活得快乐、幸福。
白兔就是比喻那些在经历过后对生活、人生有深刻的感悟和体并在得失面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的人,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意即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作者是借白兔来做人类的“形象代言”。
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指
导,就会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向更深更广处引领,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地境地,对文本的理解将会更深刻更透彻,思维的火花也会在师生互动中闪耀美丽的光芒。
比如教师适时点拨:“白兔在文中是作者寄寓寓意的载体或者说是代言人,不可理解成实在具体的动物形象,文章已经把它拟人化了,白兔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特点?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相似?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这样一指导,就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而且通过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可能停留在皮毛上了。
可惜宋老师没有做到相机指导,在这一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旁观者的位置,只起到传声筒的作用(把学生的话重复一遍),师生可以展开热烈互辩的精彩我们无缘目睹,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看来,语文课堂要放开,学生学习主动起来,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三缄其口、小心翼翼。
在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的同时,教师更应发挥出应有的阅读水准和指导作用,让师生风采交相辉映,互相映衬得更加夺目。
现在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做到有效指导?首先教师平时要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多读好书,对作品或文章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做到厚积薄发,这是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指导的前提。
如果老师自己对文章都只是一知半解,读得“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对文章没有一点较深刻的领悟,哪里谈得上对学生的指导?若勉强指导也是效果不佳,也不能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探索。
故在新时期教师更要抓紧时间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教师丰富的文化蕴必会带来阅读教学中指导的游刃有余和得心应手,带来师生互动而闪射出的耀眼火花。
其闪,教师要练就专心倾听的本领。
师生互动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更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专注认真的倾听。
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要点和闪光点,指导才能切中要害,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指点迷津。
再次,还要学会通过追问来适时点拨指导。
有时学生看问题比较肤浅,容易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且思路往往不够开阔,这时是指导的最佳时机。
教师若不抓住契机,有针对性地展开进一步追问,那么岂不痛失教师指导的良机?如某教师在执教《羚羊木雕》,学生在讨论“这能全怪我吗?”这一问题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造成事情这样进退两难的结局的责任在于父母,“我”是无辜的。
这样的意见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文章的主题往往是多元的,看问题也应该用客观的辨证的眼光。
因此教师进一步追问下去:“同学们,‘我’在这件事中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们积极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紧紧围绕文中的“我”的几处言行表现,展开热烈地探讨,有理有据地分析“我”在整个事件中应负的责任及责任所占的比例,分析得非常清楚明白。
课上至时,“羚羊木雕”事件无疑会在学生心上留下深刻印象。
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教师追问带给学生的指导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应该追求“有声胜无声”的境界。
这一声,振聋发聩;这一声,清晰深刻;这一声,是教师较高文学修养的展示;这一声,来自老师与学生的思想碰撞和心与心的真诚交流;这一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