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使用情况及现存问题——以深圳南山区城市绿道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1期现代园艺

丝网链接,起到一定的固结作用,但在混凝土养护之后,植生混凝土中的种子发芽生根,就失去了连接作用。很多工程中用造纸浆的木质纤维作为植生混凝土的原料,其特性符合,并且绿色环保,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比如,造纸浆所用木质纤维pH 值成中强碱性,使用时需改良其酸碱性,还有就是比较细,容易造成混凝土板结。3.6木质屑

在基材中可以起到保湿的作用,在坡面坡度较大时,可以增大基质中的摩擦,并且,在长时间腐化后,又可以作为种子的肥料。一般的锯木屑就可用。

4结语

关于我国的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喷播基质标准的建立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材料选取标准,施工技艺标准,人员操作标准等等都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而本文也只是给出了小小的尝试性探究,以供大家参阅探析。

参考文献

1童景.客土喷播防护技术在高速公路中边坡绿化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5(3)

2

王天宇.客土喷播技术在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6)

(责任编辑禾初)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一种称为“绿色通道”运动的热

潮席卷了全球,即绿道。

为了深入贯彻与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以下简称为《纲要》。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市绿道处于城市各种网络交织的系统中,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首先作为城市的线性空间,使城市绿地相互连通,与其功能和交通完美结合,从而更加有效提升其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1)生态价值:城市绿道的建设,重建与城市相互交织的绿带,从而发挥其最大生态效应,是连接城市块状绿地重要的神态廊道。(2)社会价值:将各类开放空间及生态斑块连接起来,将城市的居住区、学校、商业中心、体育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资源链接于一体,不仅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通道,充分提升了城市各系统设施的可达性和认知性,由此形成城市的综合流通廊道,将这些社会因

子交融再一起,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环境。(3)经济价值:正是由于不同因素的串联,线状效应带动城市休闲旅游资源,使其经济更加繁荣昌盛。

2绿道概念

2.1绿道定义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

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绿道包括慢行道和配套设施两大部分,配套设施包括标志系统、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3深圳市绿道规划与建设

目前,深圳市共建成总长约2210km 的绿道,其中区域

绿道346km ,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1864km ,绿道密度超过1km/km 2。全市已经形成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三级网络体系。规划遵循生态优先、节约环保、整合资源、协调规划;结构完整、层级清晰;以人为本、特色多样。

4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绿道

4.1南山区城市绿道概况

南山区在绿道网规划建设过程中,贯彻实施“绿色南

山”、“生态南山”的发展战略,结合辖区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要素,注重保护沿线的原生态景观,丰富沿途景观。现南山区的城市绿道总长约为67.3km 。4.2南山区绿道使用情况

作者简介:施晨(199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城市绿道使用情况及现存问题

——

—以深圳南山区城市绿道为例施晨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城市绿道是一种处于城市当中人为介入使用的,但与自然相交融的一种自然廊道,它连接城市里的广场、

公园、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等。为了使城市绿道能够更加充分地被市民和旅游者使用,本文以深圳南山区城市绿道为例,通过多次多时段地调查南山区绿道的使用情况,且综合以上调查分析深圳南山区绿道的现存问题。通过对深圳南山区现存的问题分析提出一系列的改造意见,提及未来城市绿道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道;人群使用;现存问题

生态绿化

191--

2017年第1期现代园艺

城市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出行的快捷通道,而非日常交通出行。但据本次调研来看,绿道仍然停留在一个形象工程的层面上,一定程度上未能对城市交通或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改善有所帮助。

4.2.1慢行系统。(1)可达性:南山区慢行系统路线相对完善,串联起不少大型活动及娱乐场所、滨海景观带和一些重要的城市节点。与区域型绿道和社区型绿道的连接通畅。(2)分流:绿道辨别程度低,由于绿道绝大部分铺装与一般城市人行道并无区别,只是两边画下了白线,导致人与非机动车辆混流,存在交通隐患。(3)并且部分公交巴士站位置与绿道交织,导致人流混杂,影响使用出行。(4)交叉口:平面交叉口的处理形式包括人行横道线、信号灯以及安全岛,竖向交叉口处理多为人行立交桥。交叉口虽然划出了人行横道线,但来往车辆很多,车辆通过时并未减速,无法保障使用人群的人身安全。

4.2.2基础、服务设施。(1)现有的绿道服务设施局仅有少量的公厕、服务站等基础服务建筑,缺乏具有复合功能和高附加值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展示设施。(2)绿道的休息点主要以座椅的形式体现,它的位置多以街头绿地相结合,同时建设形式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但休息点相距较远,除重要节点设置外,其他区域数量过少。(3)绿道标识形式统一,识别程度高,多出现再交叉口,节点位置。深圳市绿道网规划中的标识设计比较合理。(4)自行车租赁点的不足,车辆基本全部借出,这也反映出这个片区对于自行车的使用率极高,供不应求。目前南山区只有在蛇口片区形成了自行车租赁网点,采取统一的租赁系统,其它片区仅在城市绿道途经的几个地铁站旁设置了租赁点。(5)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设置十分不合理,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大多建在地铁公交接驳处,或绿化道沿边地带。

4.2.3植被状况。(1)深圳市本土植物区系主要以热带、亚热带分布成分为主,绿道沿途绿化植物以本土植物为主。(2)在路面宽敞的情况下行道树遮阴良好,但是在有些狭窄路面、天桥山太阳暴晒没有遮阴之处。(3)对于大部分绿道,植物层次相对丰富,乔灌草搭配良好。但在部分绿道可见植物单一,毫无设计感。

4.3存在问题

(1)绿道整体使用率不高。这是由于辨识度不够引起的,只是画了白线,但似乎并未投入使用社会人群和绿道使用人群往往交织在一起。(2)交叉口衔接处,存在安全隐患。绿道多从加油站公交车站等处穿越,这些地方机动车辆出入频繁,车速不慢,使用人群的人生安全无法受到保护。(3)设施简陋,数量有限,供不应求。公厕数量极少,或者位置不易被人发现;除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垃圾桶,座椅外基本没有其他设施;自行车租赁设施设计不完善,未见雨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租赁点数量有限,常常出现供不应求。(4)绿道分流不清晰。大部分区域铺装无明显区分,导致人与非机动车并行,引起严重的交通隐患;而在大型集散区并未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疏导作用。(5)部分绿道植被覆盖率不高。这将导致遮荫效果不佳,夏天太阳直射情况下,行人舒适感降低。当植被单一时,也会影响人群使用的舒适度。

4.4策略

4.4.1构建完善的慢行系统体系。为了防止行人、非机动车长时间占用主干道,导致主干道拥堵以及干扰交叉口处机动车的行驶,铺设慢行道时,要尽量选择现有的慢行道路(尤其是处于次干路和支路上的)。优化铺装,建议换成辨识度较高的颜色或者材质,将城市人行道与绿道区别开,这样提高不同人群分流,提升使用率,降低其他人群和非机动车的占用率,而在大型集散区域尤其注意采取分流措施。

4.4.2建立与城市绿道结合紧密的设施系统。增加设施的数量以及优化设施的分布位置和美观度。增设公厕、售卖点、自行车租赁、教育科普区等公共设施,方便人群的使用。增设醒目的绿道标示,让市民真正意识绿道的作用和重要性。另建议在车辆较多的交叉口出曾设缓冲带和醒目标示,减慢汽车速度,保障市民使用安全。

4.4.3营造出南山区特色的绿道。现有的南山区城市绿道两侧植物绿化率较高,遮荫度较好,仅有部支路种植层次单一,仅种植了单层乔木,应加以补植生长迅速、遮荫度好的乔木和灌木,来增加景观丰富性和遮荫性。可以利用色彩季相变化、植物高低错落等营造植物景观,增添绿化的趣味性,满足观赏性。对于城市滨海绿道,应加强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增加乡土植被。应选用防风抗涝抗盐碱的树种。

5未来城市绿道的展望

本文研究了南山区城市绿道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对南山区城市绿道进行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从而得到优化策略。现如今绿道建设在我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和发展中,但是很多时候,由于缺乏互动策略体系的指导和民众使用情况的探究,导致城市绿道规划和建设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需要更多领域分工协作,才能完善城市绿道的规划建设甚至推广。希望今后的绿道建设和发展能够更加切合人的使用,贴合整个城市的特色,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城市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孙帅.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6)2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指引[Z].2011

3林嘉玲等.广州市绿道功能感知的IPA评价与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3)

4宋勇.基于环境行为理论下绿道的使用后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2

5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

(责任编辑禾初)

生态绿化

19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