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成因和危害以及地震的应对方法(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浅谈地震成因和危害以及地震的应对方法

摘要:地震是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其中令人类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地震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但是,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因此普及相关的地震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了。那么,地震是什么?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在地震面前,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本文将浅谈地震的成因、规模、危害等以及地震时的应对办法和对策。

关键词:地震成因规模危害应对方法

一、地震的简介

地震的概念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基本成因是板块间的互相作用产生的(指构造地震)。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应力在某一地点相对集中,当地应力集中到超过该岩石圈的弹性模量。岩石承受不了,就产生形变、断裂、

错动,此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面,产生快速振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的规模

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

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从I度到XII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VIII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的分布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理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中国地震的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地震的危害

直接灾害破坏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火灾: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

海啸: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

瘟疫: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

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此外,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二、地震的应对方法

单位减灾对策

单位及社会团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能力的提高,对减轻地震灾害至关重要。单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为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抗震意识和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组织抗震防灾演习和专业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学校、幼儿园、俱乐部和农贸市

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重要部位和岗位,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震时严禁逃岗或因错误操作造成不应有的灾害。在短临预报发布后,对群众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认真搞好宣传,及时组织检查,防患予未然。

家庭应急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落实家庭应急对策,对抗震防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熟悉水阀电闸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在预报发布后或出现大量宏观前兆异常时,应建立家庭抗震防灾应急箱,准备必要的生活用品等,以备震后作用。

个人自救对策

在地震发生时的短暂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正确与否,是减少人为灾害的关键。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