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苗行业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疫苗:是人类在医学领域里最伟大的发明
疫苗成为 20 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快速增长的最大助力之一。

1977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天花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根除,抒写疫苗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根据WHO 统计,疫苗目前每年可以预防200-300 万例死亡,许多曾被认为无法治愈的高致死性传染疾病,包括狂犬病、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等都因对应疫苗的研发问世而不再令人闻之色变。

疫苗亦被列入 20 世纪 10 项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之一。

2019 年,WHO 将“疫苗犹豫”与埃博拉、登革热、HIV 等共同列为 2019 年全球健康十大威胁之一,疫苗犹豫指的是对接种疫苗持抵触或者犹豫态度。

根据WHO 统计结果,每年仍有约 150 万儿童死于现有疫苗可预防的疾病,若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改善,该 150 万例死亡可进一步避免。

(一)疫苗控制疾病效果良好,大幅下降传染病患病率
疫苗控制多种恶性传染病传播。

疫苗通过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自疫苗出现以来,多种恶性传染病得以根治,包括 1977 年 WHO 宣布天花从地球上灭绝,全球脊髓灰
质炎野生病例数由 1988 年的 35 万例降至 2019 年仅56 例,而麻疹、风疹、白喉等传染病均得到有效控制。

疫苗显著降低儿童染病及死亡率。

随着全球免疫用疫苗接种率提高,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显著降低。

根据 WHO 统计,全球五岁以下儿童超半数死亡病例可通过简单且可负担的预防干预措施加以避免,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肺炎链球菌和 B 型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轮状病毒等。

伴随儿童期致命疾病疫苗的出现及量产,儿童染病及死亡率持续下滑。

(二)疫苗节约高额医疗卫生支出,成为全球医疗卫生投资热点
疫苗节约高额的医疗卫生支出。

疫苗使用可以在有效预防疾病,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同时,降低昂贵的医疗费用,减少因为发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

根据中国医药报报道,美国疫苗研发的 1 美元投资将带来2~27 美元的医疗支出节约;而在 11 个西欧国家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每个麻疹病例的治疗成本为 209~480 欧元,而麻疹疫苗接种的成本则仅为每人 0.17~0.97 欧元(中国医药报 2016 年 4 月 29 日:疫苗的价值无可替代——专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

疫苗成为全球医疗卫生投资热点。

伴随着疫苗研发与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由公立机构逐步扩张至私人企业,疫苗带来的投资效益越来越被青睐。

疫苗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难度大等特征,前期依赖巨额的投入,因而单一品种疫苗市场竞争通常不激烈,一旦研发成功后,将为企业带来丰厚的业绩增量。

以 HPV 疫苗为例,默沙东九价疫苗研发时长超过10 年,自2006 年上市后销售额CAGR 达 19.23%,2019 年实现销售额 23.08 亿元。

(三)疫苗覆盖约 2/3 的重要传染病,新型疫苗是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疫苗覆盖约 2/3 的重要传染病。

自巴斯德 19 世纪末发明了首个细菌减毒活疫苗以来,伴随生物科学技术额发展,疫苗技术历经 4 次技术革命,种类不断丰富,从减毒活疫苗至重组疫苗,量产能力及安全性都有显著提升。

根据 WHO、FDA、EMA、NMPA 等机构信息,截至 2018 年底,全球共批准针对 41 种疾病的 77 种预防性疫苗,覆盖约 2/3 的重要传染病。

但与此同时,“疫苗犹豫”导致传染病呈现回潮和增多的趋势,并且目前仍有约 20 余种疾病如疟疾、丙型肝炎、HIV、登革热、MERS 等缺少有效的疫苗。

疫苗具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其使用目的可分为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按疫苗的制备原理可分为灭活疫苗、
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按照疫苗的成分及来源可分为蛋白/多肽疫苗、多糖疫苗、核酸疫苗、类毒素疫苗、重组病毒疫苗、细胞疫苗等;按照疫苗的效价多少可分为单价疫苗、二价疫苗、多价疫苗(如 13 价肺炎球菌疫苗,九价 HPV 疫苗等)等。

按照疫苗是否由多种疫苗组成可分为普通疫苗和联合疫苗(如百白破联合疫苗及麻腮风联合疫苗)等。

联合疫苗及多价疫苗是未来发展热点。

联合疫苗及多价疫苗因其更高的疾病控制效率及预防覆盖率而成为未来研发青睐的热点,而基因工程疫苗所具备的安全性优势和较强的量产能力,也成为未来疫苗生产研发的趋势。

二、全球疫苗市场:寡头垄断格局,品种驱动行业增长
(一)全球疫苗行业:小而美的细分赛道
全球疫苗市场较小但增速较快。

根据EvaluatePharma 统计,2018 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约305 亿美元,仅占全球药物市场份额的 3.5%,但2018-2024 年 CAGR 达到 6.6%,在所有治疗领域中位列第 4。

随着全球不同地区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以及重磅新型疫苗和多联多价疫苗的陆续上市,预计 2024 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将达到 448 亿美元,市场份额将达到 3.7%(+0.2pp),位于所有治疗领域第 4 位。

北美市场占比最高,亚非拉澳地区发展潜力大。

北美洲市场份额占全球疫苗市场份额超过 60%,欧洲市场份额接近 20%,欧美地区疫苗市场发达主要是因为当地医疗保障完善,当地居民疫苗接种意识较强,且免疫规划纳入疫苗种类更多。

新型疫苗为疫苗中的“高净值产品”,主导全球疫苗市场。

全球疫苗可分为三类:1)传统疫苗,2)新型疫苗和 3)具有针对性、区域性、爆发性的疫苗(如黄热病疫苗、日本脑炎疫苗)。

其中,新型疫苗一般指两大类:以新技术研发的疫苗:例如采用不同腺病毒载体或结合技术,研发的疫苗将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及预防效果;
针对新亚型或不同菌株病毒的疫苗:例如采用新的抗原,主要针对现在无疫苗覆盖的疾病。

新型疫苗的尽管销量低于传统疫苗,但占据着全球疫苗市场主要份额,目前市场价值最高的肺炎疫苗(PCV)领域,完全由新型疫苗覆盖,其余排名前列疫苗市场价值也均完全或大部分由新型疫苗贡献。

(二)全球疫苗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龙头企业借并购实现强者恒强
全球四大疫苗厂商合占约 88.5%的市场份额。

全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疫苗生产商约有 20 余家,其中四大巨头葛兰素史克、赛诺菲、默沙东、辉瑞 2019 年疫苗
业务分别实现销售收入 86.5 亿美元、62.0 亿美元、79.7 亿美元、64.8 亿美元,合计销售收入 273.0 亿美元,占全球疫苗市场份额的 88.5%,并且近几年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提高。

疫苗产业重组整合不断,寡头频繁并购拓展市场份额。

近年来,全球疫苗行业内并购重组发生频繁,制药巨头通过并购迅速丰富产品管线,加强研发实力,其中以四大寡头最具有代表性:
2006 年,辉瑞通过收购 PowderMed 大举进军疫苗行业,并在接下来数年内多次出手补充疫苗产品管线,在2009 年以 680 亿美元收购惠氏,获得 6 种在研疫苗,其中包括如今全球销售额最高的 13 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2014 年,GSK 将自身肿瘤业务与诺华互换,以 71 亿美元收购了诺华除流感疫苗外全球疫苗业务;
2020 年 5 月末,默沙东宣布收购Themis Bioscience,与 Ridgeback Bio 合作开发 COVID-19 抗病毒药物,与 IAVI 合作开发 COVID-19 疫苗三项并购合作项目。

疫苗研发高门槛是促成并购的关键因素。

全球大部分疫苗的临床Ⅰ期实验由 biotech 公司进行,四大巨头占比不到 10%,在临床阶段推进及上市申请中,biotech 公
司逐渐减少,而四大巨头成为主导者。

疫苗研发高成本导致疫苗制品技术含量高,研发时间长。

自主研发新疫苗产品具有时间长、投入大、失败风险高等特点。

主要源于:①疫苗制品的技术含量高,提取特异抗原等技术较为复杂;②药监部门对疫苗监管十分严格,使得疫苗的研发周期平均在 10 年以上。

(三)品种头部效应明显,多联多价疫苗更具优势
品种头部效应明显,多联多价苗备受青睐。

疫苗市场品种集中度较高,2019 年全球 top10疫苗产品总销售额达210.2亿美元,占全球疫苗市场份额的63.5%,其中肺炎、HPV、带状疱疹、百白破多联苗等品种最受瞩目。

辉瑞的 13 价肺炎疫苗为全球最畅销品种,2019 年销售额 58.5 亿美元,市场份额达 17.7%;
默沙东的 HPV 疫苗销售额位居第 2,2019 年销售额37.4 亿美元,市场份额达 11.3%,同时保持着 19%的高水平增长速度;
带状疱疹疫苗2019 年销售额23.7 亿美元,增速>100%。

世界疫苗研发重点由单价疫苗转向多价及联合疫苗。

联合疫苗通过将两种或多种病毒,致病菌或抗原联合配制,达到一次注射免疫多种传染病的效果,需求端潜在市场叠加带来巨大且持续性更强的增量空间。

对于疫苗研
发生产企业而言,能够借助一种疫苗的研发,进入多个疫苗市场,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和盈利能力;对于受种者而言,联合疫苗便捷程度高,大大降低了因多次接种等待期带来的疫苗接种时间安排拥挤问题,实现供给需求侧双赢,全球 Top10 疫苗品种中,麻腮风-水痘疫苗,百白破/IPV/Hib 疫苗,甲型/乙型肝炎疫苗及百白破/乙肝疫苗均为多联苗品种。

多价疫苗指由一种病原生物的多个血清型抗原制成的疫苗,能够实现对多种亚型病原生物的广泛保护。

多价疫苗预防覆盖率高,疾病控制效果较单价疫苗更强,目前广泛应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及四价流感疫苗等均为多价疫苗。

世界药企积极布局多价疫苗的研发及生产,多价疫苗相应上市后溢价率高,利润丰厚,全球 Top10 疫苗品种中 13 价及 23 价肺炎球菌疫苗,HPV 疫苗,四价流感疫苗均为多价疫苗。

此外,多价疫苗产品更新迭代空间大,可以通过不断纳入更多致病亚型形成预防覆盖率升级,目前逐步取代三价流感疫苗的四价流感疫苗,及逐步取代二价 HPV 疫苗的九价 HPV 疫苗即为实证。

四大巨头研发管线结构丰富品种齐全,发展新型疫苗是未来主流趋势。

四大巨头研发管线分布广泛,涵盖了疱疹病毒、疟疾、肺炎、COPD 等多个领域。

GSK 目前有 15
个在研项目,2 个进入临床Ⅲ期,2 个产品申请上市;赛诺菲 5 个产品进入临床Ⅲ期,2 个产品申请上市。

三、国内疫苗市场:景气度回升,仍处初级阶段
(一)行业景气度回升,二类苗批签发数据增长良好
中国疫苗市场规模未来有望加快增长。

中国约有 14 亿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对疫苗的巨大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民支付能力的提高和防病意识的增强,接种疫苗的需求持续增加。

根据灼识咨询统计,中国疫苗市场规模由 2013 年约 199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 311 亿元,CAGR 达 7.72%。

预计到 2030 年疫苗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 亿元,2019 年到 2030 年 CAGR 提高到 11.30%,国内疫苗市场有望快速发展。

一类疫苗市场占比逐渐下降。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内疫苗主要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接种一类疫苗的费用由政府承担,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根据灼识咨询统计,一类疫苗的市场占比不断下降,从 2013 年的 37.7% 下降至 2019 年的 10.29%。

考虑到目前国内一类疫苗接种率普遍超过90%,若未来中国新生儿数保持稳定不出现新的“婴儿潮”,且假设一类疫苗品种不再扩容,未来中国一类疫苗市场规模预计保持稳定。

二类疫苗市场规模快速扩容。

根据灼识咨询统计,中国二类疫苗市场规模由2013 年约124 亿元增加到2019 年约 279 亿元(占比由 62.31%增加到 89.71%),CAGR 达到 14.47%。

随着未来更多新型疫苗和多联多价疫苗以二类疫苗品种上市,以及目前宫颈癌、肺炎、流感等重磅二类疫苗的进一步放量,未来二类疫苗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会达到 976 亿元,2019 年到 2030 年 CAGR 提高至 11.73%。

行业批签发量预计将保持增长。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披露的疫苗批签发数据,行业批签发总量2016-2018 年持续下降,主要系 2016 年“山东疫苗事件”、2018 年“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影响,行业监管趋严导致批签发量有所下滑。

随着假疫苗事件影响逐渐消除,疫苗批签发量 2019 年开始回升,重回 6 亿瓶,2020H1 批签发量达到 2.76 亿,同比增长 11.87%,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会影响行业批签发量,但行业批签发量总体上升趋势不变。

二类疫苗呈量价齐增。

整体目前国内仍以一类疫苗为主,2019 年一类疫苗批签发量约 3. 81 亿瓶,同比+8.13%,占疫苗总批签发量的 62.87%。

二类疫苗批签发量自 2016 年开始持续增长,近 3 年来更是呈高速增长,CAGR 达 14.98%。

2019 年二类疫苗批签发量约 2.25 亿
瓶,占 37.13%,2020H1 二类疫苗批签发量占比继续提高至 45.33%,此外部分二类疫苗品种平均中标价格也逐年提高。

鉴于未来更多二类疫苗上市,以及现有重磅二类疫苗的快速放量,二类疫苗的批签发量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
多联多价苗占比提高是中国疫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免疫规划中儿童常规免疫 15 种疫苗在 3 周岁之前共需进行约 23 针次,预防接种的高次数也易给家长和医务人员带来不便,容易因接种时间冲突造成全程接种率降低和预防接种工作成本的增高等问题。

而多联多价疫苗能够有效减少接种次数,从而解决以上问题,因此研发和推广多联多价疫苗是疫苗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多联苗、多价苗总批签发量占比呈逐渐提高。

从批签发量的角度看,近五年中国一类、二类疫苗中,多联苗、多价苗总批签发量占比呈逐渐提高,由 2015 年 36.92%提升至 2020H1 的 42.78%。

在二类疫苗中,多联苗、多价苗总批签发量占比也是明显提高,由 2015 年 28.57%提升至 2020H1 的 35.91%。

随着宫颈癌、肺炎、流感等多价疫苗以及三联苗、四联苗、五联苗等多联疫苗的进一步放量,多联多价疫苗总批签发量占比预计将继续提高。

(二)从 2020H1 批签发数据看,重点品种竞争格局良好:
HPV 疫苗:2020H1 批签发共计 618.97 万支,同比+42.90%,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从疫苗的品种来看,双价、四价、九价HPV 疫苗分别占比 5.90%/59.20%/ 34.89%,其中:四价疫苗稳定持续放量,2020H1 默沙东四价疫苗批签发 366.44 万支,同比增长 29.80%;九价疫苗批签发量持续高速增长,2020H1 批签发量 215.98 万支,同比增长 83.13%;国产双价 HPV 疫苗上市,厦门万泰的双价疫苗于 4 月份获批签发,批签发量为 36.55 万支,GSK 无批签发数据,双价HPV 疫苗整体实现11.12%的同比增长。

Hib 疫苗批签发量迎来回升。

自 2015 年开始,Hib 疫苗的批签发量持续下降,直至 2020H1 迎来回升。

2020H1 疫苗批签发量达 466.75 万支,同比+37.20%;市场格局来看,2020H1 市场呈现“四分天下”的格局:智飞绿竹、沃森生物、民海生物、兰州所批签发占比大致相同。

肺炎疫苗 2020H1 获批签发 730.88 万支,同比增长61.92%,增长态势良好。

从品种来看:13 价疫苗 2020H1 获批签发 334.77 万支,同比+97.67%,其中沃森生物获批签发 120.12 万支,市场占比达 35.88%,未来有望替代辉瑞在中国的市场份额;23 价疫苗批签发量 396.11
万支(成都所:民海:沃森=3:1:1),新冠疫情有望继续带动肺炎疫苗市场规模的扩大。

(三)行业集中度较低,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疫苗生产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较低。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批签发数据,2019 年中国共有41 家具有疫苗批签发的企业,占全球疫苗企业数量的25%-40%,数量众多。

根据灼识咨询统计,2018 年中国疫苗市场CR4 为60%,而全球疫苗四巨头占据全球84.66%的市场份额,此外中国疫苗市场份额第一的企业中国生物技术包括北京、兰州、武汉、长春、成都、上海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疫苗行业集中度低。

中国疫苗生产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

中国绝大多数疫苗生产商规模偏小,生产的疫苗多数也是传统的疫苗,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一个品种通常有多家企业竞争。

除了中国生物技术旗下 6 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外,超过一半的国内企业每年获得批签发的疫苗品种仅有 1 个。

对中美疫苗市场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疫苗市场在多方面都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市场规模较小,人均消费低。

2019 年中国疫苗市场规模在 300 亿左右,整体市场规模仅是全球 300 亿美元的市场总额的七分之一。

此外,人均疫苗消费方面,中国 2017 年人均疫苗消费 3 美元,而美国为 50 美元。

国内以老旧品种为主,创新性疫苗较少。

EPI 指的是中国的扩大免疫计划,对比中美疫苗接种谱(针对脑膜炎、肺炎及百白破),发现国内外差距较大。

例如,针对脑膜炎,国内使用的是 Men A 或 Men A+C,而国外已基本由 MCV4 替代。

针对百白破,国内使用的是 DTaP,而国外已基本由 DTcP 替代。

6 岁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人疫苗市场空白。

对比中美疫苗接种谱(针对脑膜炎、肺炎及百白破),美国针对青少年及成年人已有多款疫苗在使用,例如针对脑膜炎的 MCV4 以及针对肺炎的 PCV13。

而国内针对此年龄段的市场一片空白,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四)最严疫苗管理法开启行业新机遇,利好龙头疫苗企业
重大“黑天鹅”事件引领行业加强监管。

2016 及 2018 年,我国相继爆发了“山东毒疫苗事件”及“长生疫苗”事件两起重大安全事故,分别促成了《疫苗流通管理条例》的修订和《疫苗管理法》的出台,带来行业监管体系的迅速严格化与完善化。

“长生疫苗”事件爆发,监管体系升级。

2018 年,长生生物在飞行检查中被发现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原液,更改生产日期,严重违反药品 GMP 准则。

事件发生后,国家积极推动疫苗行业整合重组工作,大力加强疫
苗行业严格监管。

2019 年 10 月 15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中国疫苗行业协会成立大会上表示,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推动疫苗行业整合重组工作,以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产业质量监管,鼓励集团化发展,完善招标采购等政策措施,逐步提高疫苗行业集中度。

除对生产流程监管加强外,《疫苗监管法》鼓励研发创新,全方位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疫苗行业自主健康成长。

《疫苗监管法》与《流通管理条例》相互呼应,实现疫苗全生命周期监管。

历经 2016 及 2019 年疫苗行业重塑后,我国疫苗行业监管体系趋于完善,逐步与发达国家靠拢。

《流通管理条例》修订案注重对疫苗产业链中下游的监管,对疫苗的冷链配送与终端医院接种都执行了严格的规定,保证疫苗从“厂”到“人”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疫苗监管法》侧重对疫苗产业链上游的监管,从鼓励自主研发,到规范药品 GMP 及飞行检查,实现了对疫苗从“无”到“有”过程中的监管。

《疫苗管理法》将开启中国疫苗新时代,竞争优势向龙头倾斜。

疫苗市场因其高研发投入,高生产设备要求,是天然的高度垄断行业。

从海外市场情况来看,四大制药巨头市场份额达到 88.5%,我国行业集中度仍有大幅上升空间:
从上游研发上,支持创新研发并建立优先审批通道:利好具备成熟研发平台的龙头企业,未来我国疫苗竞争格局预计将由 2000~2010 年间的单品种多家企业生产的价格竞争转向积极开拓潜在市场的技术竞争;
从生产监管上,进一步规范化生产流程: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具备规范量产工艺的大型疫苗企业竞争力将继续加强;
从价格管理上,持续放开二类疫苗自主定价权:我国疫苗主流市场转向二类疫苗趋势加速,增厚优质疫苗生产厂商利润空间,逐步形成品牌竞争。

研发管线丰富且具有领先创新研发实力的优势疫苗企业未来将迎黄金发展。

2017 年中国共有 45 家具有疫苗批签发的企业,2018 年底这一数字减少至 39 家,至2019 年底,具有疫苗批签发企业共 34 家。

可以看到,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渐完善,行业准入门槛和规范程度的不断提高,疫苗技术迭代升级发展,疫苗行业的整合重组大势所趋,集中度也有望快速提高。

规模小、品种单一、缺乏核心研发能力、生产水平落后的的疫苗企业将面临被淘汰或并购的生存压力,而研发管线丰富且具有领先创新研发实力的优势疫苗企业未来预计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四、新冠疫情爆发:疫苗价值有望得以凸显
新冠有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创新技术路线加快疫苗研发。

截至2020 年9 月20 日,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已造成接近 2600 万人的感染,其中包括近 97 万人的死亡,WHO 预测 COVID-19 可能要在 2021 年才能得到完全控制。

至于大流行后的未来,根据今年 4月哈佛大学的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一篇文章显示,Marc Lipsitch 利用新冠病毒类似的冠状病毒 OC43 和 HKU1 在美国的传播数据对新冠未来长时间流行情况作出预测:
若感染后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类似于OC43、HKU1),在 40 周左右,则疫情将每年都会爆发;
若人群免疫力能够维持 2 年左右,则疫情每 2 年爆发一次。

研制新冠疫苗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法。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较为悲观。

如果没有有效的疫苗出现,人类可能需要频繁性地进行一些疏离措施,同时为了保证医疗系统不崩溃,很多人可能就要进行居家隔离。

疫苗或是解决新冠疫情的最根本方法。

全世界正沿着五条技术路线研制新冠疫苗。

目前COVID-19 疫苗研发的五条技术路线分别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
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五个方向,覆盖了疫苗研发的第一、二、三代技术。

新冠疫苗研制有望加速。

①利用创新的技术手段有望加速疫苗的研制。

例如陈薇院士团队在 2014 年仅用短短 4个月时间,就利用腺病毒技术载体将埃博拉疫苗推入临床研究,并经过严谨的 I-III 期试验,于 2017 年10 月成为全球首个埃博拉疫苗获批新药,整体仅耗时 3 年;②考虑到疫情的严重及急迫性,国家相关部门有望提速疫苗研发中的审评审批、新药注册和生产环节。

结合创新的技术及国家政策的加速料将使得新型疫苗原本12-15 年的研发周期大大缩短。

全球新冠疫苗研发迫在眉睫,大国间的军备竞赛
全球新冠疫苗研发如火如荼。

截至 9 月 3 日,全球共有近 176 个 COVID-19 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4 个处于临床试验,142 处于临床前)。

国外进展较快的是 Moderna 的 mRNA-1273、德国企业 BioNTech 的 BNT162b1、Inovio 的 INO-4800,英国牛津大学研制的 ChAdOx1 nCoV-19
病毒载体疫苗以及俄罗斯的 rAd26-S+rAd5-S 等。

国内进展较快的主要有国药集团北京所/武汉所、智飞生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