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基金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证券投资基金则是我国资本市场中最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本文主要就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现状问题建议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存、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份额,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并将投资收益按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一种间接投资方式,起源于1868年的英国,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推动后产生的,而后兴盛于美国,现在已风靡于全世界。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表现出高度的投机性,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被认为是我国股市波动剧烈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外成熟市场发展的经验,中国证监会于1997年11月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策略。1998年4月7日,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我国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始纳入正式的制度安排;2001年9月21日,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发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开始登上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舞台;2004年6月1日,《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实施,重点鼓励和扶持开放式基金发展的指导思想被确认为促进我国投票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迅速,情况如下:(一)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2004 年以来,我国基金业的行业规模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尤其是2006 年和2007 年,基金资产绝对规模和基金净值的扩张显著提速。这两年我国的股票市场维持牛市格局,使基于股市发展的证券投资基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 年末,基金净值占股票总市值的10%,占当年GDP 的13%。2008 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降温,基金成立规模骤减,基金发行难度加大,新基金认购量大幅减少。截至2008 年上半年,交易所上市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金额3552.79 亿元,同比减少19.6%,显示出目前国内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投资仍与股市环境有较大相关性。

(二)偏股型基金成为最活跃的基金产品

目前,无论从基金的数量、基金份额还是基金资产净值来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占绝对主导地位,尤其是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占比最高。高风险基金产品发展迅速,成为基金业发展的动力。正是持续两年来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基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截至2008 年 6 月底,基金市场总资产规模达

到2.1 万亿元,基金份额共 2.29 万亿份,其中股票型基金资产规模 1.85 万亿元(包括封闭式基金、开放式股票类基金以及LOF、ETF 基金),占比为88%,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1399 亿元,占比为7%,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规模1121 亿元,占比为5%。

(三)基金公司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

截至2008 年6 月末,国内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建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63 家,其中有59 家基金公司已发行各类基金。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30 家,占已设立的基金公司总数的一半。不论是资产总净值还是公司利润,各大基金公司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2007 年博时、易方达、南方三家基金公司的净利润超过10 万亿元。截至2008 年 1 季度有 5 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规模超过1000 亿元,而小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总规模仅为12 亿元,前十家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占到市场总额的50%。经过近几年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基金公司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品牌基金公司脱颖而出。

(四)个人投资者成为偏股型基金产品的主力

近年来,我国基金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过去依托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格局,在2006、2007年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热情高涨的背景下发生改变,2006 年末中国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数首次突破1000 万户,而到2007 年年末个人投资者在开放式股票类基金持有的比例更是达到90% 以上。虽然封闭式基金机构投资者占比仍超过半数,但开放式基金中个人投资者占80% 以上,个人投资者成为基金市场的主力。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正确的市场投资理念、抑制投机气氛、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配置金融资源、促进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工具多元化等方面展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时间较短,行业整体仍存在如下一系列问题:(一)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中的非理性因素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中的非理性因素是当前我国基金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显著的问题,它表现为基金投资人的非理性和基金公司的非理性。

1、基金投资人的非理性。2006年基金市场给基金投资者带来了高额的回报,这使得不少投资者对市场预期过高,存在盲目的乐观情绪。这种乐观情绪使部分投资者倾其所有投资于基金市场,更有甚者,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透支、二手房虚假交易套取现金,投资于基金,这其中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基金走势下降,势必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同时,投资者对基金知识的匮乏。不少投资者认为基金只赚不赔,频繁买卖,希望在高抛低吸、波动操作中获取高额收益,然而基金的购买和赎回都是有手续费的,频繁交易不仅会增加交易成本,还会错失获取更高收益的良机。而且国内的基金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普遍存在“恐高”情绪,认为净值高的基金风险大,倾向于购买净值低的基金。这就迫使基金公司不得不通过分红或拆分来降低基金的净值,然而,基金公司的这种做法不利

于操作的稳健性和持续性,会影响基金的效益,加大基金的风险。

2、基金公司的非理性。基金公司是基金产品的募集者和基金的管理者。由于基金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基金公司管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而管理费是按照基金净资产和一定比例计提的,与基金实际收益水平关系不大。因此,为了增加管理费收入,基金公司会尽量扩大其资产管理规模,人为操纵基金的净资产。2007年出现的基金公司大规模持续营销就是其努力增加管理费收入的表现,这种做法无疑会增加基金的风险。

(二)我国证券市场环境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发展产生存在很大制约

1、上市公司赢利能力差,制约证券投资基金理性投资。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上市公司质量不高。2005 年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仅占GDP 的18.61%,2006 年有较大发展,股票市场总市值10.25万亿元,约占GDP 的50%,仍低于发达国家1:1 的比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05 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报告》认为,上市公司自身的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不如非上市企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自2001年以后开始低于全部工业企业。由于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缺乏赢利能力,不具有投资价值,就使得拥有巨额资金的基金只能选择数量有限的少数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组合雷同,证券投资基金的多元投资、分散风险的投资理念受到严重扭曲。

2、市场缺乏做空机制,证券投资基金无法规避风险。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必须有做空机制才能实现稳定。证券的价格要能够反映所有信息,尤其是需求信息。而在缺乏做空机制的市场上,如果一些投资者认为某一证券定价过高,偏离实际价值,但如果没有卖空机制,他们对这些证券的判断信息就不能有效地反映到市场上,对价格的偏离便无法调整,无法实现证券价格向内在价值的回归,也就无法减缓证券价格波动。因此,我国证券市场这种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单向机制极大地限制了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空间,制约了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使其无法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

3、证券市场金融产品单一,制约证券投资基金的选择。证券投资基金之所以逐步替代了个人投资,是因为它能够通过证券投资组合降低风险。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由股票、债券和长期抵押贷款市场构成,债券市场又由国债、公司债和市政债券组成。但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很不发达,证券投资基金可以选择的对象只有股票、国债等少数几种金融产品,同时,我国国债的流动性、品种数量和交易规模还非常有限,企业债券尚未得到很大的发展,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尚未完全实现,导致证券投资基金的可投资空间大大减少。基金管理人难以对其进行组合,不能达到风险对冲的目的,也就会使基金的规避风险的作用无法发挥。

(三)行业性整体人才匮乏,高端人才流动过于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