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利益选择: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利益整合: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可简称为“利益整合”。

利益分配: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利益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增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在社会中提出特定要求,具有共同态度的集团。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

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政策主体能力: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改变环境的有效程度,表征着政府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方面的程度。

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结构不良性:不满足给定条件的那些公共问题。

复杂动态性: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政策环境:就是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公众因素的总和。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以来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

经济社会环境:主要是指能够对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的各种经济社会因素的总和,具体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性质,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布局,社会的结构状况和阶级、阶层状况等。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情况。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既有的规范性法律政策体系;第二,涉及实际政治权力分配的国家政权制度;第三,国内政治形势及特定时期的政治人物。

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其主要包括传统习俗文化、政治文化和教育文化水平三个层面。

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它是以市场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

信息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和家庭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类社会逐渐被互联网连城一体,并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场“网络革命”。

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并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

公共政策工具:是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政策主体选择的、用以影响政策客体、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自愿性工具: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作用。相反,它在自主治理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

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死人主体做最终决策。

强制性工具:也叫指令性工具,它控制或者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

志愿失灵: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慈善不足;慈善活动的狭隘性;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指国家作为政策主体,影响社会行为者的组织能力。

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主要指政府在执行政策时面对的行为者的类型和数目。

新政策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公民社会的逐步壮大、行政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政府职能的持续转变,我国政府管理实践模式和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

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决策者,其价值观或者是不为人们所知的,或者是不可能按连贯形式给予排列的。

结构适度问题:这类政策问题包括一个或几个决策者,以及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

结构优良问题:这类政策问题往往包含了一个或几个政策制定者,以及一组为数很少的政策选择方案。

政策问题构建:通常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四个相互依存的过程组成;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中实质内涵。

政策议程:那些被政策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题组成的。

正式议程:又称为政府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的。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有四种触发机制:政治领导者、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政策方案规划:就是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政策目标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结果。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有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价值因素、政治因素、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备选方案设计:主要有变动与组合、可行性处理、修改现有的解决办法三个方面。

政策方案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政策方案优选: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评估,决策系统只能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这一过程就是政策方案的优选,或政策方案的抉择。

公共决策规则:主要有两种:一式全体一致规则;二是多数规则。

公共政策合法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政策执行:就是要把作为观念形态的合法化方案变成现实形态的东西,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有组织的活动。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时自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他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这一途径的出发点并非始于政策制定者,而是从运作阶层中对于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互动的多元行动者入手,分析他们是如何影响政策目标的。这种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比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书上第14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