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安全事故受伤者感染发病死亡 2、受伤人员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压力 3、工作队伍的稳定性降低
三、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引入生物安全的必要性
1、动物 实验动物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1要素。使用微生物学质量不合
格的动物,常常会引入各类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从 而在繁育和实验中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工作人员和其他动物。在使用野生 动物的研究中,一些野生动物携带对其自身不致病,但对人却有致命危 害的病原微生物,如来源于灵长类和啮齿类野生动物的埃博拉(Ebola)病 毒,由于人类对这些微生物所知甚少,故而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容易 导致严重的感染事故。
所以,在进行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研究,尤其是运用各项新技术、新 方法时,必须充分认识其中可能存在的危害性,牢固树立生物安全的概念,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从而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和保护人类、物 种及环境的安全。
第二节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的生物危害
一、对实验动物工作者个人的危害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对个人的生物危害主要表现为各种人兽 共患病及实验性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由于饲喂、换笼及各类实验操作 需要与动物密切接触,从事动物实验和动物饲育的人员成为这类危害的 首要受害者,其中,动物实验人员因为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验状态下的非 健康动物,受到感染的概率高于动物饲育人员,感染的严重程度则受到 病原体的量、对人体的致病性和感染途径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生物危害:是指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昆虫和其他有害动植物等在内的 生物因素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危害。生物因素广泛存在于环境和各种生物体内,具有 强大的变异能力以适应环境,例如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昆虫和鼠类等。人类有意识地使 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科研和生产时,也可能产生以目前的科技知识水平无法预见的后果, 从而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等。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性的பைடு நூலகம்级
在应用实验动物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工作人员面对的主要生物 危害是来自动物或实验室的各类病原微生物。按照病原微生物对人或 动物致病性的强度进行分类,既是生物安全评估的依据,也是制定生 物危害防制对策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感染性微生物的危害程 度分级
(四)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一级: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低,不会引发健康成人疾病。
二级:对人体和环境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
三级: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 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四级:对人体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 或传播途径不明的微生物。尚无预防治疗措施。
(五)为何要讲生物安全防护 不注意安全和容易导致意外事故
2、设施设备 设施和设备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2要素。没有与实验动物生产和
实验研究的要求相适应的设施,污染就会扩散。对设施设备的使用不当、维 护和检查不力等也是导致生物危害因素泄漏的重要原因。
3、操作 由不当操作引发的生物危害具有一定隐蔽性,其后果可能在相当长一段
时间后才显露出来,故此难以追查当时究竟是谁、什么样的操作引发了事故。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危害因素的蓄积和表达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与短期实验 研究(几天或几周)相比,长期的实验(数月以上)或连续的动物繁殖生产过程 中这类问题较多发生。
(一)人兽共患病
(二)实验性病原体
(三)引起感染的途径 1、经呼吸道感染 2、经口感染 3、创伤及黏膜接触感染 4、昆虫媒介
二、对实验动物的危害 实验动物感染人兽共患病或动物传染病后,可引起非特异性死亡,或干扰实
验结果,动物烈性传染病还会导致大批动物死亡,造成严重后果。实验动物繁育 及动物实验设施设备的不适当和管理不善、防范不力,常导致实验动物受到外界 环境中病原体的污染,如开放系统中饲养的动物常常因诸如野猫、野鼠及昆虫等 的进入而遭外来病原感染或发生交叉感染,引起疾病和死亡。这样的情况在管理 不善的屏障系统中同样会发生。对不同实验的动物管理混乱,隔离不当,或感染 动物逃逸等也会导致动物间的交叉感染。
针刺伤(穿刺) 碎玻璃刺伤(不穿鞋,刺伤手) 载玻片割伤(显微镜下计数细胞) 溅入口腔,溅入眼睛(分装/冻存样品) 离心管破裂,滑倒跌伤,酒精灯损坏 负压泵接管损伤,过滤分装毒种过程
(六)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1、对实验者 2、对他人 3、对周围环境 4、对样品
(七)发生事故后可以造成严重危害
涉及生物资源保护、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医药食品等方面,主要解决生 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使危害 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二、生物安全的基本内容
(一)生物安全原理 生物安全的原理包括生物安全分级和生物安全屏障两方面。生
物安全分级是对生物危害进行正确评估的依据,生物安全屏障则是 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遏制的方法。生物安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 正确的评估和适当的防范,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同时,推 动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之为人类创造最大利益。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第一节 生物安全概述
一、生物技术、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
生物技术:一切利用有机体的操作技术都可称为生物技术,其中,现代生 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直 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有用物质的一门高级应 用技术科学。转基因实验动物的育成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实验动物领域的成功运 用。
生物安全: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是转基因
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 的危险或潜在风险。
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方面: ①人类的健康安全;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的安全; 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即环境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技术
4、基因安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基因水平开展对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
研究方兴未艾,转基因和克隆动物的相继问世使“基因安全”随之成为新 的生物安全问题,由于人类对基因工程技术的使用与控制尚不成熟,对基 因工程产物的认识受到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新技术、新物种的 潜在危害,陛仍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意识到。如若对这些新技术、 新物种控制不当,极可能造成对现有生态和遗传平衡的破坏,进而给人类 的生存带来无法估计的严重影响。
三、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引入生物安全的必要性
1、动物 实验动物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1要素。使用微生物学质量不合
格的动物,常常会引入各类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从 而在繁育和实验中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工作人员和其他动物。在使用野生 动物的研究中,一些野生动物携带对其自身不致病,但对人却有致命危 害的病原微生物,如来源于灵长类和啮齿类野生动物的埃博拉(Ebola)病 毒,由于人类对这些微生物所知甚少,故而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容易 导致严重的感染事故。
所以,在进行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研究,尤其是运用各项新技术、新 方法时,必须充分认识其中可能存在的危害性,牢固树立生物安全的概念,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从而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和保护人类、物 种及环境的安全。
第二节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的生物危害
一、对实验动物工作者个人的危害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对个人的生物危害主要表现为各种人兽 共患病及实验性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由于饲喂、换笼及各类实验操作 需要与动物密切接触,从事动物实验和动物饲育的人员成为这类危害的 首要受害者,其中,动物实验人员因为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验状态下的非 健康动物,受到感染的概率高于动物饲育人员,感染的严重程度则受到 病原体的量、对人体的致病性和感染途径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生物危害:是指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昆虫和其他有害动植物等在内的 生物因素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危害。生物因素广泛存在于环境和各种生物体内,具有 强大的变异能力以适应环境,例如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昆虫和鼠类等。人类有意识地使 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科研和生产时,也可能产生以目前的科技知识水平无法预见的后果, 从而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等。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性的பைடு நூலகம்级
在应用实验动物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工作人员面对的主要生物 危害是来自动物或实验室的各类病原微生物。按照病原微生物对人或 动物致病性的强度进行分类,既是生物安全评估的依据,也是制定生 物危害防制对策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感染性微生物的危害程 度分级
(四)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一级: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低,不会引发健康成人疾病。
二级:对人体和环境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
三级: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 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四级:对人体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 或传播途径不明的微生物。尚无预防治疗措施。
(五)为何要讲生物安全防护 不注意安全和容易导致意外事故
2、设施设备 设施和设备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2要素。没有与实验动物生产和
实验研究的要求相适应的设施,污染就会扩散。对设施设备的使用不当、维 护和检查不力等也是导致生物危害因素泄漏的重要原因。
3、操作 由不当操作引发的生物危害具有一定隐蔽性,其后果可能在相当长一段
时间后才显露出来,故此难以追查当时究竟是谁、什么样的操作引发了事故。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危害因素的蓄积和表达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与短期实验 研究(几天或几周)相比,长期的实验(数月以上)或连续的动物繁殖生产过程 中这类问题较多发生。
(一)人兽共患病
(二)实验性病原体
(三)引起感染的途径 1、经呼吸道感染 2、经口感染 3、创伤及黏膜接触感染 4、昆虫媒介
二、对实验动物的危害 实验动物感染人兽共患病或动物传染病后,可引起非特异性死亡,或干扰实
验结果,动物烈性传染病还会导致大批动物死亡,造成严重后果。实验动物繁育 及动物实验设施设备的不适当和管理不善、防范不力,常导致实验动物受到外界 环境中病原体的污染,如开放系统中饲养的动物常常因诸如野猫、野鼠及昆虫等 的进入而遭外来病原感染或发生交叉感染,引起疾病和死亡。这样的情况在管理 不善的屏障系统中同样会发生。对不同实验的动物管理混乱,隔离不当,或感染 动物逃逸等也会导致动物间的交叉感染。
针刺伤(穿刺) 碎玻璃刺伤(不穿鞋,刺伤手) 载玻片割伤(显微镜下计数细胞) 溅入口腔,溅入眼睛(分装/冻存样品) 离心管破裂,滑倒跌伤,酒精灯损坏 负压泵接管损伤,过滤分装毒种过程
(六)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1、对实验者 2、对他人 3、对周围环境 4、对样品
(七)发生事故后可以造成严重危害
涉及生物资源保护、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医药食品等方面,主要解决生 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使危害 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二、生物安全的基本内容
(一)生物安全原理 生物安全的原理包括生物安全分级和生物安全屏障两方面。生
物安全分级是对生物危害进行正确评估的依据,生物安全屏障则是 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遏制的方法。生物安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 正确的评估和适当的防范,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同时,推 动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之为人类创造最大利益。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第一节 生物安全概述
一、生物技术、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
生物技术:一切利用有机体的操作技术都可称为生物技术,其中,现代生 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直 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有用物质的一门高级应 用技术科学。转基因实验动物的育成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实验动物领域的成功运 用。
生物安全: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是转基因
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 的危险或潜在风险。
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方面: ①人类的健康安全;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的安全; 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即环境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技术
4、基因安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基因水平开展对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
研究方兴未艾,转基因和克隆动物的相继问世使“基因安全”随之成为新 的生物安全问题,由于人类对基因工程技术的使用与控制尚不成熟,对基 因工程产物的认识受到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新技术、新物种的 潜在危害,陛仍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意识到。如若对这些新技术、 新物种控制不当,极可能造成对现有生态和遗传平衡的破坏,进而给人类 的生存带来无法估计的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