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天津的生死之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与天津的生死之缘
梁启超与天津的生死之缘
访梁启超故居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在天津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14年。清末,梁启超先生与康有为等人一起向清政府发出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参与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中南海瀛台,参与变法的谭词同等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梁启超在天津上船,东渡日本政治避难。直隶总督荣禄派出的追捕队沿海河乘汽艇一路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时任北洋候补道兼北洋学堂总办的王修植,因同情变法维新,命追捕的汽艇停止追捕,梁启超所乘日籍“大岛号”邮轮安全驶出大沽口,躲过一劫。
从此梁启超与天津结下了生死之交。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梁启超思想“与时俱进”,改变了他的政治观点。他赞同新生的中华民国所实行的民主、共和、憲政体制,决心为亚洲第一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路途。他归国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天津,并举家迁往天津意大利租界。
1915年,袁世凯逆潮流而动,开始筹划复辟活动,此时,天津的梁启超也时常彻夜难眠,与他的学生蔡锷将军开始谋划“护国运动”,制止这场闹剧,二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最后,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之下黯然离世。
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不同,梁启超不仅反对袁世凯称帝,而且反对任何形式的复辟。他深信世界潮流不可阻挡,任何复辟阴谋都不能得逞。当康有为在《上海周报》上发表《为国家筹安定策者》,公开主张清帝复辟时,梁启超立即檄文,将矛头直指康有为。张勋复辟一发生,梁启超立即随段祺瑞在天津郊外的“马厂”誓师,参加武力讨伐。并最终与同为“康梁”戊戌变法的主角、而坚持走“僵化封闭的老路”
的康有为分道扬镳。
梁启超在金融方面也有广博的知识,天津自清末以来即是中国的造币中心,在光绪年间负责制造以“北洋造”为标志的“大清龙洋”。这便成就了历史风云际会的又一个机缘。1914年2月,北洋政府在天津设立币制局,任命梁启超为总裁。他上任之后立即命时任造币总厂厂长的吴鼎昌着手编写造币厂史,并精心审定,亲笔提写书名。这部11章约5万余字的造币厂史,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
他受聘于南开大学,与《天演论》译者严复、胡适等学者过从甚密,并与张伯苓、张彭春兄弟成为挚友,对南开学校倾心襄助。他还曾在饮冰室书斋里与当时尚在青年、属后起之秀的学者梁漱溟、徐志摩等结下师生之谊。在天津,梁启超先生评史论政,潜心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于学无所不窥,于论无所不及”的浩如烟海的文字著述。
梁启超寓居天津的14年,也是他倾心致力于学术研究、著
述颇丰的一段时光。在饮冰室书斋,他完成了包括讨袁檄文即《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老子哲学》、
《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60多篇学术论著;这长达148卷、含1400万言的《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留给中华民族蔚然壮观的文化瑰宝。
饮冰室合集1929年,患肾病的梁启超因手术失败,病故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56岁,可以说他的人生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天津度过的。
日前,怀着对这位中国“政体改革”思想先驱的崇敬心情,我瞻仰了梁启超先生在天津的故居。
梁启超纪念馆的青铜塑像
梁启超与家人的旧居
梁启超的“饮冰室”书斋“饮冰”二字语出《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梁启超用此表达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焦灼
饮冰室书斋内部
梁启超先生伏案著书立说
梁启超先生的笔迹
饮冰室二楼为生活部分
梁启超与子女在天津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都学有所成,其中更有三位成为声名卓著的中科院院士,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首届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人类学专家梁思永。以及1924年出生在天津饮冰室故居的火箭制造、宇航科学专家梁思礼。梁启超旧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